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牟晶晶
(三峡电力职业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0)
普通高校音乐欣赏课程中声乐作品欣赏教学的研究
牟晶晶
(三峡电力职业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0)
随着生活品质的不断提高,声乐欣赏课成为了普通高校音乐选修课程中的重要课程,越来越得到高校的重视。声乐鉴赏课的开设,加强了学生对中外优秀音乐家以及音乐作品的赏析,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开阔学生视野,对于声乐作品的创新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但目前,部分高校的声乐欣赏课教学却存在着诸多问题,甚至影响到了音乐作为美育教育的作用。为此,本文以高校音乐欣赏教学的实用性作为基础,深入分析目前高校声乐作品欣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而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以期能为音乐艺术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的依据。
高校音乐欣赏课;声乐作品欣赏;作品创作
为有效提高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部分高校开始加强对公共艺术课程的教育,其中包括了对声乐作品鉴赏的教学。而声乐作品的鉴赏,不仅能加强高校学生对声乐艺术的认识,加强艺术教育,还能有效提高高校大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而声乐作品鉴赏课程有着独特的参与性和推广性,受到了广大大学生的欢迎,这对于声乐作品鉴赏课程而言有着独特的优势,这也是声乐作品鉴赏课程与其他公共艺术类课程不一样的地方。而由于少部分高校对于公共艺术课程没有足够的认识,因此声乐作品鉴赏课并没有得到普及,甚至部分高校还未开设声乐作品鉴赏课程。如何有效普及声乐作品鉴赏课程,并将其作品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激发学生艺术创作力的重要手段成为了目前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亟待解决的问题。
声乐作品鉴赏的实用性,主要体现在有效提高学生音乐素养方面,目的在于进一步加强学生对于音乐作品的理解与创造,进而能进一步推动我国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具体而言,声乐作品欣赏课程的开始,除了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以外,还能有效舒缓学生的心灵层面的压力,进一步愉悦人们的心灵[1]。与其他的公共艺术课程相比,音乐类的学科作为一种听觉上的艺术,能在形而上的精神层面中丰富听众的精神。因此,作为声乐作品鉴赏课程,还能引导人们通过聆听音乐来进行减压放松,这对于21世纪快节奏的生活形式而言尤为重要,快节奏的生活形式增加了不少群众的生活压力,而通过聆听、欣赏优美的旋律,能使人获得情感上的共鸣,这也是最贴近人们日常生活的实用性体现。
声乐作品与乐器题材的作品不同,声乐作品以人声为主,而人的音色不同,唱法不同,导致声乐作品也多种多样。而声乐作品的鉴赏,能有效增强学生的音乐认知。一方面,声乐作品有着歌词意境,歌词的形成一般经历过作词者字字斟酌,句句推敲才得以形成,因此能有效渲染气氛,形成良好的音律效果。一首词的成功创作,对于一首作品的形成而言即使基础,也是关键因素[2]。其次是曲的编排,曲能使歌词变得更为细腻迤逦,使歌词摆脱空洞,变得更为丰富细腻。最后是演唱的意境,演唱者通过对歌词、曲的加工,将其所蕴含的内涵表达出来,注入更为丰富的情感,进而能够缔造出形而上的艺术美感,这就是声乐作品形成的重要因素。可见,对于声乐作品而言,这三个因素也是却以不可的。
(一)内分划分
就声乐作品的分类而言,主要可从地域性方面将其分为西方声乐作品与中国声乐作品两种类型,而两种类型的作品都蕴含着各自的文化、语言和民族风格,因此,二者在演唱技巧、体裁形式等各方面都有着不同的特点。但在目前的声乐作品鉴赏中,部分高校对于声乐作品并没有做出明显的分类,对于声乐作品的划分也只是一个比较宽泛上的概念。但实际上,二者还需进一步的细化,才能深入体现作品的差异和精髓。就西方作品而言,不同的作品类型是可以根据时间、地域、风格等多方面的因素来进行分类的,以时期为例进行划分,西方古典时期声乐作品还是从早期的格利高里圣咏、经文歌发展而来的,主要以美声唱法为主,发声自然、声音宏亮、音色清纯,旋律华丽圆润有规律。而到了二十世纪至今,现代风格声乐作品有了很大的改变,作品风格也越来越抽象化,大量的半音音阶和不协和和弦开始得到广泛的应用,例如勋伯格就采用了12音体系创作的大量的作品[3]。对于中国的声乐作品,不少人将其定性为各民族的民歌,但就民族民歌也能将其划分为几种不同的类型,一种是各地民间传唱的民歌题材,如号子、山歌、小调等;另一种则是近现代音乐作品中以传统民族音乐风格创作的作品类型,如《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等[4]。可见,对于声乐作品的划分还需要进一步细化,才能更好地实现课堂鉴赏的实践目标。
