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学习型社会背景下高等艺术院校复合型音乐人才培养路径之思考

时间:2024-05-20

■程春云(云南艺术学院)

学习型社会背景下高等艺术院校复合型音乐人才培养路径之思考

■程春云(云南艺术学院)

当代我国社会、经济高速的发展推动了社会艺术人才市场发展及其对各个艺术专业复合型应用人才的迫切需要,促使普通艺术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方向。其中,复合型音乐人才成为艺术人才发展需求增速最快的领域之一。为适应当今社会发展对复合型音乐应用人才的发展需求,我国高等艺术教育教学进行了一系列必要的改革与实践创新举措,诸多地方艺术院校都将复合型应用音乐人才的培养作为新的办学发展战略,并适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的发展定位及教学目标。由此,体现出当代我国高等艺术教育领域对复合型音乐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已经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随着我国社会发展转入学习型社会及教育领域重视提倡终身学习的背景下,复合型音乐艺术人才的培养也成为提高国民综合文化艺术素质的重要途径及艺术教育师资基地。因此,在对我国高等艺术院校复合型音乐人才培养现状进行梳理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当代学习型社会发展背景,对当代复合型音乐人才的培养目标及培养路径进行思考和探索显得尤为必要。

当代我国复合型音乐人才培养的现状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领域。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高校永恒的主题及研究的课题。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世界各国的高校教育大多以培养“专才”为目的,这与当时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与社会需求决定的。20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科技革命使得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大量涌现,诸多学科之间失去了原有的严格界限。要求人才培养既要精于第一学科,又要具备宽厚扎实的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这是培养知识创新、科技创新的创新型人才的必由之路。为迎接这一挑战,世界各地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21世纪来临之际都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调整,并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了深刻变革。各个国家在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提法上虽不尽相同,但总体人才培养标准是一致的,那就是时代要求高等教育应努力培养具有较高道德水准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反观我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虽然以培养专门人才为目的,但由于文理分科过细过早,体现的是一种狭窄的专业教育,所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适应能力和综合能力。以至于人文科学学者缺乏基本的科学知识,不懂得科学家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自然科学学者不具备社会洞察力,不了解本学科领域发展的社会意义。加之“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式,学生主观能动性、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极弱,远远不能适应当代社会需求。文理兼容,厚基础,宽口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面临的重大课题。

艺术类高校和其他普通文理科高校一样,过分强调“专门”人才的培养,专业分得过细,学生知识面十分狭窄,学音乐的不懂舞蹈,学舞蹈的不会音乐等等,难以适应社会需求。从当今社会对艺术类人才的需求来看,能歌善舞,又能播音与节目主持,还能绘画与设计的多专多能的复合型艺术人才的社会需求更加迫切。从中小学艺术师资的缺乏(尤其是乡村和边远地区),以及人员编制限制上看,需求大量的复合型艺术人才;社会文化尤其是乡村、社区的文化中的艺术辅导极缺,那里需要的是复合型艺术人才;企业文化、老年文化、青少年文化(课余时间)等,需要大量的复合型艺术人才,艺术表演团体的改制,从成本核算的角度讲,所要求的也是复合型人才。复合型艺术人才的培养势在必行。改变目前艺术院校、系科条块分割的单一的“专才”培养模式,寻求、探索、创新一种厚基础、多技能的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更多地以社会需求紧密结合的高素质人才。

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国外,尤其是欧美走在我们前面。我们在世纪之交时就有了这方面的研究和探索,如上海市5所大学2002年实行学分互换等。只是由于整个的教育体制所限,全国范围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探究,学生自由选择学习,自主决定发展方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艺术类院校、系科在这方面的研究、探索甚少,顶多也只是停留在某一学科领域的“一专多能”的研究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二十二条提出“优化学科专业、类型结构,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要求。复合型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必将是艺术院校、系科认真思考,认真研究的根本性问题。

随着社会生活不断富裕,人们对艺术审美的追求也越来越崇尚起来,对音乐人才的培养也从专业能力方面的高要求升华到全面综合素养的高要求。因此,高校培养音乐人才要从各方面综合入手以迎合学习型社会的新需求。目前艺术院校中音乐专业的大学生普遍存在着专业性强,综合能力却又偏弱的现象,由于对本专业的过于看重,对于其他领域的学习态度不够积极,甚至不愿学。而在新形势下,社会的飞速发展注定了对综合人才的迫切需求。当下,在学习型社会背景下,自然学科延伸到社会科学,社会科学又拓展到艺术学领域,产生了很多新的知识体系和研究理论。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跨越和融合是新形势下科学发展的主要趋势,复合型音乐人才即以音乐专业为主,还要兼具其他领域、学科知识技能的音乐人才。要求既要懂得音乐艺术,又要在综合方面都更胜一筹。因此,提升艺术院校音乐专业大学生综合能力学习积极性是非常重要的,这要求高校教育者在对音乐人才的教学过程中,将综合能力习得的重要性潜移默化的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中去。尽管通常情况下,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艺术院校都具备着跨领域、跨学科等的综合特性。音乐院系的高校生所处的学习氛围也是综合性较强的。高校经常会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多元化的校园文化成为各学科间互通的桥梁,这种互动和沟通对学术间的交流,这种学习氛围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比较有利,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气氛又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沃土。科学和文化精神的融合,适当的调整音乐专业大学生的课程,使专业课与其他学科有机结合,有助于其在环境的熏陶下,潜移默化地提升普通高校音乐人才的个人素养和品位。

