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析傈僳族传统民族民间音乐的风格特点

时间:2024-05-20

丁国美

(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云南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678400)

傈僳族是我国西南跨境而居的少数民族之一,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主要分布于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于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其余散居在云南保山﹑迪庆﹑丽江﹑德宏﹑楚雄﹑大理等州以及四川的盐源﹑木里﹑西昌﹑德昌等地。傈僳族民族民间音乐曲调种类丰富﹑内容朴实感人。傈僳族善于歌舞,日常生活中傈僳人民往往以唱歌代话,形成人人热爱唱歌的传统。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历史发展过程中,傈僳族人民创造了题材丰富的民族民间音乐形式,主要包括民族民间乐器﹑山歌情歌﹑风俗歌﹑歌舞类音乐﹑叙事古歌等音乐形式。

一、傈僳族传统乐器及其风格特点

傈僳族民族传统乐器非常丰富,按照其结构和演奏方法可以分为弹拨乐器﹑ 吹管乐器﹑拉弦乐器﹑打击乐器。弹拨乐器主要有:起奔(琵琶)﹑四弦﹑其布厄(小三弦)﹑口弦;吹管乐器主要有决列(无膜笛子)﹑笛哩吐(小竖笛)﹑阿其决列﹑哒提吐﹑芦笙﹑唢呐;拉弦乐器主要有吉支(傈僳二弦)﹑嗨嘿(二胡);打击乐器主要有大鼓﹑大锣﹑大镲﹑铓﹑钹﹑锣﹑镲等。傈僳族弹拨乐器比较丰富,也很具有民族风格,主要包括其布厄﹑小三弦﹑口弦等。

其布厄(傈僳琵琶)是傈僳族传统弹拨弦鸣乐器,又称为其伯﹑其奔等,汉族称傈僳琵琶。流行于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泸水﹑碧江﹑兰坪﹑丽江的迪庆﹑维西﹑德宏自治州﹑保山的腾冲等地。其布厄主要由共鸣箱﹑琴弦﹑琴头﹑弦轴﹑琴杆﹑琴马等部件构成组,琴体多用整块的樱桃木﹑楠木﹑椿木﹑桑木﹑楸木等硬杂木做成,其布厄的演奏姿势可采用立姿和坐姿两种。音色圆润而明亮,甜美而纤细。 三弦是傈僳族重要的传统弹拨弦鸣乐器。主要流行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龙陵﹑盈江,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保山地区腾冲,临沧地区镇康和思茅地区西盟等地。傈僳族三弦的结构主要包括琴弦﹑琴杆﹑弦轴﹑琴马﹑共鸣箱﹑琴头等,琴体多用整块的核桃木﹑茶木﹑梨木﹑楠木等杂木制作而成。代表作品有《硬调》《山歌调》《碗豆尖尖》。笛哩吐是傈僳族一种传统的吹管乐器,属于傈僳族特有的民间乐器。笛哩吐又被称为主要流行于云南各地区傈僳族人民群众当中,多用于青年妇女吹奏,常跟琵琶和三弦一同为歌舞伴奏。其音色高亢嘹亮。

二、傈僳族山歌情歌及其风格特点

山歌是中国民族民间歌曲的基本体裁之一,流传分布极广,蕴藏极为丰富,主要集中分布在高原﹑内地﹑山乡﹑渔村及少数民族地区。人们在行路﹑砍柴﹑放牧﹑割草或民间歌会上为了自慰自娱而唱的节奏自由﹑旋律悠长的民歌。德宏盈江县的苏典是傈僳族自治乡,是德宏境内傈僳族主要聚居地,其他散居于潞西﹑陇川﹑梁河﹑瑞丽等县市。傈僳族大多生活在山区或半山区,与汉族﹑景颇族﹑德昂族等族交错杂居。傈僳族有着丰富的民族民间歌曲,山歌情歌是最流行的民族民间歌曲之一。潞西和梁河的傈僳族称山歌为“里区木瓜”,盈江傈僳族称山歌为“事江木瓜”。 “里区”意为“山”, “木瓜” 意为“歌”。傈僳族山歌情歌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多用来抒发歌者内心的情感,表达自己的爱憎,傈僳族青年男女往往用山歌情歌作为人际交往对唱,演唱一些爱慕之情﹑生产发展﹑生活幸福﹑大好河山等方面的内容。调式为民族五声羽调式﹑徵调式﹑商调式﹑角调式,音乐一般以高亢的拖腔开头,歌词多为四句结构曲首常常加上衬词或谓词。

三、傈僳族叙事歌及其风格特点

叙事民歌以叙事见长,不同的叙事歌偏重于不同的演唱内容。有表现男女相爱的婚恋故事﹑生产生活和礼仪知识等方面的内容;有的以演唱叙事长诗经书故事﹑民间传说﹑天地形成﹑万物诞生﹑人类起源﹑民族的发展与变迁﹑英雄史诗等内容。傈僳族“木刮”古歌是一种叙事歌曲,多在较严肃的集会场合,由一个或男性老年歌手领唱,其余男性群起和唱(女性一般不唱古歌)。领唱词至少两句,多者十余句,和唱词为一小节歌词的最后一句或两句。其演唱内容主要是叙家谱﹑摆史迹﹑谈婚丧﹑讲生产等。其音乐旋律粗狂激越。所演唱的曲调有《创世纪》《生产调》《种瓜调》《打猎调》《牧羊调》《盖房调》《搭桥调》等叙事长诗,也有咏唱反映现实生活的短歌。德宏地区傈僳族称叙事歌为“瓜切切木刮”,在起房造屋﹑婚娶嫁讨以及逢年过节时演唱此类歌曲。一般说来有固定的歌词,歌词较长,曲调短小,音乐采用分节歌形式。傈僳族叙事歌为民族五声羽调式,曲式为二句体结构,下乐句是上乐句的变化重复。演唱一般是一领众和,领唱唱主歌,众和按照领唱意思,即兴编词跟,一领众和,气氛十分活跃。歌曲速度适中,节奏平稳,旋律具有宣叙性特点。

