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家风传承面临的挑战及其对策

时间:2024-04-24

褚青宝

摘要 家庭是社会和国家的基本单位,家风建设的好坏,关乎社会和国家价值观念传播及价值体系塑造的成果。只有在充分了解家风本质、特性及其在传承中所面临态势与挑战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开展家风建设工作,从而助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培育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为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息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关键词 家风 家风传承 价值观念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是社会生态体系的构建基础,这些基本单元所形成的合力共同推动了社会发展,并最终决定了社会生态的面貌。因而,家庭建设,事关社会生态体系的构建,家风建设,最终关乎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家风建设,应该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基础堡垒,为“四个全面”目标的达成及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布局与整体布局,并最终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梦的实现。

一、家风涵义

家风,即一个家庭的精神风貌,是家庭成员共同价值观念与行为准则的集中体现。它是一个家庭的精神特质所在,因而也是区别不同家庭的重要标识。一个家庭,在长期延续发展的过程中,会形成一定的风尚习气,隐于无形却又体现在每个家庭成员的举手投足之间,久而久之则根深蒂固。家风一词,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它包含了一个家庭在自身发展与社会磨合中所形成的共同的思维习惯、道德标准、价值情怀与行为追求,是家庭成员思维观念与处事准则的最大公约数。作为一个中性词,其本身并无褒贬。好的家风,作为正确的意识观念、指导思想与行为准则,有助于正确地认识和改造世界,从而更好地开展实践,不良的家风,其社会实践意义及价值则相反。家风的形成,既可以是有意识培育的结果,也可以是无意识的积累。在社会发展的早期,其作用的主体一般是祖辈、父辈,作用客体则多为晚辈,具有较为明显的代际传承性,内容随宗族迁衍而不断填充和完善。近代社会民主意识的发展,则使得家风建设更多地体现出共参共建及作用客体相对性的特征。

二、家风的属性特质

(一)渐进性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作为精神文明领域的家风可归于广义文化的范畴,而文化的形成无不需要经过时间的积淀与岁月的累加,尔后得以在代际之间传承、发展。在一个宗族及家庭漫长的延续过程中,通过有意识的筛选与积淀,先辈的思想观念及处世哲学经过代际流转得以不断承继,并最终转化为宗族及家庭的生活信仰、处事准则与精神风貌。作为社会文化传承的微观模型,一个家庭其家风的形成,需要时间的浓缩与检验,非经年累月无以建立。另外,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一个家庭的家风也会随时代主题的要求而有所调整和补充。

(二)个体性

家风,是一个宗族及家庭有别于其他宗族及家庭的精神印记,具有个体性。家风,如同民族性格与国家气质一样,在宗族及家庭的长期延续过程中,会形成特有的风貌与习气。自然,家风的区别与不同便体现在相应的生活风范上。生活风范可以分为价值认同与生活方式两个方面。价值认同是生活方式的思维指引,生活方式则是价值认同的表现形式。价值认同是家风得以传承的基础,只有秉持既定的价值认同,才会践行相应的生活方式。家风中包含的价值认同和对应的生活方式,可视为一种小众的局域文化,相较于整个社会文化生态,显然具有个体性。

(三)社会性

就像矛盾的共性与个性,家风的社会属性与个体属性并行不悖。鉴于人的社会性,局域小文化形成之后将在大的文化环境中经受检验、锻造与融合。最终,更为正确和优秀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得以保留,并突破原有界线范围,在更为广阔的文化环境中传播和发展。“历史之势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人类社会的每一历史时期都有相应的时代主题,作为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家风的传承也会随之体现和调整。在封建社会,家风传承的主体内容是儒家传统文化;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家风的传承的主题融入了马克思主义和西方教育学;红色革命时期,优秀的革命传统及精神成为家风传承的重要内容;新时代的当下,家风的传承应主动融入及融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潜在性

有别于一般的知识灌输及道德说教,家风的传承及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其传承形式,主要表现为家庭成员尤其是长辈对价值观念及行为方式的主动践行与追求。总体而言,身体力行多于言传告诫。一旦形成,即成为教化的资源。作用主体不必刻意授予,作用客体在耳濡目染间便可受到熏陶,于润物无声间获得精神气质。成文的家规家训犹如宗族及家庭的教科书,而家风,则是长期教化的结果。在宗族及家庭精神文化的浸染之下,家庭成员会与之形成思维与精神共鸣,家风便在这样一种局域文化中不断孕育。作为家庭个性的标识,这种特质同样会在待人接物的举手投足之间得到体现。

三、家风传承的挑战与对策

(一)家风传承的挑战

1.社会思潮的多样化。事有两面是对矛盾相对性的通俗阐释,当下社会宽松的民主文化氛围在赋予民众更多思考空间与立场选择的同时,也随之产生了多样的社会思潮。各种思潮交织碰撞的同时,也给民众的意识及思想抉择造成了一定困扰。特别是趋利性思想的蔓延。市场经济的确立,一方面提高了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另一方面也对既有伦理和道德体系造成了一定冲击。市场是趋利的,这就决定了一个理性经济人在市场行为决策中不仅局限于道德考量,还会乃至更多地考虑利益最大化问题。家风的传承,其重心在于道德品质的涵养与精神风尚的塑造,而经济利益与道德追求并不是完全兼容的。在趋利思维的诱导下,社会个体的行为决策很很可能對既有道德规范造成冲击,从而给家风培育工作带来新的难题。

