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丹青长卷 山水情怀

时间:2024-05-20

彭建+李笙清+左易正

卷轴又称手卷、横卷、轴卷、横轴、手轴、卷子、行看子等,是装裱后带轴的长幅图画,由天头、隔水、引首、尾子将画心连接而成。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辙有一首《次韵王定国见赠》,其中“屡出诗章新管龠,偶开画卷小山川”所提到的“画卷”,就是中国画古老装潢形式之一的卷轴。历代画家善绘巨幛大幅的不乏其人,如北宋画家张择端绘制的《清明上河图》,就是一幅经典的古画长卷,500多个各色人物,五六十匹牲畜,还有房屋、桥梁、城楼、船只等等,一一浓缩在宽25.2厘米、长528.7厘米的画幅上,将北宋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的市井风情和繁华景象刻画得淋漓尽致,成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明正德九年(1514年),画家郭诩以其清细柔和、墨气然的画笔,在长达近1米的绢本手卷上,记录下了湖北竟陵地区山水劲舞风貌的《竟陵山水图》,给后人留下了一件品味无穷的艺术珍宝。68年后的明万历壬午年(1582年),另一位明代著名书画家黄克晦同样在绢本手卷上描绘了另一番风格迥异、意境悠远的山水景致——《江天叠嶂图》卷(著录于《中国古代书画图目》十八卷,文物出版社1998年第1版),巨幛大幅,气势雄阔,堪称我国古代书画史上的一件极具代表性的长卷佳作。

黄克晦(1524-1590年),字孔昭,号吾野、吾野山人,福建惠安(一说晋江)人,明代嘉靖至万历年间著名书画家、诗人。其诗歌清新雅致,多爱国诗篇,传世诗作1400余首,由其后人刊成《黄吾野先生诗集》。书法雄放恣肆,形神兼备。绘画宗法沈周,笔力苍劲,尤擅山水、佛像,多巨幛大幅,纵横疏阔,时称“神品”。曾游览德化戴云山,作《达摩折苇渡江图》于壁。这幅《江天叠嶂图》卷,绢本设色,画芯纵32.5厘米,横727.5厘米,现收藏于武汉博物馆。画面结构宏大,蔚为壮观。选材和立意颇具匠心,且构图严谨,段落分明,江天层叠,气势雄浑,没有丝毫断裂之态,从中可见黄氏运思之深沉博大,驭笔之雄健自如,与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谋篇布局相较,未遑多让。全卷笔法慎密细致,风格隽永清逸,亦显示出黄氏深厚的绘画功力和出色的艺术成就。

全卷采用全景式构图,左右两侧绘大江与群山相连的山水自然风光,中部为连绵起伏、气势恢宏的崇山峻岭。云雾缭绕,蹊径依稀,匡庐飞瀑,古木参天,杂树掩映。寺观楼台,田园村舍,路上行人,均历历在目。山环水抱,一座座木桥、拱桥、长桥、短桥,构架其间,将画面意境四处相连,并无限延伸。繁盛的草木,层叠的山峦,眼前美景比比皆是,宛若人间仙境,让人不由心生无限向往。画作中部与左测景物的结构,巧妙地以江水分开,两峰对峙,争奇竞胜,各领风骚。几叶行舟鼓帆而来,依势转弯,正待穿行其间,打破了景物因江水分割的呆滞之感。画面布局气势疏阔,山水江天,行舟漫漫,杂树茂林,展现出一幅动静有致的山水风光。

画面自右而左,只见一座山峰的一小半紧贴画边,故意隐去了大半座山峦。这种边角式构图,深得宋代马远的“马一角”之法,让人对隐去的山势产生无限联想。山峰险峻陡峭,山势逶迤而下,山脚平地,山石之畔,一棵大树高耸挺拔,树身以双钩绘出,枝叶以墨色点染,墨气明韵,苍翠欲滴。一座小庙掩映在浓荫里,黄墙碧瓦,面向大江。小庙前的另一棵大树倾斜得十分夸张,虽然垂临江面,仍然绿叶满枝,呈现出一股生命的活力。两棵大树一立一偃,悠然成趣。江水中露出一片沙洲,平整狭长,江边水草萋萋,洲上林木葱郁。画面上方远处,以淡墨绘江渚小山,只见远方群峰隐约,散布在大江之中,愈发显出大江的浩淼无际。大江之上,远处行舟满帆航行,有一种“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豁然之态。近处一两只带蓬渔舟,有渔人在船头撒网捕鱼,另一人在船尾摇橹,动态毕现,好一幅江南鱼乐写生图,充满了美好的生活情趣。

随着画面右移,只见近处奇峰兀立,岩嵯峨,突兀嶙峋,梭角分明,秀拔欲动。石岩稠密高叠,呈组合之势,有王蒙笔意。江畔水边的一只渔船上,一渔翁坐于船头,手牵长绳,神情专注地注视着水中的渔罾。绳的另一头系在渔罾的竹架上,渔翁正耐心地等待着鱼儿进罾,着势欲拉,生动传神,可见作者对人物刻画的把握极其细腻。江风拂过,柳林枝叶摇曳多姿。坡下松林之间,露出数间村居瓦房,空寂幽静,仿佛世外桃源。一座草亭临水而建,一人端坐亭中,目视江面,在这夕阳西下的时刻,似乎在晚眺江景,又似在等待家人从江上归来。

