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师严道尊——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三工作室教学研究展

时间:2024-05-20

前言(一)

作为从董希文工作室成立之初就随董希文先生在工作室教学的教员,在今天特别有感于当年董先生为了开拓学生的艺术眼界和学习范围,提出了工作室的学生除了学习西方写实传统的油画艺术之外,也应学习现代艺术的主张,因此,第三工作室受到了极大的政治压力。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艺术界只提倡写实风格的艺术,现代主义艺术被认为是资产阶级的腐朽的艺术,是“毒草”,是禁区。而董先生以毛主席提出的“百花齐放”的名义,在“广收博采”的主张下坚持把现代艺术学习纳入第三工作室的教学范围。因此,被认为是“宣扬资产阶级艺术”,背离党的文艺路线,于是董先生受到了批判,我和一些学生被扣上了无形的“白专”(意为不走革命道路的专业人员)的政治帽子,一直戴到改革开放以后。

相比之下,今天的艺术天地之宽阔,艺术思想之自由,学术氛围之活跃,较以往确是天壤之别。第三工作室也完全处在了一个全新的学术环境之中。值得高兴的是第三工作室在改革开放前后的两个时期都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艺术人才,他们在我国油画艺术领域都有着突出的表现和鲜明的艺术成就。例如前期毕业的刘秉江、袁运生、李秀实、姚钟华、高泉、费正等,后期的谢东明、曹立伟、夏小万、刘小东、喻红、段江华、李松松、刘商英等等。这些出色的油画家证明了第三工作室的教学是正确的,也是成功的。

“师严道尊——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三工作室教学研究展”展览现场

工作室教学成就的取得,除了贯彻大的方针计划之外,更在于教师与学生都有着明确的艺术理想和追求,都有着敬业、爱业的精神,教师认真负责,学生专心努力。

油画系各个工作室的教学是专业性极强的。当下各种新的观念艺术、新的媒介、新的艺术形态,十分多元与多样。在这一局面下,应关注工作室学生在专业上的认真与追求,使学生热爱油画艺术,并清楚任何专业都有各自的特色、优势和独有的艺术魅力与价值。学生应拥有自己的专业兴趣、理想和方向。

第三工作室在教学上从不保守、也不放任,始终坚持“广收博采”“宽严并重”的教学主张。“广收博采”是“宽”,是“开放”,是重视学生要有宽广的艺术视野和修养,并倡导在课下及短期作业中进行宽松的实践与探索。但在课内特别是对油画专业艺术语言的基本能力的训练上,则突出“严”的精神。学生对基本功扎实的把握是艺术语言表现力的前提,没有严格的训练掌握不好造型,掌握不好色彩,是无从追求艺术语言的自由发挥与表现的。因此,在课内作业上的“严”是第三工作室的传统,一直坚守着。

希望第三工作室毕业的学生都能成为既有扎实的功力,又有丰富的艺术修养和创造活力的优秀艺术人才。

詹建俊

前油画系第三工作室主任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董希文 《毛儿盖黑水姑娘》 木板油画 53cm×40cm 1955年

董希文 《山歌》 木板油画 53cm×40cm 1961年

前言(二)

造型学院计划陆续推出下属各系工作室的教学展。工作室是在各专业系之下,依据不同的教学理念或艺术风格或材料工艺,所设立的基本教学单位,实行固定教师的集体相互配合和有机衔接的专业教学,既在大方向上保证了艺术多样性的存在,又在具体的教学中保证了一定的条理性和专注度。

工作室教学是中央美术学院美术教学传统中的一大特色。它始于20世纪50年代,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取得许多值得骄傲的成就,为中国美术事业培养了不少人才,是中央美术学院百年辉煌不可缺少的部分。

