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当代语境中的四川美术学院油画艺术创作与教学

时间:2024-05-20

1翁凯旋《黑山谷系列15》130 cm×120 cm布面油画2008年

很长时间以来,学术界一直在广泛关注与研究四川美术学院(以下简称“川美”)油画系持续不断产生大量新人和新作的艺术现象。但是,研究者的注意力大多都集中在20世纪80年代初这个时间段上,对川美油画系之后的发展脉络始终缺少系统的梳理。这无论对中国当代艺术史的书写还是川美的文脉建构来说都是一种遗憾。有鉴于此,本次专题报道特将阐述的时间线索拉长到近40年,希望在这样一个较长的时间周期内我们能有一个更恰当的角度去寻求川美油画与当代艺术发展的关系,从而推演出更有历史客观性的结论。显然,川美油画走到今天,其活力的源头还要在史实中去挖掘。可以肯定,历史的回顾不仅仅是为了描述,而是在于重新发现与评价。在这里,我们将用专题评述、亲历者访谈,以及历时性梳理来构成这次专题报道的多重结构。

沿着这样的学术思路,我们将集中在川美油画最有代表性的时间节点上来展开详细的比较与研究。同时,我们关注的不仅仅是川美油画创作作为一个校园的单纯谱系,更希望呈现川美油画所提供的实验性途径与方法,去发现川美学子在艺术史线索中相互影响的内在法则。并且,在本次专题的系统报道过程中进一步印证川美的传承关系,凸显川美油画在中国当代艺术史中独立的价值系统和学术力量。

2陈卫闽《保护儿童》180 cm×150 cm布面油画2009年

众所周知,新时期中国美术史的每一个发展阶段,川美的油画都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从最早的77、78级对“伤痕”和“乡土”题材的描绘,到81、82级的深入探寻油画语言形式的多样化,再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注重艺术观念阐发的隐喻性和表现性风格,以及21世纪以来的“新卡通一代”,到今天打破专业界限,开创了一条多元化的实验性艺术创作之路。这种引领风气之先与跨时空发展的状态是川美油画人多年来不断探索创新的结果。

可以说,正是四川画派确立的中国高度和世界影响为川美艺术教育注入了极其强大的改革动力,形成了自我探索与更新的强烈诉求。也因此,我们能够不断前行,经历了“实验班制”“工作室制”“课程制”等不同阶段的历史节奏,在今天才可能迎来“营造现场”的特色教学系统的实验与实践。所以,要使川美油画的学术传承得到持续发展,就必须将“创新”的理念坚守下去。尤其是在今天,传统绘画面临着创作方式的拓宽,当代艺术不断出现新的媒介方式,不断打破绘画的创作局限,为我们寻求另类的创作元素及观念带来了新思路。

回顾起来,其实油画艺术一直都在发展,这些发展不仅包括油画在解决自身问题上的努力和成果,也包括油画在借鉴其他艺术门类上的尝试。中国油画由当年“做底”与“制作”或者“大场面”与“巨幅头像”等貌似“学术”问题引发争议的时代,发展到今天的仅把油画作为一种表现意图的手段之一,令人深思。这说明“问题”正在不断地变化,也在不断地升华。油画要突破困境,也只能在更为开放多元的格局中去寻找和解决求变的诉求。因此,油画在今天受到其他如观念、装置、摄影、影像、行为等艺术的冲击是很自然的、不可回避的问题。

实际上,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经常被学生这样提问:在今天,油画究竟该怎样定位?该如何去把握今天艺术创作的方向?而我的回答只能是:油画或其他画种是否还以画种来作为一种牢固的、封闭的专业,也有待实践与发展的印证;但油画作为一种传统艺术种类,作为平面绘画的一种代表形式会继续存在下去,这一点毫无疑问;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油画要与其他艺术种类并行于“当代艺术”之列,就必须在创作观念、表现方式上获得进一步的提高,让这种传统的种类不拘泥于传统的功效和能量;同时,这不仅是一个教学问题,更是一个关于自我设计、自我塑造的问题。

那么,学院教学再也不能简单地只是把经典的、成熟的、经过整理的知识成果或技能、技艺传授给学生。对于今天的艺术教育而言,更为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与时代同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作智慧。那么如何彻底改变这样一种习惯性的、滞后的教育方法,是现在中国艺术院校,尤其是绘画教学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另外,我们也应充分注意到近年来在当代艺术领域所发生的诸多变化。伴随着全球的文化艺术领域的迅猛发展,当代艺术的新观念、新技术、新材料、新手段层出不穷,国内高等艺术教育面临着新一轮的现实挑战,作为传统艺术形式的油画学科教育问题显得更加复杂和突出。但任何时候,危机与机遇总是并存的。一方面,当下艺术的发展与科技结合得越发紧密,层出不穷的艺术形式的拓展催生出多重可能性,油画作为一门传统的架上艺术,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近似于灭顶之灾的观念更新的冲击;另一方面,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已经逐渐进入一种良性境遇,社会权力、资本、态度和注意力对艺术的介入,将今日艺术发展带入了一个全面上升的时期,这也为川美油画的焕发新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此外,近几年也出现了大批有着新思维的学生群体。面对诸多新的转变,我们的教学模式也必须进行较大幅度的调整,才能适应整个时代的发展趋势。