学习型社会背景下复合型音乐人才的培养目标

当今社会与国际化相接轨,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单一的专业领域,逐步上升到学科互相渗透、跨专业跨学科的综合型需求。随着新教改理念的深入,高校对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也越来越看重。在音乐人才的培养方面也趋近于综合化、全面化。我国一直将教育作为立国之本,百年大计教育为先,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教育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崇高的价值,社会就应当赋予它一个恰当的名称,我们称之为“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社会的提出,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社会接轨的步伐,加快了全球教育观念一体化的进程。在当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学习型社会已经一种文化大背景。在这个大背景下,各学科相互交叉、相互融合和渗透,形成现今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主流,而作为普通高校培养复合型音乐人才涵盖其中。复合型音乐人才培养的趋势与目标也不断地延伸,这就要求复合型音乐人才除了很扎实的音乐专业技术能力之外,同时还要具备丰富的学识、良好的文化素养,融洽的人际交往能力、健康的体魄等。传统教育模式培养的单一音乐艺术人才,在当代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场会表现出适应能力不足、发展路径不宽等问题,成为人才竞争的牺牲品。因此,多元音乐能力突出、综合文化素质过硬、学习能力优势明显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才能适应当今社会发展需求,根据这一培养目标培养的音乐人才也才能在社会人才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因此,明确了这一人才培养目标也是高等艺术教育改革和完善相关复合型音乐人才培养路径的必经之路。

选择适合的人才培养路径

(一)明确定位,改变理念

在学习型社会的背景下,大学生对适应社会变革的学习能力要求进一步加快。为顺应社会变化的脚步,大学生就要选择一条正确的自主学习路径。然而,高等艺术院校音乐院系一直沿袭着的传统教学模式,使得各音乐专业之间的界限划分很明确,相对孤立的教学手段导致学生所学的知识或过于单一性,或过于理论性,教学内容常体现专业知识深度,而不具备知识广度。例如音乐表演专业的教学,往往是忽视其他相关理论课程,只注重音乐技能方面的训练,重于“教”而忽视“学”。被动的学习方式通常会限制了音乐专业大学生的音乐天赋和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还加大了其对专业老师的极大依赖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的不足使得这类音乐专业大学生很难适应学习型社会的发展。尤其对音乐表演和作曲专业的人才而言,要求的是音乐观念创新和实践能力的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常将这类人才所需具备的音乐创作能力、音乐文化素养培养与社会需求相脱节,形成不符合现代社会复合型音乐人才需求的状况。

新的高等教育改革提倡教学活动中要以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并强调了教师的引导作用。艺术院校音乐系的教学过程中应该从教育观念出发,改革传统的教学观念,明确复合型音乐人才培养定位。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以大学生的能力培养为目标,在学习型社会背景下,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结合音乐学科的知识、技能等结合大学生本身的智力、兴趣和性格等个体的先天条件,确定他们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实现自我完善、自我塑造。

高等艺术院校还要坚持对音乐人才的天赋的发掘与培养,实现将专业型的音乐人才的培养过渡到应用型人才的转变。在这一过程中应注意学科间的融合,在教学中要一边强调音乐专业的教学特点,一边还要对大学生的专业领域进行知识的拓展、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塑造复合型的音乐人才;同时还应借鉴国外高校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方式,提高师资水平,完善课程体系,使得艺术学、文学、社会学与相关自然科学形成多学科知识平台的融会贯通,并与音乐学专业学科体系有效地 结合起来。在建设音乐艺术学科发展的过程中应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通过确定多样化的复合型音乐人才培养模式来建立多元化的教育平台,由此突破学科间的壁垒、跨越学科间的界限从而整合音乐专业知识和技巧。同时,应推进高校教师“教研一体”的能力培养,促进教师的教学成果和科研成果的融合转化,实现教师通过科研与教学间的互通“取经”,展现教师的教、研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跨学科课程模块的建构

课程是高校各专业的发展的基础,合理课程的设置直接影响和决定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对多元化复合型音乐人才培养进行音乐专业课程模块的打造,是完善人才培养的主要手段。因此,笔者认为应围绕复合型音乐人才培养建构以传统单一的专业课与3门以上的跨学科课程为主干课程相关联的课程群模块形式。其中以主干课程群为基础,拓展出若干子课程,使得不同课程以音乐专业课程群为核心,同时又与艺术学、文学、社会学与相关自然科学等各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而形成统一课程模块教学体系。