(二)作品选择
动听性是声乐作品欣赏课程中主要充分考虑的重要因素。对于声乐作品鉴赏课程而言,受到时间的限制,必须在相对短的时间内给予学生最佳的审美状态。因此作品的选择对于课程效率而言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因此对于作品的选择既需要重视其可听性,又要尽可能丰富作品的素材,进而能有效建立起作品种类之间的逻辑关联性和层次递进性[5]。但实际上,不少高校对于作品的选择却没有足够的重视,以至于在欣赏课程中缺乏了针对性和代表性。例如在对西方古典声乐作品的选择上,基本还是注重于意大利民歌、德奥艺术歌曲等方面的选择,且对材料的分析比较精细到位,但对于美声唱法诞生初期和中期的作品却没有足够的重视,继而无法呈现出最完整的美声唱法给观众。对于现代风格声乐作品的选择,也基本是以主流作品为主,对于半音音阶和不协和和弦类作品基本上不会出现在高校的声乐欣赏课中,甚至认为其无美感而将其抵制在外。而在中国声乐作品的选择上,基本还是以我国传统声乐文化中的经典曲目为主[6]。但在目前大力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大环境下,仅仅以经典曲目作为中国声乐作品的代表还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从现代创作声乐作品和原生态民歌方面入手,拓宽学生的视野,以此作为对比欣赏教学的素材,还可以在联系二者的基础上进行全新的审美体验,以前面构建我国民歌知识形态。
(一)选择合适的作品
声乐欣赏课在课程时长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必须选择具有代表性、独特个性的作品,才能提高教学效率。而作品内容的选择不仅要接近现实生活,尽可能地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相接近,以增加学生的认知,便于学生理解问题。同时还要从高校的育人目的相结合,兼顾教学的思想教育性和艺术启发性,进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一方面,对于中国声乐作品的欣赏则需要从传统民族音乐入手,再结合传统文化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深入了解本国音乐,以增加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中国声乐作品的选择方面,可以选择独具代表性的民歌、戏曲等声乐作品,或者选择一些具有时代意义的抗日战争歌曲、抗震救灾乐曲等,以激发对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另一方面而是对于外国声乐作品的欣赏。在声乐课中,国外声乐作品的选择应注重古典音乐作品,以欧洲音乐发展史为序,从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到古典乐派、浪漫乐派、民族乐派再到现代乐派,逐渐介绍不同时期中各个主流乐派的代表音乐家和代表作品。此外是对于中外通俗歌曲作品的选择,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外文化开始加大了交流力度,通俗乐曲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但实际上,在过去不少高校的音乐教育都回避了通俗乐曲,且把通俗歌曲隔绝在了教材和课堂之外,这种做法严重阻碍了学生对于通俗歌曲的追求。但通俗乐曲并非都是无法登上大雅之堂的,部分内容积极健康的通俗歌曲对于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培养还是具有非常大的意义的[7]。因此,对通俗歌曲的认识还需进一步提高,才能有效促进声乐教学的发展。最后是对于影视声乐作品的欣赏。影视声乐作品与其他的作品形式不同,影视音乐往往伴随着较强的影视画面感,因此在欣赏该类作品时,会不自觉地打开记忆之门,将影视画面与声乐作品相匹配,使得学生能够在理解音乐所表达的意境、内容的基础上产生共鸣。
(二)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总结学习内容的学习方法,因此,对于学生而言,能有效把握探究性学习方法能有效提高学习的效率。而声乐鉴赏课中,想要有效引导学生把握探究性学习方法,则必须要从学生的生活及环境出发,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出合适的,能够体现其特性的学习方式。在音乐作品欣赏课中,音乐作品能否以最好的方式传达给学生,并取得良好的审美教育效果是整个课堂的关键。而实际上,不同的人审美情趣不同,因此欣赏作品的角度也不同,这就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重要原因。