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何家村金银器赏析(二)

时间:2024-05-20

博雅

鎏金蜂鸟纹六曲银盘

高1.7厘米 口径15-16厘米 沿宽0.3厘米 壁厚0.2厘米 重220克 唐 西安何家村出土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锤击成型,纹饰鎏金。窄平折沿,边沿缝中涂有黑色;浅腹,有6个明显的葵花瓣,平底。盘心冲出一只侧身提足振翅欲飞回首之凤鸟纹。器底正对纹样处略内凹,凤鸟的表现巧夺天工。这种翘尾侧身回首姿势的选择,使凤鸟的身体形成一种向中的凝聚力,富有整体的力度,从而也被赋予动感。若盛放水等液状物,凤鸟随着水波便活灵活现,如将飞而欲翔,更具生命力,极富审美情趣。

鎏金双雁纹银盒

高1.8厘米 直径4.05厘米 盖厚0.1厘米 盒身厚0.15厘米 子母口厚0.08厘米 重39.5克 唐 西安何家村出土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圆形,盒盖、底微隆,子母口,外表通体饰鱼子纹地。盒面中央有相向站立的双雁,做振翅状,俱站于一莲之上,对冲一菱形胜,胜下缀穗。胜上方有一组三出莲,一花二叶。雁踏莲蓬两侧的莲叶勾卷蔓延,呈半合抱状。盖侧面饰十一朵流云。盒底中央为四枚桃叶、忍冬连结花瓣,四瓣尖处各生长一朵阔叶折枝花,花瓣交汇的四结点处各生长出一朵莲叶串枝花。盒身侧面饰十二朵流云。

大雁在古代象征着夫妇忠贞不渝,彼此不离不弃,因有着这层吉祥寓意,所以也被用于装饰图案。这件银盒上除了双雁,还有莲叶、莲蓬图案,则寓意了百年好合,多子多福,皆表达了人们的美好祝福。

鎏金团花纹银盒

高4.7厘米 直径11.4厘米 壁厚0.1-0.21厘米 重290克 唐代西安何家村出土 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

六瓣葵花形盒盖、底微隆,子母口。外表通体鱼子纹地,主题花纹鎏金,使用捶揲技法加工而成,并透映到盒内面。盖面中央为六出团花,外绕以六朵阔叶折枝花。盒底纹饰、布局与盖面几乎相同,惟折枝花蕊的细节有所不同,底面有大块绿锈。盒侧面与六瓣盒形相对应,分成六区,每区内有缠枝花一串。

中国古代器皿的形制大都为圆形。唐代约在武则天以后,多瓣花形器物逐渐盛行,金银器、铜器、铜镜和瓷器中常见。葵花瓣形是许多唐代银器的特征,尤其多见于银盘。这种造型特征在唐代广泛出现,而在中亚、西亚难见源头,应被视作唐式造型风格。8世纪中叶以后,这种造型渗透到粟特以及北方草原地带的银器中,使粟特银器的唐式风格越来越浓。

鎏金石榴花纹银盒

高6.6厘米 口径12.8厘米 壁厚0.12厘米 重414克 唐代 西安何家村出土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平面圆形,顶和底均微隆起,子母口扣合,花纹平錾,纹饰鎏金、鱼子纹地,盖、底主纹相同,均为三重,中心为八出团花一朵,第二重为八枚忍冬石榴花结,第三重为六株柿状花结构成的团花八朵,团花心均有衔草翱翔的鸿雁一只。盖沿与盖侧以四枚石榴花结组成的菱形四出团花八朵,上下口沿以六枚石榴花结组成团花八朵,盖内墨书“溪州井砂卅七两,十两,兼盛黄粉”,虽个别字迹模糊不清,经仔细辨认,仍可通读。

盒是唐代金银器皿中常见的器类。唐代皇帝常常在腊月初八用精制的金银盒盛放贵重的化妆品,如面脂、香药等来赏赐大臣。此盒用来装药材,盒内井砂实测重444克,黄粉787克,黄粉即金屑,为炼制丹药的材料。

此件器物上的纹饰錾刻流畅,一气呵成,表现了唐代工匠高超的技艺

鎏金鸳鸯纹银盒

高1.9厘米 直径4.2厘米 盖厚0.11厘米 盒身厚0.15厘米 子母口厚0.08厘米 重35.9克 唐 西安何家村出土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圆形,盒盖、底微隆,子母口,外表通体为鱼子纹地。盒面中央有一只雄鸳鸯,蓬首、振翅、扬尾、信步,姿态怡然自得,外绕八个桃叶、忍冬、莲叶花结。盖侧面饰十二朵流云。盒底中央为八出团花一朵,外绕八个桃叶、忍冬、莲叶花结。盒身侧面饰十三朵流云。盒内可见到清晰的同心螺旋纹。

