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是这样完成的

时间:2024-05-20

文‖孙宇

7月18日,《“八八战略”15年》政论纪录片的后期基本敲定后,我的同事桑海斌发了一条朋友圈,配图是政论纪录片的剪辑界面以及一张病假证明。三个月的时间,三集政论纪录片——连续的高强度剪辑工作,让身体终于发出了抗议。

时间紧、资料线索庞杂、理论站位高,《“八八战略”15年》政论纪录片工作组面临的是前所未有的挑战。但在写稿组、摄制组、剪辑组的协同努力下,最初看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竟也一步步完成了。

三次封闭,做梦都在看材料

时间紧,是这次政论纪录片制作面临的最大挑战。以往,一部专题片的制作往往需要耗费近两年的时间,至少也有半年时间。而这一次,从4月17日工作组成立,到最终成片播出,给我们的只有三个月。

“八八战略”理论站位高。为了更深入地理解“八八战略”,写稿组闭关一个月,阅读了《“八八战略”思想与实践》《“八八战略”与四个全面》等书籍,看完了历年的影像资料和素材。

从萧山湘湖到淳安千岛湖,再到杭州纳德酒店,我们写稿组的成员经历了3次封闭式写稿。首先摆在大家面前的是思路问题。有关“八八战略”,素材非常丰富。除了2本和《现代汉语词典》差不多厚的打印材料,还有十几本书和各种带子,更不要说电脑直接查的电子版了。如何谋篇布局、串联起这15年,成了最让大家头疼的问题。

第一稿写出来,我不是很满意,于是在湘湖封闭完又马上去淳安封闭了十多天。每天就是上午写稿,下午讨论,晚上看带子。从开始着笔到最终成稿,我一共修改了25版之多,开始的时候几乎是一天一稿,写到后来其实非常痛苦。有一段时间,每天只能写出三四百字。

凌晨三点起床,晚上八点收工

同样感受到时间压力的,还有拍摄组。从6月初接下拍摄任务到7月初审片,留给拍摄的实际只有20天。

政论纪录片的空镜拍摄,对天气的要求很高,而本来就短的拍摄时间里,还有一个星期在下雨。于是,哪儿天晴就先拍哪儿的镜头,杭州湾跨海大桥、杭州湾新城、舟山跨海大桥、钱江新城、西湖、奥体中心……摄制组成员们始终跟着天气在跑。于是,为了等待日出、日落的最好镜头,凌晨3点起床拍摄、晚上8点收工吃晚饭成了摄制组的家常便饭。

新系统和新格式,也是新挑战

最艰巨的任务留给了后期,毕竟留给他们的只有两周时间了。在这两周里,他们要先学习新系统的使用,还要剪完成片送审,压在剪辑组肩上的担子相当重。时间紧迫,他们只能在剪辑中自己逐步摸索适应。为了让片子更具有可看性,朱贤勇在画面、音乐的选择和节奏的把控上花费了不少时间,剪到凌晨两三点是常有的事。负责第三集剪辑的桑海斌有一次甚至剪到了凌晨五六点,以至于片子一剪完,腰就出了问题。而龚奇则更习惯早起,常常是早上五六点就坐在电脑前开始剪片了,他的电脑里,装了无数个版本的输出,“凌晨第一集最后一遍了”“第一集凌晨最最后的输出”……和我电脑里无数的修改版文稿,如出一辙。

还记得封闭写稿的日子里,我对蒋铼说:真想有个时光穿梭机,看看7月中旬播出时候的我们,看看我们是怎么熬过去的。7月19日至21日,经过大家的努力,《“八八战略”15年》三集政论纪录片最终呈现在了荧屏上。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