推出各系工作室的系列教学展,是想由此梳理出一套教学史。从艺术思想到教学方法再到作品图像,尽可能贴近史实,用史料追寻其产生的缘由,发现背后的矛盾和冲突,因为工作室的教学永远是最具体的,最贴近学生个体的。过去是未来的基础。梳理过去,是为了未来,为未来的美术教育,为未来的人才。

梳理教学史是摆在我们现任教师面前迫切的任务和使命,因为从50年代到今天,是风风雨雨的六十多年。风雨销蚀了人和物。这是抢救文献和史料,抢救记忆,也是在抢救思想。

造型学院已经做过两个工作室的教学展,一个是油画系第一工作室,另一个是雕塑系第一工作室。现在的油画系第三工作室是第三个。我们的档案工作过去做得不细,教学史的梳理很难,只能成熟一个做一个。可是,时不我待,越往后,还原真实越难。

马 路

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院长

油画系主任

袁运生 《收获歌》 布面油画 110cm×209cm 1959年 指导教师:董希文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毛凤德 《临摹博巴作潘天寿像》 布面油画 98cm×80cm 20世纪60年代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詹建俊 《新疆少女》 布面油画 77.5cm×57cm 1961年

李秀实 《晨》 布面油画 101cm×301cm 1961年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费正 《长江》 布面油画 120cm×265cm 1962年

朱乃正 《神秘的青海湖》 木板油画 60cm×140cm 1980年

靳之林 《凤凰山麓》 纸板油画 32.8cm×44cm 1977年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罗尔纯 《红裙姑娘》 布面油画 93cm×73cm 1980年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詹建俊 《柴木错》 纸本油画 78cm×53cm 1977年

教学沿革

董希文 《开国大典》(复制品) 布面油画 230cm×400cm 1952年版 原作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董希文工作室”时期:民族精神 中国气派(1959—1967)

1959年9月,油画系成立了以教授领衔的三个工作室,分别是:吴作人工作室、罗工柳工作室和董希文工作室。董希文先生任董希文工作室主任。许幸之先生、詹建俊先生以及靳之林先生协助董先生进行工作室教学。

1960年董希文工作室更名为第三工作室,也被称为第三画室。1962年梁运清先生调入第三工作室任教。

中国画家应该有中国画家自己的气质,自己对于生活的想法、看法和表现法。

董希文

《从中国绘画的表现方法谈到油画中国风》

教学理念

董希文先生倡导对中国绘画传统的研究和外来绘画的各种学派、各种风格的探索,广收博采。主张油画必须向中国民族风格的方向努力,要具有中国油画自己的面貌,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

在教学中以学生的艺术特色作为教学的前提,顺水推舟,重视和肯定学生的艺术个性并加以引导。

“第三工作室”时期:建构油画艺术的中国学派(1980—1998)

1980年,油画系恢复工作室教学。第三工作室的教学由詹建俊先生主持。先后在工作室任教过的教员有朱乃正、罗尔纯、毛凤德、任之玉和吴小昌诸位先生。

1982年后陆续有曹立伟、谢东明、洪凌、喻红、刘小东等毕业生留校或调入第三工作室任教。

艺术家心里都有一个在艺术追求上属于自己的理想目标,而且这一目标还会随着个人的成长而变化,它总是在远远的高高的地方向你召唤,使你不断地朝着那一方向奋进。

詹建俊

《艺术家的路》

教学方向

在詹建俊先生的主持下,第三工作室继承了董希文先生时期的教学原则,并结合新时期文化艺术的变化而有所发展,强调教学的稳定性和学术性。

采用严宽结合的教学方式,一方面强调严格的造型基础在油画教学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主张创造自由的学术空气;基础研究与艺术表现并重,既不否定从古典传统中借鉴,也不排除向现代艺术学习。

喻红 《大卫 》 纸上铅笔 100cm×73cm 1984年指导教师:朱乃正、曹立伟 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藏

曾浩 《老头像》 纸本碳笔 108cm×78cm 1986年 指导教师:詹建俊

“第三工作室”时期:立足传统 面对当代(1999—2018)

