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徐芳艳
(河南艺术职业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浅析二胡演奏的力度与速度
徐芳艳
(河南艺术职业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摘要】在二胡演奏过程中,演奏者在把握曲目的节奏与音准时,还应掌控演奏力度与演奏速度,促进演奏作品能够完美的呈现。本文通过了解二胡的演奏方式与发音特点,简单分析二胡演奏力度与演奏速度的变化以及应用。
【关键词】二胡演奏;力度;速度
在二胡演奏中,演奏力度的强弱包含了物理因素与心理因素,力度强弱与声音大小有着紧密的联系,同时又有一些区别,有时音量较小,但演奏力度感却较强,音量偏大时,演奏力度反而偏弱。因此,在实际演奏中,演奏者要深刻的了解二者之间的关联,这是二胡演奏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二胡的发音特点是通过触动弓杆使弓毛与琴弦发生摩擦而引起振动,经过蛇皮以及琴码将声音递至琴筒从而放大。演奏时有两种力的发生,琴弓的自然重力与演奏者手臂的控制力。利用琴弓的自然重力时,持弓手指需尽量放松,不能附加其他的控制力,手指轻扶琴杆,伴随手臂与手腕的动力带动弓杆运动。同时,弓杆应保持平稳状态,避免弓杆上翘而影响手指的放松,不利于弓杆的自然重力得到发挥。在弓杆运动中,手臂与手腕的互相配合,使手指与弓毛之间产生了向下压力,而这压力必须在利用弓杆自然重力的基础上,随着弹奏时的需要灵活控制力度,时多时少,必要时只需利用弓杆的自然重力即可[1]。
二胡的演奏力度包含固定力度及变化力度。同时,固定力度包含了强度与弱度。固定力度的强度表现为以下几类:第一类是中强(mf);第二类是强(f);第三类是很强(ff);第四类是最强(fff)。而弱度则表现为以下几类:首先是中弱(mp);其次是弱(p);再次是很弱(pp);最后是最弱(ppp)。变化力度包含渐变与突变。渐变主要表现为两方面:第一是渐强(cresc);第二是渐弱(aim);突变主要表现在三方面:首先是加强个别音(sf);其次是带头重音(〉);最后是先强后即刻变弱(sfp)[2]。
促使演奏力度发生变化的因素包括弓压、弓速、把位、音高、节奏与按压手指等方面,其中以弓压及弓速的变化为主,演奏者在演奏时需有效结合各种因素处理演奏力度的变化,依照演奏的不同需要来选择所需的力度。例如,在演奏曲目《金珠玛米赞》时,开头部分大多采用中强与强两种力度来表现出热情奔放以及坚定与激动的情绪。在曲目《潇湘水畔》的演奏过程中,使用强与很强的力度时,个别处则用最强力度来表现出结尾部分的庄严辉煌以及炽烈愤懑等情绪。在演奏曲目《阳关三叠》最后一部分时,采用弱与很弱的力度时,个别处还需采用最弱的力度,从而表现出结尾部分的温柔细致与幻想宁静等情绪。
以上谱例说明,不同的音乐及情绪,所采用的力度应不同,但是,乐谱的标记相对抽象,实际的演奏还需演奏者对曲目的深入理解,从而充分的掌握力度的变化,巧妙的布局及运用,促使演奏的作品能够完美的呈现。
二胡的演奏速度是指演奏进行的快与慢,其对比变化称为速度变化。演奏者需根据曲目的内容要求、标准的表情术语与所需的风格特点等确定演奏的速度与速度的变化[3]。
演奏速度包含固定速度及变化速度,其中固定速度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是慢速(40-70);第二类是中速(84-120);第三类则是快速(132-140)。而变化速度则包含渐快与渐慢、突快与突慢等。
演奏速度与内容、节奏及表情等都有紧密的联系。一般来说,快速主要应用在表现欢快、激烈及奔驰等情绪的曲目中,以强烈的锣鼓节奏结合模进的音型,充分展现出喜悦欢腾的音乐形象,如果放慢速度,则显出曲目相对迟钝,不符合曲目内容的要求。而中速主要应用于表现温柔亲切及流畅的情绪,或者是田园形象的音乐作品,慢速则主要适用于表达怀念回忆、叙述颂歌、庄严隆重及安静优美的音乐形象。
在速度变化中,除快速中狂板与最急板应用较少外,其余速度的应用都较为普遍。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为了突出曲目的速现变化,通常要将速度变化的渐快与力度变化的渐强有效的结合。有时为了加强情绪的对比及演奏气氛的渲染,在原有节奏的基础上,渐次缩短音符的时值,从而达到较快的速度。
变化速度中的渐慢大多用于乐段的结尾,起到截止乐段规定情绪,以及转换板式与衔接新断体的作用。如曲目《郿鄠调》中的选段。除此之外,渐慢还多用应用于全曲的结尾,将渐慢与泛音有效地结合,使听众肃穆沉静、回味无穷。而通常速度变化的渐慢与力度变化的渐弱是相结合的。
在演奏过程中,需突然转换乐段情绪时,大多采用突快的速度变化,且与渐慢有效的结合,当演奏完乐段最后一个音符时,稍作停顿后果断快速演奏出下一段的音符。其遵循的规律是:原速—渐慢—停顿—快速。例如曲目《沂蒙随想曲》中乐段转变的突快不仅使用了速度变化的对比,还运用了转调的方法,促使曲目的格调在突快后更加新颖,更好的表达出曲目的内容与演奏的气氛。
突慢多数应用于曲目结束之前,在快速的演奏中戛然终止,演奏者即刻调整呼吸,随之沉稳的演奏出突慢的乐句结束演奏,亦或者在突慢的乐句后稍作停顿,即刻吸气,再以原速或快速的变化结束演奏,促使演奏曲目首尾相连,一气呵成。例如,在曲目《幸福歌儿唱不完》中的结尾。
由此可见,演奏者对演奏曲目需有深入的认识与了解,充分的掌握曲目的内容要求、节奏及风格特征,并合理的布局与运用力度与速度的变化,促使演奏过程松弛有度,同时还能增添曲目的律动感,促进演奏的作品的完美呈现。
参考文献
[1]刘建勋.二胡演奏的力度与速度[J].中国音乐,1994,03:79-80.
[2]刘光明.二胡演奏中的艺术表现力[J].安徽文学,2005,12:77-80.
[3]张令杰.关于二胡运弓的角度、力度与音质问题[J].齐鲁艺苑,2001,03:46-48.
[4]钱志和.二胡演奏中的力度[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1984,01:81-85+103.
作者简介:徐芳艳(1980—),女,河南信阳人,硕士,河南艺术职业学院音乐系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二胡演奏表演及教学。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