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王高岩
"""苏州市西南大约十多公里处的太湖之滨,有一座木渎镇,它不仅历史悠久,距今已有2500多年,而且风光旖旎,人杰地灵,自然与人文胜迹交相辉映,处处彰显着吴越文化独有的韵致。关于它名字的由来,还有一段历史故事,据传春秋末年时,吴王夫差为博得绝代佳丽西施的欢心,在当地灵岩山上大兴土木修建“馆娃宫”,大量名贵木材从各地源源不断运送而来,以至于堵塞了山下河流港渎,造成“木塞于渎”的局面,后来木渎镇因此得名。史书记载,清朝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巡视,六次驻跸木渎,小镇的美丽由此可见一斑。风光秀丽的香溪,承载着一段西施的传说
来到古镇入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石牌坊,上书苍劲有力的四个大字“瑞门入胜”。民间称这座牌坊为吉祥门,寓意着迈过它就等于掀开了千年古镇神秘的面纱。
迈过石牌坊走进木渎镇,一股“小桥流水,江南人家”的灵秀气息扑面而来。镇中一条名曰香溪的小河静静的流淌着,穿城而过,河两岸栽满高矮不一的树木,棵棵蓊郁苍翠,彰显着勃勃生机,其中一些翠柳,低垂的枝叶紧挨波光粼粼的河面,仿佛一个个身披碧纱裙的少女正在菱花镜前梳妆打扮,那映在水面的倒影,影影倬倬,美感十足。这条小河因何叫香溪,小镇中流传着一段浪漫的传说——春秋吴越争霸期间,居于此地的美女西施经常在侍女们陪伴下到溪边梳洗妆容,洗落的香粉胭脂点点滴滴流进小溪里,久而久之,溪水便散发出淡淡幽香,于是这条原本无名的小河便被人们亲切地称为香溪。沿香溪岸边漫步前行,只见不宽的河面上,相隔不远就有一座连接两岸的石拱桥,虽然每一座造型不同,但建造的都很精美,颇具有艺术感,不少桥的外侧还藤萝缠绕,裹满绿植,将小桥打扮的绿意盎然。河中不时有身穿蓝印花布衣的女子摇着木舟驶过,她们边摇边低声哼唱着江南小调:“太湖美,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声声吴侬软语轻柔悦耳,娓娓动听。静卧的小桥,轻行的小舟,这一动一静融汇在一起,极富画面感,远远望去就像一幅大写意的山水画。
香溪边除了繁茂的树木外,还栽种着各色鲜花,一团团一簇簇,色彩斑斓,娇艳多姿,那花儿,红的火热夺目,如燃烧的烈焰浪漫奔放;白的无暇,如纯净的冰雪一尘不染……每当微风吹来,花儿们便摇动起身姿,竞吐芬芳,那弥漫在空气中的花香,侵入鼻孔时,我仿佛闻到了2500年前香溪中的胭脂香。
香溪一侧有一条木质长廊,长近180米,青瓦盖顶,青石铺地,朱红雕花的木栏,光亮的石板长凳,古色古香。很多游客走累了,便来到这先人精心打造的长廊中,坐在已被历史老人抚摸的光滑石凳上,身依木栏,静静地看着潺潺流淌的溪水,听着驻足长廊飞檐上小燕子们叽叽喳喳的鸣叫声,缓解着疲劳。
古韵悠悠的老街,充满江南水乡风情
与众多依水而建的江南城镇一样,木渎镇也是依水打造,镇中的街巷、房屋都环绕香溪周边,其中最繁华的老街,即与香溪平行,溪曲街曲,溪弯街弯,曲曲弯弯延伸开去。老街上的道路保持着古时青石铺就的原貌,一块块被岁月打磨的凸凹不平的石板,默默折射着小镇悠久的历史,每当有穿着皮鞋的男女从上面走过,青石在鞋跟敲打下便会发出清脆的叮当声,听起来就像一曲节奏明快的打击乐,别有一番韵味。
老街两旁的房屋,基本都是有年头的老建筑,不过保存的均比较好。这些老建筑,粉墙黛瓦,屋屋相连,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的排列着,充分体现着苏派建筑低层高密度,造型简洁轻巧虚实结合,色彩淡雅临河贴水,空间柔和富有美感的风格,将“前街后河、人家尽枕河”的江南水乡风情展示得淋漓尽致。
老街上商铺、饭店林立,一家挨着一家,大多以经营苏绣制品和江南特色小吃为主。每家商铺中琳琅满目的苏绣制品,虽然题材不同,规格不一,花色各异,但件件透着浓郁的姑苏之风,制品中不乏出自苏绣名家之手的精品。这些苏绣是女士们的最爱,各家商铺间,上至银发飘飘的老妪,下到年轻貌美的姑娘,穿梭往来,看到自己心仪的制品大都会立即解囊拿下,即便最不舍得花钱的也会左挑右选,买上几条苏绣手帕。临近中午时分,老街上飘起“蜜汁豆腐干”、“鱼味春卷”等当地特色小吃的香味,那扑鼻的香气极具诱惑力,很多人在临街小吃店前停下脚步,买上一份自己喜爱的小吃,边走边吃无拘无束的过着嘴瘾。
