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小提琴教学法中的哲学思想

时间:2024-05-20

李 艺

(曲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山东 曲阜 273100)

小提琴教学法中的哲学思想

李 艺

(曲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山东 曲阜 273100)

音乐教学和演奏密不可分。教学是以演奏为理论基础,演奏是以教学为技术指导,二者形成相辅相乘的有机整体。而音乐教学中的教学法更是形而上学的意识形态、哲学哲思。本文以被誉为西洋乐器之后的小提琴为例,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运用音乐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理进行教育教法的阐述。并在不断学习现有知识的基础上寻求创新和突破,运用哲学思想去指引教学理论的思考。达到技术演奏和理论教学的平衡发展。

小提琴;教学法;哲学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教师——知识科学的传播者,文明之树的培育者,人类灵魂的设计者。——弗朗西斯·培根。

从古至今,古今中外的思想家和教育家都对教师的概念做过界定,有些是从教师职业的特点上加以说明;有些则是对教师的赞美和歌颂。不管从哪个方面我们都看出教师这个职业的重要性。

一、哲思本体之音乐教师

音乐教师是整个教师队伍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正如前辈所说:“音乐教师是学校音乐教育的实施者和实践主体,是培养学生学习音乐文化艺术,进行美育教育的专门人员,是人类音乐文化的传递者和传播者。也是一个需要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体系及动态发展的个体[1]”。

当今的社会音乐教育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随着近年来高校师范类院校对优秀音乐教师的培养,以及音乐师范类毕业生的逐步面向社会,音乐教师也有了更为宽泛的界定。教师,不再只是学校任教教师的专属名词,而是贴近人们生活,满足人民求职需要,更为大众或服务的艺术文化传播者、传承者。也正是如此才使社会音乐教育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有了一个长足的进步,并逐步形成了全民化、多样化、灵活化的特点,加之在国家政策上,“八五”旗舰,国家教委提出“认真贯彻教育方针,切实加强艺术教育,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而努力”的总目标[2],加速了社会音乐教育机构的发展。其次,在经济上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于精神文化发展的需要也日益增加,音乐作为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而然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去关注。在观念上,从蔡元培先生提出的“为人生的艺术”“以美育代宗教”等口号[3],打破了国民对音乐、艺术的传统偏见思想的束缚。到如今我国已培养出大批优秀的音乐家、教育家等等无疑都在为艺术、为音乐教育正言,唤起国民精神上的重视。也正是因为有这些投身音乐教育事业的老前辈,他们多年的宣传、一生的培养、不懈的教学实践以及人民大众的切身体会,才有如今蓬勃发展的音乐教育事业,音乐教育的重要性也逐步被更多的人所认可。

从自身说起,身为高校音乐教师,是音乐教育中最平凡的一份子。随着多年以来的教学及学术交流发现,在高校音乐团队之外的社会音乐教育机构,各省市地区都存在一定数量的音乐培训机构。他们教育对象全民化,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学艺艺术的需求;教学种类多样化,如声乐、器乐、舞蹈,还该领域之广;教学形式灵活化,如集体课、小组课、一对一课程等。在教学上,笔者作为一名最基层的小提琴普及工作者,不仅要严格遵守教师的职业操守更要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专业素养,尤记苏霍姆林斯基所讲的: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首先是培养人,从而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对待教学、对待每位琴童要以德育为基石,以美育为纽带,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目标进行教学实践。我国优秀音乐教育家曹理老师对器乐教学夜是这样论述的,她说“我们的目标就是通过乐器演奏,启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表达音乐的情感,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和表现能力,从中受到审美教育”[4]。但笔者认为,一门器乐的学习不仅仅是通过音响产生“联觉”效应[5],或是针对某一领域里技能的培养去塑造美育,而是在当今这个综合性极强的现代化时期,学生通过学习乐器可以使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建立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吃苦耐劳的坚韧毅力、造就健全完美的人格,这样不管是琴童在今后的学习或是学琴、亦或是生活中种种的逆境与顺境,都能拥有优秀的品质和冷静的思考能力,辩证的看待问题。

二、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待学习过程

音乐教育学是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学科。我们在《哲学》中《认识论》一章了解到:实践需要理论来指导,理论需要实践来检验。在我们的学习中也必须经历这样的过程,才能达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一)从实践到认识

从实践中产生感性认识,然后能动的发展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人在实践中通过感官对事物外部形态的直接的、具体的反映。它包括感觉、直觉、表象三种形式。这种人的状态反映在我们音乐学习过程中便是音乐感知。“音乐感知是音乐心理过程的起点,也是音乐学习的基础。”[6]以小提琴教学为例,听的动作如:听示范演奏、听老师讲解;触摸的动作如:持琴持弓;视觉的动作如:音符、乐谱、示范图像、教师的表演等等这些都是音乐感知。不同的动作带来不同的信息,也在大脑中形成不同的知觉映像。这些感受都是具体的、直接的,然后通过认识的进一步提高上升到理性认识,它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们通过思维对事物内部联系的间接地、概括的反映。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以及假说和理论。例如,在琴童学习演奏音阶时,笔者会告诉琴童音阶的定义是什么。琴童可能无法立刻就能理解,只是牢记其特点。而后在不断的练习过程中慢慢懂得,从而灵活掌握。这就反映出理性认识是间接性的、抽象性的。琴童先由直接具体到简介抽象都是其学习过程的推进。

