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试论大学生荣辱观的现状与引导

时间:2024-04-24

刘存芝 唐德波

摘 要 荣辱观是一个人心智成熟、人格完善和素质高低的重要体现,而大学生的荣辱观更是一个青年人成才成器的必备条件。研究大学生荣辱观的现状,分析其成因,对大学生荣辱观进行合理的引导,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大学生荣辱观现状及成因分析,针对哲学问题,提出了大学生荣辱观培育遵循的一般原则。

关键词 大学生 荣辱观 家庭教育

作者简介:刘存芝,西安石油大学;唐德波,咸阳师范附属中学。

中图分类号:G45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3.311

古人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荣辱观,其实就是一种德,这种德不仅关乎个人,更关乎着整个民族与国家的兴盛与衰败。青年是民族的希望,是国家的未来,是引风气之先的社会力量,青年一代的道德水准和精神风貌体现着一个国家的文明素质。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不仅要有才,更要有德,要“才”“德”兼备,以“德”为引,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一、大学生荣辱观的现状分析

目前,随着社会转型进程的稳步推进,大学生荣辱观的现实状况也着实令人堪忧,在部分大学生中存在有一定程度上的政治信仰盲目、缺乏明确的理想和信念、没有与他人合作团结的精神、价值观扭曲、不懂得承担社会上的责任、没有强烈的道德意识等等问题,这种种迹象都折射出大学生荣辱观的缺失。

(一)大学生价值观的扭曲与个人主义至上

伴随着不断深化的改革开放的发展,政治领域朝着多个方向发展、经济领域的合作也在世界范围内发展,世界各国的文化频繁的交流,多种多样的文化在世界上传播并且蓬勃的发展起来,我们国家的青年队伍很普遍的受到了影响,“韩流”“欧美风”等外国元素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的很多方面,时刻都在影响着我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特别是在大学生身上体现的颇为突出。部分大学生坚信个人英雄主义、盲目讽刺我国的社会制度、面对社会压力唯有抱怨,为了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漠视了集体的利益和社会的利益,奉行高度的个人主义。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对大学生自身也是一次很大的冲击和挑战,若是每个大学生都能够在任何情况下都做到“不忘初心”,坚持自己的原则和底线,则可在世界多元文化浪潮中“方得始终”。

(二)社会功利环境影响下的诚信缺失

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稳步又好又快发展,为新一代青少年创造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与此同时,也就造就了新一代人追求各种时髦和上档次的高端消费的骄奢习惯。在生活方面追求高端大气上档次,形成攀比之风,乃至有些大学生让家人陪读,在读书的同时享受家人的各种伺候,养成了骄奢、蛮横的性格。在学习方面,不思进取,本着“六十分万岁,多一分浪费,少一分犯罪,作弊就是对”的治学态度。在思想上,自由和懒散,没有吃苦拼搏的精神,和国家弘扬的的“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思想还有非常大的差距。 “以诚守信,以事为耻”,但对当今社会中的很多大学生来说,诚实守信远没有眼前的利益更实用,在大学很多考试中作弊、替考、学历造假、简历注水、不还国家助学贷款等等一系列缺乏诚信的现象频繁出现,甚至屡禁不止,造成严重的大学生诚信危机。

(三)淡薄的公德意识与知行不一的矛盾突出

当前,我国正在努力建设和谐社会,当然也少不了全面发扬和践行社会主义公德思想,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精神,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文明建设,这些都与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息息相关,应当由大学生引领潮流,积极推进。但部分大学生公德意识淡薄,搭乘公车不给老弱病残孕让座、出门在外不尊老爱幼、满嘴脏话、完全不考虑后果的散播虚假有害信息、个人生活糜乱等现象频发,俨然成为了社会公德的破坏者。

从古至今,我国一直秉承着“知行合一”的道德和教育理念。但目前,大学生的思想和道德理论都已十分充足和完备,却很少在生活实践当中运用,没有做到知行合一,往往采用实用主义,并没有把社会主义荣辱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潜意识行动。

二、大学生荣辱观缺失的原因

伴着经济实力的不断提高,社会也在迅速的进步发展,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生活方式等很多方面也在不断地产生改变更新。大学生的荣辱观念集中的体现出了这个时代的特点,思想道德方面有着很多不好的方面也是很多原因综合的影响下形成的。

(一)个体的自我教育能力较差

自我教育能力较差的表现。首先,在学习上没有恒心和坚持力,没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到了大学以后,没有人监督,学生在心理上已经有所松懈,就导致大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久而久之,理论知识储备也就严重不足。其次,缺乏自我控制力,容易受到外部影响。随着社会上多元文化的发展,各种时尚浪潮的兴起,很多新奇的事物极具诱惑力,大多数大学生的自制力较差,易受花花世界的诱惑和影响,放弃抵制和自我控制,甚至放弃自己的道德底线,从而陷入各种诱惑陷阱之中不可自拔。最后,缺乏自我调节的能力。面对诸多压力,很多大学生适应不了这样的生活,或者没办法进行自我的调节,因而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问题。这一现象更进一步的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康的发展,在进入到社会以后很容易一起一系列的社會问题。

(二)家庭教育培养目标的不全面性

家庭是个体学习发展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一个人一辈子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庭度过的,如果一个家庭没有良好的家庭综合素质和家庭环境,就会很容易使得大学生在人格发展上出现道德修养缺失的问题,形成不完善、不健康的人格。

