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刘恒言
(浙江音乐学院,浙江 杭州 310000)
我国幼儿钢琴即兴伴奏教学初探
刘恒言
(浙江音乐学院,浙江 杭州 310000)
在我国青少年业余钢琴教学中长期存在着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教学中一般比较重视钢琴弹奏技术的训练,但没有很好地从启发学生审美、想象、创造的角度,让学生充分感受多声部音乐的美。为了探索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在戈登教授《婴幼儿音乐学习的秘密》一书理论的启示下,笔者对我国幼儿如何实施钢琴教学中结合即兴伴奏教学,进行了初步的教学实践。本文概述了笔者对八名四——八岁的幼儿进行初步即兴伴奏阶段教学的全过程:包括用音程、正三和弦、副三和弦、两种基本织体等手段为旋律配弹伴奏的方法,归纳总结了通过以上教学实践所获得初步教学经验,希望从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角度,向钢琴教育者们提供初步的幼儿即兴伴奏教学的思路与方法,希望能对今后幼儿钢琴教学的发展能够有所助益。
即兴伴奏;入门教学;婴幼儿音乐学习
笔者曾多年从事青少年业余钢琴的教学工作,参照戈登教授书中所提出的要求,进一步观察我国的幼儿钢琴教学,不能不承认至今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根据笔者的初步分析,感到中国的儿童钢琴教学目前至少存在以下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我国钢琴教学历来比较重视弹奏技术的训练,这方面也确实做得卓有成效。但是,如果我们将钢琴教学仅限于技术训练,而没有着重努力开发学生的智育和美育的话,这样的钢琴教学显然是不够全面的。正如戈登教授所言,音乐学习对于孩子们的心灵成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借助音乐,孩子们能更好地延续并发展他们宝贵的想象力和无拘无束的创造力”。 而这,正是目前不少中国钢琴教师在教学中没有很好地从审美、想象、创造的角度出发,让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中的美,对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启发不够,由此带来了我国钢琴教学上存在一个重要的问题。
由于东、西方文化传统的差异,大多数中国孩子多声部听觉与感受能力比较薄弱,而老师一般也很少强调让学生感受音乐中和声的魅力,这就使得幼儿从小就没有养成多声部音乐的听觉习惯(即戈登教授所说的“音乐听想”的能力)。再加上老师在教学中没有不断加强幼儿掌握唱与聆听音乐中的旋律及和声效果的能力,以致很多中国学生的钢琴技术虽然已经相当纯熟,但对于作品中的和声、调性、风格、形象却可能还是一无所知。这就使中国孩子在弹琴过程中的音乐欣赏、音乐表演,更不用说音乐创造力的发挥等许多方面受到很大的限制。
由此,笔者结合自己的专业学习开始想到,是否有可能结合幼儿钢琴教学进行简易的即兴伴奏教学?这至少可能是解决上述问题的途径之一。于是,在戈登教授理论的启示下,笔者进行了这方面的初步探索,大致上花费了一年的时间进行实验性教学。虽然由于时间比较短暂,离系统性的幼儿钢琴与即兴伴奏教学结合的教学目标还有很大的距离,但我本人仍然从中获得了不少有益的实践经验,本文将我在这方面的实践与体会进行初步的总结,目的在于与大家进行交流,推动这方面教学的进一步开展。
(一)多声部音乐思维的入门
很多孩子从一开始学钢琴时就习惯于看单一的乐音,缺少把旋律与和声联系起来的多声部音乐思维方法,使得当我给孩子们单行的旋律谱,要求他们进行即兴配弹时,大多数孩子们不知道该怎么弹,因为当他们为旋律音随机配上低音时,觉得弹奏出的音响很难听,与他们以往照谱弹奏的古典音乐音响完全不同。由于习惯的影响,小朋友又特别怕犯错误被老师批评的心理状态,使得他们不敢迈出即兴配弹的第一步。
即兴伴奏的教学,要抓住孩子们的兴趣,而所谓的兴趣,与孩子们的自我成就感紧密联系。当孩子在某一事物或过程中得到了自我以及周围人的认同,自然就会希望自己做得更好,获得更大的成就,从而使孩子对于该事物的学习有更大的兴趣。
