时间:2024-05-20
【摘要】声乐作品是作者通过演唱的方式向听众表达内心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它在演唱者的表演下能声情并茂地表达出作品当中的情感、人文性,并且听众可以在聆听的过程中感受到作者所处年代的的时代背景及人文环境。因此,声乐作品所透露的不仅仅是演唱者的高超技巧,更是对一个时代的演绎。而声乐作品人文性的表达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主要来自于演唱者的演唱技巧、他对作品、内容及人文性的理解和参悟。本文就对声乐作品中人文性的表达做出分析,探究其在社会人文上的影响及其受时代影响的因素。
【关键字】声乐;定义;演唱者;人文性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06-0248-02
【本文著录格式】程春云.浅谈声乐作品中的人文性[J].北方音乐,2020,03(06):248-249.
人类自诞生发展至今,亿万年来形成了众多先进文化,而人文性正是具有这些先进文化的种种文化现象(或文化范畴)。声乐作品在演唱者的演绎下能声情并茂地表达出作品在所处时代的背景,表达出该时代创作者、歌唱家的人文情怀、人文精神等。通过声乐作品我们可以的拉近与作者之间的关系,这是心与心隔空的交流,在一定程度上,聆听者感受到的是通过作品与作者的精神世界相碰撞,并在作品的影响下感受到了作者创作时的精神世界和时代特色,作者通过作品清晰地表达出了自己的内心情感,使聆听者能深深地为作者的作品所折服,并通过自己的方式将这一作品传承下去。
一、声乐简述
声乐是一种以人体嗓音为音源的音乐艺术形式。声乐主要的歌唱形式有美声唱法、通俗唱法与民族唱法。歌唱者学习声乐,需要掌握正确的呼吸、发声、共鸣、吐字方法和技巧,需要刻苦地练习并积极参加舞台演唱实践。另外,在我国声乐艺术蓬勃发展的今天,歌唱者还要具备较强的民族意识,能够认真学习、演唱和创作有我国民族特色的声乐作品,以促进我国民族声乐的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声乐的历史阶段发展以及其人文性表现
我国历史悠久,不同时期都有很多优秀的声乐作品。从历史角度分析这些优秀声乐作品的人文性,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我国声乐作品的人文内涵,增强民族意识,提升声乐素养。
(一)古代直至封建社會结束末时期
我国的声乐发展历史悠久,自尧帝时代发迹,例如“六代乐舞”,它是将诗歌、音乐、舞蹈结合到一起的一种综合性的艺术,还不能称之为艺术形式,直到封建时期才有逐步演化成为一种艺术形式。进入汉代后,我国的民歌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高峰期,这一时期涌现出了很多优秀的作品,此时社会上还专门出现了管理宫廷和民间音乐的机构“乐府”。在唐朝时期出现了专业化的戏曲演唱机构“梨园”。古代的这些有关于声乐的作品主要反映的是当时的劳动情况和人们对于美好事情事物的向往,是人们生活的真实写照,是对当时政治文化背景的反衬。
(二)近现代时期声乐作品的发展及人文性
由“五四”爱国运动的发端我国的音乐艺术事业翻开了崭新的篇章,在五四运动结束后涌现出了一大批从事音乐创作的群体,他们在长期的封建社会所受到的奴役在这一时期通过音乐作品表达出来,表现出人们渴望自由的心情,同时由于清末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热潮,也使得一些热血青年加入到反帝的斗争中来,而在音乐的表现下淋漓尽致。除此之外,我国的音乐创作受到了西方国家音乐的很大影响。这一时期,我国音乐艺术对外交流十分频繁,在此背景下,我国一批优秀的作曲家在创作声乐作品时渗透了许多中国文人的浪漫气息,这时期代表声乐作品如青主创作的《大江东去》、赵元任创作的《叫我如何不想他》等。
在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战争所带来的是全人类的灾难,所以这一时期的作品多是反映战争状态及人们高亢的反战情绪,例如《松花江上》,从歌词内容表现出了战争给人们所带来的伤痛的严重的;但从另一方面来讲,当时的作品中也不乏极具人文性的声乐作品,如刘雪庵创作的《长城谣》、冼星海创作的《黄河大合唱》、贺绿汀创作的《嘉陵江上》等,这些歌曲无论是歌词还是旋律都蕴含着作曲家鲜明的个性,生动诠释了作曲家对当时社会环境的审视与解读。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举国欢腾,我国艺术歌曲发展迎来一个全新的历史机遇,一大批优秀的作曲家在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层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大胆的实践。辛勤的付出取得了斐然的成绩,一首首歌颂祖国、民族和人民的艺术歌曲应运而生。该时期代表作品如丁善德创作的《玛依拉》、黎英海创作的《噶饿丽泰》、吴祖强创作的《燕子》等。很多优秀的艺术歌曲还被搬上了电影屏幕,如李叔同创作的《送别》、田歌创作的《草原之夜》等。时至今日,这时期很多优秀的艺术歌曲还是音乐类高校声乐教材中的重要教学曲目。
1966、1976年间,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我国艺术歌曲在民族音调上呈现出新的特点——庄严巍峨之势与亲切细腻之情并存。该时期,作曲家们用他们的崇高的音乐信仰与浓厚的家国情怀让艺术歌曲富有了独特的人文性。该时期代表作品如亢杰创作的《伐木工人之歌》、刘长安创作的《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傅庚辰创作的《红星照我去战斗》等。
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我国艺术歌曲创作取得了蓬勃的发展。沐浴着改革开放的出风,我国艺术歌曲创作者们对我国艺术歌曲的主题、内容、题材和风格等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思考。该时期,很多创作者通过中外艺术歌曲对比,取长补短,逐渐确定了具有我国艺术歌曲特色的艺术创意和作曲技法。正是有了这些创作者对我国艺术歌曲的不懈探索与实践,才让我国艺术歌曲在改革开放背景下不断发展和完善。以此同时,该时期我国学校声乐教育也有了蓬勃的发展。为了尽快建立我国学校声乐教育体系,众多教育家、歌唱家开放思想,积极借鉴国外声乐教学的优秀经验,取长补短,不断总结,为我国学校声乐教学健康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该时期,学校声乐教学中常见的声乐作品如郑秋枫创作的《我爱你中国》和施光南创作的《祝酒歌》《在希望的田野上》等。