(二)从认识到实践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过程就是学生在学习上不断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继续以音阶和琶音为例,在琴童的大量练习中他会慢慢参透:调式中的音,按照高低次序(上行或下行),由主音到主音排列起来就叫做音阶。[7]不同音阶找准其主音后,注意变化音经过几次训练琴童就能自己掌握。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也发现,琴童的学习不是持续前进的,某一阶段总会有些状态时好时坏的时候。这都是琴童所要经历的过程,也是一种提高的过程。因为认识具有反复性。从客观上讲,事物的各个侧面及其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从主观上看,人的认识能力有一个提高的过程,从而需要教师找出琴童这一阶段的原因,对症下药,适当调整。对于事物发展过程的推移来说,人们的认识是永无止境、无限发展的,它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推移的前进运动。这种无限发展过程,在形式上是循环往复,在实质上是前进上升。

不管是器乐的学习还是任何知识的储备,都需要一个过程。很多琴童的学琴之路都败给了坚持。任何事情亦是如此,如果不坚持,到哪都是放弃。作为音乐教师的我们、作为研究音乐教育学的我们,不仅要谙熟于理论知识,还要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并且灵活运用,把握好教学过程,调整好琴童的学习过程。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探索理论创新。这才是我们做学问的目的。

三、从美学的角度开展音乐教育

音乐表现什么?音乐如何表现?大抵这些问题都归属于音乐美学的问题,我们从古代“嵇康《声无哀乐论》”一文就能发现音乐美学的踪影。文中说道“嵇康音乐美学思想核心是‘声无哀乐’,他明确提出‘心之与声,明为二物’,即音乐是客观的存在,感情是主观的存在,两者之间无因果关系。”[8]但笔者认为,如果音乐与感情是剥离开的,为什么我们还能听到流水遇知音这样的千古佳话?如果音乐不能表达情感为什么我们还能从《梁祝》中感受到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凄婉爱情。难道这只是人们的感性认识吗?

直至现代周海宏老师所著《音乐与其表现的世界——对音乐音响与其表现对象之间关系的心理学与美学研究》,从音乐心理学和音乐美学两个角度对音乐进行分析,认为音乐所表现的对象涉及情感、视觉、思想三个领域。最让笔者印象深刻的就是“联觉”。书中说:“联觉”即对一种感觉器官的刺激引起其他感觉器官感觉的心理活动。它发生在感觉层上。例如,由听觉声音的高低产生视觉明暗的感觉[9]。笔者赞同这种说法,同样也认为这不单单是一种感性认识、一种心理活动,而是通过音响这一媒介传递给大脑产生的联觉,其次作用于我们的心灵产生一种情感,最后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力量。

作为音乐教育里的重要分支,器乐教学产生的音响美学作用更为明显。以儿歌《两只老虎》为例展开论述。

(一)速度快慢之美

乐曲一开始便在左上角标记“小快板”Allegretto,每分钟108的速度。奠定了此曲的基调是欢快的,仿佛我们能从欢快的演奏中听到两只小老虎互相奔跑追逐、嬉戏。表达出欢乐的情绪就像小朋友无忧无虑的生活一样,每天都充满了快乐。如果我们把节奏调至lento慢板,每分钟52的速度。再次演奏则会发现,这两只老虎好像受伤了“跑”不动了,仿佛已经步履蹒跚了。经过对比,琴童不难发现,节奏速度的快慢都会影响到我们对乐曲的感受,因而要做到在演奏时节奏的准确性。

(二)弓法变化之美

小提琴的弓法:分为分弓、连弓、跳弓、顿弓等等,笔者不一一赘述,仅以跳弓和分弓为例。先用跳弓演奏,速度依然是小快板,在演奏时因为是跳弓所以要注意速度的控制,弓根运用较多。演奏后我们从听觉上感受到,原本是“两只老虎,两只老虎,跑得快,跑得快”现在却变成了“两只老虎,两只老虎,跳得快,跳得快”因为跳弓使音符时值变得短促有力,充满跳跃性。所以才会带来这样的音响上的变化。如果我们把弓法变成分弓演奏,分弓演奏注意弓子平稳、匀。经过对比后我们发现带有小快板速度分弓演奏,就显得格外平稳,就好像是两只老虎奔跑的地方正是那辽阔的大草原上。琴弓的变化作用到我们的听觉上产生了不一样的感受,让琴童更能体会到音乐的魅力、小提琴艺术的魅力。

我们总结后便发现,节奏、速度、弓法的变化不仅缠上了听觉音响上的新鲜感而且在视觉上也有变化,通过印象的变化眼前产生的一幕幕的情景也大不相同,心中对乐曲的感悟也不尽相同。这也印证了周海宏老师所认为音乐所表现的对象涉及情感、视觉、思想三个领域。也让笔者的教学有据可循,在理论和实践上得到了初步统一。还需要不断努力,完善自身理论体系与实践教学。

[1]朱北咏,王北海著.新编音乐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222.

[2]代宁.校外音乐教育的调查研究[J].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硕士论文集,2009:414.

[3]曹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46.

[4]曹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232.

[5]周海宏.音乐与其表现的世界——对音乐音响与其表现对象之间关系的心理学与美学研究[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39.

[6]曹理,何工.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159.

[7]李重光.音乐理论基础[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5.

[8]刘再生.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222-224.

[9]周海宏.音乐与其表现的世界——对音乐音响与其表现对象之间关系的心理学与美学研究[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39-41.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