3郭晋《晨曦No.15》220 cm×280 cm布面油画2008年

4刘晓曦《小雪寒香 》110 cm×100 cm布面油画2013年

川美油画系作为一个以研究“油画媒材”为主要绘画创作手段和专业主攻方向的教学与研究单位,学术的传承、文脉的梳理也是重要的环节之一;而借助这个环节,恰恰能印证我们的教学是否与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同步,并能探索出教学概念如何拓宽以及怎样进行教学改革的问题。推而论之,这个问题又牵涉到艺术教育究竟是目的还是手段,必然关系到我们的最终培养目标是艺术家或新型艺术人才的诸多方面的问题。目前,国内各大高校都掀起了“实验性”教学的改革。实验型艺术教学是从非线性、立体化的角度出发,将艺术教育从片面、拘谨的技术、技巧型教育转变为长久、自信的学者型教育,以此发掘培养学生的艺术创作个性。它的目的十分明确,优势也特别明显,就是从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角度培养多元视野、素质全面的创新型人才。行之有效地发挥实验型艺术教学对于学生的知识结构、审美取向、人文品格、创意精神的导向与激励作用,使开放型的思维启发替代制约型的思维认定,使创造性思维的实践替换既定思维的传授,并使学生从以往单一的惯常思维模式转变为多向度的思维发散。川美也在这个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进行并实验着一套衍生在自我学统之中的新的教学模式,油画系更是从容地实践着创新教学。我们认为与传统的艺术教学不同,实验性艺术教学是从非线性、立体化的角度出发,将艺术教育从片面、拘谨的技术、技能型教育转变为长久而自信的思维型教育,来发掘培养学生的艺术创作个性。

所以,油画教学改革的首要难题是如何确立新的教学目标,而以“创作带动教学、展览促进创作”为教学的核心理念正是我们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提出来的。具体而言,我们于2006年开始,推进工作室制向课程制的转化;并将第三工作室的新媒介、新材料研究的优质课程融入全系学生的四年学习中。从目前情况来看,成效比较显著。同时,传统技艺型的基础课也围绕“创作课教学”为中心做出调整,课程设置变得目的性更为明确,“在创作中寻找需要的基础”,使得教室真正成为吸引学生的场所。

与国内其他院校的同类学科相比,川美油画系的特点体现在:首先是它的历史积淀和学术传统,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其次是川美油画系近年来在教学中加强了展览的分量,完善教学展览与教学检查结合的方式,注重现场呈现。通过各种内容的阶段性展览,使教学的过程开放化,而教室的身份也在一个阶段的创作空间之后转化为一个展示的空间,成为一个交流、反馈的平台。因为,学习和创作应是一个开放的过程,一方面需要源源不断从外界“输入”知识与信息的养料;另一方面也要定期将这些养料哺育的成果“输出”到外界去并获得反馈信息,使作品在艺术家个体与社会现实的互动之中愈发成熟与完善。

5陈树中《野草滩,清晨大地》110 cm×96 cm纸本·水粉2009年

6赵卿《浮生20#》直径120 cm布面油画2014年

7王海明《胎记No.1》150 cm×200 cm布面油画2011年

8钟飙《至幻 LSD》200 cm×150 cm布面丙烯2013年

9杨述《无题201006》210 cm×300 cm布面丙烯2009年

在搬入川美新校区之后,近十年来的发展已经使川美油画系又形成了一个新的艺术生态圈,健康而充满活力。理想、学术、实验甚至市场同时在这里交集,充满了别样的生长魅力,可以说它是当代艺术和社会转型互动后形成的一种生态平衡。因此,我们强调从个体和求实的角度对川美油画艺术发展历程进行考察和辨析,梳理一条历史的线索,进一步还原当代艺术的成果,期待为未来提供较为具体且有价值的文献资料和研究空间,也为今后川美油画学子的创作以及艺术道路提供一个有参照的依据,从而印证出我们的价值和意义。

现在看来,川美油画系的传统教学管理方式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尊重学生和老师独立自主的品格,而不是用条条框框将其束缚;而这种传统的延续,不仅会让学生得到相应的包容与保护,更重要的是它不断地启迪了教师们新的创造思维,使这个艺术群体能不断散发自身的活力,并持之以恒地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综上所述,从很多角度来审视,我想,它都昭示着川美油画的发展未来有着无限的可能性。

10罗中立《晚归》150 cm×200 cm布面油画2007年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