因而,笔者在即兴伴奏第一课,就给学生建立了一个基本观念:即兴伴奏弹奏的是多声部音乐,即所配的伴奏声部既要跟旋律音响协和,但又要和旋律音不同(实际上就是“和而不同”)。教学开始,先不对学生强调即兴配弹的规则,而是告诉他们即兴伴奏跟学习钢琴不同,学习即兴伴奏的目的,只是为了自己可以弹奏自己喜欢的乐曲,无论左手怎么配弹,都不分对与错,只有好听和更好听以及比较不太好听的区别。这样,通过给孩子们在言语上进行鼓励,使孩子们敢于大胆尝试新的学习内容。
(二)试用固定单音配弹
针对孩子们一开始无从下手的问题,笔者在孩子们配弹之初,要求他们全部用I级和弦的根音为4小节的旋律配低音,即要求在每小节第一拍上左手配弹低音(谱例1)。
笔者在一开始写的配弹谱中所编的旋律音,皆为I级和弦里的和弦音。先让学生单手弹一遍旋律,再配上左手单音。当大家都能完整弹出来以后,笔者就会予以鼓励和肯定。这时,孩子们会很乐意继续往下弹,并且认为这并不是一项非常难的学习。当问到他们,单手弹奏和配上左手弹奏哪个更好听时,学生们都说配上左手低音后更好听。
(三)低音的变换
可以试用I级和V级和弦根音,为之前配弹过的谱例1中的4小节旋律配低音,并辨别两种伴奏低音哪种更好听。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虽然几个小朋友同一首旋律配弹了不同的低音,但笔者并没有肯定哪一种配弹最好听,没有强调有所谓“标准答案”的配法,而是让学生完全自主地选择他们所喜欢的低音来配弹。但是通过小朋友们进行比较,大多数的孩子都认为有流动的低音更好听一些。
(四)用协和音程配弹
在配弹之初,笔者先让孩子们在C大调找到I级音与V级音,并让孩子们在这两个音之上分别加入自然三度音程(即E和B音),辨别所构成的三度音程性质。在这个基础上,再构成五度音程,并分别改为三度和五度音程来配弹,辨别与单音配弹的区别,让学生感受单音与音程配弹哪种更好听。至于学生用三度还是五度配弹或是一条旋律既用三度又用五度,则不予以干涉,全部让学生按照各人的喜好自行选择。
(五)用主和弦配弹
在音程配弹的基础上,让学生们以I级和V级为根音构建原位三和弦,并辨别和声色彩的区别。进而,让学生们将之前所弹的旋律全部改用I级和弦来配伴奏,并让他们感受配弹的效果。学生们普遍觉得全部用I级和弦配弹旋律要比全部用I级音程配弹更好听。
(六)用I级和V级两个和弦配弹
在学生们用I级为旋律配完后,笔者让学生们尝试加入V级和弦(参见谱例二)。I级和弦和V级和弦中有一个共同音sol,当学生们为第三小节旋律配和声时,便出现了不同和弦的配法。有的学生配了V级,有的学生配了I级。因为单独来看,旋律音是sol,不管是配I级还是V级都是协和的,而对于放入整个乐句中,两者哪个更好,笔者并没有予以评价,而是首先夸奖每个学生配得都很好听。戈登曾说过,“音乐引导与音乐教学是不同的。所有的引导从定义上来说都属于非正式的,音乐引导都有一个显著的特征:不对孩子们强加任何信息和技巧。相反,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使孩子们感受自己的文化,并鼓励他们自然而然地吸收。引导以自然且连续的活动,以及孩子们的反应为基础的,同时,它也是这些活动和反应操作的结果。孩子由环境造就,而非生来如此。他们的本能和直觉一定要得到培养。”所以,在即兴伴奏教学中,教师不要用成人的思想观念去强迫学生用任何和弦配弹,而需要更多地引导学生们进行学习。
由于有了预备阶段(节奏、节拍、调式、旋律音程、和声音程以及和弦)学习的基础,到目前为止,笔者的即兴伴奏教学过程,一直都是比较顺利的。教这些幼儿学习简单的即兴伴奏,似乎并没有像笔者起初设想的那么困难。
(一)IV 级和弦的引入
随着旋律的逐渐丰富,我有意引导学生们慢慢发现,并不是所有的旋律音都可以用I级、V级来编配。有些歌曲就不能有这样配的旋律音。如谱例3《小星星》:
当该旋律里面出现la音时,学生们发现,用之前所学习的I级和V级来配弹都不大好听。这时,笔者要求学生们按照类似的配法,让学生在钢琴上为la找到最适合它的和弦,这时,有三个学生很快找到IV级是最合适的和弦,剩下的学生也在经过一番筛选后,也认为IV级是最适合的。通过这种方式引导学生们将即兴伴奏和声语汇加以发展,使得学生们在经过一番找寻之后,终于找到比较满意的和声音响时,这样他们自己也有了成就感。
(二) II级和弦的引入
