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关于优化音乐与舞蹈学专业研究生课程设置的思考——以中国音乐学院研究生课程设置建设和改革为例

时间:2024-05-20

李一丹

(中国音乐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000)

关于优化音乐与舞蹈学专业研究生课程设置的思考
——以中国音乐学院研究生课程设置建设和改革为例

李一丹

(中国音乐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000)

研究生课程建设是研究生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题中之义。本文从中国音乐学院研究生课程设置建设出发,探析了音乐与舞蹈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建设的理念和方法,对中国音乐学院音乐与舞蹈学专业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成果与经验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

音乐与舞蹈学专业;研究生;课程设置

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学位制度实施的重要载体,对培养高层次创新性人才起着关键性作用。2013 年3 月,教育部联合发改委、财政部发布《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 教研〔2013〕1 号) 指出, 研究生教育要以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为主线,创新培养模式,加强课程建设,重视发挥课程教学作用。这不仅为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指明了道路,更对研究生的课程建设和改革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要求。

目前我国主要有两类研究生培养模式,即学术型研究生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前者以学术研究为导向,侧重于学术理论和科学研究,目的是培养大学教师和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后者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目的是培养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两类研究生在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位授予等方面均有很大的不同,本文中,笔者主要探讨中国音乐学院音乐与舞蹈学专业学术型研究生课程设置的教学改革和实践,主要以学术型硕士课程设置为例。

经过大量调研、分析之后,笔者发现课改前学院在研究生课程设置这一主要教学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研究生课程门数较少,种类单一,跨学科课程匮乏。(2)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层次性,“因人设课”现象凸显。如研究生与本科课程内容重复,与本科课程拉不开档次等。(3)部分课程内容陈旧,前沿性、研究性不够。(4)公共基础课的设置没有体现出研究生培养目标的要求,学生对公共基础课缺乏学习热情。

为解决上述问题,学院在遵循高等艺术教育普遍规律的基础上,一直致力于新形势下音乐艺术专业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的研究,在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有效创新。在不断借鉴国内外先进培养理念的基础上,努力探索符合中国音乐学院特色——培养中国音乐高等人才的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达到这一目标,中国音乐学院研究生处进行了新一轮的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和改革。

研究生课程设置是指高校为研究生开设的总体课程科目及课时数安排。 目前学院音乐与舞蹈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制为三年。音乐与舞蹈学一级学科下,音乐学、作曲技术理论两个专业延伸出 14个专业方向,其课程按照不同的培养目标和学术训练要求分别设置。以学院中国传统音乐研究专业方向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为例:

由表分析可知:学院研究生教学管理采用学分制,其课程体系按照课程内容性质分为音乐学、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音乐表演、国家规定和其他人文社科四大类课程;按照课程修读方式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其中必修课按照课程类型又划分为公共课、专业主课、专业基础课三类。学分总要求最低为50学分,最高学分不做限定,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其中公共必修课4门,共12学分,占学分总量不到1/4;专业主课延续研究生学习阶段始终,每学期2学分,六学期共计12学分;5门专业基础课共10学分,在课程设置中按照不同的专业方向分别确定,学生需在前四个学期内完成;选修课不少于10学分;修读实践科研类学分不少于6学分。

类别 课程名称 第一学年 第二学年 第三学年总学分上下上下上下政治类课程 2 2 4外语 3 3 6中国民族艺术专题研究 2 2专业课 主课 2 2 2 2 2 2 12公共课音乐史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2 2中国传统音乐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2 2必修课民族音乐学的历史与文献 2 2专业基础课中国传统音乐形态分析 2 2中国传统音乐专题研究 2 2音乐学类课程 4音乐表演类课程 2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类课程 2非音乐类课程 2实践科研类学分 6学分总计 50选修课

学院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重视课程体系的系统设计和整体优化,坚持以构建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扎实的理论基础、系统的专业知识为核心,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为重点,以研究方法、学术前沿的讲授和研讨为课程教学的主要形式,以重视学生的实践体验为有效补充,在课程设置中增大实践学分的比例。

一、改革必修课课程设置,加强学生理论基础和人文素养

必修课通常与选修课相对而存在,它们是大学课程体系内的“基础”和“主干”。“必修课”不仅是一部分课程的分类标示,它更是一种教学理念的彰显,渗透其中的乃是人才培养的思想、专业教学的要求和学术训练的期待。

学院硕士研究生必修课中的公共课包括政治理论课、研究生英语,还特别增设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艺术专题研究的课程。此门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华夏民族文化的历史和现状,加强学生的理论功底,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加强学生的文化积累。中国音乐仅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艺术的一小部分,只有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孕育中才能生根发芽、茁壮成长,身为“以传承和创新中国音乐文化为己任”的中国音乐学院研究生,在其知识结构中必须要有传统文化作为底蕴,在其基础上进行探究、思考、传承和创作。学院政治理论课教学一改以往“黑板加板书”的教学方法,积极引入“专题研讨式”、 “讲座式”的教学方法,并聚焦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和时事案例,帮助学生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去分析社会和科研问题,对学生的社会化成长进行正确导向,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根据学院的研究生英语水平悬殊大的特点,研究生英语采用分班教学,根据研究生专业分为理论和表演两个方向进行教学。同时,为突出学院的专业特色,适应学生的基础知识背景,研究生处还为表演专业学生组织开设了《戏剧英语》、为博士生开设了《英语文献阅读与翻译》、《博士生学术英语》等课程,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

五门专业基础必修课的设置是学院此次研究生课程设置改革的特色和亮点。目前,学院学术型硕士分专业方向设置见下表:

专业 专业方向 分专业方向1、民族音乐学2、中国传统音乐研究3、音乐美学4、音乐文学5、西方音乐史6、中国古代音乐史研究7、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8、音乐教育学、音乐心理学、音乐治疗学9、钢琴教育研究10、声乐教育研究11、音乐艺术管理 12、电子音乐 13、音乐声学作曲技术理论 14、作曲技术理论音乐与舞蹈学音乐学

之所以要把专业基础课设置为必修课,不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是因为专业基础课是研究生学术训练的重要环节。学院在课改以前多是由专业主课老师选择一些专业参考书,布置学生阅读,并结合硕士学位论文的构思和写作来指导学生进行专业基础的积累和学术反思,但有不少学生反映由于专业基础知识不够系统、深入和具有前沿性,在毕业之后的科研工作中比较吃力,由此可知学生的课程学习没有起到其应有的作用。学生需要从课程中,从教师那里了解到本专业的学术脉络,习得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观念、方法,并由此阐发经过独立思考后的学术见解。专业基础课是夯实研究生专业背景知识,对其进行基础训练的关键环节,对学生以后进行科学研究、理论探索具有承上启下的巨大作用。

以上述课程设置理念作为导向,我们将14个专业方向的特点进行了逐一研究,并调研了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等兄弟院校的研究生课程建设情况,经过两年时间的课程试运行,已经基本建立了5门必修专业基础课制度。14个专业方向均分别确定了5门专业基础课。如音乐学专业下设的11个专业方向均设置了“音乐史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中国传统音乐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两门课程,其余三门课程则就本专业的具体专题进行深入探讨,如民族音乐学的三门课程分别为“民族音乐学的历史与文献”,“民族音乐学专题研究”,“世界民族音乐专题”。又如作曲技术理论方向的五门专业基础课为“中国近现代音乐作品研究”,“外国近现代音乐作品研究”,“音乐分析方法论研究”,“计算机音乐技术”,“近现代和声分析与研究”。

学院注重设置具有系统性,层级性,前沿性的研究生课程体系,避免“因师设课”现象,制定了联合校内、校外、国内、国外一流师资联合授课的计划,开设了一批在国内具有一流水平的专业基础课程,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如中国传统音乐研究方向的专业基础课“中国传统音乐专题研究”是由田青、张振涛、赵塔里木、薛艺兵四位教师联合授课,每位教师均是其专业领域的泰斗。又如“音乐史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课程,由修海林、赵为民、余峰、李秀军等古代音乐史、近现代音乐史、西方音乐史三个方向的近十名教授联合授课,每位教师相对稳定地讲授一个专题,联合起来组成一门具有连贯性和关联性的课程,确保了课程质量。作曲技术理论方向的专业基础课《外国近现代音乐作品研究》则是聘请美国辛辛那提大学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霍夫曼来到中国定期讲授此门课程。

二、选修课课程体系模块化,增加选修课课程数量。

与必修课具有规定性和稳定性不同,选修课程具有灵活性、丰富性、前沿性等诸多特点,它们能够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追踪到本专业方向的最新动态。因此,选修课是研究生课程设置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生选修课程按照二级学科进行分类。学院对每类课程的学分量进行合理分配,利用学分对研究生的课程学习进行有效指导和调控。在改革后的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中,选修课不得少于10学分,占学分总量的1/5。四类选修课的学分量根据学生专业方向的不同而有所侧重,如民族音乐学专业方向学生需完成音乐学类选修课4学分,而作曲技术理论专业方向学生须完成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类选修课4学分。

改革两年以来,学院已经累计开设了60余门研究生选修课,课程数量和质量均有了大幅度提高,这对一个专业性极强的音乐院校来说是成效显著的。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在选修非音乐类课程时,可以到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等国家重点高校选课,选课费用由学校承担。由于学院学科专业性强,跨学科课程比较缺乏,此项举措即是针对上述特点来制定的。校际之间的合作可以扬长避短,既完善了课程的知识结构,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又节约了教学成本。同时,研究生可以根据导师的建议和自己的需要补修本科课程2门,计4学分,为避免学生为获得学分选择修读相对简单的本科课程,超过部分不计入研究生课程总学分中。

三、重视实践,创设实践平台,激发学生通过实践提升理论水平

音乐与舞蹈学专业建立在音乐实践基础之上,实践性极强。音乐与舞蹈学理论的研究需要经历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上升过程。引导学生了解并思考外界因素对自己专业学术研究的影响是十分必要的。学院在研究生课程设置中为实践和科研安排了6个学分,出台了实践学分管理细则,以此鼓励研究生进行艺术实践、教育实践、社会实践等各类实践活动。研究生处组织博士论坛、硕士论坛、各类学术讲座和研究生各类主题音乐会等活动,鼓励研究生走上讲台和舞台。与此同时,研究生处通过“走出去”的方式为研究生搭建艺术实践和田野采风的平台,组织研究生集体外出采风,通过考察民间班社,参观当地博物馆、历史文化古迹的方式,学习当地流传已久、极富民族特色、地方特色 的音乐样式,了解当地的民间音乐、历史发展脉络和区域文化特色。组织研究生开展采风汇报会,鼓励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诱发他们的潜在创造能力。

研究生课程设置的优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完善教育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需要学院决策者、管理部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我们将在此次改革的基础上,总结经验,采取“实事求是,分步迈进”的策略,进一步加强研究生招生、培养、毕业各个环节的管理和监控,并通过这些措施,实现中国音乐学院研究生培养质的飞跃。

[1]秦惠民.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大词典[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4.

[2]孙国忠.关于西方音乐史专业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思考[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8.

J60

A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