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苏玫瑰
南宋年间,皇亲贵胄随宋室南下,偏安杭州,其文人雅趣对龙泉窑显然也有所裨益,一种色调清浅的佳妙青釉应运而生,在海内外蔚然风行。经典龙泉器物采用的是石灰碱釉,与施石灰釉的越釉和耀州釉截然不同,龙泉釉比越釉更黏稠,外观通常较为肥厚腴润。相对于越釉,龙泉釉中的某些成分不易溶解,故窑烧后变化不大,再加上釉内气泡密集,故形成了龙泉釉特有的厚润失透感。龙泉釉在南宋发展成熟,但其产量在元代仍持续攀升。在产量带动下,元代活跃于龙泉地区的窑口多达三百个左右。
时至明初,龙泉青瓷在国内和亚洲外销瓷市场仍然风行。显然,部分龙泉窑制品乃宫廷用瓷,其一应事务俱由京中派员督制。根据《龙泉县志》,“成治(公元1465—1506年)以后,龙泉窑瓷器质粗色恶,虽充雅玩矣。”看来自宋以降,龙泉窑烧造青瓷的黄金时期或许是在十五世纪后半叶划上了句号。
南宋龙泉瓷有两款纹饰最为流行,其一是在碗盘外壁刻交叠瓣纹,其二是盘碗类器物内壁饰釉下贴花。半透明釉使贴花纹饰(以鱼纹或龙纹居多)的细部更为柔和,更有水中视物之效果。这些装饰技巧和题材延续至元代,元龙泉青釉折沿大盘为例,其内壁便饰以贴花双龙戏珠纹。贴花双龙纹十分罕见,相对而言,单龙在云中穿梭的题材较为普遍。但传世品有一例较小的元代贴花双龙纹瓷盘,图见朱伯谦主编的《龙泉窑青瓷》页222编号204。此盘饰翼龙,但无本品的戏珠元素,亦无本品内壁行云流水般的缠枝纹饰。
元代龙泉青釉折沿盘,其内壁饰缠枝纹,盘心饰单龙戏珠纹。此盘的贴花龙纹栩栩如生,神态动感十足,仿佛正扭身扑向火珠。此类题材常见于元代青瓷盘,传世品中有一例略小而纹饰相仿的元代瓷盘(口径34.8厘米),但其构图无戏珠元素,图见朱伯谦前述著作《龙泉窑青瓷》页233编号205。
明洪武龙泉青釉缠枝莲纹杯托。近似例中有一件大小相近的洪武杯托,图见《出光美术馆中国瓷器珍藏》編号612(东京:1987);另一例于1959年在京都购入,于2007年3月22日经纽约佳士得拍出(拍品编号291)。各例龙泉杯托的形状和刻饰纹样,俱与景德镇洪武地层出土的釉下彩绘杯托如出一辙。1994年,景德镇珠山东门头出土一例洪武釉下钴蓝杯托,图见鸿禧美术馆出版的《景德镇出土明初官窑瓷器》编号17(台北:1996)。景德镇出土杯托与龙泉作品一样,折沿饰一道卷草纹,器心凸棱环饰一周近似的缠枝花卉,另衬一道细窄瓣纹。景德镇杯托盘心凸棱内饰牡丹一朵,而龙泉杯托则饰一朵菊花。与景德镇杯托同期出土的尚有一件浅腹直口的瓷杯,图见前述著作编号18,看来龙泉杯托很可能也配有类似的瓷杯,此杯用作喝酒、品茗均可。
明初龙泉青釉划花栀子纹玉壶春瓶尤为风姿绰约。元代后期,器颈修长、撇口作喇叭形的玉壶春瓶日渐流行,其比例更为舒展,但泰半光素无纹。
时至明初,这种瓶式的重心沿器身略往下移,其比例更为舒展,有多例明初的近似例皆刻有纹饰。伦敦大英博物馆藏一例明初龙泉窑玉壶春瓶,其大小和形状均是次拍卖的玉壶春瓶相仿,但其主纹饰带以葡萄纹为题材。
明初龙泉青釉折枝花果纹菱口大碗。此碗纹饰以刻花居多,但碗心模印四瓣花卉一朵,瓣内各有一字,组成“金玉满堂”。十四世纪元代也曾烧造较小的近似刻花碗。大维德珍藏一例公元十四世纪近似碗(口径17.3厘米),其内外壁均有刻花,碗心印图花一朵。
本文探讨的最后一例龙泉青釉珍瓷,是口沿外撇向下的明代龙泉青釉拱花缠枝牡丹纹石榴尊。在中国制瓷史上,此类形制或创烧于元末明初,很可能关系到藏传佛教的兴起。伦敦大英博物馆藏一例光素无纹但较小的石榴瓶,此作出自弗良克斯旧藏(Franks Collection),图见前述霍吉淑著作《大英博物馆藏中国明代陶瓷》编号16:33。霍氏指出,此瓶撇口贴乳钉的样式,与馆内一批西藏黄铜和铜制器物遥相呼应。据此推论,龙泉石榴尊的形制确有可能脱胎于西藏金属器。
北京故宫珍藏的近似龙泉尊在器腹饰一道缠枝花卉,与本拍品如出一辙。但北京故宫藏品以缠枝菊花为题,而本拍品则饰缠枝牡丹,此外两者的纹样基本上大同小异。北京故宫的龙泉尊载于叶佩兰所著《元代瓷器》页259编号447(北京:1998)。
元代和明初龙泉青瓷佳品云集,其中件件精奇,而且很可能俱属明初的宫廷御瓷。endprint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