在之前《小星星》的旋律伴奏中,笔者虽然肯定了学生的配弹,但并没有强调IV级和弦就是唯一的配法。因为用IV级配弹的地方同样也可能用II级替代。目前的即兴伴奏教材基本上是以正三和弦I、IV、V级作为即兴伴奏教学入门的基础和声语汇。学生也可以按照这种固定模式进行和声的编配。但是,在大调中,正三和弦都是大三和弦,色彩明亮,久而久之,学生如果一直习惯于用大三和弦配伴奏的和声音响,这样可能不利于日后在旋律配弹上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在日常生活中的音乐(如美国爵士乐)很多时候并不是用正三和弦作为和声编配的基础,更多的时候使用的是II、V、I级作为旋律的基础和声。所以,在大调旋律的配弹中,不仅要使用大三和弦,同时也要引导学生们从一开始注意运用小三和弦柔和的色彩效果。这样,对于日后学生音乐听觉感知能力的发展会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由于之前的I级和V级和弦弹奏打下的基础,所以让学生在钢琴上找II级和弦并弹奏出来并非难事。当学生弹完II级和弦后,再让他们辨别所弹和弦的性质。笔者将之前用I级和V级配弹的四小节旋律,让学生尝试将刚学的II级加进去,看看加在哪里比较合适。(谱例四)
实践发现,大多数学生在第二小节配上了II级和弦,第三小节配上了V级和弦。笔者发现,随着配弹旋律长度的增加,学生们越来越喜欢用II级和弦了。
学过和声学的成年人都知道,IV级与II级和弦在理论上都是属于下属和声功能的和弦,但用和声功能的概念来教幼儿,他们是很难理解的。笔者所采用的方法是:在不同的曲子中,主要是要让学生辨别哪一个和弦配弹起来更好听,也就是着重于通过学生的听觉感知来启发学生,让学生逐渐学会将下属和弦实际应用于旋律的配弹中,而避开理论性过强的讲述。
在学习和声配置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根据旋律的不同音乐特点,配上不同织体的伴奏。考虑到学生们钢琴弹奏的能力还比较弱,所以笔者在织体的教学方面,除了上述柱式和弦之外,主要只教了学生两种简单的伴奏织体,即舞曲节奏型和分解和弦节奏型。
(一)舞曲节奏型
首先,舞曲节奏型可能由四分音符或八分音符组成,并适用于2/4拍、3/4拍,4/4拍的不同节拍(谱例五)。
伴奏为四分音符组成:
伴奏为八分音符组成:
笔者先是要求学生将之前所配弹的旋律试着由柱式和弦改为舞曲节奏型。将四分音符节奏型的配弹与八分音符节奏型配弹进行比较,从中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音乐的律动感。
(二)分解和弦节奏型
如同与舞曲节奏型的讲解相似,笔者将之前学生配弹过的旋律,让学生用八分音符分解和弦来弹奏。随后,教师在钢琴上分别用舞蹈节奏和分解和弦弹奏《小铃铛》这首乐曲,当笔者将两种伴奏方法都弹完,问他们同一首曲子用两种不同织体伴奏有什么不同时,学生们会说,一个很欢快,一个不欢快。接着,笔者又问,那你们觉得《小叮当》这首曲子,用哪一种伴奏织体好听呀?这时,学生们异口同声的回答是舞曲节奏型更好听。之后笔者又用同样的方式弹奏了《小星星》,小朋友们都说分解和弦更好听。
通过两首儿童歌曲的对比,笔者让学生明白,通常欢快的曲子,大多采用舞曲节奏型,而抒情的旋律则大多采用分解和弦伴奏织体。教师在学生用柱式和弦配好如下旋律之后,让他们分别用两种伴奏织体为同一首曲子伴奏,并让他们自己选择一种认为最适合这几条旋律的伴奏织体。对于伴奏织体的选择,笔者主要只是告诉学生有这几种织体变化的可能,对于具体选择何种织体,并没有对学生进行过多的干涉,注意让各人根据自己的感受保持对每首乐曲的理解来配弹。
(一)教学成果的显示
经过为期一年的即兴伴奏学习,幼儿即兴伴奏的教学获得了显著的效果,除了个别学生在旋律和弦外音稍微多的地方不知该如何选择和弦之外,大部分学生基本可以掌握即兴伴奏中,用I、IV(II)、V级柱式和弦以及三种基本织体为大调旋律配伴奏。学生们表现了对即兴伴奏的很大兴趣。学生们开始不一味依赖老师,学会比过去更多地聆听钢琴曲中自己左手伴奏和旋律的配合,并在弹奏中自己发现错误并改正。笔者也在教学中意外发现,钢琴程度高的孩子不一定即兴配弹就一定弹得好,或者说他们不一定敢大胆为旋律配伴奏。在教学中,小学以上的孩子们会非常听话的按照笔者的要求来配弹,生怕弹错和弦,会经常向我求证,可是幼儿园的孩子却更多的凭借自己的感觉,甚至有时会大胆用一些他们不知道的,但是觉得好听的和弦。
