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摘要】《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是四大小提琴协奏曲之一,一百多年来一直是非常受人们热爱的一首艺术作品。这首浪漫主义时期的作品整部都充满了柔美的气息,小提琴的旋律优美,技巧华丽,集中体现了门德尔松创作技法的高超和出色的音乐才华。时至今日,许多小提琴演奏家也经常选择这部作品作为自己音乐会上的保留曲目。
【关键词】门德尔松;协奏曲;演奏特点;浪漫主义
【中图分类号】J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002-767X(2020)04-0021-02
【本文著录格式】杜悦翔.浅谈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的创作特点[J].北方音乐,2020,02(04):21-22.
一、《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作者生平及其创作背景简介
(一)作者简介
门德尔松(1809-1847)是德国犹太籍作曲家,也是德国浪漫主义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费利克斯·门德尔松是钢琴神童,9岁就开始公开演奏,10岁就为《诗篇19》谱曲,12岁已写出一首钢琴四重奏(op.1),14岁组织自己的私人乐队,16岁发表第一首杰作《弦乐八重奏》,17岁时完成了《仲夏夜之梦》序曲。20岁时,他通过指挥《马太受难曲》在巴赫去世后的首次公开演出来宣传巴赫的作品。1829年,演出地点为柏林歌唱学院,引起轰动而成为闻名遐迩的指挥家,为巴赫的作品得以复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音乐教育上,把创办了德国第一所音乐学院——莱比锡音乐学院,为后来德国音乐教育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大多数音乐家都经历过贫困潦倒的生活状态,门德尔松是音乐史上少有的名门贵族、家境卓越的音乐家。他的作品就如他的人生一样,总是充满着美好和和谐。作品的旋律悦耳动听,色彩明亮,感情细腻;气质上生机勃勃,平易近人,听完以后令人印象深刻。
(二)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创作背景简介
这首作品创作于1838-1844年间,1845年首次上演,是门德尔松创作晚期的一部经典作品,与德国作曲家贝多芬、俄罗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德国作曲家勃拉姆斯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并称为“世界四大小提琴协奏曲”。作为浪漫主义时期的代表人物之一,门德尔松在创作这首协奏曲的过程中运用了丰富多样的创作技法,让这首曲子不仅继承了古典主义时期的典雅和清晰的逻辑性,而且又不缺乏浪漫主义时期丰富的情感色彩。作品的旋律刚柔并济,其典雅高贵的特点与门德尔松本人的气质是一致的。
二、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的作品分析和演奏特点
(一)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分析
全曲总共分为三个乐章,乐章之间不间断地连续演奏,这在当时算是新的手法,作曲者可能意在防止具有浪漫氛围的快速流动被切断;但各乐章却各自独立,体现了门德尔松以古典派传统为基础,并灌入新时代气息的典型作风。第一乐章:热情的快板;第二乐章:行版;第三乐章:不太快的小快板——很有活力的快板。
本文主要以分析第一乐章为主。该乐章采用奏鸣曲式的作曲手法完成。乐曲并没有引子段落,而是在一个小节左右的弦乐衬托下,由小提琴直接演奏出主题,宛如一个歌者的吟唱,旋律优美、典雅,深情而略带伤感,旋律的起伏和情感的波动比较大,体现了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特点。第一乐章的主题段落写得非常精致典雅,旋律主要集中在高音区,被称之为“不朽的旋律”,而被广泛流传。连接部采用了与主题有着内在关系的材料,以大跳和小二度的旋律线组成,使前面呈现的感情更加急迫。三度双音的运用也体现了一种激烈的心情。伴随着独奏小提琴的情绪和音高达到最顶端,音流又急剧下降到了低点,在最低音的位置越来越弱,为下一段落做出承上启下的作用,情绪也变得抒情、甜美了起来。伴奏声部出现了长笛和单簧管的旋律,把人们带到了副部主题,与前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随后,独奏小提琴奏出了副部主题的旋律,情感变得宁静而祥和。作品华彩部分的过渡非常自然,充分体现了小提琴的技巧和旋律性,成为小提琴作品创作中最具有影响力的推陈出新的手法之一。同时,门德尔松把传统的自由演奏改变为既定华彩,按照自己的想法谱写出华彩段落的全部内容。再现部全部的材料都在e小调和E大调当中再现。和第一段的主题相比,再现段落的主题稍有缩减,更加强调了副部的主题。而调性也从小调转到了大调上,显得更加明亮。最后音乐变得越来越激动,在力度上也越来越强。随着伴奏乐队在结尾处演奏完几个强有力的和弦以后,音乐并没有完全终止,而是由大管吹出了一个悠长的B音,预示着第一乐章的结束,同时也为第二乐章做铺垫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音乐从热情的快板过渡到了第二乐章抒情的行板。
第二乐章是小提琴协奏曲中最著名的慢板乐章之一,乐章采用了三段体的结构。整个乐章中充满了浪漫的气息,充分体现了门德尔松丰富的感受力和想象力。乐章的旋律线细腻宽广,与前面第一乐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乐队的伴奏自始至终都伴随在小提琴周围,起到了衬托情绪的作用。中部段落首先由乐队演奏出庄严的主题,然后独奏小提琴用双音来加以变奏,使乐句变得更加饱满。伴随着独奏小提琴若隐若现的主题,和乐队之间的相互交融时而交辉相应,时而一问一答,最终又回到了第一段的再现段落。小提琴的旋律更加微弱细腻,在乐队的衬托下逐渐消失。整个乐章的音乐旋律优美流长,抒情性很高,表现出门德尔松的思绪与自然律动相互交流和融合。在浩瀚的宇宙中感受到自己的渺小,从而获得一些启发。