盒面单只鸳鸯的布局,似脱胎于8世纪中叶以前唐代金银器上见到的“徽章式纹样”。这种纹样来自萨珊金银器的做法。

莲瓣纹提梁银罐

高25.2厘米 口径16.8厘米 唐1970年西安南郊何家村出土陕西省博物馆藏

贮盛器。银质。鼓腹,圈足外侈,盖大出罐沿一周,盖面略鼓,饰六瓣莲花纹,上有等距虎爪形三足;提梁为半圆形,两端穿过钮口后弯曲上翘,尾巴呈荷包形;从罐颈至罐底饰一排大型莲瓣花纹。

葡萄花鸟纹银香囊

外径4.6厘米 金香盂直径2.8厘米 链长7.5厘米 唐 1970年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香囊外壁用銀制,呈圆球形,通体镂空,以中部水平线为界平均分割成两个半球形,上下球体之间,以子母扣套合。内设两层双轴相连的同心圆机环,外层机环与球壁相连,内层机环分别与外层机环和金盂相连,内层机环内安放半圆形金香盂。外壁、机环、金盂之间,以铆钉铆接,可自由转动,无论外壁球体怎样转动,由于机环和金盂重力的作用,香盂总能保持平衡,里面的香料不致洒落。此银香囊制作过程复杂,设计科学与巧妙,令今人叹绝。

唐代,香囊还可用于佛事。人们认为将佛经盛放在香囊之中,随身携带,能起到消灾辟邪的作用。

金梳背

长7.9厘米 高1.5厘米 厚0.34厘米 唐1970年出土于西安市南郊何家村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纯金质,半月形。在顶部相连的双层半月形金片上,掐丝焊接出繁复的花纹。花纹以对称的卷枝花草为中心,辅以各种边饰。卷枝花草由金丝坠焊的多重卷枝和金筐内填金珠的花苞构成。中空,为梳脊上的装饰。该金梳背制作技法高超,形制精巧,堪称唐代金银器装饰品中的杰作。

唐金梳背为个圆形,先用两层金片剪裁成型,然后将金丝掐制成的卷草、梅花焊接在梳背的两面,花草外围还

唐金梳背是唐代掐丝焊和炸珠焊接工艺的杰作,在指头大的梳背上,将发丝细的金银掐成的花草整齐地焊接在上面,周边还接一圈针尖般的金珠,金丝粗细均匀,金珠大小一样,焊口平直,看不出丝毫焊缝,经历一千多年,仍然没有开裂、脱落,令人难以想像,堪称金银细工的典范,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

鎏金走龙

高10.8厘米 长18厘米 唐1970年出土于西安市南郊何家村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通体鎏金,呈行走状,左侧双腿向后,右侧双腿向前,尖嘴龇牙,长舌卷曲,独角竖耳,头顶卷发向后,锯齿状背脊,长尾后拖,末梢上卷,全身装饰鳞纹,劲健有力

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

高14.8厘米 口径2.3厘米 壁厚0.12厘米 底足长径8.9厘米 短径7.2厘米 足厚0.21厘米 腹长径11.1厘米 短径9厘米 提梁高3.1厘米 重549克 唐出土于西安市南郊何家村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银壶的造型采用了北方游牧民族使用的皮囊和马镫的综合形状。在壶身的两面,以模压的手法各捶出一匹翘首鼓尾、衔杯匐拜的舞马。提梁、盖及舞马纹饰均鎏金,灿灿金色与灼灼银光交相辉映,色调分外和谐富丽。此壶造型、纹饰别具匠心,制作精湛,舞马形象栩栩如生,尤具风采,更因其印证了史书中记载的玄宗驯养舞马祝寿的故事而弥足珍贵。

这件仿皮囊形银壶,器腹两面均锤出一马衔杯纹,马颈系飘带,昂首扬尾,似作舞状。纹饰鎏金。形制优美,图案别致,制作精工。圈足内有墨书一行:“十三两半”。

鎏金鸿雁纹银匝

高8.4厘米 口径20.2厘米 唐 出土于西安市南郊何家村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略呈直角的榫口,与匝体嵌合十分紧密,达到严丝合缝的程度。银匜底部的圈足系单独制作好后再焊接上去。银匝的内壁和外壁都经过反复多次的抛光打磨,加之长期使用所浸润的油气,因此光滑润泽,有如玉般的质感。外壁中央区域装饰一周花纹,花纹分为三组:三组阔叶折枝花与三组成对瑞鸟相间排列。三组阔叶折枝花造型各异,三组成双的瑞鸟也各不相同:有并肩伫立的鸳鸯,有回眸对视的鸿雁,有低头衔枝的雀鸟,形成节奏上的相互呼应,但又在同一性中有些许变化;装饰风格上与繁复细密的满地装迥然相异,简洁醒目。

