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纵横取势 雄强豪放

时间:2024-05-20

周安庆

"

"

"

郑孝胥为中国近现代史上性格复杂的风云人物之一,也是位传统艺术功底深厚的书法大家,当时书坛便有“北于(右任)南郑(孝胥)”之誉。而在当今艺术品市场上,郑孝胥的书法作品交易比较活跃,几乎成了海内外拍卖会上的常客,让不少投资典藏家所关注。

郑孝胥(1860-1938年),字苏龛、苏堪,一字太夷,号海藏,出生于福建闽侯一个官宦之家。自幼从叔祖郑虞臣习《尔雅》,8岁随李兆珍学习经文。1882年中举后,取为内阁中书、改同知,1885年受聘为直隶总督李鸿章幕僚,1891年赴日本担任外交官。郑孝胥1894年回国后,历官至湖南布政使。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帝制后,郑孝胥以晚清遗老自居,鬻字于沪上,而不仕民国。在此期间曾与他人组建“丽泽文社”、“有恒心字社”,与遗老辈文酒唱和、谈文磋艺等,渐显个人书法风貌。1923年以后,封建“愚忠”思想浓厚的郑孝胥追随清朝末代皇帝溥仪,担任其老师。1932年溥仪在东北登基“伪满洲国”皇帝,郑孝胥受命为“总理大臣”,辅佐清室复辟,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极不光彩的一页,1938年暴死于长春。

作为清末文坛“同光体”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郑孝胥天资聪颖,工诗擅写,富有才情文采,毕生著有《海藏楼诗集》、《郑孝胥日记》等。郑孝胥书法诸体俱能,学字初由颜真卿、欧阳询、苏轼、黄庭坚等唐宋名家入手,又受晚清翁同等人的书法影响,上溯六朝、汉晋、周秦时代的书法艺术,广征博采、融汇百家。他在早年临帖的基础上又转而攻研碑学,尤得《始平公造像》、《杨大眼造像》、《瘗鹤碑》、《石门铭》等之神助。郑孝胥在前贤书法精髓中巧妙取舍,糅合个人心性,最终自成一家。

郑孝胥的书法艺术尤以行楷成就为至高,个性风貌突出。仔细品味其这类书法作品,行笔偏快而如同所谓的“刷”笔,粗看似乎并不十分精到,但他却能够注意“楷隶相参”,把握字划间的轻重对比,纵横取势,雄强豪放,尽显横肩外耸、折脚内收的结字特征。暮年书风渐趋朴穆老到,不拘一格挥洒自如。所作笔势平中生险,矫健飞动而富韵律感,颇有一种清刚遒劲、凝炼豪迈的书风气韵;郑孝胥于隶书主要研习汉、晋代及南北朝碑刻,书法功力不凡,同样自成一格;他于小篆则直取李斯、李阳冰等前贤笔意,相对而言个性特征均不突出;郑孝胥的草书因为个人好恶缘由实践较少,也未趋于成熟。但是尽管如此,现代书贤沙孟海在《近三百年的书学》中对郑孝胥的书艺评价依然较高,称其一矫清末以来“赵之谦的飘乏、陶浚宣的板滞和李瑞清的颤笔”习气,所作“既有精悍之色,又有松秀之趣,活像他的诗,于冲夷之中,带有激宕之气”。

郑孝胥在长期书法实践中,勇于融汇碑帖之长,并且汲取古代诗歌中的审美取向,主张书法创作应富于个性创造。他于古为上而又不盲目师古,还提出过“贬黜馆阁书体”、“卑视晋唐格辙”等书论观点,这些对当时书法创作来说还是比较有意义的。人们在研究现代书法史时,曾将郑(孝胥)派书风与吴(昌硕)、康(有为)、李(瑞清)、于(右任)派书风,并称为民国书法“五大流派”。尽管郑孝胥的汉奸形象在史上早有定论,也不可能翻案,但并不能否定他在书法方面所取得的一些成就。至于郑孝胥书法艺术若有什么不足的话,今有学者认为:因其有的作品行笔过快,缺少一些伴随情感变化的节律感和生动韵味。不过,这些难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郑孝胥的书法作品很早就进入交易市场,并且名重一时,受到国内外书法爱好者的青睐,竞相收藏他的作品。

