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肇州杨小班鼓吹乐棚的历史与传承

时间:2024-05-20

张 蕾(青岛大学音乐学院,山东 青岛 266071)

肇州杨小班鼓吹乐棚的历史与传承

张 蕾
(青岛大学音乐学院,山东 青岛 266071)

肇州杨小班鼓吹乐棚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本文从对杨小班鼓吹乐棚的发展历史出发,重点写其发展过程中经历的主要事件,并以第三代传承人的角度出发,真实地写出对杨小班鼓吹乐棚的殷切希望。最后写到该乐棚的在传承的过程及大庆市文化局对其发展做出的努力,保护民间传统文化是一项重要且艰巨的工程。

鼓吹乐棚;历史;传承

鼓吹乐棚是东北部分地区对鼓乐班或民间乐队的一种称呼。在旧时的大庆,婚丧嫁娶都离不开喇叭匠子到场献艺。一般的殷实人家,当嫁娶之日,会有一支“仪仗队”,显示着喜庆和排场。“仪仗队”打头的,往往就是四个喇叭匠子。他们昂着头,腮帮子高高鼓起,嘴唇逼的紧紧的,两手捏着斜向天空的喇叭,滴滴嗒嗒,吱吱哇哇……一口气吹下去,几乎都不换气……那些办白事的人家,停灵的附近也搭个棚子,伴随着哭哭啼啼、悲悲切切或顿足号哭的气氛,喇叭匠子一脸凝重,吹着哀伤的调子,呜呜咽咽的……

一、杨小班鼓吹乐棚的历史

肇州杨小班鼓吹乐棚是一个具有百年历史的鼓吹乐班,其创始人名叫杨殿甲,1904年他在吉林省扶余县拉起了杨小班鼓吹乐棚,由杨殿甲和他的后代组成。杨小班鼓吹乐棚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现存不多原生态民间器乐存在形式之一,在清代中叶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鼓棚乐体系,所传承的是满汉综合文化。这对于杨小班鼓吹乐棚的传承与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杨小班鼓吹乐棚原来不叫“杨小班”,是杨殿甲带班迁到肇州县城,打响名气后人们给起的名字。1934年,肇州县(今肇源县)境内发生特大洪水,杨小班鼓吹乐棚被迫搬迁到老街基(今肇州县城)。当时,他们的生活十分艰难,因为肇州县城一带的人不知道他们。人们不认可,他们便没有了活儿,就会失去生活来源。走向兴隆的第一步,是在一次演出中。

当时潘家围子办喜事。潘家在肇州赫赫有名,历史上肇州的四大家族---潘乔汉吕,潘为首姓。潘家管事的约请了他们,这令大家伙喜出望外。到了正日子,杨殿甲待着七个儿子来到潘家,东家一看因为是一个老头带一帮小孩,认为不能干活儿就生气了。后来经过管事的求情,东家同意让他们试试,结果杨殿甲和七个儿子各司其职,将唢呐、笙、管、卡、笛子、板胡及打击乐件等配合默契,加上乐曲丰富,具有独创性,折服了在场的所有人。在潘家的这次演奏一炮而红,受到了当地百姓的欢迎,人们把这个乐班叫成了“杨小班”。

二、杨小班鼓吹乐棚的传承

杨小班鼓吹乐棚属于家族式传承,从创始人杨殿甲开始,让下一代中各方面都很突出的次子杨凤岐作为第二代传承人,现在是以第三代传承人杨成伟为主、第四代传承人杨春园和第五代传承人杨明星为辅的活动团体,活跃在肇州县城乡及临近市、县,享有较高的声誉,是大庆本地民俗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一)第三代传承人

杨成伟老师是“杨小班鼓吹乐棚”的第三代传承人,生于1947 年9月,从小就生活在哨叭家庭里。7岁就跟老人上活儿、打小工,由于家里熏陶和感染下自己也掌握了曲子和板头。老人又教工、尺、哨叭和其他乐器,自己有了一些成就。1961年上了松花江艺校,回来后到县评剧院工作,在业余时间就跟父亲学习打击乐,念一些打形曲、四鼓等。杨成伟老师主要对“杨小班”的历史及传承上展开叙述,以下为杨老师口述的“杨小班”内容综述: 杨小班的曲调和韵味确有特色,在我县广为流传,2007年被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被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6月23日参加黑龙江省第十二届群星奖,2010年4月27日参加哈师大音乐学院。黑龙江流域非物质艺术文化遗产研究(系列讲座之六),2010年8 月9日第30届中国哈尔滨之夏音乐会,2011年9月24日参加东北亚区域“农村与少数民族音乐教师培养”国际研讨会,2012年12月22日到李咏栏目《向幸福出发》做节目,共去了6人。第三代传承人杨成伟、杨成厚、杨成太,第四代传承人杨春生、杨春园,第五代传承人杨明星,这次做节目主要是让“杨小班鼓吹乐棚”能够传承下去,不至失传,起好带头引导作用,让杨小班的艺术发扬光大,世代传承。