鎏金蔓草鸳鸯纹银羽裳

高3.2厘米 口径10.6、宽7.7厘米 壁厚0.2厘米 耳壁厚0.24厘米 重146克 唐 1970年西安市何家村出土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这件鎏金银羽觞呈椭圆形,内外壁均錾刻精美花纹。内底錾刻团花一朵,内壁饰折折枝花四株,枝叶宽厚肥大,花叶间饰流云纹。外壁两侧双耳下各饰一只站在莲瓣上的鸿雁和鸳鸯,两端各有一个莲座,分别站立着相对而立的鸳鸯和一对回首的鸿雁。花纹以外空白处均饰鱼子纹,细密整齐。纹饰鎏金,装饰效果富丽堂皇,雍容华贵,是唐代金银器满地装的杰作。

鎏金花鸟纹银碗

高3.1厘米 口径10.2厘米 重136克 唐 出土于西安市南郊何家村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碗内外錾刻花纹,纹饰鎏金,通体以鱼子纹为底。碗心及足底各有一朵宝相花,内腹壁装饰有折枝花及流云,外腹壁折枝花草间錾刻出一对鸳鸯,两只鹦鹉。

鸳鸯和鹦鹉是深受唐人喜爱的禽鸟。由于鸳鸯雌雄相伴、形影不离,因此人们总以此比喻情投意合的夫妻,象征着纯洁坚贞的浪漫爱情。鹦鹉毛色艳丽,又善学人言,深受贵族阶层的宠爱,因而鹦鹉纹盛行一时,常常与鸳鸯、鸾鸟等出现在唐代金银器、铜镜等器物上,并且多成双成对出现,成为智慧吉祥,幸福美好的象征。这件银碗的纹饰布局和花鸟形象富有很强的艺术性,不仅表现出唐代工匠超凡的艺术夸张和想象力,同时也是唐代社会风尚和审美情趣的真實写照。

鎏金小簇花银盖碗

高11.7厘米 口径21厘米 盖捉手径12.8厘米 盖口径22.7厘米 足径12厘米 口沿厚0.26厘米 重1220克 唐 出土于西安市南郊何家村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银质,鎏金。有盖,深腹,侈口,圈足,盖似覆扣的侈口盖,大于碗口一周。盖圈足内饰阔叶六出团花一朵,外饰等距离向心式小簇花;底与盖足饰六朵小花。碗内底墨书“卅两并盖”;盖内墨书“卅两并底”;底足内沿刻“卅两三分”;盖捉手内沿刻“卅两一分”字样。碗盖与碗体扣合不紧密,与何家村其它器物的器体与器盖丝丝入扣有别,且錾文重量不一,似乎有张冠李戴之嫌。纹饰全部鎏金,简洁大方又不失华贵。

鎏金折枝花纹银盖碗

高11.9厘米 口径21.8厘米 盖足手径11.7厘米 盖口径22.1厘米 足径12.2厘米 口沿厚0.15厘米 重1380克 唐 出土于西安市南郊何家村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侈口,深腹,喇叭形圈足,盖足内有莲叶组成的六出团花一朵,盖周散点排列桃形忍冬结六朵,腹部刻折枝花六株,花形似葡萄石榴。盖面及底部外沿均有小花六朵,花纹平錾,纹饰鎏金。盖内有“二斤一两并底”。碗内底有“二斤一两并盖”墨书,圈足内錾刻“进”字。说明这是地方官员进奉给朝廷之物。

鎏金鹦鹉纹提梁银罐

高24.2厘米 口径12.4厘米 底径14.3厘米 重1789克 唐 出土于西安市南郊何家村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罐身通体装饰以婴鹉为中心的团花,余白衬填以折枝花草。鹦鹉展翅于花丛间,灵动可爱,刻画逼真。罐颈与足饰二方连续式菱花图案一周,盖心内饰宝相花一朵,盖面周围饰葡萄、忍冬卷草,提梁上饰菱形几何纹。盖内有墨书一行“紫英五十两,石英十二两”。令人惊奇的是圈足底内加焊一圈圆箍,这样使得底部不易脱落,更加结实。银罐采用了锤击、浇铸、切削、抛光、錾刻、涂金、焊接等7种工艺完成。由此可见,制作者是一位十分聪慧、工序娴熟的工匠,匠心独特,该器既创作出实用价值又充分体现了唐代人的审美情趣。这件富丽堂皇、圆浑饱满的银罐,是一件实用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稀世珍品。该罐是迄今已知唐代银罐中最大气和精美的一件。透过这种银罐我们不仅可以领略唐代金银器的工艺水平,同时它那圆浑饱满的造型和丰富的装饰题材,也是唐代审美时尚、生活态度和精神面貌的一种折射。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