20世纪70年代以后,郑孝胥书法作品开始露面于海内外艺术市场。至90年代初期,其作品交易行情逐步攀升。在1994年9月北京翰海首次拍卖会上,郑孝胥行书镜心(152×41厘米)以1.76万元成交。90年代中后期,其每幅作品交易价大约在1至2万元左右。

21世纪以来因受海内外经济发展的环境影响,郑孝胥书法作品的交易热度不断升温。在2000年7月北京翰海春拍会上,他的行书四条屏(132×28.5厘米×4)以2.31万元成交;在2008年4月北京长风春拍会上,楷书《沈敬裕墓志铭》(72×66厘米)以6.496万元成交;在2010年12月北京保利艺术品拍卖会上,隶书四条屏《临鲁相史晨祀孔子奏铭》(346×65厘米×4)又以112万元成交价,开创了当时个人书法作品交易新高;在2011年11月江苏万达秋拍会上,《临<汉碑唐公臣赞册>》(19×30.5厘米×174)又以134.55万元成交价,又创当时个人作品交易新高。在2014年5月中国嘉德春拍会上,行书四条屏《陆放翁诗作》(205×43厘米×4)以69万元成交。

随着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结构调整以及各级政府反腐力度不断加大,传统字画交易的市场泡沫受到一定挤压,总体交易额下降不少,市场再入盘整期。但在2015年7月西泠印社春拍会上,郑孝胥的隶书对联《为吴昌硕作十言联》(249×30.5厘米×2)以241.5万元成交。在2015年12月西泠印社秋拍会“中外名人手迹暨虚空草堂藏名人书法专场”中,其隶书十二言联《积余先生属书旧句》(249×44.5厘米×2)仍以345万元成交,再创目前市场交易新高。在2016年6月北京匡时十周年春拍会上,郑孝胥的隶书立轴《临<史晨碑>》(346×65.5厘米×4)仍以254.5万元成交,成为其书法市场交易的第二高价。

综上可见,在当前艺术市场盘整期间,因投资鉴藏知识的不断普及等,一些所谓的“当代名家”由于未经过大浪淘沙的历史检验,整体交易行情基本都呈下降趋势。而郑孝胥作为已经进入现代书法史行列的人物,除了其流传市面的隶书真迹数量相对不多外,一些买家从艺术性、稀有性等角度出发,对其精湛之作仍然还是看好的。

另据不完全统计,迄今为止郑孝胥的个人书法作品市场成交价,超过100万元以上的有8件,50万至100万元的有11件,10万至50万元的有307件,在京、沪、江、浙、闽等地热度较高。其他多在数千至几万元不等的价位上成交,但其中也充斥着一些赝品仿作。目前,郑孝胥每平方尺书作交易大约在1万至3万元之间,精品价格相对更高一些,在市场交易中,尚具有一定程度的抗跌性。不过由于其书法作品存世量较丰,以及市场流传不少旧、新仿赝品等原因,综合估计未来交易行情走势仍可能会呈渐涨之态,但攀升空间或许不会太大。

事件经过:

2015年6月12日,浙江师范大学陶瓷艺术馆开馆,展出由李舒第等人捐赠的170多件古代陶瓷器。开展当日,校方向陶瓷艺术馆主要捐展人、设计与艺术总监、美术学院退休教师李舒弟等14名捐赠者颁发捐赠证书。

该馆的展品一经在网上发布,在收藏界引起一片哗然,许多收藏家,以及一些文物界的专家都认为所展示的历史“文物”中,充斥着大量的赝品、伪品。更有甚者,许多赝品、伪品“文物”,甚至达到“毁人三观、贻害子孙”的地步,却堂而皇之在浙江师范大学的教学圣地上以历史“文物”的面目展示!两天后,瓷器圈网名“花市暂得楼”梁晓新先生直接在微博开火,怒斥展品“假到了惨不忍睹、令人发指的状况”,引发“国宝帮”全力回击。随即,全国一大批与文博相关的从业者加入战团,正面对阵“国宝帮”。