随着詹建俊先生等老一辈教师相继离开工作室本科教学岗位,1999年谢东明老师接任第三工作室主任。这一时期第三工作室的教师有洪凌、刘小东、喻红,刘商英与陆亮分别于2004年和2014年加入工作室教学。

2016年,喻红老师接任第三工作室主任,教员有刘小东、刘商英、陆亮。随着油画系对教学进行改革,工作室教学安排也进行了调整。每学年的第一学期着重基础训练,以传统经典课程为主;第二学期则偏重创作教学。

教学主张

这一阶段的教学延续了工作室的传统,坚持严格的写实基础训练,在教学中做到严谨的训练与活跃的思维并重,并持续探寻油画语言本体在历史演进中生成的独立价值和潜在精神空间。另一方面主张用新的角度和方式去理解绘画在当下的发展,同时研究、探索、解决变革的时代给艺术教育带来的新问题。

“基础”的含义很广,而且都是些具体的能力。创作能力指的不是仅仅掌握某种风格样式,而是技术和修养不断完善的结果,所以宏观来说也应该包括在“基础”里。

谢东明

《重要的是画得好——殷双喜访谈谢东明》

我觉得素描教学的核心是训练学生具有一双敏锐而判断准确的眼睛,这样才能为他们日后的艺术创作插上翅膀,飞上自由的天空。另外一个就是通过素描学习培养他们朴素、正派的艺术态度和审美追求。

喻 红

《素描课》

曹立伟 《石头房》 布面油彩 145cm ×145cm 1984年

刘小东 《打哈欠的男人体》 布面油画 180cm ×125cm 1987年指导教师:朱乃正、吴小昌 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藏

喻红 《红色肖像》 布面油画 130cm×97cm 1989年

徐黎飒 《摩西》 106cm×78cm 1990年指导教师:吴小昌、洪凌 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藏

传承与应变

第三工作室从建立之初的董希文工作室开始,广收博采、兼容并蓄,一方面扎根于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另一方面也注重对西方油画艺术的自主吸收、融会贯通。秉承着董希文先生“油画中国风”的学术理想,围绕“因材施教、顺水推舟”的教学理念,在塑造国家形象和培养油画艺术人才方面发挥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培养出一批优秀的毕业生,在我国油画艺术领域有着突出的表现和鲜明的艺术成就。

“文革”之后,在詹建俊先生的主持下,第三工作室始终坚持基础训练的规范和法度,主张创造自由的学术氛围,引导学生探索和发挥自己的个性,在教学中坚持“严宽结合”,既不保守、也不放任,以优异的教学成果践行着“自觉建构油画艺术的中国学派”的学术主张,涌现出许多优秀的毕业生,成为今天中国油画艺术界的中坚力量。

21世纪以来,在全球艺术变革的新语境下,第三工作室的教学相继在谢东明、喻红两任工作室主任的主持下,不忘董希文先生提出的“广收博采,为我所用”的教学传统,清醒而理智地坚守严格的写实基础训练,在教学中做到严谨的训练与活跃的思维并重,并持续深入探寻油画语言本体在历史演进中生成的独立价值和潜在精神空间。在全球文化艺术景观化、媒体化的多元图景中,第三工作室培养出来的一批批毕业生为中国艺术界注入了新的活力。

第三工作室的再思考

自1980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1981年进入第三工作室学习,已经过去三十多年了。从做一名学生追随诸位前辈先生学习,到自己成为先生授课,这么多年冬去春来,年复一年地走过来,我一直在思考追问:什么是工作室教学的核心内容?第三工作室教学的精神是什么?工作室几代先生们坚持的是什么?追求的是什么?我想在第三工作室几代先生们的执教下能培育出众多有创造性的人才,一个原因是先生们所具有的人格魅力,二是先生们的学识和他们在各自艺术创造上的榜样作用言传身教,三是工作室教师们严谨的基础教学中所包含着艺术创造的普遍规律的认识与讲解。

