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新时代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提升问题研究

时间:2024-04-24

訾其伦

摘要 大学生的高度认同是其继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然而新时代大学生中还存在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度不高问题。这既与社会变迁有关,也与高校文化教育存在的缺陷和家庭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缺失等有关。应该加强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创新、重视家庭教育水平、完善社会教育机制,形成高校、家庭和社会三方教育合力。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认同 学校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富滋养,也是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养、树立正确观念的思想资源,在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中发挥着重大作用。为此,国家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承和弘扬。习总书记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中央也相继出台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问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等纲领性文件。然而,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和社会信息化新时代下,部分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度不高甚至是冷漠疏离。国家和学界对此高度关注。本文从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教育合力角度对提升新时代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问题进行研究。

一、新时代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方面存在的问题

所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肯定认可并将之内化于心和外化践行的过程。在国家的重视鼓励下,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活动和实践活动相继开展。这使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在一定程度上感受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优势,意识到优秀传统文化对自己学习和生活上的积极影响,从情感上愿意学习和了解,实践上愿意参与一些文化活动中,并在日常行为中外化出来。虽然大部分大学生能积极认同优秀传统文化,愿意参加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但有些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不够深入、态度不够积极,践行还不到位,行为方面还存在着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悖情况。

(一)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整体认识缺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大部分大学生存在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贫乏、认知匮乏等情况。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秀体现在什么地方、内涵是啥、表现形式有哪些认知不清。虽然大学生喜爱《舌尖上的中国》、热议《家风是什么》、围观《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赛》和《谜语大赛》,但他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主要局限于比较熟悉的四大发明、四大名著、诗词歌赋、风俗习惯、礼仪礼节、饮食等,对戏曲文艺、诸子百家等比较陌生。可以看出,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只是停留在某一种或几种常见领域。另外,他们对待中国传统民族节日的内涵也认知不足,认为民族节日为他们休闲娱乐提供了平台,节日的内涵及所体现的精神可谓是一知半解、甚至不知不解。相比而言,大学生比较热衷于洋节、外来服饰,青睐西方文化产品。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方式、生活理念和思维方式。

(二)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态度冷漠、实践行动上不主动

部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不够客观,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封建时代的产物,其中的价值观念与当今现实情况有一定差距,不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对学习生活也没有太大影响,所以他们缺乏主动了解、亲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欲望,对于传承中华优秀傳统文化的活动缺乏参与动力。不少学生对中华传统美德观念淡薄或持否定态度,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言必信,行必果”“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等思想和理念缺乏正确的理解和认识,认为是古人之做法,与现代社会提倡的自由、平等、民主等格调不符。

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度不高,严重影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提升、文化自信心增强方面功能的发挥,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新时代下,提升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度,是充分发挥中国传统文化应有的德育功能,是引领当代大学生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实践者和弘扬者的有效途径。

二、新时代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问题的产生原因

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转型和时代变迁的客观因素影响,也与长期以来学校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缺陷、家庭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缺失等有关。

(一)社会变迁的影响

新时代大学生处于社会转型发展、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使不同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和深入。大学生面临多种不同的文化,难以做出理性分辨和正确选择。信息技术的发展革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和人们接受传统文化的方式。就大学生来说,他们习惯于通过自媒体阅读一些容易理解或较感兴趣的传统文化内容。这种缺乏文本的“快餐式”或“碎片化”阅读,很难让学生真正领会和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社会的转型发展导致了利益多元、思想多样、观念多变情况的出现和家庭结构的变化。尤其是出生在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的新时代大学生,他们的生活条件相对父辈有很大改善,且大多数又是独生子女,在几代人的呵护下成长。久而久之,他们倾向于自我,过分看重自身利益,缺乏甚至忽视社会责任;注重索取而不愿承担任何风险。

(二)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缺陷

学校是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然而高校在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面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开设不足,专门教材缺乏,学生了解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是通过思政课教学,由此导致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匮乏。二是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涵单一,过于倾向政治伦理教化。单一的教育内涵在过去封闭的年代确实起到了凝聚人心统一思想的作用,但难以适应当今时代人们多元化的价值观和多层次的精神需求。三是传统文化教育的方法固化僵滞,难以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社会信息化背景下,网络媒体的恰当应用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育的效果。但有些教师缺乏现代媒体素养,惯于使用传统的理论说教和灌输,影响了传统文化教学的效果。四是校园环境缺乏文化氛围。校园文化氛围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缺乏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没有充分利用报栏、墙壁、广播、网络、社团活动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减少了学生学习的途径和机会。

(三)家庭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

众所周知,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个家庭或家族的家风和文化氛围以及家长的修养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的思维和言谈举止。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使人们物质上富裕了起来,同时也使家庭结构发生了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对仅有的孩子过分宠爱,对礼仪道德、尊老孝亲、诚实守信、睦邻友好等传统美德淡化或淡漠。家庭中优秀传文化教育的缺失和传统美德的淡化,直接影响了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认同。

三、提升新时代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度的策略

新时代提升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度,学校、家庭和社会要加强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一)加强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创新

一是高校应根据大学生的实际增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修课程和增添相应的专门教材。教育时向学生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和理念、突出优势、时代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选取层次应丰富多样,从家国情怀到社会关爱、再到个人品德修养。教育内容在传承中要与时俱进,根据时代发展要求做创新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同时还要汲取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优秀的文化成果,注重民族性与世界性、传统性与时代性的统一。二是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方法。现代的教育观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为激起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提高学习效果,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充分利用现代网络平台播放视频,参观博物馆、名人故居或校史馆,讲中国传统文化故事,进行优秀诗词欣赏,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竞赛等不同形式进行教育,充分利用好当地或学校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三是丰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师资队伍的文化知识和提高文化、媒介素养。教师被人们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学生主要的模仿对象,对学生知识结构、价值观的形成影响重大,这就要求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师自身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较高的传统文化素养和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学校可以通过引进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专任教师、或聘请校外专家、或把本校教师送出去培训、交流,以此来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知识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师队伍。同时通过培训等途径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现代媒体应用技术和水平。

(二)重视家庭教育水平

常言道,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家庭教育在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中起着直接的影响。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的故事和《颜氏家训》等家教文献就是很好的例证。为此,家长应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氛围,形成遵纪守法、珍视亲情、睦邻友好等良好家风;日常生活中注重通过书籍、电视、报刊、网络等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在实际的言语行为中外化出来;积极参加优秀传统文化活动,为大学生学习、认同和践行优秀传统文化做好榜样示范和引导作用,为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砖添瓦。

(三)完善社会教育机制

新时代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既需要宣传部门在社会氛围以及舆论营造等方面进行柔性引导,还需要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在社会制度层面制定刚性的保障措施。针对大学生存在的价值多元、是非标准不清、价值困惑等现象,宣传部门要充分利用书刊、电视、互联网、宣传栏等有效宣传渠道,做好舆论宣传,营造出一个追求真善美的良好社会氛围。但对所进行的宣传活动要精心策划,让其能真正动学生之情走学生之心,让学生愿意学习了解和自觉亲近践行。尤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人们主体意识的提升,宣传部门要创新宣传手段,注重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型媒体。行政部门要为优秀传统文化组织宣传、学习践行提供条件支持和保障,建立和完善传统文化学习践行的激励、约束和评价机制,让人人尤其是大学生愿意学习传统践行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的价值,进而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公众的吸引力。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