如今,古朴的老街、现代的繁华,二者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它们融合的是那样自然,那样完美,既不失悠悠古韵,又与时俱进,历史的脚步就这样携古带今继续向前。
精致俊美的园林,巧夺天工流韵百年
紧邻太湖,坐落在灵岩、天平、七子等吴中名山环抱之中的木渎镇,山美水丰,与喧嚣的苏州市区接近,又有一定距离,因而堪称闹中取静之地,宜居之所。或许正是这美丽山水灵秀之气的孕育,小镇自古以来人才辈出,从北宋至清末共考出27位举人,20位进士,如范仲淹、冯桂芬、杨基、叶燮等,近现代则出了沈寿、唐纳、严家淦等一批名人,他们有的生在木渎长在木渎,有的长年居住在木渎,这些饱读诗书之人,既逐渐在古镇营造出厚重的文化氛围,发达后又投巨资在古镇先后建造起数十所环境幽雅、格调清新、景色怡人的私家花园,现经日月更替、风霜洗礼,仍有“虹饮山房”、“榜眼府第”等十余处保存完好,这在国内小镇中绝无仅有,故木渎有“中国唯一园林古镇”之美誉。
在现存的十余处私家花园中,严家花园是比较有特色的一座,它建于1728年,占地16亩,位于木渎镇老街上,背靠灵岩山,门对香溪水,原是清朝乾隆皇帝的老师、著名诗人沈德潜的宅邸,后易手至木渎首富严国馨名下。花园前门上悬挂着清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题写的“严家花园”匾额,仅此足见严家地位的显赫。花园主体为五进式结构,依次建有门厅、怡宾厅、尚贤堂、明是楼、眺农楼。居住区位于花园中部,周边是精心设计建造的园林,园林布局以水池为景观中心,亭榭楼阁依水而筑,奇异山石临水而设,红花绿草依水而缀,每一处单独近看皆细腻精巧独自成景,整座园林远眺则恢弘大气如诗如画。园内美丽景观间还建有“友于书屋”、“锦荫山房”、“延青阁”等众多以屋、房、阁、轩、庐、斋、楼命名的处所,个个名字文化气息十足,体现出主人的翰墨功底、品味格调。
花园园林里最有特色的是植物花草布局,设计建造者将不同季节的花草树木按春夏秋冬四季布置成四个小园区,分别取名为“嗅宜人之清香,兰芬益文思”之春园、“别有洞天荷风凉”之夏园、“闻香思折桂、攻读仰收萤”之秋园、“暗香疏影月黄昏”之冬园,四园四景,四景各异。一方园林中,将四季花草树木融为一炉,营造出四季一园,一园四季之景,构思真是妙不可言。漫步在这奇异的园林中,嗅着淡淡花香,品味着赏心悦目的景致,一种心旷神怡之感油然而生。清朝著名文学家龚自珍游览过严家花园园林后,赞叹之余曾留下这样的溢美之词——“妙构极自然,意非人意造”。
游览中我看到一株树姿伟岸壮丽、叶阔荫浓的广玉兰树,它如鹤立鸡群般伫立在众多树木中。据说这株广玉兰是花园第一代主人沈德潜居住时,乾隆皇帝驾临府上之际亲手所栽,这背后还有一段历史趣闻轶事:乾隆帝二下江南巡视时,住进木渎镇,一天傍晚突然兴起,要夜游太湖,岂料行至半路天公不作美,下起了雨,且越下越大,乾隆无奈只得返回,折返途中他决定去看望一下昔日的老师沈德潜。抵达沈府刚落座,乾隆便闻到一屡沁人心脾的幽香,于是寻香望去,发现香气来自书架上一盆盛开的广玉兰,乾隆起身拿起花盆想近距离好好闻闻花香,谁知手里一滑,花盆落地摔碎,乾隆脸上顿现尴尬之色。在一旁的沈德潜见状灵机一动,立即开口说道:今天皇上驾临,看来这盆花是要给您磕头请安呐!乾隆一听心中大悦,说:这等有灵性的花木扔了太可惜,就将它栽到花园里吧!沈德潜闻言喜出望外,连声称是,随后乾隆与沈德潜一起把这株广玉兰栽到了花园里。如今这株历经上百年风雨的广玉兰树,苍翠挺拔,每到盛花期,花香四溢,香飘满园。
离开木渎前,当我得知小镇2005年即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时,由衷的发出赞叹——它当之无愧。赞叹之余,小镇中美丽的香溪、古韵悠悠的老街、流韵百年的园林,随着记忆永远刻在了我的脑海中。大美木渎,有机会我一定再来目睹你的风采!
