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如何学习贝多芬第三十一钢琴奏鸣曲Op.110——演奏心得浅谈

时间:2024-05-20

朱 星

(浙江音乐学院,浙江 杭州 310000)



如何学习贝多芬第三十一钢琴奏鸣曲Op.110
——演奏心得浅谈

朱 星

(浙江音乐学院,浙江 杭州 310000)

【摘要】学习一首钢琴作品首先需要了解作曲家的创作情境与背景,从大的方面讲,了解作品的创作年代,在那个年代人们的文化音乐甚至建筑上是何种风格,发生过哪些大事件会影响到作曲家的创作,也就是说要考虑到时代的风格性。从小的方面入手,作曲家在写这首作品时经历了何种的心境变化、发生了何种重要的事情或是变故,又是因为什么事情而创作这首作品。文章中融合了本人在练习演奏中的心得体会,分别对乐曲的创作背景、速度、乐句、踏板、演奏难点等几个方面进行多角度的研究。

【关键词】贝多芬; 钢琴奏鸣曲作品110;演奏分析

一、版本

一首钢琴作品往往会有多种版本,每个版本的编著者往往会在乐句、指法、演奏的指示用语等记法上有所区别,所以在学习一首作品的最初,选择正确的版本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考虑的一定是原版谱,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集比较权威的原版是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彼得·豪希德编订的维也纳原版。注释版本中有巴里·库珀编订的英国皇家学院版本,另外一个可以参考的是钢琴家施纳贝尔编订的版本,其中踏板与指法的编订可以带给演奏者一定的启发。本人用的版本是钢琴家阿劳编订的皮特斯版,当时在德国找自己教授复印的谱子,目前国内应该是没有引进这个版本的。

二、背景

学习一首钢琴作品首先需要了解作曲家的创作情境与背景,从大的方面讲,了解作品的创作年代,在那个年代人们的文化音乐甚至建筑上是何种风格,发生过哪些大事件会影响到作曲家的创作,也就是说要考虑到时代的风格性。从小的方面入手,作曲家在写这首作品时经历了何种的心境变化、发生了何种重要的事情或是变故,又是因为什么事情而创作这首作品。

贝多芬于1770年出生在德国波恩,在他一生的各个时期都在创作钢琴奏鸣曲。这首奏鸣曲属于贝多芬晚期的作品,这个时期是欧洲大陆最黑暗的时期,坚持资产阶级民主理想的贝多芬面对黑暗的现实极为不满,心情沉重。晚期的贝多芬不断的在克服精神危机、耳疾、经济压力、家庭纠纷等困难。这使得他晚期创作出来作品的思想内容越来越具有深刻的主观意识,表达了他的痛苦与希望、动摇与坚定等复杂情感。创作风格上表现了他深沉、内省、诚挚、复杂的内心独白。

这首Op.110是晚期五首奏鸣曲中的倒数第二首,作为1821年。两年前完全失聪的他在这一年又患上黄疸病。在1820年他还涉入争夺其侄子卡尔监护权的长期诉讼纠纷中,在贝多芬与朋友的来信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段时间他一直身体不适,深受疾病的困扰。1821年上半年的他由于病倒很少作曲,直到八月份完全康复后才开始创作Op.110。在耳朵全聋、健康情况恶化和生活贫困,精神上饱受折磨的情况下,却以巨人般的毅力创作了这首奏鸣曲。在1820年到1822年期间贝多芬创作了第109、110、111、119(新小品11首)、《D大调庄严弥撒》Op.123、124号(序曲 向大厦献礼)等作品,还包括贝多芬的最后三首钢琴奏鸣曲,都是在此期间创作的。由于耳聋,贝多芬处在一个完全不同常人的寂静世界中,创作出来的作品多了一份冥想与沉思的特征,多了一份自己与自己的对话,这样的对话同时展现出贝多芬性格中矛盾的一面,我们在第一乐章发展部中不难发现。

在学习贝多芬晚期音乐中还有一点不容忽视的便是哲学,众所周知,伊曼努尔·康德是德国伟大的德意志哲学家。而康德哲学深刻的影响了贝多芬精神,引领了他对生命、宇宙、人类、命运等问题的思索。贝多芬曾说过,“当黄昏来临,我满怀着惊奇,注视天空,坠入了沉思……一切造物皆渊源于此,同时它也是一切新造物的源泉。渐渐地,天哪,我就试着把我心中的一团激情转化成音响!……打进心坎里的东西,必定来自天空:如果不是来自天空,那末,音乐仅仅就是音符这样一个外壳——没有精神做内容的躯壳而已……”①在Op.110这首奏鸣曲的第一乐章开始,第20小节开始的副题等地方可以找到答案。