第三乐章:不太快的小快板——很有活力的快板,该乐章为奏鸣曲式。开始时有一段引子,富有活力。主题开始时,在e小调上富有表情的强弱对比好似小提琴和乐队的一问一答。随后,独奏小提琴的一串串16分音符喷涌而出,采用了跳弓断奏的技巧,使得音符变得更有颗粒感,不禁使人赞叹到小提琴绚丽的技巧和富有力量的声音。这首作品也是浪漫主义时期极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副部主题明亮,充满活力的音色,节奏上欢快的跳动和俏皮的旋律也体现了作者对自己生活上的满足,是作曲家一生无忧无虑、名利双收的总结。
(二)门德尔松e小调演奏特点分析
小提琴当中的运弓相当于歌唱家对气息的掌握,一名优秀的乐手可以用小提琴发出千变万化的音色。这对于声音的音质有着最直接的关系。小提琴声音上的强弱对比、乐句中的连贯性、情感上的表达都是通过运弓来控制的。而弓法又分很多种类,包括分弓、连弓、顿弓、跳弓等。这首作品充分体现了小提琴弓法的多样性。第一乐章连弓被广泛使用,尤其是在主部主题的旋律上,连线音的弓法出现较为频繁。连线6个音一弓时,不仅要注意运弓的平稳性,使每个音的音色质量都拉出来,还要控制换弦的动作,要平稳地找到下一根弦的位置,不要突然去换弦,做到以最小的动作去换弦。每一小节的第一个音要强调,要把乐句分清楚。在副部主题的位置出现了三个音一弓的连弓,但是这几个连线音并不是正常地把音拉得连贯起来,而是要拉出似断非断、似连非连的感觉。力度上一个音要比一个音强,有一种推进的感觉。要求演奏者要高度控制自己的右手,把力度速度相结合好,使乐段有向前走的动力感,还要和主题保持一致的柔美风格。华彩乐段是整个乐章的炫技部分,节奏上比较自由,演奏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自由发挥。先从慢速的三连音开始,随着旋律的不断发展最后进入到四根弦琶音跳弓的伴奏旋律。这里需要演奏者运弓换弦的高度控制,弓子不能拉得太大,要均匀而短小。还要注意换弦时小手臂带动弓子的弹跳力,让音符听起来轻盈、干净而又有颗粒感。
第二乐章是一个抒情的乐章。整首乐章的音区都集中在高音区,我们要主要掌握好乐句之间的气息,在旋律线、节奏型和情绪上都和第一乐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慢板的段落还要注意揉弦的变化,要随着旋律的高低起伏来进行相应的调整。随着音乐的上升、力度的增强,揉弦的幅度也要随着音乐的变化增大。揉弦幅度大的时候也要保持左手手指、手腕的放松,要讓声音听起来自然而富有歌唱性。第二乐章有一个难点就正在双声部的一个段落。我们首先要控制两条旋律的协和性,在音色上要做到统一,两根弦的平面要保持稳定。上声部属于旋律声部,而下面的低音就属于伴奏声部。弓子要往高声部的一侧给一点力量,使旋律声部要拉得稍微突出一点。在换弓时要保证旋律不被打断,换弓要注意平稳和弓速的均匀性。同时左手按弦要有力量,把低声部的伴奏音拉出敲击的感觉。随着音乐的起伏力度在弓姿上做相应的变化。
第三乐章整体的演奏特点就在于跳弓的控制了。轻盈的人工跳弓要求我们首先要把我们的手臂保持在放松的状态。弓子最有弹性的部分在中弓,所以在演奏的过程中,我们要把弓段控制在中弓的位置上。在拉跳弓的时候也是要有旋律性的变化,要随着音乐的强弱变化和音高的起伏来做跳弓上的加重或者减轻,这都需要我们右手手臂对于弓子的控制。在第三乐章的最后结尾段落,门德尔松并没有像开始一样选择了跳弓的演奏法,而是选择了震音的演奏技巧。震音在演奏中也被叫做抖弓,是指同一个音反复和迅速均匀地出现。作曲家在结尾处大量运用了这种演奏法。音高也随之向上进行,使乐曲有种向前的动力,最后推向全曲最后的高潮,从而结束。
三、结论
门德尔松给人们留下了很多经典的作品,他也是浪漫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音乐家之一。我们通过分析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的风格和特点来了解当时作曲家写这首作品时的创作思想。又通过研究这首作品的演奏技巧来为我们的实际演奏提供了一点帮助和经验。这首协奏曲推陈出新地把协奏曲一二三乐章完整地联系到一起,首创连续不间断的演奏方法也为后来的作曲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在尊重古典的同时也打破了古典严谨性的规律,增添了浪漫主义的色彩。在乐曲中我们能听到情感上很细腻的变化,从开始的忧伤到最后的欢快与辉煌。从这首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门德尔松还是一个勇于做出改革、不受现实所束缚的人。这也是门德尔松所有创作中对小提琴贡献最大的作品。
参考文献
[1]张梦榕.才华的展现与心血的凝聚——析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J].黄河之声,2007(4).
[2]唐薇.浅析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之演奏方式[J],科技资讯,2007(14).
[3]宋莉莉.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的艺术价值[J].天津音学院学报,2002(1).
[4][德]门德尔松.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64号[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
[5]许静雯.浅谈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的演奏技巧[J].音乐时空,2015.
作者简介:杜悦翔(1995—),男,河北省,硕士研究生,学生,音乐表演。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