在复合型音乐人才的培养中,以加强大学生的音乐基础、拓展其专业的路径并完善和丰富其知识结构为目标。模块教学方式的运用,可以一改学科间界限分明的传统教学模式,按照社会的需要来培养综合型人才。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并以音乐基础为根本,通过学科的基础课程平台、公共课的基础课程平台以及专业课的基础课程平台等构建出一个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平台,使不同种类的课程平台在公共平台的层面上进行相互渗透和递进,每个平台与课程模块间的知识结构要相关和统一,保证知识结构的完整性。保证了复合型人才的基本培养标准和综合能力要求,既加强了音乐学科的学科性和专业性,又尊重了大学生的个性特征。相互独立的课程根据学生的发展方向而重新搭配组合,构成新的课程体系,音乐学生在学习完必要的课程之后,还能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来选择适合发展和需要的课程模块进行自主学习。

例如,以音乐学为基础发挥文学学科的优势开设音乐文学鉴赏课或专题声乐作品赏析课,通过对中外声乐作品的赏析提升音乐系学生对文艺美学的认识,并将其融入到作品的音乐美学分析之中,可以加深其对歌词韵律与情感的把控,文学的意境美同时也可以上升到音乐的意境层次,提高其艺术素养以及能力。又如,以音乐学为基础利用信息科学的优势可以加强学生的电脑操作能力,利用电脑进行音乐创作可以缩短人工创作的时间;而网路丰富的学习资源又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音乐素材,对培养其创作能力是非常有利的。同时,可以以音乐学为基础利用生物的相关学科,来让学生了解发生器官的构造,通过对自身发生原理的理解,加强气和声的运用技巧等。

公共基础课程的平台建设可以建立通识的课程,为音乐专业的学生开拓文化视野提高文化素养,同时还要与学科基础的平台相互交叉;在学科基础平台上,通过引入社会调研、书本知识的转化等学习模式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理论知识并加深印象,在传授基本课程技能的同时,又将音乐专业的学生引入其专业的领域。而在专业基础的课程平台设置上,应加强音乐专业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训练,遵循其专业特点来培养目标,并且将音乐的创造性思维引导穿插在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在选修课方面,公共的选修课是提高学生人文修养的,而专业选修课则注重的是音乐人才的基本技法、音乐鉴赏和音乐创作实践,偏重于音乐的技能培养,选修课程的设置应尽可能地保证突破专业的界限,激励学生更好地同其他专业学生间的学术交流从而完善自我的学术视野和学习能力。

在保证专业主干课程群教学课时的前提下,适当地对音乐课程设置进行跨学科设置,可以改变传统的单一学科的封闭教学限制,促进多样化的开放型教学。由此不但可以提高人才的专业素养,同时对复合型的知识和技能又是很好的扩充,使得培养的音乐人才不受单一专业教学的拘泥。这样的课程模块既可以体现了学科间的互通,又不消解原本不同音乐类专业的培养特色,为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不同音乐人才提供保障。

(三) 营造复合型音乐人才的培养环境

学习型社会的理念是根据近代社会的发展的要求而产生的,该理念形成之初是社会发展要求对学校、家庭、组织、企业、社区、城市、乡村等学习型集体环境的极力营造。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上已经陆续开展了学习型的社会构建运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习型社会,要求创新相应的学习机制和教育手段来促进并且保障全民的终身学习,让人们在不断的自主学习过程中提高自身素养。而我国的学习型社会发展以我国广大国民的终身教育为理念和目标,在促进国民的终身发展与自我提升的基础上加快推动社会进步的进程。因此在我国当代提倡学习型社会发展背景下,高等艺术院校要针对音乐专业学生个体特性营造适合其学习发展的培养环境。

第一,在师资队伍的建设方面,要从专业老师的聘用和评估入手,要求老师较高的素质可以给予学生跨学科、跨思维的综合指导。在教师的管理方面以院系为主,对相关专业的教师进行联合聘用打造师资队伍的多元化形式,以便调整教学方法,促进综合型素质教学的开展。

第二,建立音乐工作室,以明确的专业方向和专业风格特点取代以往的班级模式,师生可以在工作室中获得更多的教学自主的权利,是复合型人才的实践能力获得的保证。同时建立一系列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制度和评价,规范学习,促进学生音乐技能的提高。

结 语

教育是国家发展之根本,决定着国家的发展潜力与前途。而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高等艺术院校承担着国家人才培养的重任,复合型音乐人才培养目标不仅体现着当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复合型音乐人才的迫切需求,也是我国高等艺术教育的改革发展及教育兴国的重要举措的体现。因此在我国提倡学习型社会的发展背景下,我国高等艺术院校的复合型人才音乐人才培养过程中要重视以社会的人才发展需求为核心,尊重学生的个体发展,选择人才培养的最佳路径,适时的对课程模式进行设计和完善,培养出适应学习型社会的发展潮流、跨学科、跨专业的复合型音乐人才,终将对高等艺术教育与社会发展起着深远的影响。

[1]余双慧.学习型社会背景下普通高校复合型音乐人才培养路径之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10).

[2]郭宇.高等院校音乐剧人才培养(本科)课程设置与实施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

[3]李晓溪.高校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研究[D].上海大学,2014.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