(责编:禹默)
事件经过:
2015年6月12日,浙江师范大学陶瓷艺术馆开馆,展出由李舒第等人捐赠的170多件古代陶瓷器。开展当日,校方向陶瓷艺术馆主要捐展人、设计与艺术总监、美术学院退休教师李舒弟等14名捐赠者颁发捐赠证书。
该馆的展品一经在网上发布,在收藏界引起一片哗然,许多收藏家,以及一些文物界的专家都认为所展示的历史“文物”中,充斥着大量的赝品、伪品。更有甚者,许多赝品、伪品“文物”,甚至达到“毁人三观、贻害子孙”的地步,却堂而皇之在浙江师范大学的教学圣地上以历史“文物”的面目展示!两天后,瓷器圈网名“花市暂得楼”梁晓新先生直接在微博开火,怒斥展品“假到了惨不忍睹、令人发指的状况”,引发“国宝帮”全力回击。随即,全国一大批与文博相关的从业者加入战团,正面对阵“国宝帮”。
6月20日,浙江省十位实力派收藏家孙海芳等人联名致信浙江师范大学:“艺术馆所展示历史‘文物中,充斥着大量的假、仿‘文物。”随后,孙海芳等人又致信浙江省文物局请求严肃处理浙江师范大学陶瓷艺术馆的赝品展览。
2015年7月29日,网名“西风”的张星忠在微博和博客上发了题为《浙师大艺术馆藏品假到离谱》质疑和批评帖子,认为浙师大陶瓷艺术馆所展出的大量瓷器存在问题,并在微博发了质疑为赝品的高清晰藏品图片,同时做了评论,言辞犀利,极具挑战性。这篇文章被新浪网推荐,引起媒体广泛关注。
2015年9月2日,浙江省文物局回复孙海芳等人的质疑,明确表示“这次陶艺馆展出的陶、瓷器标注的年代普遍存在问题”(详见文件),并要求浙江师范大学陶瓷艺术馆把年代存在问题的展品重新标注年代,或取消原来标识的年代,浙江师范大学陶瓷艺术馆也作出了积极的回应。由于浙江省文物局的明确答复,以及众多收藏家及体制内文博专家的“声讨”,浙江师范大学陶瓷艺术馆展品的“真伪”之争有了明确的结论:艺术馆展出的古陶瓷器标注年代存在严重问题,必须纠正,可改为艺术品展出。
正当大家以为闹得沸沸扬扬的浙江师范大学艺术馆事件已尘埃落定,不曾想事态演变成一场司法诉讼。2015年9月底,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钱卫清、吴炜鹏两位律师作为原告李舒弟的代理人,以张星忠及网络服务提供者新浪公司、微梦公司作为共同被告,向海淀法院正式提起诉讼,起诉西风(张星忠)严重侵犯了李舒第的名誉权。海淀法院于2015年10月组织各方进行了证据交换,并于2015年11月、12月两度开庭审理本案。来自全国各地的多位收藏界人士旁听了庭审,共同见证了李舒弟诉张星忠名誉侵权案。
2016年7月5日,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以下简称“海淀法院”)对李舒弟诉张星忠(网名“西风”)、北京新浪互联信息网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浪公司”)、北京微梦创科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微梦公司”)名誉权纠纷一案作出一审判决,认定张星忠构成对李舒弟名誉权的侵害,并判决张星忠删除博文《浙师大艺术馆藏品“假到离谱”》一文中的相关内容,同时在其新浪博客首页连续五日发布声明,向李舒弟赔礼道歉。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作出判决后,业界舆论一片哗然,发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本刊选登最具代表性的两篇博文加以刊载,供读者诸君解读浙江师范大学陶瓷艺术馆古陶瓷展览事件的前因后果。
此案的判决告诉我们,在正常的学术辩论,或收藏品真伪的争论,法律维护言论自由,各抒己见,但任何人都不能超越法律的底线,进行恶意的人身攻击,否则就会触犯法律。西风(张星忠)“文物打假”败诉的案件对我们是一个很好的警示,我们每一个收藏爱好者一定要切记在心!