(二)教学实践经验的初步总结
1.不要用成人的思想观念去强迫孩子做事情,而需要更多地引导孩子们进行学习
戈登曾说过,音乐引导与音乐教学是不同的。所有的引导从定义上来说都属于非正式的。音乐引导都有一个显著的特征:不对孩子们强加任何信息和技巧。相反,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使孩子们感受自己的文化,并鼓励他们自然而然地吸收。引导以自然且连续的活动,以及孩子们的反应为基础的,同时,它也是这些活动和反应操作的结果。孩子由环境造就,而非生来如此。他们的本能和直觉一定要得到培养。我们最好不要像教大学生那样去教学龄前的儿童,也就是不要以成年人的思维方法来评价幼儿的音乐能力发展状况。事实上,幼儿可以从自己或者同伴那里学到的,会和从教师那里学到的一样多,甚至更多。孩子们天生的本能会让他们在自然而然,很舒服地接触和学习到各种类型的音乐,从而在一生中对音乐的学习始终保持正面、积极的态度(见戈登:4-5)。
另外,因为幼儿与成年人的语言习惯是不同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更多的考虑幼儿的感受,用幼儿能够听懂的语言进行教学,这会使的孩子们更容易理解并掌握有关的教学内容,使教学的成果事半功倍。
2.教学中审美教育与技术理论学习的关系
众所周知,即兴伴奏的学习是一定要教授学生一些基础性的技术理论,包括一定的和声和如何配伴奏的方法,解决双手怎么合作等技术上的问题。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要始终用审美的观点去引导学生进行这一学习,而不是变成单纯的技术训练。也就是说,在即兴伴奏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引导是主要的,并起核心作用,而技术训练则是为更好的表现音乐的美而服务的。如果将这两者的关系颠倒了,学生就会觉得即兴伴奏很枯燥,很机械,那么教学也容易失败。
3.要让孩子们对学习产生兴趣并从学习中获得成就感
即兴伴奏的教学,从一开始就要抓住孩子们的兴趣,而所谓的兴趣,与孩子们的自我成就感相联系。当孩子在某一事物或过程中得到了自我以及周围人的认同,他自然就会希望自己做得更好,获得更大的成就,从而促进孩子对于该事物的学习有更大的兴趣。在笔者所教的学生中,并不是每个学生都喜欢弹钢琴,可以说,大部分的学生一开始都不喜欢,因为他们觉得很难,并且有的时候也许花了很久的时间来练习一首钢琴曲,却不见得会弹的很好。所以很多孩子经常会抱怨着不喜欢弹琴,弹琴好难。但是,学生却都很喜欢即兴伴奏,自愿地会花更多的时间在即兴伴奏的练习上。这是为什么?据笔者的观察,主要是一种从学习中获得的成就感,并希望获得更大成就的愿望在支持他们去努力学习。
笔者在实践之初,是希望通过即兴伴奏的学习,看看是否有可能或多或少克服目前我国少年儿童钢琴教学中长期存在的不足,即如何提高幼儿对多声部音乐感知能力以及审美能力、创造力的问题。由于实践时间的短暂,目前的成果还是比较有限的。但是从笔者的初步实践看来,这方面的教学还是具有可行性的,只要我们的方法得当,让幼儿学习并掌握简易的即兴伴奏的弹奏还是可能的。
笔者希望通过上述实践经验的初步总结,可以启发更多的钢琴教育工作者都来从事这项很有意义的工作。笔者相信这项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必将对我国儿童音乐教育,甚至包括广大中国儿童未来的健康成长将会有重要的意义。
[1][美]埃德温.戈登,余原.婴幼儿音乐学习的秘密(2003版)[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3.
[2]华敏.钢琴基础教材比教学分析[J].艺术教育,2006.
[3]华敏,赵晓生.钢琴入门[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
J624
A
刘恒言 (1989—),女,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钢琴即兴演奏硕士,现任浙江音乐学院艺术指导兼即兴伴奏专任教师。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