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对基层公共文化建设的一些思考——以保山市昌宁县为例

时间:2024-05-20

■徐 坤(保山市昌宁县文化馆)

昌宁县位于云南省保山、大理、临沧三州市七县区结合部,是“全国文化先进县”。近年来,昌宁县按照“以点带面、以城带乡,聚焦基层、均衡发展”的工作思路,构建了覆盖城乡、持续发展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探索出了“全省公共文化建设县级学昌宁”的典型经验,打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多彩的民族文化、和谐的生态文化、厚重的茶乡文化、秀美的田园文化“五大文化”品牌,昌宁县农村文化事业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实现了“文化乐民、文化育民、文化富民”的目标。

■加强文化阵地建设

(一)加大乡镇文化站投入,服务能力明显提升

1.乡镇综合文化站基础设施得到普遍改善。

近年来,昌宁县加大对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建设力度。全县13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各种功能室齐备,活动正常,均挂牌成立了“农文网培学校”,整合了科技、教育、妇联、共青团、供销社等资源,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成效显著。

2.“农家书屋”普惠农民。

全县共有“农家书屋”125个,有效地解决了广大茶乡群众“看书难”的问题。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稳步推进。为124个村(社区)配备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设备,真正构建了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服务模式初现。

(二)加快村级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确保群众文化活动场地

124个村(社区) 均挂牌成立了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管理委员会,挂牌成立了村级综合文化活动室,配齐了兼职文化干事(文化管理员),挂牌成立了“农文网培学校基层服务点”。全县所有行政村均配齐了广场音响设备,全县建有村级综合文化活动场所124个,村级农家书屋125个,村民小组(自然村)文体活动场所588个,总建筑面积达34.6万平方米。特别是温泉镇通过实施“整乡推进”建设项目,整合新农村和党建等项目,在全镇建设李子树等自然村文化活动室(院)46个,基本做到了全镇自然村文化活动室(院)全覆盖。田园镇龙泉社区建成“三龙”文化广场,竹园等自然村文化活动室(院)8个,打造了实现辖区村民15分钟文化活动圈的“龙泉模式”;田园镇达丙社区投资建成上达丙等自然村文化活动室(院)6个,打造了实现辖区居民10分钟文化活动圈的“达丙经验”。新增天堂书院、德禄广场、团结广场、达仁广场、打平广场、达丙街文化院、长山芦高坝苗族文化院等自然村文化场院,实现了村(社区)自然村有活动场地、有音响设备、有工作人员、有表演队伍、有经常活动的“五有”目标,延伸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最后一公里”。

■人才队伍建设初见成效

(一)群体组织培养

及时扩充文化队伍,保证每个乡镇综合文化站编制均配有3至5名工作人员,每个村(社区)配有1名村级文化干事。加强基层文化骨干培养,组织实施了昌宁县“十百千”文化人才培育工程,培养了13名基层文化领军人物、107名基层文化骨干、1023名固定演出人员,全县专业艺术团体、公共文化机构和乡村专兼职文化管理员达5683人。“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文化工作者专项培养人员59人,并派出业务人员参加省级非遗、小戏小品业务培训学习,参加全国公共文化巡讲暨云南省文化馆长培训班等培训学习。

(二)以开展文化活动提高群众专业技能

注重全民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成立了县文化发展促进会、县群众演艺协会和13乡镇分会,新组建景元文化传媒、君含文化传媒、昶昊文化传媒、鼎喜庆典文化传媒。大力发展文化志愿者队伍,全县文化志愿者达7864人,有效弥补了文化服务单位人员不足问题。组建巩固农民业余文艺表演队238支,业余演出队员达8262人。通过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后续建设工作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了一批有专业特长、热爱文化事业的人才,使乡村文化活动搞了起来、广场用了起来、广播响了起来、农民乐了起来,传播了优秀文化,引领了文明乡风。

■城乡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一)广场文化精彩纷呈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重视和需求越来越高,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日益增强。当前,自娱自乐的广场文化活动异常丰富,清晨傍晚、茶余饭后,广场、公园到处都有翩翩起舞的人群,娇健的身影,美轮美奂的舞蹈,竞相展现。

(二)乡村文化蓬勃兴起

乡(镇)、村(社区)、自然村(村民小组)纷纷依托自身专业及业余文艺演出队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农村文艺展演活动,并积极开展“欢乐乡村大家乐”、数字电影放映、“送戏下乡”“校园之星”大赛等特色文化品牌创建活动,一批有文化素养、有文艺天赋的农民成了农村文化的骨干,各村参与举办文艺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前所未有。2018年元旦春节期间,昌宁县13乡镇及部分村(社区)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共计128场,参加活动人数达18600人,观众数达20万余人。

(三)群众自办文化遍地开花

积极培育民间文化市场,多方位提供发展空间。耈街苗族花山节、珠街彝族火把节、鸡飞立夏旅游节、卡斯柯街勐统湾甸傣族泼水节、天堂山木莲花节等节庆活动已成为农民群众没有围墙的“乡村大剧场”;乡巴佬艺术团、开心艺术团、长青艺术团、永乐艺术团、老年大学艺术团、漭水洞经等群众艺术团体,聚集了大批农民文化艺术能人,成为农民群众展示风采的“综艺大舞台”。每年县、乡(镇)、村(社区)、村民小组(自然村)均举办各类文体活动1000余场次,观众均达30余万人。切实调动了基层群众“自办文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广大群众由曾经的台下观众变身为台上演员,小型化、多样化的文化活动遍地开花、彰显特色。四是多举措实现群众享受文化大餐“零距离”。积极完善文化下乡制度,杜鹃文化传媒有限公司,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年送戏下乡从60场次增加到100场次;同时,每年送书下乡3万册、送电影下乡1400余场、培训广场操舞50场次,真正实现群众享受文化大餐“零距离”。