四、傈僳族风俗歌舞类歌曲及其风格特点

每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民族都会有自己的风俗歌曲,它们多在一些风俗性﹑游艺性活动中演唱,这些歌曲根植于该民族的传统民俗活动,它是记录这个民族日常生活﹑行为习惯﹑信仰禁忌以及审美趣味的鲜活文本。德宏州傈僳族称风俗歌为“错木木刮”,一般用于娶嫁﹑造房﹑过年过节以及献坟等喜事请客。歌唱为即兴创作,内容大多是互祝吉祥或思念。主要有迎亲歌曲﹑进新房歌曲﹑娶媳妇歌曲﹑过年歌曲等。“迎亲歌曲与娶媳妇歌曲”是傈僳族专门用于迎亲时所演唱的,演唱内容非常丰富,包括新婚夫妇的恋爱经过﹑祝愿成家立业后的幸福生活等;“进新房”歌曲是傈僳族在盖好新房,举行落成仪式时唱的调子,各方亲朋前来祝贺,饭后边唱边跳,有的跳一个通宵,有的连续跳三个晚上。演唱内容包括选地基﹑挖地基﹑建房的整个过程,祝愿主人家业兴旺发达﹑人丁兴旺﹑生活幸福等内容;“过年歌曲”既是风俗歌也是叙事歌曲,每当大年三十晚上,一村头寨脚的伙伴们邀约起来,一起演唱过年歌,欢度春节。一般以领唱合唱的形式出现,内容演唱一年十二个月来的生产﹑劳动过程和来年的生产计划等内容。

德宏州傈僳族称舞蹈歌为“齐本千木刮”。 是傈僳族专跳三弦舞蹈所唱的歌曲,三弦舞是傈僳族群众非常喜爱的自娱性群体歌舞,老幼均跳,一般在节日和喜庆场合才跳,舞蹈动作很多,不同的动作配以相应的三弦舞曲。有的舞曲填上词即成歌——三弦歌,三弦舞蹈歌曲种类比较多,一般来说什么曲调唱什么歌,是固定一致的。据说三弦舞曲共有七十二调,绝大多数都有歌唱,有采用傈僳语演唱,也有采用汉语演唱的。三弦歌常见的调式为商调式或徵调式,或者商徵调式交替。旋律以八度﹑四度跳进比较多见,曲调热情开朗﹑优美活泼,节奏鲜明而轻快,与舞蹈动作紧密配合,情绪﹑气氛非常热烈;其结构工整,每段一般四句或六句,每句有七个词,曲调为四乐句。三弦舞歌曲所演唱的内容比较广泛,包括歌颂山川河流﹑美好生活﹑民间习俗﹑花鸟禽兽等等内容。

五、傈僳族祭祀音乐及其风格特点

傈僳族先民一直信仰原始宗教,崇拜的基本内容主要为万物有灵和对自然的崇拜,傈僳族先民凡遇病遭灾,人们都必须要杀牲祭祀,祭祀过程当中产生了大量的祭祀音乐,傈僳族祭祀音乐分为祭祀音乐与丧葬音乐。祭祀音乐是指傈僳族先民祭祀祖先和鬼神时所使用的音乐形式。傈僳族信仰原始宗教,他们将鬼魂统称为“尼”,祭祀时需要针对不同鬼神演唱不同的祭祀歌曲。傈僳族将此类音乐统称为《尼祜哦》。最常见的《哼祜哦》有为出行与狩猎前占卜吉凶所使用的《尼莫哦》,有为病人招魂所使用的《尼失哦》;还有《水鬼祭歌》《路鬼祭歌》《家鬼祭歌》等三十余种祭祀音乐。这些祭祀音乐主要在于表现的内容不同, 其语言生动﹑对仗严谨, 而曲调基本相同, 旋律深沉而庄重﹑节奏性强﹑铿锵有力﹑一字一拍。丧葬音乐是傈僳族用于老人去世所演唱的音乐形式。无论哪个傈僳族村寨老人死, 全寨的村民都必须停止生产劳动三到五天, 全寨人围着死者,人人手执木棍猛击地板跳《祭祀舞》,唱《哭丧歌》, 傈僳语称这种歌曲为“ 施勿登”, 边跳边唱,进行驱鬼魂的仪式。在举行丧葬仪式的过程当中, 一般由老人进行领唱, 其它人配合领唱进行跟唱, 祭祀音乐主要包括《送灵歌》《哭歌》《挽歌》等。维西地区傈僳族祭祀歌曲主要有《双觉木刮》和《阿双觉》。曲调主要使用《木刮》和《优叶》。歌曲的内容主要是用来追述死者生前的功绩与品德,祈求死者的灵魂能够回归故里,同时祈求死者能够保佑生者们平安兴旺。

[1]钟小勇.云南德宏世居少数民族民间音乐人类学导论[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3.

[2]肖常纬.中国民族音乐概述[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黎爱蓉.傈僳族三弦调[M].芒市:德宏民族出版社,2005.

[4]胡兰英.傈僳族民间歌曲集[M].芒市:德宏民族出版社,2012.

[5]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傈僳族文化大观[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