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滕州市博物馆藏陶器赏析

时间:2024-05-20

葛海洋

据考古可知, 我国古代的先民至少在距今一万年之前就已经掌握了制作陶器的技术,而陶器的出现,也标志着新石器时代的开始。

陶器的出现,不仅大大改善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并促进了原始农业生产的发展,而且也推动着原始社会组织形式与结构的变革。因此可以说,陶器的发明与使用,在我国古代社会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同时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对世界物质文化发展史上的一项重大贡献。

下面就让我们领略几件滕州市博物馆收藏的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时期以及战国时期的富有特色的陶器风采。

新石器时代北辛文化陶器:

北辛文化(距今约7300一6300年)的陶器均为手制,陶器以夹砂黄褐陶和泥质红陶为主,有少量黑陶。夹砂陶多为在粘土中夹细砂,少数掺碎蚌片,能降低陶坯的变形与破裂,因此夹砂陶器又常用作炊具。器型主要有鼎、釜、罐、钵、壶等,这些陶器均为当时人们的生活用具。陶鼎是北辛文化的代表性器物,形成了北辛独具特色的鼎文化。从出土的陶器来看,夹砂陶火候较低,陶胎较厚;泥质陶火候较高,质地细腻。纹饰主要有附加堆纹、划纹、指甲印纹等,其工艺相对还较为原始。其中的盖鼎、指甲印纹钵和红陶壶为北辛文化的典型器物。

盖鼎(图1)

炊器,夹砂黄褐陶。通高37.5厘米,口径23.5厘米。口微敛,腹深微鼓,下收成尖底,圆锥状高足,口沿外有一周锯齿状窄条堆纹和两两对称的四个小鼻。有盖,呈覆盆状,上置弧形提手,盖与腹部均饰短窄条堆纹组成的曲折纹,壁上残存加工时所留细篦状痕,器形朴实,装饰简练。

盖鼎虽然质地粗糙,装饰简朴,但对于器物造型起源的认识有着重要的启发。视其鼎身,无疑与某种自然形态相契合,明显带有模拟植物中的瓜类或动物中的头盖骨等特征。随着思维的发展,堆砌支架逐渐被随身粘撮的鼎足所代替,综合为鼎。这件充满稚拙之气的盖鼎,体现着模拟艺术与实用功能的统一。

指甲印纹钵(图2)

盛食器,泥质红陶。高7.1厘米,口径20.1厘米,底径7.5厘米。器内外施红陶衣,打磨光滑,口微敛,腹微鼓,下部内收成小平底,通体饰指甲印纹,排列有序,制作精巧,纹饰新颖。

红陶壶(图3)

水器,泥质红陶。通高14.4厘米,口径2.1厘米。小口呈蒜头形,颈细长,折腹,平底,制作精细,端庄稳重,是审美艺术与实用效果的完美结合,为东方的彩陶找到了渊源。

罐形鼎(图4)

炊器,夹砂黄褐陶。高31.2厘米,口径11.2厘米。小口,腹深微鼓,下收成尖底,扁锥状高足。腹上部饰曲折划纹,其下饰竖直箅纹。

三足釜(图5)

炊器,夹砂灰黑陶。高28.4厘米,口径34厘米。侈口,高颈,圆腹,颈腹间有折棱,圈底,三乳头形矮足。

新时期时代大汶口文化陶器:

大汶口文化(公元前4200一前2600年)的陶器有泥质陶和夹砂陶两种。早期以红陶为主,晚期除红陶外,还有彩陶、白陶、黑陶。大汶口文化的陶器陶质比以前更加细腻,器物制作方法仍以泥条盘筑法为主,间有手工捏制,晚期出现轮制法。器型主要有鼎、盂、豆、尊、钵等,器物以圈足器和三足器为多,带把手器耳和器盖的也较常见,其中钵形鼎、背壶、圈足高柄杯等为大汶口文化特有的代表性器物。

