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析广东汉乐曲中的多声性语言运用特征

时间:2024-05-20

袁勤豹

(广东梅州嘉应学院,广东 梅州 514015)

浅析广东汉乐曲中的多声性语言运用特征

袁勤豹

(广东梅州嘉应学院,广东 梅州 514015)

广东汉乐即广东客家汉调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汉乐曲所形成的多声性思维方式与植根于西方传统音乐文化中所形成的功能性多声思维方式有所不同。它更多的表现为衬托性、依附性、偶然性等特征。笔者将从传统汉乐曲的本体出发,根据汉乐曲的实际演奏形式,分别从纵、横两方面进行分析与归纳,从而探索广东汉乐的多声性语言特征。

广东汉乐;多声性;语言运用;特征

一、广东汉乐介绍

广东汉乐,源于1500多年前的民间音乐和古曲,随历代南迁的客家先民与沿途各地的原住民间音乐的交融,最终演变成既有中原音乐韵致,又有本土特色的乐种。它与广东音乐、潮州音乐齐名,并称为广东三大乐种。曾有“国乐”、“外江弦”、“客家音乐”、“汉调音乐”等称谓,在1962年,首届羊城音乐花会期间,被正式定名为“广东汉乐”。

二、多声手法在广东汉乐种的运用

传统的广东汉乐曲目丰富,演奏形式多样,但大多数是以单声部线性音乐为主。自“彭修文模式”以来,很多汉乐作曲家、演奏家们尝试着将西方传统音乐文化中的多声性思维运用于广东汉乐曲中;他们对汉乐的编配、演奏等进行了大量的革新,并得到了一些专家学者的认可;但这并非说明传统的汉乐曲没有自身的多声性语言特征。下面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自己对传统汉乐曲的理解。

(一)合奏与伴奏中的和音运用

传统的广东汉乐曲中,以“丝弦乐”、“中军班音乐”、“清乐”等为代表的音乐类型,多数是以器乐合奏曲为主;或是以“头弦”(“唢呐”、“笛子”)为领奏的器乐合奏曲等形式。演奏时,乐师们将共同齐奏相同的旋律线条,根据乐器自身的音色特征产生和音效果,表达着人们所需求的情绪和音色效果。

谱例1:

如谱例1,选自广东汉乐曲《迎宾客》(又名迎仙客),是汉乐曲的经典名萃,表现出迎接宾客时的热闹场面;属于“中军班音乐”类型。在演奏此曲时,主要以“唢呐”为主奏乐器,以笛子、笙、弦乐以及弹拨乐器为协奏乐器,并根据需要可配上各种打击乐。演奏时,少则8人,多则几十人。他们将运用上述乐器共同演奏以上旋律片段。由于“唢呐”乐器本身音色优美、独特,不易弱奏,声音穿透力强,与其他乐器相融合较难;其他乐器合奏时,也很难超越“唢呐”所演奏的音色,并成为“唢呐”乐器的附属。以至于这些乐器合奏时,虽然他们共同演奏着相同的旋律线条,但是他们通过各自的音色,产生着纵向化的音响效果。类似这样依附于“唢呐”乐器所独有的音色特点,在合奏时所产生的和音效果,更多的是为了衬托出对特色乐器(“唢呐”)的依附性。

谱例2:

如谱例2,选自广东汉乐曲《菩痷咒》,属于庙堂音乐类型,是出家人进行宗教法事时演奏的音乐。音乐的演奏形式与一般的丝弦乐类型不同,演奏时加了木鱼,以增加乐曲肃穆的音乐气氛。其演奏形式仍然属于乐队齐奏相同的旋律线条。由于乐器的不同,其音色、音域范围也各不相同。演奏时,旋律线条中出现某些音超出某个乐器的音域范围也是常见的。如“头弦”乐器常用F调,音域范围是c2-a3。由谱例2可知,旋律中的某些音在“头弦”乐器中无法演奏。那么“头弦”演奏时,将采取低音高八度,高音低八度(如第1板中,“头弦”演奏的实际音为g2g2a2c3或g2g2a2c2)的演奏形式。那么这些形成低音高八度,或高音低八度的音;将与其他乐器演奏的原旋律片段中的音形成高八度与低八度的和声音程。

由此可见,乐器合奏不仅能从各乐器的音色上产生纵向的和音效果;也能根据乐器的音域特点(低音高八度,或高音低八度的音)与其他乐器演奏出和声效果;还能从多声性伴奏乐器中演奏出和声性效果。

(二)支声与复调中的和音运用

支声音乐是单声部音乐发展的一种形式,也是我国传统民间音乐演奏(唱)的常用手法。其分支音调是从主要旋律线的音调结构中派生出来的产物,分支声部与主要旋律的关系属于“同质异体”的性质,但分支后的音乐形象与主要音乐形象保持不变。在广东汉乐曲的演奏时,运用支声音乐的形式所形成的多声性音乐特征也是较普遍的。

如广东汉乐曲《翠子登潭》,属于丝弦乐曲类,它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缓板,第二部分是中板。它描述翠鸟盘旋于空中寻找目标,最后潜入水中,成功抓捕食物的生动情景。在第二部分中板的前4小节演奏时,合奏乐器演奏旋律骨干音声部(即);领奏乐器“头弦”则根据旋律线的骨干音进行支声形式的即兴演奏。据笔者观察发现,领奏乐器演奏时,虽然速度较快、节奏改变,但大多是按照骨干音进行上、下式三度内的腔音环绕(即),);领奏乐器“提胡”则根据旋律线骨干音进行支声形成“形散意合”的支声和音手法。

再如,广东汉乐曲《挑帘》。这是一首优美动听的丝弦乐曲,描绘了古代小家碧玉的生活画面,同时表现古代深闺少女渴望自由,寻找如意郎君的意境。在演奏时,合奏乐器演奏旋律线的骨干音声部(即形式的即兴演奏(即)。与前面的领奏乐器相同,它大多是按照骨干音进行上、下式三度内的腔音环绕,形成“形散意合”的支声和音手法。

三、总结

综上所述,无论是合奏与伴奏中的和音,还是运用支声手法产生的和音,他们都是广东汉乐曲中固有的多声性语言特点。从其纵向的多声部生成关系而言,都带有一定的偶然性、即兴性、依附性等特点。这与西方传统音乐文化中所形成的多声性思维方式是截然不同的。因此,要想更好的将西方音乐中的多声性思维方式运用于广东汉乐曲中,我们应该先了解汉乐曲本身所具备的多声性特征,才能创作出更多、更有韵味的汉乐曲。

[1]李吉提著.中国音乐结构分析概论.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1,(8).

[2]王耀华著.中国传统音乐结构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5).

[3]丘定环著.《广东汉乐精选》(一).哈客风客家文化交流工作室.

袁勤豹(1988-),男 ,硕士,嘉应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作曲技术理论。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