画面中部高山巍巍,奇峭险陡。这一段画面,有的石阶级级,蜿蜒而上,有的无路可寻,有的高耸入云,已撑破画面,山势渐入高远,给人以厚重雄浑之感。岩、峭壁、虬松、茂树、飞瀑、山道、亭阁、寺观、小桥、村舍、田园、竹林、江水、渔舟、帆影,以及房前对坐闲谈的农人,屋中守望的村民,途中歇息的推车行旅,桥上凉亭和路上漫步赏景的人,头戴斗笠步履匆匆的赶路人,江上劳作的渔夫等一干人物,或近或远,或上或下,自然相接,情景交融,意境深邃。作者用笔细腻雄健,墨韵跌宕起伏,皴染并用,使画面野趣与生趣结合,构成一幅生机勃勃的山水人文景观,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从中隐隐可见南宋院体的构图程式。

移步换景,穿过中部雄奇厚重的山野村落之境,画面左边所呈现出来的则是一片宁静祥和、开阔悠远的景象。这里的远近诸峰已远没有中部山势的高大险峻,在大片江水的簇拥下,就像依人的小鸟一样,少了一些苍莽与粗犷,而多了一些江南山水的婉约与柔媚。远山如黛,江平似镜,江渚上疏林青青,帆影点点,柳丝如烟,山环水抱,苍翠的松林掩映着鳞次栉比的房屋,营造出一种清寂的氛围。徜徉其间,令人不由想起元代才女管道的《渔歌子》:“人生贵极是王侯,浮名浮利不自由。争得似,一扁舟,弄月吟风归去休。”悠闲适意中,让人流连忘返,忘却世事纷扰。

黄克晦山水宗法“吴派”大家沈周,坚持外师造化,内得心源。沈周融南宋四家山水之苍茫浑厚与北宗山水壮丽清润于一体,自创粗笔水墨,善于描绘气象苍劲、清逸宏阔的山水情境。纵观此图,黄克晦可谓深得沈氏之精奥,画中山水宏阔苍远,景物繁复而又脉络清晰,疏密结合,有条不紊,将雄阔神奇的江山胜境,如同放映电影胶片一样依次展现在人们面前。在空间的处理上,远景虚淡飘渺,近景浓重写实,以江水贯穿整个画面,使青山与大江融合,雄伟与秀美并存,景色繁茂,草木华滋,江天叠嶂,更接近真实的自然地理风貌。山峰与山冈的皴法多变,以皴染为主,参用折带与解索、披麻,灵活兼施,笔法粗旷浑厚,加上多变的墨色,形成鲜明的浓淡印象,愈发烘托出山峰的奇险,冈岚的质朴。树木用笔简洁疏放,略加皴擦,意境荒寒,风格天真幽淡,从中可见元末画风的影响。山中庙宇、亭阁,山间村舍诸景写意、工笔交揉,不拘泥笔墨,以粗笔勾勒寺观亭舍轮廓,兼带工笔描绘局部飞檐屋角,形态毕现。画中桥梁甚多,因景而设,木桥、砖砌拱桥,散布于山道溪流之间,笔法简率,繁而不杂,对画境的延伸起到了极好的铺垫作用。崖壁岩坡石用笔粗放,勾皴点苔结合,干笔、湿笔、破笔相参,枯墨、焦墨、淡墨交替使用,或密密点皴,或淡淡轻扫,变化极为丰富,形成浓淡相宜、疏密相间的艺术旨趣,层次分明,气韵浑厚,墨气明润,赏心悦目。

卷尾为作者行草书题跋,分13行竖行排列:“万历庚辰,余避暑泒上人院,尔昭陈社兄每相过竟日。余读书之暇,辄作图画以为戏。尔昭每称赏不置,间尝语余曰:裁有一疋水东绢,孔昭能为我图一卷乎?余欣然唯命。既乃各以事去,不往来寺中矣。每有所思,辄出而图之,或一二尺,或数日积四三尺,或日数笔而止,或数月不置一笔,盖三载乃成。尔昭喜谓余曰:孔昭得非不得意时不作,固迟乃耳耶!余谢不敢,然余故好(游),会意处辄不忘于怀。每援笔,层峰叠嶂、孤树独石,恍若在目,冷冷然欲轻举矣。或兴尽而止,或客至而罢,不知所谓得意时也,乃相顾而(笑),因识岁月以归之。壬午夏季黄克晦孔昭书。”行距宽窄不一,疏密匀称,时以出格破势相关照,从而形成密而不窒、疏而不空的艺术效果。行笔稳健,清劲秀雅,俊爽矫健,节奏明快,于端严规整中,充盈着作者寄情大自然山水风光的怡然之情,有一种音符般的律动之美。跋文一百余字,大小错落,欹侧反正,洋洋洒洒一气呵成,字字结体严谨,转折顿按自然流畅。笔意洒脱不羁,生动活发,点画的长短、曲直、肥瘦、粗细、连断变化多样,构成书法外在的字形之美,并参用了隶书之法,尽显古雅清韵。跋文墨迹淋漓,苍润古朴,与一波江水融为一体,俨然已成为画中一自然景物,洋溢着一缕浓郁的人文气息。