进入新时期,我国声乐艺术取得了更大、更快的发展,市场对声乐人才尤其是民族声乐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在此背景下,声乐教育成为我国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为了培养出符合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声乐人才,各高校都非常重视声乐教学改革,在教学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评价以及声乐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做出了积极探索与大胆实践,对我国声乐艺术健康可持续发展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三、对我国声乐作品今后发展的若干思考
(一)挖掘当代人身上闪光点
歌唱是人类文化生活的一部分。探讨我国声乐作品今后的发展,我们理应从“人”这个角度深入探索,探索声乐作品如何肯定人价值、人的尊严、人的情感、人的潜力、人的发展等。对于创作者而言,只有始终围绕“人”来进行创作,才能让声乐作品具有鲜明的人文性。就我国人民而言,我国人民具有善良、勤奋、智慧、勇敢、团结、创新等优良特质。千百年来,我国人民正是凭借着这些优良特质,铸就了今日强大的中国。无论是立足现在还是未来,这些优良特质都应当不断传承与发扬。声乐作品主题、内容、题材、风格等丰富多样,是传承与发扬上述优良特质的有效手段。鉴于此,声乐作品创作者应当努力挖掘当代国人身上的优良特质,将其有机融入声乐作品中,而歌唱家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二度创作能力,力求完美诠释国人身上的优良特质。
(二)满足国人声乐审美需求
社会的不断发展促使国人对声乐作品的审美需求不断发生变化。就目前来看,将我国民族声乐与西方声乐相结合的新音乐越来越受到大众喜爱,这也是为何目前很多创作者青睐于创作中西音乐元素融合的声乐作品的主要原因。满足人的审美需求是声乐作品创作的基本要求,否定这个要求,声乐作品就成了创作者的“孤芳自赏”,这在市场化的今天顯然不合时宜。鉴于此,创作者应当具备开放思维、多元化思维,要以国人的审美需求为依据,使声乐作品具备鲜明的人文性,这样才能使作品满足人的需求、适应人的发展。
(三)进一步深化学校声乐教育改革
声乐学是一个复杂的理论系统,是一个专门的学术研究领域,是一门根植于人生活经验的人文科学。学校声乐教学能显著促进青少年的智力、心理素质与品德发展,这是国内外众多研究者研究证实的。学校声乐教育要求学生注重声乐作品的人文性,要求学生积极探索声乐作品引起自己情感共鸣的因素,这个探索过程就体现了学生对声乐作品中人文性的关注。具体到学校声乐教育实践中,本文认为,今后我国学校声乐教育改革要关注以下问题:一是要紧扣时代背景,真实地反映出我国声乐艺术的发展情况;二是加强声乐文化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声乐学科核心素养,从多方面调动学生对声乐艺术作品中人文性的关注度;三是让学生多唱、多创作民族声乐作品,鼓励高校声乐专业学生通过撰写论文的途径积极探索我国民族声乐未来发展之路;四是加强声乐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声乐教师的职业素养与教学能力,充分发挥声乐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帮助学生积极对声乐作品中的人文性进行深入探索。
四、结语
翻开历史的书页,我们会发现根植于我国千百年的声乐艺术绚丽多彩。我国声乐作品的人文性,或表现为人文关怀,或表现为人文情怀,或表现为人文气息,或表现为人文精神,等等。在繁多的声乐作品中挖掘出人文性并大力弘扬这些人文性,是新时期每一个声乐作品创作者、歌唱家、专业教师和学生应该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只有这样,我国声乐作品才能不断满足国人的审美需求,才能持续推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建民赵世兰赵燕.20世纪中国民族声乐文化引论[M].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04.
[2]居其宏.20世纪中国音乐[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9.
[3]余笃刚.声乐艺术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4]管林.中国民族声乐史[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98.
[5]曾遂今.中国大众音乐[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6]陈建华陈洁.民国音乐史年谱[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
[7]马俊芳.树立原作意识,寻求声乐演唱的最佳途径.音乐研究,2007(2).
[8]卓非亚·丽莎.音乐美学问题.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76.
[9]尚家骧.欧洲声乐发展史.上海:华乐出版社,2003.
[10]刘再生.西方音乐史.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8.
作者简介:程春云,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声乐教学、声乐演唱、民族民间音乐。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