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如何提高二人转艺术品位的思考

时间:2024-05-20

曲丽(通辽市群众艺术馆通辽028000)

如何提高二人转艺术品位的思考

曲丽
(通辽市群众艺术馆通辽028000)

“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在辽阔的东北地区,二人转艺术是一种深受当地老百姓喜欢的地方戏曲,并已经成为东北地区不可替代的文化标识。但是,在二人转火爆的同时,也出现了低俗化的问题。几年前,有专家还在指斥二人转,说“一个迷恋‘二人转’的民族不会是一个有较高文化品位的民族”。所以,二人转艺术只有克服低俗化倾向,提高自己的艺术品位,才能焕发新的生命力。本文就二人转艺术如何提高艺术品位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二人转艺术的独特价值

二人转又叫“蹦蹦儿戏”,是从东北大秧歌、莲花落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地方曲艺,已有300年的历史。在演出形态上,“千军万马,就凭咱俩儿”,两位演员用跳入跳出的方式扮演多个角色,叙事兼代言,载歌载舞表演故事。二人转表演讲究唱(唱腔)、说(说口)、扮(扮演)、舞(舞蹈)、绝(绝活);音乐系统号称“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嗨嗨”。

有人把二人转的发展归结为三个阶段:1949年前的民间艺人的民间表演阶段;1949年后的整理和规范后的舞台化阶段;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至今的在城市剧场演出的杂耍式阶段。进入城市后的杂耍式二人转在表演形态上发生了很大改变,引起很多争论。

首先,从二人转的表演形式来看。二人转一树多枝,它的表演形式有三种,最常见的是二人对唱对舞,俗称“双玩意儿”;一种是只有一个人边唱边舞的独角戏,俗称“单出头”;另一种是由多个演员扮角色同台演出,俗称“拉场戏”。二人转的演出方式主要是走村串户。据记载,直到20世纪初,二人转的演出还是:“村店之间。时有二三人在屋内、窝棚等地演唱杂剧”,并逐渐发展成小戏班,走村串店,在窝棚、地窨子、“子孙窑”(农户家)、打鱼人的“网房子”、挖参人的“棒槌营子”、大车店等地演出,后来才发展成为唱“屯场”、唱庙会、唱江边码头的茶馆、唱伐木的“木帮”、唱金矿、煤矿等。这与东北地区的地广人稀的生存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其次,二人转的艺术特点是集说、唱、舞于一体,以唱为主,且唱且舞,中间加上一些口语说词,表演时拿手绢、扇子、竹板等道具,表演过程中不时加一些类似于杂技的“绝活”,一些艺术表演的基本要素几乎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影子,形成一种“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特点。东北平原在地理上的突出优势就是没有天然的地理屏障,各地区、各民族之间交流起来比较方便,因而这里可以做到同气连声、风俗相融。生存在这里的人们,无论是生活习俗,还是语言习惯,基本上是相似的,因而文化欣赏口味也基本相同,这才使得二人转这种艺术形式能够在如此广阔的区域里得到流传,得到老百姓的共同喜爱。

再次,从二人转的演出风格看,二人转是一种比较粗朴的民间艺术。在二人转演出中我们看到的是演出气氛的热烈火爆,唱腔的粗犷豪放,表演的诙谐幽默,演唱的粗声大嗓,口语的村野直白,甚至加上许多露骨的说口粉词和动作,演唱过程中时常加入一些与内容不相干的拳打脚踢,这是东北人文化性格的真实写照。尽管人们对二人转各执己见、褒贬不一,但二人转仍然以不可阻挡之势走红于当代民间,甚至走上了以主流意识为导向的社会艺术大舞台,这无疑证明了二人转这种艺术形式顽强的生命力。

所以,首先要肯定二人转的独特价值。二人转作为一个地方戏曲,在东北有着深厚的社会土壤。东北地区的人文特点决定了开放性、包容性、普适性成为二人转的禀赋。通俗易懂的语言与演员的功夫、力道,催生了变化多样的表现形式,使二人转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获得了极强的生命力。今天的二人转已经发展成为集说唱秀(幽默、小品、杂耍、脱口秀、歌曲模仿秀)、功夫秀(绝活、杂技)、演艺秀(大型歌舞、正戏)于一体的演艺形式。今天,我们重新审视二人转这种艺术形式,不难发现其中的时代意义之所在:第一,它是他乡人、外来客辨识、感知东北的文化符号。东北人的幽默、诙谐、豪放、粗犷,在二人转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通过二人转,人们可以更直观地了解东北的风俗民情,感受东北人的性格禀赋。第二,它是东北人自我认同感、地域归属感的艺术纽带。血缘、地缘和业缘关系是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重要情感纽带。东北地区有一个重要的人文特征,就是强烈的自我认同意识和地域归属感,而二人转这种文化艺术形式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纽带作用。第三,它是东北人不断创新发展、借以满足自身精神文化需求的一种生活方式。