裴咏梅 《老人像》 布面油画 163cm×130cm 1998年指导教师:刘小东 、喻红

工作室教师们的认识是建立在前辈先生们的经验之上的,温故而知新,我们回顾以往的历史,从而会清醒地认识到我们今天应该做什么,明天应该如何去做。工作室的教学从建立之始至今似乎就不在各时期的主流之中,我们今天如何选择?是放弃自我的艺术追求而走向与时代同步?放眼未来这是喜是悲?今后应该如何教学,摆在工作室面前有两条路可选择,一条是逐渐放弃已有的教学传统转而求“新”,而这不是我们的选择。另一条路是坚持传承工作室的教学传统,并用新的角度新的方式去讲解发展。这基于我们对未来中国油画艺术还怀有崇高的期望,这是工作室现在教学中所坚持的。

从第三工作室几十年前前后后的毕业生中,我们清晰地看到这一教育体系的成果。第三工作室的教学自董希文先生启始就是逆潮流而动真正的艺术先锋,这是工作室不变的传统。

谢东明

前油画系第三工作室主任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商亮 《摩西》 布面丙稀 230cm×180cm 2002年 指导教师: 喻红 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藏

刘小东 《空城计2》 布面油画 250cm×300cm 2015年

师严道尊——油画系第三画室的教学之路

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三画室最初被称为董希文工作室,成立于1959年。董希文先生把油画民族化的美学追求和艺术关注现实的理念,带入工作室教学,成为日后第三画室代代相传的基因标识,在教学方法上主张因材施教、顺水推舟,在当时的教学环境中因理念鲜明、学术自由而独树一帜。

经过了“文革”十年浩劫,中国开始改革开放,1980年油画系恢复画室制,詹建俊先生出任第三画室主任。詹先生非常注重对学生造型能力的严格训练和对油画语言本身的不断琢磨,同时把对于中国油画发展的思考——自觉建构油画艺术的中国学派,融入工作室的教学当中,使三画室的教学成为一个令人瞩目的现象。

1999年—2016年期间谢东明先生出任三画室主任,这个时期当代艺术风头正健,绘画也被一波一波的图像、图式、观念所搅扰。面对这种困境,谢东明先生强调写生是写实绘画的基础,同时增加解剖、透视、色彩构成等课程,使学生的基础训练更宽更严;在创作课方面以讨论为主,聘请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授课,为学生打开思路和视野,营造一种严谨而自由的学术氛围。

2016年我接任第三画室主任,深感责任重大。现在由于互联网信息的快速传播,任何新的东西都会被快速模仿和替代,这要求我们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同时,能够不断自觉地自我更新,用艺术的方式与世界不断对话,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和艺术方式,为日后艺术道路的不断蜕变打下基础。

我们将一如既往地秉承董希文先生从工作室创立之初就坚持的“广收博采,兼容并蓄,为我所用”的艺术理念,向一切人类优秀的艺术遗产学习,不仅学习西方的油画传统,还要植根于本民族和民间的艺术沃土,关注国际当代艺术领域的发展动向,使学生成为具有广阔的视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开放包容的胸怀、具有个性和创新表现力的艺术家和美术教育家,这将成为我们努力的方向。

喻 红

油画系第三工作室主任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陈国宝 《女双人体与三双半腿》 布面油画 73cm×100cm 2016年 指导教师:刘商英、陆亮

刘商英 《胡杨与沙31号》 布面油画 160cm×240cm 2016年

迟明 《白日梦》 布面油画 40cm×40cm 2017年

宋琨 《被束缚的身体》 65cm×45cm 布面油画·材料拼贴 2017年

潘琳 《果肉 Pulp》 布面油画 65.7cm ×53.3cm 2018年

仇晓飞 《蚁穴2》 布面丙烯 201cm×164.8cm 2015年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