6月20日,浙江省十位实力派收藏家孙海芳等人联名致信浙江师范大学:“艺术馆所展示历史‘文物中,充斥着大量的假、仿‘文物。”随后,孙海芳等人又致信浙江省文物局请求严肃处理浙江师范大学陶瓷艺术馆的赝品展览。

2015年7月29日,网名“西风”的张星忠在微博和博客上发了题为《浙师大艺术馆藏品假到离谱》质疑和批评帖子,认为浙师大陶瓷艺术馆所展出的大量瓷器存在问题,并在微博发了质疑为赝品的高清晰藏品图片,同时做了评论,言辞犀利,极具挑战性。这篇文章被新浪网推荐,引起媒体广泛关注。

2015年9月2日,浙江省文物局回复孙海芳等人的质疑,明确表示“这次陶艺馆展出的陶、瓷器标注的年代普遍存在问题”(详见文件),并要求浙江师范大学陶瓷艺术馆把年代存在问题的展品重新标注年代,或取消原来标识的年代,浙江师范大学陶瓷艺术馆也作出了积极的回应。由于浙江省文物局的明确答复,以及众多收藏家及体制内文博专家的“声讨”,浙江师范大学陶瓷艺术馆展品的“真伪”之争有了明确的结论:艺术馆展出的古陶瓷器标注年代存在严重问题,必须纠正,可改为艺术品展出。

正当大家以为闹得沸沸扬扬的浙江师范大学艺术馆事件已尘埃落定,不曾想事态演变成一场司法诉讼。2015年9月底,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钱卫清、吴炜鹏两位律师作为原告李舒弟的代理人,以张星忠及网络服务提供者新浪公司、微梦公司作为共同被告,向海淀法院正式提起诉讼,起诉西风(张星忠)严重侵犯了李舒第的名誉权。海淀法院于2015年10月组织各方进行了证据交换,并于2015年11月、12月两度开庭审理本案。来自全国各地的多位收藏界人士旁听了庭审,共同见证了李舒弟诉张星忠名誉侵权案。

2016年7月5日,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以下简称“海淀法院”)对李舒弟诉张星忠(网名“西风”)、北京新浪互联信息网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浪公司”)、北京微梦创科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微梦公司”)名誉权纠纷一案作出一审判决,认定张星忠构成对李舒弟名誉权的侵害,并判决张星忠删除博文《浙师大艺术馆藏品“假到离谱”》一文中的相关内容,同时在其新浪博客首页连续五日发布声明,向李舒弟赔礼道歉。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作出判决后,业界舆论一片哗然,发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本刊选登最具代表性的两篇博文加以刊载,供读者诸君解读浙江师范大学陶瓷艺术馆古陶瓷展览事件的前因后果。

此案的判决告诉我们,在正常的学术辩论,或收藏品真伪的争论,法律维护言论自由,各抒己见,但任何人都不能超越法律的底线,进行恶意的人身攻击,否则就会触犯法律。西风(张星忠)“文物打假”败诉的案件对我们是一个很好的警示,我们每一个收藏爱好者一定要切记在心!

(说明:以下转载的两篇博文,略有删减!)

国内收藏界的“官民”之争已是老生常谈,而近日,业内再起波澜,备受瞩目的李舒弟怒诉“西风”张星忠案一审判决出炉,结果为李舒弟教授胜诉,并责令张星忠向其公开致歉。此判决一出,犹如决堤洪水,冲醒了迷恍的收藏界,而更是蓄积的沉怨引出了国内艺术品行业的诟病。满履沧桑的藏品背后是文化传承,还是伪装者的“生意道具”?明镜如法,待钱卫清律师道出其中深意。

“无据打假”这步棋,似退非进

人生如棋,多少人甘为利益的棋子,“西风”来袭,可这第一步“无据打假”即注定输掉了全盘。接下来,我们邀请本案原告律师,大成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钱卫清律师为大家解局。