二、二人转提高艺术品位的四个关键

二人转艺术具有独特的价值是毫无疑问的,但二人台艺术要真正得到发展和传承,提高其艺术品位是当务之急。如何提高其艺术品位,笔者有以下思考。

一是要做到俗中见雅,大俗大雅。二人转属于民间的通俗之艺,词、白都需做到“贵、浅、显”,也就是要语言通俗做到大众化。但通俗绝不等于庸俗,也不等于是艺术品位低下。翻开《西厢》《蓝桥》《杨八姐游春》和《密剑游宫》等传世之作,几乎找不到一句方言和俏皮话。可见把二人转搞成土话连篇和歇后语集锦的做法并不可取。我们追求二人转的土香味,主要是指它的乡土气息,就是要反映出东北的地方风貌、风土人情和北大荒人的性格特征,不是一味地“俗不可耐,俗里求庸”,使语言流于腥膻,艺术失于粉黄;反之,也不等于一味地卖弄文词,引经据典,貌似高深,使语言流于晦涩,使艺术死于“庙堂”,而是要使二人转有美的环境、美的人物、美的语言、美的风格、美的韵律和美的意境。也就是说要有民族风格,地方特色,从而去提高观众的审美品位。

二是要做到有虚有实。“虚实结合”是我国文学艺术的一大特征,它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相互结合在艺术实践中的体现。虚实关系在诗词中就是“点”与“染”的关系,如“僧推月下门”的以动衬静;国画“野渡无人舟自横”画中小鸟的以有衬无;《三国演义》“曹操煮酒论英雄”中关羽刀劈华雄酒木寒的“虚写”,以及戏曲唱词常用夸张语赞美女的“闭月羞花”“沉鱼落雁”等,都是虚实结合的范例。同时,它又是作为中国戏曲表现艺术的重要艺术手段,如戏曲舞台上的“以鞭代马”“以桨代舟”,它不仅给舞台艺术带来极大的时空自由,也给观众的艺术欣赏带来极大的想象自由。

二人转也是如此,它无论是在唱词文学中还是舞台表演上都非常重视这种虚实关系的处理。如《南郭学艺》唱词中的“吹一声,引走彩凤双展翅”,这里的“吹一声”是“实”,“引来彩凤双展翅”是虚。写了一个“好”字,至于怎么个好法,好到什么样的程度,让观众去自由想象。再如,在二人转舞台表演上,演员手中常用的扇子、手帕两个中性道具,它可以以一代万的随机应变,至于它代表那个东西的实体如何,观众各有所想亦各有所悟。实际上,这也是最懂欣赏美学的学者对观众最大的信任和尊重。

三是要做到风格多样。“形式短小,风格多样”是二人转主要的形式特点,也是观众喜闻乐见的主要原因。可是它的形式小,容量大,承载能力甚强。老艺人说“二人转像泔水缸,酸甜苦辣都能装”;又说“二人转是大杂烩,加里什么都得味”。从传统剧目中看,它不仅猎取题材甚广,而且风格多样。所以,我们今天也不可单纯为了强调二人转喜庆浪漫的艺术风格而清一色的喜剧化,甚至于闹剧化;不能把一些传统剧目轻而易举地贬低为“光杆段子”而排斥和抛弃,一味追求“戏保人”而不努力做到“人保戏”。所以,我们必须提高技艺,做到从内容到形式上的多方面地去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这样才能促进二人转艺术的发展和繁荣。

四是要做到出入间力。中国戏曲有别于西方戏曲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它公开告诉台下知道台上在“做戏”,同时又暗示观众剧情是真实的。所以,演员在台上是真真假假,假假真真的假戏真做,一会儿进入人物去装龙像龙装虎像虎;一会儿又跳出人物插科打诨(主要是丑角艺术),这就是作为表现艺术的中国戏曲同西方再现艺术的体验派戏剧的根本区别。台下观众看戏也有两个不同的欣赏角度,一是看剧情,二是看演员。所以,转出转入,非常灵活。它不但给表演上的舞台时空转换带来自由,而且也可以随时随地变换观众的视角,推远和拉近演员与观众的距离;又可以随时间把观众拉入戏内和推出戏外,从而去调动观众的情绪,改变剧场气氛。这些有利条件,我们一定要充分利用,让观众“入戏”,(即参与第三度创作)使其从中获得更多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上的满足。

总之,二人转艺术作为一种深受大众喜爱的戏曲艺术,如果要想在当代得到更好的发展,必须经过艺术家的推陈出新,提高其艺术品位,增加其文化内涵,融入其现代元素,才能产生一批艺术精品,成为祖国艺术宝库的一道瑰丽风景。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