大学生本身发展还不够成熟,思想观念和道德意识都不够完善,加上家庭教育的不全面性,导致其人格的缺失。在面临社会上的诱惑和社会压力时,大学生难以做出正确的选择,从而陷入心理矛盾和冲突之中,由此可以引发很多由于大学生道德修养规范缺失的社会现象,降低社会对大学生的整体印象和评价。

(三)社会转型的发展下社会环境的变化

随着社会转型的高速发展,虽然一直在普及和推广素质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但整体上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然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节奏。社会转型速度过快,社会环境复杂的变化,没有给学校营造一个稳定的教育环境,学校难以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降低了学校素质教育的影響。其次,社会环境的变化和发展必然带来新的社会需求和社会问题,学校教育内容、目标得不到及时的更新和变化,无法达到对学生全面教育和培养的目标,对学生发展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就会降低学校为社会建设输送所需人才的整体质量。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固化

近年来,国家多次强调全面推进和发展素质教育改革,这一教育举措也的确在全面实施推进,但是否真正落实,这一直是一个问题。还有高校也一直秉承着为国家塑造有用之栋梁,促进大学生成人成才的教育理念,但实际情况却不尽人意。以往的老套的的教育方法没有多少的改进,仍然运用在当今的教育教学环境中,其素质教育工作的死板化、固定化很难达到教育目的。很多教师用自己以往的经验来衡量当今的社会,给学生传授一些不合时宜的经验和看法。学校以往固有的教育模式制约着教师的思维,也制约着学生的进步性思维,这给高等学校实施思政教育工作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烦,也成了高等学校思政教育工作实现目标的阻碍。

三、大学生荣辱观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大学生的荣辱观教育应该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和我们国家推行的荣辱观念的内容结合起来,以此为基础而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发挥教育的作用,使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带来实效。

(一)遵循知、情、意、行相统一的养成规律

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形成受外在条件和自身内在调整双重作用的影响。要加强大学生荣辱观教育,相关的部门一定要结合现实的社会情况,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做好计划和安排,给实施教育活动创造一个很好的环境。大学生荣辱观的形成是大学生身心综合协调发展的过程,是从实践开始的,在实践中亲自体验,获取一定的知识储备,从认知情感基础,最后到建立感情基础的意志力的过程。大学生荣辱观教育必须遵循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知荣辱,评荣辱,趋荣避辱,扬荣抵辱的发展过程。

(二)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丰富的人生智慧和思想资源,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和文化之源。社会主义荣辱观正是创造性的继承和发展了儒家的“五常”的社会道德主张,同时在新时期、新的社会环境下,又赋予了新的时代精神,体现了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特点。加强大学生荣辱观教育,就需要把优秀的传统文化引入教学,培养其敬畏之心,不断地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之中汲取养分,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使大学生能够明确自己的价值选择,其价值观自信根源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之上,适时调节自己的行为以符合社会道德水准。

(三)注重自省与他律相统一的原则

一个人的成长发展是要经历很长时间的,这一时期也是个体对社会道德的认识和学习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当中,首先是由家庭约束开始,到学校约束,再到社会约束和法律约束,最后转化为自我约束力,最终理想状态下可达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的境界。这个过程就是从他律到自律自省的发展转化。大学生荣辱观教育若能做到让大学生自觉去接受社会主义道德并将之转化为潜意识中的自律意识,让自己的动作行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违背社会秩序和个人的行为准则。这个时候大学生的个体德行的发展就会固化,也会成为大众认可的和我们一定要遵守的个人行为守则。从总体上来说,也就是要让大学生不断的将外在的社会道德约束内化,把我们国家的道德观念也融合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中,由此建立准确、积极的个人的是非判断和选择的观念。

(四)强化教育的针对性

孔子说:“使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教育要善于观察学生,了解和关注个体差异,找出学生的优势与不足,只有发现学生的具体问题域困惑,才能针对性的传道授业解惑,才能在教学中择其“擅者”而扬之。加强大学生荣辱观教育,也必须强化教育的针对性原则。因此高校必须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况,遵循大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心理特点,制定合理的德育教育计划,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教学,把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和目标与大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结合起来。例如:从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学生成人成才的培养目标出发,指导大学生学习理解和接受社会主义道德观念,尤其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涵、目标和要求,以此培养和增强大学生的道德意识,提高道德水平,让大学生坚定什么是我们该做的,哪些是我们不能做的,一定要明确道德教育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五)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加强大学生荣辱观教育,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为了使荣辱观教育落到实处,能够发挥最大化的作用,个体自我反省和自我教育、家庭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社会教育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从每个人的身心的成长的真实情况、每个家庭的真实状况、院校展开的思想道德教育的真实状况、社会的发展现状考察,建立符合大学生发展规律的合理教育培养计划,把荣辱观对大学生的影响力发挥到最大,才能规范大学生的品行。

正如***总书记说的:广大青年人人都是一块玉,要时常用真善美来雕琢自己,不断培养高洁的操行和淳朴的情感,努力使自己成为高尚的人。大学生荣辱观的培育,需要各方的努力,更需要自身的践行。

参考文献:

[1] 卢志鹏主编.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大学生品行教育.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

[2] 冯君伸. 论90后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培养.山东理工大学.2012.

[3] 刘莉. 论加强当代大学生的荣辱观教育.华东师范大学.2011.

[4] 李晓光.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策略及其实践路径.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3(3).

[5] 赵轶博. 新时期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研究.贵州财经大学.2012.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