但从另一方面看,对于社会中存在的艺术作品而言,还是存在着许多客观的审美判断标准的。以音乐作品表演为例,如果将中国民歌《赶墟归来阿哩哩》这一作品以美声唱法进行演唱,那么非音乐专业的学生缺乏对声乐技巧的考虑,就无法聆听到这一作品的美,而对于音乐专业的学生而言,通过对作品声乐技巧的分析,他们在聆听作品时,就会发现作品深层次的美。可见,在不同的时代、地域,作品都会有着其独特的规范或风格,而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不同的人群也会有着不同的审美取向。声乐作品这种体裁形式、演唱风格多样化的形式,意味着在课堂教学当中必须根据学生的审美素养和作品的特点来从不同的角度开展不同模式的欣赏教学。作为引导者,教师也需要积极引导学生认清自身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以不断激发学生音乐作品创作的热情。
(三)丰富教学模式
音乐作品的形式有着丰富的多样性,蕴含着丰富的内涵,而仅仅依靠传统的教师讲授法进行教学,并无法满足学生对作品多样性的理解需求,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还需要不断丰富教学模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是讨论式教学,为充分调动学生欣赏作品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教师在作品欣赏课的教学时需要加强学生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的培养,一般情况下,可以采取小组讨论交流的形式进行,通过学生的相互交流来达到相互启发的目的。以此,在声乐鉴赏课的教学中,采取将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模式进行教学,转换学生的主体角色,让学生主动去表演和解说,最后则由教师进行补充和总结。二是将声乐技能训练融入到声乐作品鉴赏教学中,借助声乐作品鉴赏来加强学生对于声乐作品的理解,进而进一步深化歌曲演唱技能技巧训练,将理性学习与感性欣赏相结合,将音乐知识与技能学习相结合,进一步加强声乐技巧的训练,进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三是音乐会实践教学,音乐会有着综合的声乐体系,通过开展音乐会的形式来为学生营造出一个艺术的氛围,让学生能够投入到实际的应用中,并将声乐鉴赏能力与技能技巧知识综合地表现出来,即能加深学生的理解,又能有效提升其审美鉴赏力,又能提升其实践和创新能力。四是以撰写乐评文章形式教学。撰写乐评实际上就是对声乐作品欣赏后的总结,在进行声乐作品欣赏后,能够及时巩固和延伸课堂教学内容,例如在体验了音乐会现场后,为使学生的声乐鉴赏能力得以巩固和提高,可以给予学生更多的总结反思的机会,让其能够在自我认识中得以升华,就能促使学生的审美能力越趋成熟。
艺术的追求作为时代独具代表性的文化创作形式,在21世纪中,国内的众多高校都加大了对艺术创作培养力度的重视,尤其是在声乐创作方面。而在声乐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效地将作品欣赏教学课堂充分地利用起来,对于声乐作品的创新和发展而言,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总之,在高校声乐课程的培养过程中,想要将音乐欣赏课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就必须根据时代的发展需求进行深入改革,完善课程的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展音乐欣赏课,才可能实现它真正的课程价值,促进声乐艺术的发展。
[1]胡远慧.多元文化视野下音乐欣赏课程教学方法探微——以普通高校音乐欣赏课程为例[J].音乐时空(理论版),2012,(03):95-96.
[2]于学友.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科课程的反思与构建[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2,(03):165-168.
[3]杨甦,陈燕.普通高校公共声乐教育课程的构建与实施[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5):186-190.
[4]张梅.新疆六所普通高校公共音乐课程设置的调查与分析[J].教学研究,2008,(06):525-528+532.
[5]曹晓磊.关于在普通高校音乐欣赏课中渗透多元音乐文化的思考[J].艺术教育,2016,(08):82-83.
[6]杨晓辉.浅论高校音乐欣赏教学的意义、内容和方法[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3,(01):40-42.
[7]刘晟蓝.高职高专音乐欣赏课程的现状与对策思考[J].湘南学院学报,2016,(04):87-91.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