三、速度

凡有人演出贝多芬的作品,贝多芬首先必问:“速度怎么样?”。任何其他的考虑对他似乎都属于次要的。②一个正确合适的速度,可以很好的展现出乐曲性格特征和一个乐曲的灵魂,使演奏的音乐在乐曲本身的律动中有逻辑的展开,这样的律动不但可以让演奏者和听众享受其中,感受到音乐不断的衍生发展,并且有助于更好的表现乐曲的内涵,可见选好一个正确的速度对整个乐曲风格个性的显现是多么的重要。每个人对乐曲的理解与处理都不一样。我认为第一乐章合适的速度是:第二乐章:=118。第三乐章开始赋格速度的选择不应该过快,而是应该选择一个合适表现出作品内涵、意境、性格的速度。

四、乐句,踏板

在刚开始学习一首新作品时,我们要做的就是仔细认真的思考每一个乐句。因为音乐就像语言一样,是以乐句作为单位来表现的,就像没有人说话会一个个字的说,都是一句一句的讲话。音乐中每个乐句都有其独有的语气、表达方式以及强调的地方,也是像说话一样,人们说的每一句话都有不同的着重点,不同的高点与低点,不同的声调语气。我们首先应该定义它,然后习惯理解,进而表现它。乐曲中除了有作曲家写的句子,在一个长长的乐句中,演奏者内心里还要有小句子,找小句子是为了让长的线条走得更好,如果没有小句子,有可能线条的形状以及张力就会少一点。比如第三乐章第11小节到14小节第9拍,14小节第10拍到18小节第9拍为两个长句子。我们需要把这个长句子的形状弹出来就要更多的注意大乐句中的音型走向,小句子,语气等 。同时内心大乐句的气息不能断,把握和拉住乐句的整体走向。

踏板具有延长声音,保留音,润色和扩大音量的作用,使用踏板需要保证低音清晰稳定,且尽量不让声音浑浊。1,音前踏板,为了模仿弦乐四重奏的音色,在第一乐章第一个和声进来前,踏板可以踩在音符之前,这样可以增加音乐的泛音和共鸣。2,根据和声或者旋律来踩,比如第一乐章第三小节,高音的旋律音都是二度进行,不能踩在一起,不然声音会糊,所以这里根据旋律音来换踏板。又如第三乐章一开始,连续的和声变化,需要根据和声来换踏板,不同的和声不能踩在一起。3,手指踏板,第一乐章主题进来的地方尽量靠手指连,靠内心和听觉把右手的线条连起来,少用踏板,踩浅一点,同时配合左手5指的手指踏板,按住小指音,效果听上去就比较连了。4,颤音踏板,28~30小节,左手低沉的下行线条像是命运总是在把你往下拽似的,二右手向上的音型是对命运的反抗,这里的情绪较激烈,但是是有克制的,没有踏板或者一直踩踏板都不会得到理想的效果,这个时候用一直抖动的颤音踏板,会使低音线条较清晰而不干。5,特殊效果,贝多芬的作品,有些地方模仿其他乐器拨弦的效果,让音乐有一种神秘紧张的气氛,比如第三乐章第6,7小节,每小节一个踏板。6,踏板也是有呼吸的,在第三乐章第11~28小节中,踏板与踏板之间要配合旋律与和声的变化来踩,而不是机械简单的抬起踩下而已,音乐的变化和张力在这里需要通过微妙的踏板来营造。

五、演奏与难点分析

第一乐章,降A大调 3/4拍,如歌的中板,极其富有表现力(温和的,甜美可爱的)

这个乐章以长旋律线条为主,气息要长,要仔细思考旋律中每个音的音量,使右手就像是抒情的咏叹调般富有歌唱性。前4小节像祈祷一样,是内在的,仿佛自己在对自己说话,悲叹色彩式宁静与贝多芬的失聪以及对生命深刻的感悟息息相关。和声四个音按下键如弦乐四重奏的四个乐器一般响起,听上去是温暖的。前三小节的旋律骨干音是每小节第一个音,所以其他的音要有方向感,走向骨干音,音乐才不会显得静止。第4小节突然地p,最富有表现力的地方是颤音,贝多芬特意写了短小的渐强渐弱,后面两拍收句,音乐自然顺畅地流下去,主题开始进入。

5小节左手密集的十六分音符音量要在右手单音旋律音量之下,作为右手的和声支撑很难弹均匀,很容易突然突出来某个音。因此,左手的弹奏要注意重量放下,每四个音一组放下,手腕要放松,贴着键放松的下键,手指被动的,指尖要敏感,并且可以通过5指保留按住键的手指踏板达到连的音响效果。右手像小提琴般富有歌唱性表现力的演奏,和左手触键不一样,要主动触键,更加直接简单一点,更多的是靠手指,声音要有音质。音乐和手指的感觉要走到下键之前。

第20小节表情术语是安静连贯的,仿佛音乐变得超脱,遥远一点,保持音乐的紧张度。23、24小节的落提连音,音乐不能推得太多太急,不然音乐的摩擦感不够。25~30小节,左右手往两个方向发展,左手音乐的向下发展仿佛是现实的命运带给贝多芬的打击与挫折,右手音乐的向上仿佛是贝多芬意志力的顽强斗争与一次次反抗。之后柔和下来,特别是33小节的右手少一点。