(说明:以下转载的两篇博文,略有删减!)
国内收藏界的“官民”之争已是老生常谈,而近日,业内再起波澜,备受瞩目的李舒弟怒诉“西风”张星忠案一审判决出炉,结果为李舒弟教授胜诉,并责令张星忠向其公开致歉。此判决一出,犹如决堤洪水,冲醒了迷恍的收藏界,而更是蓄积的沉怨引出了国内艺术品行业的诟病。满履沧桑的藏品背后是文化传承,还是伪装者的“生意道具”?明镜如法,待钱卫清律师道出其中深意。
“无据打假”这步棋,似退非进
人生如棋,多少人甘为利益的棋子,“西风”来袭,可这第一步“无据打假”即注定输掉了全盘。接下来,我们邀请本案原告律师,大成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钱卫清律师为大家解局。
钱卫清律师表示。此案是典型的“无据打假”。当时,浙江师范大学接受李舒弟教授的开展捐赠,展览不以盈利为目的,而是学校为了宣传和传播传统的中国文化,尤其是古陶瓷艺术,没想到此次展览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有十几名所谓的“收藏家”联名写信给浙江有关部门质疑此次展出藏品为赝品,但提出质疑的这些人并没有去现场看过藏品,也没有近距离了解过这些古代陶瓷艺术品,只是靠网上的图片和一些相关报道就断定这些藏品为赝品,且联名致信给浙江有关部门要求浙师大停止展览赝品,更有甚者前后两次写公开信致浙江文化厅及文物管理部门,要求这些部门责令浙师大停展。
我们发现“西风”张星忠这几年参与了多次“无据打假”的行动,他利用这些收藏家的质疑公开信借题发挥,在他的博文上引用了大量没有事实依据的文章,其中包括“假的不能再假”、“李舒弟借着展览达到个人不可告人目的”、“存在腐败现象”、“浙师大的这次活动是强奸社会的”等等。此篇博文一出便出现大规模的转载,且转载次数高达十几万次,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轰鸣。
此时钱卫清律师加重语气形容说:“无据打假”是弥漫在整个收藏界的雾霾。因为有很多民间收藏家想把自己花心血收集到的精美绝伦的古代艺术品,通过艺术馆或者博物馆展览出来,就被社会上所谓的专家、收藏家、评论家质疑。
这些所谓的“专家”,完全是隔空打假,既不调查,也没有亲临现场观摩,更没有与展览者进行交流,而是直接判定为假。我相信,这其中存在很深刻的社会因素,在他们心中,只有故宫、国家博物馆、国有博物馆才会有这些东西,没有事实依据地质疑民间收藏家手中精美绝伦的藏品。
其次,很大部分因素是利益集团的绑架。这些人出于私心,伺机通过“无据打假”的荒谬手段打压民间收藏家,扰乱行业秩序、造成行业乱象丛生,而这种乱象已成行业通病。
李舒弟教授就是行业诟病下的受害者。李教授作为一名学者,愿意接受善意的学术讨论和质疑,但“西风”张星忠的此篇博文从最初就充满了恶意,行文通篇充斥了对李教授的侮辱、诽谤、贬损、恶意的言论,给李教授带来了极大伤害。
“隔空打假”无端的指责、抹黑收藏、打压收藏家的收藏行为等,这其中满载着非常复杂的社会根源,一方面是国家的文物管理部门的行政垄断;另一方面则是利益垄断。
民藏进程不断受阻,因起何处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大兴土木工程,民间的古代艺术品出土之多,将以万亿计算,其品味之高,更是前所未有,民间收藏家为了保护它们做出了极大的努力。
——钱卫清
钱卫清律师片刻沉思,分享道:“纵观行业,民间藏品数量巨大收藏价值较高,这些艺术品要想更好地发挥他们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研究价值以及文物保护价值,这需要整个社会对民藏有一个正确的认知。
目前影响民间收藏及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的有很多障碍,分析总结有以下几种主要原因:
第一,国家对文物保护的意识形态,政策安排严重滞后。改革开放这30多年,民间收藏的蓬勃发展,民间收藏家收藏的文物艺术品数量的急剧增加,国有垄断的管理模式,落后的文物系统已经不再适合现今形势的发展。
第二,法律保护问题。法律的保障和促进作用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尤其是《文物保护法》存在很多落后的规定,司法制度对文物及收藏家的保护力度远远不够。另外,《博物馆管理条例》规定不能接收来源不明的文物,而这个规定本身就存在界定不明确的问题。