全卷共钤盖有9枚印章,卷首上中下分别钤有“燕市狗屠”白文长方印、“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朱文长方印、“文长”白文方印等3枚。“文长”为与黄克晦同时代的画家徐渭的鉴藏印。跋文前钤有“晚起轩”朱文长方印,其后钤有“修学好古”朱文方印、“虎既□以为寅”朱文长方印等。其中属于黄克晦印有“晚起轩”朱文长方印、“黄克晦印”朱文方印、“武夷君”朱文方印、“惟吉”朱文方印等。根据题跋文字上所提到的绘制时间,万历为明神宗朱翊钧的年号,庚辰为万历八年(1580年),壬午为万历十年(1582年),可见此卷耗时三年始成。

黄克晦志趣疏犷,性喜交游,多交接文人雅士以及山村隐者。在他的诗集中,有一首《夜宿陈尔昭竹溪山馆得西字》:“回磴断桥山日西,高枫叶赤飞满蹊。一家村巷到始觉,千树花源行转迷。野夫欺虎度林黑,沙鸟避人穿竹低。欲移衾枕抱云宿,月白天鸡空里啼。”黄克晦能夜宿“竹溪山馆”陈尔昭家中,并以诗记其事,可见陈尔昭应为黄克晦平生之相交挚友。观作者题跋可知,万历庚辰年(1580年)黄克晦在一次闲游中邂逅好友陈尔昭,在一起盘桓数日。陈尔昭见黄克晦外游之时仍不忘作画,十分欣赏,便送他一匹水东绢,希望能为自己作一幅画。黄克晦当即应允,但时光蹉跎,此画因各种原因时画时中断,直到万历壬午年(1582年)才完成,前后将近3年,黄氏感慨个中情由,故题跋记录此事。

黄克晦自幼资质聪颖,秉性慈良。童年时即喜爱绘画,经常以树枝在沙上作画,作山水景物,自娱自乐。十余岁时,行医的父亲将他带到邻县永春,有幸得到当地一位藏书家的赏识,得以在其家博览群书,醉心古画图籍达10年之久,这为他拥有丰富的学识打下了牢固的基础。据《南海中书画录》卷六之“黄克晦”记载,早年的黄克晦并不写诗,惟喜好作画,曾将自己的画拿给永春名士、著名书法家、诗人颜廷榘看,没想到颜廷榘却告之曰:“子工画矣,然一艺士也,何如学诗,诗工则画非徒艺也。”黄克晦从此发愤学诗,醉心书画,终得大成,既是一位寄情丹青的画家,又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还是一位书家妙手。时人曾以“诗比孟襄阳(孟浩然)、书比李北海(李邕)、画比王右丞(王维)”来赞誉黄克晦的艺术成就,故有诗书画“三绝”之誉。

黄克晦终身布衣,淡泊名利,流连山水,一生写下1000多首诗歌,使之诗名更胜于画名。他的诗或深刻揭露了官场的黑暗与官吏的腐败,或充满对民生凋敝的担忧,更多诗作则流露出愤世嫉俗、超然物外的避世思想。这与他生活在明代中后期内忧外患的时代背景之下不无关系。如《惠阳伤乱》:“东粤重来倍黯然,荒村古堡暗苍烟。山中故老无归业,水上新民未种田。”尤其是在36岁那年,黄克晦的家庭遭受大变故,兄长被倭寇所杀,家财被抢,这令他对明朝的腐朽衰败痛心疾首,更向往那种山野林泉的隐逸生活。此后他纵情山水,将诗歌融化于丹青之中,足迹几乎踏遍大半个中国,笔下的山川人物、江波帆影、古寺楼阁、山林丛莽、飞瀑流泉……无一不是气势雄阔,笔墨精妙,充满诗情内涵。黄克晦特别注重写实,所绘山水均亲临实景,尤其是注意了细微之处的刻画,由此技艺大进,声名日隆。51岁进京,以一幅《雪里梅花雾里山》名动京城,受到明神宗召见。唐诗人杜甫曾赞南朝诗人庾信文章精熟,称其“凌云健笔意纵横”,用此来赞誉黄克晦其人其画,可谓恰如其分。

黄克晦的这幅《江天叠嶂图》卷完成于明万历壬午年(1582年),其时年58岁。以近花甲之躯,还能坚持不辍泼墨挥毫,历时三年绘制此巨幅长卷,体现了黄氏对友情的珍视,其对艺术追求的精神更是难能可贵。

(责编:李禹默)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