钱卫清律师表示。此案是典型的“无据打假”。当时,浙江师范大学接受李舒弟教授的开展捐赠,展览不以盈利为目的,而是学校为了宣传和传播传统的中国文化,尤其是古陶瓷艺术,没想到此次展览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有十几名所谓的“收藏家”联名写信给浙江有关部门质疑此次展出藏品为赝品,但提出质疑的这些人并没有去现场看过藏品,也没有近距离了解过这些古代陶瓷艺术品,只是靠网上的图片和一些相关报道就断定这些藏品为赝品,且联名致信给浙江有关部门要求浙师大停止展览赝品,更有甚者前后两次写公开信致浙江文化厅及文物管理部门,要求这些部门责令浙师大停展。

我们发现“西风”张星忠这几年参与了多次“无据打假”的行动,他利用这些收藏家的质疑公开信借题发挥,在他的博文上引用了大量没有事实依据的文章,其中包括“假的不能再假”、“李舒弟借着展览达到个人不可告人目的”、“存在腐败现象”、“浙师大的这次活动是强奸社会的”等等。此篇博文一出便出现大规模的转载,且转载次数高达十几万次,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轰鸣。

此时钱卫清律师加重语气形容说:“无据打假”是弥漫在整个收藏界的雾霾。因为有很多民间收藏家想把自己花心血收集到的精美绝伦的古代艺术品,通过艺术馆或者博物馆展览出来,就被社会上所谓的专家、收藏家、评论家质疑。

这些所谓的“专家”,完全是隔空打假,既不调查,也没有亲临现场观摩,更没有与展览者进行交流,而是直接判定为假。我相信,这其中存在很深刻的社会因素,在他们心中,只有故宫、国家博物馆、国有博物馆才会有这些东西,没有事实依据地质疑民间收藏家手中精美绝伦的藏品。

其次,很大部分因素是利益集团的绑架。这些人出于私心,伺机通过“无据打假”的荒谬手段打压民间收藏家,扰乱行业秩序、造成行业乱象丛生,而这种乱象已成行业通病。

李舒弟教授就是行业诟病下的受害者。李教授作为一名学者,愿意接受善意的学术讨论和质疑,但“西风”张星忠的此篇博文从最初就充满了恶意,行文通篇充斥了对李教授的侮辱、诽谤、贬损、恶意的言论,给李教授带来了极大伤害。

“隔空打假”无端的指责、抹黑收藏、打压收藏家的收藏行为等,这其中满载着非常复杂的社会根源,一方面是国家的文物管理部门的行政垄断;另一方面则是利益垄断。

民藏进程不断受阻,因起何处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大兴土木工程,民间的古代艺术品出土之多,将以万亿计算,其品味之高,更是前所未有,民间收藏家为了保护它们做出了极大的努力。

——钱卫清

钱卫清律师片刻沉思,分享道:“纵观行业,民间藏品数量巨大收藏价值较高,这些艺术品要想更好地发挥他们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研究价值以及文物保护价值,这需要整个社会对民藏有一个正确的认知。

目前影响民间收藏及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的有很多障碍,分析总结有以下几种主要原因:

第一,国家对文物保护的意识形态,政策安排严重滞后。改革开放这30多年,民间收藏的蓬勃发展,民间收藏家收藏的文物艺术品数量的急剧增加,国有垄断的管理模式,落后的文物系统已经不再适合现今形势的发展。

第二,法律保护问题。法律的保障和促进作用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尤其是《文物保护法》存在很多落后的规定,司法制度对文物及收藏家的保护力度远远不够。另外,《博物馆管理条例》规定不能接收来源不明的文物,而这个规定本身就存在界定不明确的问题。

第三,社会因素。很多媒体由于受到伪专家的误导、利益集团的恶意引诱,不能正确地认识民间收藏家所收藏藏品的珍贵性,夸大造假仿制水平,致使整个社会形成一种观念——民间收藏家手里的藏品95%是假的,错误引导人们进入认识误区。