2.传播载体与路径的变革。互联网及相应终端的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了很大便利。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和便携式终端设备的研发与使用,更是极大地方便了信息交互,提升了信息传播的效率与速度。自媒体时代,每个社会成员既是信息源,又是链接点。每个公民都在借助自媒体终端,在信息链上传达和分享着各种观念思想。随着传播媒介的日益丰富、路径与载体的多样化,人们的思想观念日益呈现出动态化及不稳定性的特征。生活中的每时每刻,单一的社会成员都在同社会整体进行信息流转及思维交互。在新的环境下,家庭内部的局域文化不再是唯一的信息源,长辈的言传身教也不再是唯一甚至主要的传播载体与路径。纵观信息媒介的发展历程,从口口相传到报纸、广播,再到电视电话,历次发展变革所带来的影响都不及互联网深远。互联网及自媒体终端的发展着实令家风传承面临巨大挑战。

3.家庭结构的变动。城市的发展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但不可否认的是,城市化进程也改变了原有的生活生态格局。在原有的生活生态格局中,家庭及宗族的生活分布主要依托于先天地缘地势及血缘亲情关系。而城市化的发展进程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分工的深化,市场传递的信号及个体的意志选择,引导着社会成员向不同的地域及岗位流转,相应引发了原有家族式社会分布结构的变迁与调整,具体表现为家庭单元的碎片化与缩小化。新的家庭生活单元改变了原有的家族式生态结构,也就改变了内部局域文化的传播和作用范围。即便是这个并不很大的公约数,其价值认同的吻合度也会随时间流转和生命代谢,在代际传承中逐渐弱化。在“小单元时代”,家风的作用范围缩小、凝聚程度弱化,对传承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传承困境的破解对策

1.树立主流价值标杆。在纷繁复杂的态势面前,主次矛盾的原理再次见证了哲学的智慧与指导意义。面对杂乱无序、奔涌激荡的各种社会思潮,我们不需一一拆解应对,而是要坚决树立主流价值观念的标杆,并发挥其引领作用。人的意识思维空间犹如一个容器,填充了好的、正确的东西,那些不好的观念、错误的思想就很难再进来。我们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积极建立起正确的主流价值观念,在既有的教育工作中不遗余力地推行。非主流价值观念的存在可以和主流价值观念相互映衬、检验、补充。只要正确的价值观念存在,其主体地位得以确立,社会价值观念的推进方向便不会驶向歧路,社会价值体系的稳定性便会得到保障。

2.善用新兴媒介。主流价值的观念的提出与确立,只是做好了价值引领工作的第一步。好的内容,还需要好的路径去传导,同样也离不开环境的培育。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具有很强的便捷性与时效性,它们既是传播的重要路径,也是流转分布的重要空间。在主流价值观念的传播过程中,要重视对互联网这一阵地的把控,只有激流勇进,才能驾驭各种思潮而不致反被吞噬。我们要善用这把双刃剑。在树立主流价值标杆的前提下,充分调动每个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利用好每个信息源和传播节点,以进一步推广主流价值观念,巩固既有思想阵地、拓展新的舆论高地。

3.打造社区共同体。如果说城市化进程是对原有生活、文化等社会生态的一次重构,那么它在挑战既有社会生态格局的情况下,也带来了一次崭新的机遇——原有的生活和文化集聚形态以地域和血缘为主,思维观念较为单一,影响范围较窄,新的社区生态则很好地打破了这一束缚。新的社区生态,赋予了既有的各种宗族及家庭其价值观念以丰富、整合的机会。我们要突破新格局中家庭单位的限制,树立社区共同体意识,积极培育社区文明及共同价值观念,并致力在日常生活及行为方式中积极践行、推广,从而顺利跨越“小单元时代”,迈入群体更为广阔、内容更为丰富的“共同体时代”。

4.建立长效机制。“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家风的塑造非成于一朝一夕,其涵养和培育任重而道远。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少年时期的社会个体并无既成的道德认知与价值观念体系,其思想的可塑性很強。父母要注意这一时期孩子品性的塑造,注重对其价值观念的培育及行为方式的引导。青年时期是社会个体品质塑造的拔节孕穗期,社会个体的价值观念在这一时期将逐步趋于稳定,父母要格外留意孩子该阶段价值观念的变动态势。家风的涵养培育及丰富发展具有长期性和渐进性,要有意识地搭建填充并适时调整。家风传承的关键在于代际教育,为人父母者当帮助孩子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并在后期的培育过程中耐心引导,最终顺利完成孩子观念品性的塑造。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