第三,社会因素。很多媒体由于受到伪专家的误导、利益集团的恶意引诱,不能正确地认识民间收藏家所收藏藏品的珍贵性,夸大造假仿制水平,致使整个社会形成一种观念——民间收藏家手里的藏品95%是假的,错误引导人们进入认识误区。
最后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收藏行业被利益集团所绑架。利益集团通过虚假拍卖、虚假交易等方式把普通艺术品炒成天价的垄断行为为其谋取暴利,并且绝不允许民间收藏家手里有更精美的藏品展示出来,以免损害自己的利益。之前‘王刚砸宝案也同样影射出整个收藏界的混乱场面,这是根源所在。”
民藏与法,接力有序传承
“西风”张星忠运用了各种传来的不实的言论发表的一篇长博文,对浙师大陶瓷馆的展览提出质疑,表面看这只是一起侵权案件,但是背后反映了多年来民间收藏家面对‘无据打假忍气吞声、无可奈何的一种状态。
——钱卫清
此次,李舒弟教授毅然拿起法律武器,委托大成律师事务所钱卫清律师团队进行维权,为民间收藏家做出示范。通过本案让社会各界,更让利益集团看清楚,进行“无据打假”是要付出代价的,一旦构成刑事犯罪可以追究刑事责任”,钱卫清律师表示。
当谈到民藏家应当如何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时,钱卫清律师指出:首先,民藏家要善于利用法律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同时在收藏古代艺术品或文物艺术品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自身合法合规,坚决抵制参与任何与盗墓有关的活动。
引用李克强总理的说法,则是要做到“合法收藏”。按照正规的市场渠道,通过支付平台,坚持通过保护文物艺术品的角度进行收藏。我们的收藏行为要经得住法律的拷问,同时,我们收藏家也要参照国家关于艺术品的保护规定进行收藏,尤其是按照***总书记要求——“把文物艺术品经济搞活,让老百姓来分享国家文物保护红利。”
在新的时代节点上,民间收藏家不仅要使用法律武器维权,同时,更要加深对法律的理解,要让自己收藏的古代艺术品通过法律创新、法律思维、法律方法、市场运作来更好地实现它的本真价值,让我们的藏品打破千百年形成的专业屏障,获得一个平等的展示机会,接力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
网媒涉案,引发时代的思考
钱卫清律师表示,案中涉及的法律问题,法院的判决很公正,它区分了哪一类属于言论自由,哪一类属于任意的人格贬损,例如说,“强奸社会”、“不可告人的秘密”或者是其他推测性的违法犯罪行为,这是不被允许的,且同时需承担法律责任。”
“西风”案还存在一个特殊性,网媒涉案引发出收藏界跨时代的思考,本案中新浪、微梦,作为社交平台被判有法律连带责任,且他们在法庭上也承认了他们的审查义务做得不到位,存在一定的过失,法院也听取了他们的发言,认为网络服务商,应该尽到对传播内容真实性审查的义务,确保通过网络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和文章,不能有贬损,损害他人名誉的行为。
钱卫清律师分析道,毕竟是通过网络平台传播出去的,不仅传播的数量是海量的,而且诸多诽谤性的语言、贬损性的语言、侮辱性的语言更是通过网络服务商的审核、推送到主页上。基于社交媒体提供技术性服务,在面对承载海量信息的社会化事件,平台审查与评判的能力是有限的,客观上不能对其要求过高,但当网络媒体传播涉及到收藏家“无据打假”的类似事件,应当有所慎重,吸取教训。
近日,法院一审判决西风败诉。这判决,好比往小鱼塘里丢了一颗深水炸弹,一时间风云变幻,争论再起。其中最欢脱的就是这篇《“西风”势败,法不容收藏界利益伪装》。玩老货不甘示弱。马上炮制一篇雄文《道你麻痹歉,支持西风,国宝帮傻逼》反击。当我耐心把两边的文章和评论都读完,只有一个感受:都在谈西风败诉,高兴的恨不得坐上窜天猴一飞冲天,愤怒的恨不得问候全国司法系统工作人员长辈的生殖器官,那么请问到底有几个人真正看过法院的判决书?真正知道西风败诉败在何处?
一份判决书,简单一点说可以分为原告诉称、被告辩称和法院认为三个部分,核心在于法官对案件的分析和判决。西风案件的判决书一共27页,从22到27页属于核心部分。我把图片贴上来,实在不想看图的,请至少扫一眼第23页。然后我会用最简明直白的分析告诉你,西风为什么败诉。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