最后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收藏行业被利益集团所绑架。利益集团通过虚假拍卖、虚假交易等方式把普通艺术品炒成天价的垄断行为为其谋取暴利,并且绝不允许民间收藏家手里有更精美的藏品展示出来,以免损害自己的利益。之前‘王刚砸宝案也同样影射出整个收藏界的混乱场面,这是根源所在。”

民藏与法,接力有序传承

“西风”张星忠运用了各种传来的不实的言论发表的一篇长博文,对浙师大陶瓷馆的展览提出质疑,表面看这只是一起侵权案件,但是背后反映了多年来民间收藏家面对‘无据打假忍气吞声、无可奈何的一种状态。

——钱卫清

此次,李舒弟教授毅然拿起法律武器,委托大成律师事务所钱卫清律师团队进行维权,为民间收藏家做出示范。通过本案让社会各界,更让利益集团看清楚,进行“无据打假”是要付出代价的,一旦构成刑事犯罪可以追究刑事责任”,钱卫清律师表示。

当谈到民藏家应当如何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时,钱卫清律师指出:首先,民藏家要善于利用法律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同时在收藏古代艺术品或文物艺术品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自身合法合规,坚决抵制参与任何与盗墓有关的活动。

引用李克强总理的说法,则是要做到“合法收藏”。按照正规的市场渠道,通过支付平台,坚持通过保护文物艺术品的角度进行收藏。我们的收藏行为要经得住法律的拷问,同时,我们收藏家也要参照国家关于艺术品的保护规定进行收藏,尤其是按照***总书记要求——“把文物艺术品经济搞活,让老百姓来分享国家文物保护红利。”

在新的时代节点上,民间收藏家不仅要使用法律武器维权,同时,更要加深对法律的理解,要让自己收藏的古代艺术品通过法律创新、法律思维、法律方法、市场运作来更好地实现它的本真价值,让我们的藏品打破千百年形成的专业屏障,获得一个平等的展示机会,接力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

网媒涉案,引发时代的思考

钱卫清律师表示,案中涉及的法律问题,法院的判决很公正,它区分了哪一类属于言论自由,哪一类属于任意的人格贬损,例如说,“强奸社会”、“不可告人的秘密”或者是其他推测性的违法犯罪行为,这是不被允许的,且同时需承担法律责任。”

“西风”案还存在一个特殊性,网媒涉案引发出收藏界跨时代的思考,本案中新浪、微梦,作为社交平台被判有法律连带责任,且他们在法庭上也承认了他们的审查义务做得不到位,存在一定的过失,法院也听取了他们的发言,认为网络服务商,应该尽到对传播内容真实性审查的义务,确保通过网络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和文章,不能有贬损,损害他人名誉的行为。

钱卫清律师分析道,毕竟是通过网络平台传播出去的,不仅传播的数量是海量的,而且诸多诽谤性的语言、贬损性的语言、侮辱性的语言更是通过网络服务商的审核、推送到主页上。基于社交媒体提供技术性服务,在面对承载海量信息的社会化事件,平台审查与评判的能力是有限的,客观上不能对其要求过高,但当网络媒体传播涉及到收藏家“无据打假”的类似事件,应当有所慎重,吸取教训。

近日,法院一审判决西风败诉。这判决,好比往小鱼塘里丢了一颗深水炸弹,一时间风云变幻,争论再起。其中最欢脱的就是这篇《“西风”势败,法不容收藏界利益伪装》。玩老货不甘示弱。马上炮制一篇雄文《道你麻痹歉,支持西风,国宝帮傻逼》反击。当我耐心把两边的文章和评论都读完,只有一个感受:都在谈西风败诉,高兴的恨不得坐上窜天猴一飞冲天,愤怒的恨不得问候全国司法系统工作人员长辈的生殖器官,那么请问到底有几个人真正看过法院的判决书?真正知道西风败诉败在何处?

一份判决书,简单一点说可以分为原告诉称、被告辩称和法院认为三个部分,核心在于法官对案件的分析和判决。西风案件的判决书一共27页,从22到27页属于核心部分。我把图片贴上来,实在不想看图的,请至少扫一眼第23页。然后我会用最简明直白的分析告诉你,西风为什么败诉。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