■成绩显著 亮点居多

(一)注重特色,传承传统文化

1.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打造精品力作。

选送的彝族器乐演奏《隔娘调》、彝族小合唱《来打歌》和苗族舞蹈《箐鸡摆尾》参加保山市第四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大赛分获金、银、铜奖;选送的彝族器乐演奏《隔娘调》和彝族小合唱《来打歌》,代表保山参加云南省第九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大赛分获金奖和铜奖;选送的布朗族舞蹈《草球乐》,代表云南参加全国第十届民运会表演项目比赛获金奖。目前,昌宁有国家级(昌宁苗族服饰)传承人1人,省级传承人3人,市级传承人21人,每年享受传承人补助。

2.筹办民族节庆活动,推动群众对民族文化的直观体验。

按照傣族、彝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的节日习俗,每年在湾甸、耈街、珠街等民族乡镇精心筹办苗族花山节、彝族火把节、傣族泼水节等丰富多彩的民节日庆典。一方面尊重、保护、传承了少数民族的文化习俗,增进了民族团结,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广大群众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了解,加强了交流,实现对少数民族文化最直观的体验,形成极具特色的旅游品牌。

(二)打造地域文化品牌,树立群众文化自信

近年来,昌宁县紧紧抓住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后续建设的契机,践行“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理念,完善群众文化基础设施,提升群众文化活动质量,努力探索文化服务群众新模式,把“免费开放”“欢乐乡村大家乐”文化创建活动与服务群众举办“群众文化大舞台”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文化阵地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作用,打造了“群众文化大舞台”这一品牌,进一步树立起群众文化自信。

(三)落实政策,从根本上维护群众普遍利益

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关于农村广播电话和互联网方面的各项惠民政策,创新举措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接收、接受信息的基本权益。

1.农村广播电视工作惠及更多群众。

共完成“户户通”工程建设任务22025户,通过“户户通”工程的实施,昌宁县有线电视不能通达的农村地区近10万群众能够更好地收听收看到广播电视节目,从而健全和完善了我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推进了城乡文化一体化进程,解决了家家户户听广播、看电视难的问题。2016年末,昌宁县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99%和99.5%。

2.互联网实现广覆盖。

全县16个文化站、124个行政村文化活动室均通互联网,分别由电信公司或移动公司与各乡镇、村(社区)合作管理使用。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总体上依然薄弱

资金困难是制约我县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的瓶颈,农村文化建设的速度与人民群众的需求仍有很大差距。虽然近年来昌宁县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但自然村活动场所建设仍有差距,全县仅有588个自然村有文化活动场所,农家书屋藏书数量不足、质量不高,远远不能满足农民文化生活和科教兴农的需求。

(二)农村文化活动开展不平衡

目前,各类文化活动集中在乡镇所在地、村委会,边远地区群众不能充分享受到文化服务,存在文化载体不丰富、乡村之间缺乏交流的现象,活动内容形式单一,基层乡村文化生活依然贫乏。乡村文化活动主要集中在各种节庆日、民俗日,边远乡村文化活动次数与形式十分有限。

(三)农村文化队伍服务能力不足

作为农村文化管理服务职能部门的乡镇文化站,普遍存在专业人才缺乏、人员素质偏低的问题,并且文化干部身兼数职,行政事务繁忙。文化队伍优秀人才缺乏,特别是文化创作人才、文化创意人才等人才严重匮乏。民间艺人后继乏人,民间艺人的技能传承困难,有的无人继传,有的到了濒临失传的边缘。

(四)农村互联网使用率低

由于建设成本较高,加之群众使用互联网知识不足、使用率低,导致自然村连通互联网的较少,农户自连互联网的少之又少,互联网深入自然村较为困难。

■对策和建议

(一)加大资金投入,进一步加快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步伐

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紧紧抓住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有力时机,积极跑市、进省,争取国家政策更大的支持,加快农村互联网建设步伐;积极探索建立多渠道的农村文化建设投资机制,培植农村文化市场,吸引企业向文化产业投资,挖掘、整理、加工农村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产品,打造品牌走向市场,为昌宁县农村文化建设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撑。

(二)协调发展城乡文化,不断丰富农村文化活动内容

加强对乡镇主管文化工作人员的思想、业务培训,促使其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高技能,不断探索创新乡镇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道路。采取固定设施和流动设施、阵地服务和流动服务相结合的方式,让更多的群众享受到文化生活。发挥农民参与群众文化建设的积极性,通过业余文化骨干队伍的培养来带动群众文化活动,使农民群众自我娱乐。提高农民参与群众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充分利用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优势,引导群众继承传统文化,弘扬先进文化,彰显本地特色。

(三)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大力传播先进文化

着力帮助解决基层文化干部实际困难,让他们稳定思想,安心工作,积极参与到农村文化建设中。农村文化工作人员逐步向专职化发展,积极为他们参加政治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创造条件,不断提高其理论素质和业务水平,更好地为推进健康、向上、和谐的乡村文化建设贡献力量。继续实施“十百千”工程,选拔10名以上文化拔尖人才为带头人,培养100名以上优秀专业人才,带动1000名以上骨干分子,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的农村文化工作者,为农村文化事业健康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