大汶口文化出土的器物素面陶较多,大部分经过打磨。有装饰的器物,运用刻划、拍印、堆塑等技法,纹饰有篮纹、圆圈纹、划纹、弦纹、弧线三角纹及附加堆纹等。大汶口文化装饰的显著特点是出现镂空。这种技法主要见于豆和高足杯,有三角形、圆形、菱形、方形和长方形的镂空。

彩陶钵(图6)

盛食器,泥质红陶。通高12厘米,口径17.8厘米。此器圆唇,鼓腹,腹向下斜收,小平底,腹部有同体彩绘,浅褐色线条,白色绘叶片的草叶纹,整体和谐统一。

大汶口文化的彩陶色彩富丽,纹样繁缛,与黄河中上游的仰韶文化彩陶和马家窑文化彩陶遥相呼应,共同创造了我国古代制陶艺术的辉煌。彩陶以自然界中植物的花叶纹样和几何图案为主,生动地体现了古代先民崇尚自然、追求审美的生活情趣;线条如行云流水,极为生动活泼,表达了先民质朴而热烈的情感。

贯耳尊(图7)

饮器,泥质灰陶。通高25.3厘米,口径12.7厘米。直口,矮颈,折肩,深腹,腹部下斜收,高圈足外撇,两侧有对称圆孔,肩部有对称贯耳,形制新颖美观。

高柄黑陶杯(图8)

高21.8厘米,口径7.3厘米,足径6.1厘米。泥质黑陶。敞口,高柄盖,杯壁内凹,杯底斜收似折腹,高柄柱,柄柱上下均饰圆形镂空,底座呈圆形。造型严谨规格,装饰朴素大方,亭亭玉立,颇具特色。

白陶(图9)

炊煮器,泥质白陶。通高36厘米,口径11.2厘米。侈口圆唇,流上翘,流与口部饰对称乳钉纹,颈直筒式,三个乳状腹袋,袋下有锥状足,颈部与乳袋后部饰一宽带桥形手,下端链接一条凸起的绳索绕腹一周。

是原始先民用来烧水的容器,古人运用形象夸张的艺术手法,以三足鼎立的稳定性原则为基础,创出三个袋形锥足,具有增加受热面积以缩短烹煮时间的作用。是史前东夷人创造的一种造型别致的器物,既实用又美观。东夷人崇尚鸟图腾,把自己喜爱的做成各种各样的禽鸟形象,有的似展翅欲飞的鸟,有的似仰首高歌的雄鸡,造型独特,姿态生动,是很有地方特色的典型器物。

战国时期的陶器: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的日用陶器,主要是泥质灰陶和砂灰陶。一般烧成温度较高,胎质坚硬。常见的器形有:作炊器的釜和甑,作盛器的罐、壶、盆、钵、瓮,作饮食器的碗、豆、杯等。战国时期由于丧葬制度发生了变化,贵族们也渐用陶礼器代替青铜礼器随葬,用木俑或陶俑代替人殉,所以战国时期陶仿青铜礼器的冥器迅速发展,陶俑较多出现。陶礼器主要有鼎、豆、壶、簋等,而且制作精良,磨光、暗花、朱绘、线刻等装饰手法广为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推动了陶器业的发展。

龙簋(图10)

礼器,通高30.3厘米,底高8.3厘米。泥质灰陶,侈口,腹微鼓,圈足,透雕龙形耳贴于腹中部,方形座,簋盖有透雕花瓣形提手,腹部饰凹弦纹,通体施彩绘。

凤簋(图11)

礼器,战国,通高30.3厘米,底高8.3厘米。泥质灰陶,敛口,腹微鼓,圈足透雕凤形耳贴于腹中部,腹部饰凹弦纹,通体施彩绘。盖有透雕花瓣形提手。

龙簋的两耳为龙形,昂首挺立,跃跃欲腾空,显示出威严、冷峻之气。凤簋凤形耳,似展翅欲飞的凤鸟,栩栩如生,显示着高贵、华丽温柔的气度。龙簋、凤簋皆采用分体组合的形式,通体饰彩绘,整个造型匀称,线条流畅,各部位互相映衬,浑然一体。这两件文物,构思巧妙,造型新颖,其高超的制造工艺和精美的造型,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内涵,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责编:雨岚)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