短小的展开部采用的是下行的旋律线条,为了突出亲切与宁静。44~55小节,两小节为一句,每两个小节的第二小节会有渐强减弱几号,仿佛思想处于平静矛盾纠结之中,如此反复。第55小节右手的颤音加上左手的低音线条,注意音乐要清晰,这里踏板踩浅一点。

第二乐章,f小调 2/4拍,很快的快板

这个乐章注意不要用太多踏板,低音也不要太多,注意声音的平衡。音乐中有着稍微粗鲁的幽默感和强烈的力度对比。和弦的每一个音都要听到,这样和声的色彩效果才会有,开始和弦八度的快速连续弹奏要会在音与音之间学会放松,手要灵活,不然声音容易弹得发硬。在单复数拍上都有重音出现,演奏者应了解主题中节奏的模糊性。9~16小节,如果是在大的厅里演奏是可以不需要加踏板的,这样这一句的连断可以更好的表现出来。轻的地方(19小节)要会用手指弹出轻巧清晰的旋律。36小节,ff的两个和声之后,踏板要放掉,跟手一起拿起来。

音乐转到降D大调,此段落应流畅,并传递愉快的涟漪效果。右手需要更清晰的发音,为了弹清楚弹均匀,手指动作更积极主动一些。右手的下行音型就像是摔了一跤往下滚似地,左手的上行音型仿佛在爬楼梯,这些大跳的准确性和把握性需要加以练习,注意两个远距离音之间直线距离摆动最近。

第三乐章,4/4拍,不过分的柔板

Adagio ma non troppo部分类似于带有3个小节乐队引子的宣叙调和咏叹调。不太快的柔板,音乐上比较自由,初学者容易弹得比较随意,因此,应该仔细按音符时值弹奏,只有在完全掌握该乐段的准确节奏后才能稍稍灵活处理。开始三小节调性和声变化丰富,需要演奏者去感受这些而带来的情绪波动,每个和弦下键之前要感觉到手的放松,并且使手要贴着键按下去才能去更好的弹出耳朵想要的声音。

试着在音色上区分“人声”部分和“器乐”伴奏部分。悲叹之歌(9小节)要将悲伤的情绪尽一切努力传递给听众。两个手不同的触键与配合呼吸弹奏出诉苦般哀怨如歌的音乐是此段需要解决的问题,右手手臂、手指、键盘之间的联系是一个整体的下键,并且动作是自由的灵活的。116小节装饰音应弹在拍点上,以突出蹒跚的效果。还要仔细听右手的静止,注意不要用踏板将其一带而过。

赋格,不过分的快板,不同声部横向线条的走向与纵向线条的音响平衡是多声部音乐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需要分声部练习。复调对位的练习要注意到一点是“长”的音要听到,时值长的音往往容易消失,所以长的音往往要下键时多给一点重量,或者弹得深一点,让音符保持应有的时值,让耳朵一直跟踪听到,这样就会使声部的横向线条更加完整。主题要有“形状”,四度的模进要有方向感(要知道重拍在哪个音),同第一乐章一样最高音在F上。因此,高音部分罕见的从F升至G和降A之处就是特别强调的高潮处(尤其是第108和207小节)。主题的第四次进入在左手的八度上,开始需要踏板。所有的延音要听到,因为是保持在后面的音所以不容易听到,只要延音都听到,就会比较连,踏板也就可以少用一点,如此,声部也会变得更清晰。

悲叹之歌在116小节再次出现,加入了表情记号“精疲力竭的,失去力气的”仿佛“歌手”正呼吸困难。第二段赋格主题是原主题的倒影,表情记号是“重新越来越活跃”,可稍稍渐快,不过需要注意在160小节前保持音量的柔和。音乐在不断的发展中终于冲向了全曲的最高音c(209小节),并走向全曲最后的胜利。

六、总结

一首曲子练习成熟后,通过不断的演奏可以提高和内化对乐曲的认识,从而使自己对乐曲的理解得到升华。上台演奏前有一个步骤,就是不在琴上,拿着谱子看。脑筋里可以看到琴键上哪几个音,怎么按下去,听不听得到下一个音是怎么样的。这需要一个翻译的过程,就是把琴谱翻译到琴键上。我们有责任说服自己,让自己从乐谱所给的信息中做出选择,这就是为什么学习音乐要找好的版本读谱,为什么要学习和声理论了。学习音乐最好的态度是自己启发自己研究。所以研究音乐是要自发性的,出于内在的渴望去研究一些东西。从而演奏出成熟的,有见解有意见地音乐。

注释:

①P·Mies所著《贝多芬的创作笔记》

②Schindler所著《我所认识的贝多芬》(Beethoven as I Knew Him)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