(二)第四代传承人

杨春园师从哈尔滨王锐老师,是杨成伟的二侄子,是杨小班鼓吹乐棚的第四代传承人,现在生病卧床。与杨成伟一样,他们都在吹工尺谱,口传心授,有的吹四股,三眼一板,吹到慢四股,叫身子。吹到不慢不快的时候,就能听出念这个曲子的构想。一句可以抻成三眼,四股就得口传心授,一句就可以吹一分钟。抻开以后收回来的时候,就能听出是什么曲子了,然后一点点快,一点点快,最后高潮,有尾巴。剩下的都可以用简谱写,有时候加入音符,不太好写。速度是个人掌握的。古代一家人干很多,现在一家人干比较少。

三、杨小班鼓吹乐棚的演奏曲目

杨小班鼓吹乐棚演奏的曲子,是按照谱本---工尺谱进行的,这是杨家第一代传人留下的。工尺谱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一种记曲方法,它是以音高符号为“工”、“尺”等字而得名的一种记谱形式。杨小班鼓吹乐棚现有三本手抄谱本,有早期流传的汉套曲、牌子曲、笙管曲目等200余首,全部以口传心授的方式流传至今。但现在,珍贵的工尺谱,杨家的后代中只有杨成伟一人懂。随着杨家的第二代人去世和杨成伟改行后,后代们的心思也发生了变化。看着工尺谱,都是瞪着眼,念不懂。因此,鼓吹乐棚曾有失传之虞。改革开放后,传统文化开始被重视,这时,鼓吹乐棚有了发展的机会,但还是不行。“人们认为这是低级的东西,现在只有50岁以上的人喜欢我们的喇叭。”杨成伟神色黯然地说。

四、杨小班鼓吹乐棚活动现状

从2006年开始,大庆市文化部门就针对杨小班鼓吹乐棚体现的传统民间艺术和民间习俗、古老工尺谱手抄曲目、近百年的乐件、原是的工尺谱及读谱方法、表现技艺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给予了高度的重视。成立了“杨小班鼓吹乐棚音乐遗产保护领导小组”,制定了《杨小班鼓吹乐棚保护实施方案》。当年,大庆市的文化部门开始收集整理杨小班鼓吹乐棚的相关资料,重点整理《杨小班鼓吹乐棚谱本曲目》、鼓吹乐棚相关的文物、增加传承人数量……现在,从事杨小班鼓吹乐棚活动的是第三代传承人4人,第四代传承人2人,第五代传承人增加到3人。

2007年,大庆市文化部门在继续整理杨小班鼓吹乐棚谱本基础上,邀请有关专家对杨小班鼓吹乐棚的谱本进行学术研究,整理谱本一本,并将谱本进行分类汇编。2008年,大庆市文化部门整理编校了《杨小班鼓吹乐棚谱本》(第二本),组织专家研究杨小班鼓吹乐棚工尺谱的读谱方法和技巧。未来,大庆市文化部门将以简谱形式整理《杨小班鼓吹乐棚谱本》,召开第二届杨小班鼓吹乐棚音乐学术研讨会,出版研究专集,制定切实可行的保护工作计划,对该项目进一步研究,聘请有关专家对保护工作进行指导,多方筹集资金,确保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在大庆市文化部门的重视和努力下,杨小班鼓吹乐棚先后成功地申报了市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于2007年底顺利申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综上所述,由于杨小班鼓吹乐棚上百年的历史和演出经历,可以说已经成为了一种民间音乐文化,它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民间生活,因此杨小班鼓吹乐棚与民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杨小班鼓吹乐棚从民间人们的喜爱到官方的接受与承认,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希望杨小班鼓吹乐棚能够发展的越来越壮大,这门民间音乐文化能够继续传承下去,并让更多人接受它。

[1]柴宇宁.我市两项名录入选“非遗”名录.哈尔滨日报,2008(011).

[2]佟奎阳.我市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入选国家名录.大庆日报,2009(A01).

[3]董云平.原生态少数民族传统艺术震撼人心——记黑龙江省“非遗”项目专场音乐会.黑龙江日报,2010(8).

[4]张建友.谁人读懂工尺谱.中国文化报,2014(8).

[5]宋一平.吹响黑土地,百年无限情——杨小班鼓吹乐棚.华章,2011(10).

[6]刘妍名.杨小班鼓吹乐棚的历史与现状.文化月刊,2010(Z1).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