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王利娅(江西服装学院服装管理分院南昌330000)
赣南客家童帽文化研究
王利娅
(江西服装学院服装管理分院南昌330000)
“文化”是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具有相对的独特性。赣南是历史上客家人的重要集散地和当今客家人的重要聚居地,其民间艺术的形成也有着鲜明的文化特色和独特风格。客家人作为汉族的一个支系,早期在中原地域生活,后因战乱迁徙南方客居他乡而得名。客家文化是以汉族的传统文化为主体,也与当地的地域环境相融合,如赣南一带客家人又与当地畲族、瑶族等少数民族共同生活,融合了畲、瑶等土著文化而形成的一种多元文化。至今在客家传统服饰文化中,仍可看出中原传统汉服的古韵。其中,服饰中的客家童帽(也称绣花帽)是赣南地区比较独特和经典的一个种类。客家童帽在造型上质朴无华的风格,凝聚了地域特点的宿命观念作为赣文化的视觉表达,是客家传统服饰文化在聚族而居的生活模式中的传承,具有较大的学术研究价值。随着时代的发展,赣南客家童帽也成为反映现代生活审美变化的民间工艺品,并急需与现代科技相融合,特别是童帽所表现的设计理念对当今和今后设计上将有着一定影响。
“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好体现。赣南客家童帽除了具有避寒及修饰美化的用途之外,也体现了天、人、道之间的根本关系。如作为帽子,相当于保护“首”,意味着身体健康,出人头地,体现了古人崇“天命”的思想观念,也反映出当时人们对神明的期望。当外婆去看望外孙时,常会戴一顶童帽作为重要的情感纽带。从夏天的遮阳帽到冬天的厚棉帽,客家人的童年都沐浴在这样的温情中。
赣南客家童帽随着客家文化风格的形成,凝聚了天下长辈的勤劳智慧以及对后代的殷切期望和美好祝愿,也反映出在审美心理上多种文化的融合。客家文化首先受到了中原文化的熏陶,并在迁徙途中深受长江流域楚文化及吴文化的影响;聚居地赣南又处于闽、粤、赣三省交界区域,后又深受当地土著文化甚至海外文化的影响。在几千年的民族传统文化积淀中,童帽的造型和装饰纹饰及其所携带的吉祥艺术因素形成了自身庞大丰富的艺术体系,因此本文将赣南客家童帽的造型特点及装饰手法从符号学角度来分析,希望更加深入认识到客家的历史、社会结构、人们的行为、心理等各个方面,试图从赣南客家童帽文化进行探究,找寻其文化迁徙的归属感。
江西的童帽外观依赣地风俗差别而款式造型各异。赣南客家童帽造型通常有齐耳帽、披肩风帽两种。和普通的帽子结构基本类似,有帽顶、帽身和披肩三部分。齐耳帽中是没有披肩的,并且有的帽顶与帽身连体。披肩风帽有活动披肩风帽和连体披肩风帽,可依据天气气温变化而自由拼装。
仿生造型在客家童帽的类型中占主要部分。如:猪头帽、狗头帽、狮头帽都富有极强的地域性。从北方的牛羊崇拜到现在的狗头帽、猪头帽,从厚重的北方帽到染上江南清秀气韵的虎头帽、狮头帽……童帽不再是单纯的实用之物,而是凝聚了长辈对后代的无限祝福和期望,它让血浓于水的亲情更加稳固。在中原地区广为流行的虎头帽、狮头帽也因为南方特有的温婉气息而演变的越发清秀,工艺精美。既有驱凶避邪的虎虎生气,又有图腾审美的神性意味。狗和猪在中原地域文化中常处于劣势,而在赣南客家童帽中却是非常受宠的,如狗头帽流行的原因是因为狗在防御中有看家护院的警戒作用,另外也较容易存活,致使客家人对其产生了精神崇拜。除仿生动物帽外还有许多仿生植物帽,如南方生活中多见的荷叶帽等,与中原地区传统的最大的区别就是不再那么写实,更加简约,地域特点在客家童帽造型上得到最大体现。
客家童帽在保留中原文化和长江流域文化的精神和形式后,其装饰图案经过变形、简化、抽象,成为简单的图形化和符号化,显现出抽象概括的装饰风格。客家人是一个感情表现内敛含蓄的族群,常借由许多图案来表达个人的期望和欲求。客家童帽上的图案纹饰常使用:蝴蝶、凤鸟和公鸡等动物图案进行刺绣装饰,其造型古拙浑厚,是当地古越濮巫文化接受中原文化的产物。图案造型中“凤鸟”体态肥硕似家鸡。《山海经·南次二经》载:“丹穴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鸡,五彩面纹,名曰凤凰……”。其次“蝴蝶”图案纹样出现较为频繁,童帽中最为常见的图案是“花蝶”图像。宗族繁衍在儒家孝道文化中被放在首位,所以客家大量服饰图案上充斥着送子的意味,一般和中原地区一样喜欢用象征吉祥富贵的牡丹或寓意多子多福的石榴花和莲花。图案多装饰在童帽的顶部与侧面,在仿生造型中也经常与仿生动物的面部五官相结合,装饰于童帽的正前面,运用一定的结构、寓意、谐音、仿生等手法,使其成为一种产生共鸣的艺术形式。与中原童帽上蝴蝶的造型写实逼真相比,客家童帽中蝴蝶图案造型以线感为主,强化花卉的轮廓变形;中原童帽常与瓜藤一起形成“瓜瓞连绵”之说,用以祈福多子多孙、子孙兴旺。而客家童帽则很少同瓜藤一起出现,但多见动物与植物相互融合,在“花蝶”与“瓜瓞”的谐音关系中,表现出图案造型上的“双关审美意境”。装饰的传统符号图案还有如意头、桃形符和中国结等,这与中原文化一脉相承。客家童帽上的八仙图,就是长辈借神仙表达祝福心意的道家思想。
早期刺绣用的图案蓝本,大多为客家妇女将刺绣的图样描绘在纸上或集结成册,经过长久的相互流传,很多刺绣图案基本上大同小异。客家童帽常用的装饰手法有刺绣与镶嵌法,用料质朴、工艺粗中有细,色彩及刺绣图案有很强的装饰感。客家由于远离中央集权统治,传统文化中依旧保留尚“俗”的审美情趣。常以黑色作为底色,然后主花以红绿搭配显示活泼、生动的效果,使得童帽色彩喜气而不杂乱。运用刺绣手法、并用银饰或花边陪衬,形成强烈的视觉对比。赣南地区的童铃帽也别具特色,帽前帽后除作花卉图案、凤纹等图形的平绣外,上面多处镶有八仙、花卉、动物压模造型的银片,再有圆形、方形链铃或仿生形链铃常装饰在童帽两侧或后面,随着头晃肩动,帽上铃声叮咚,形成动静对比。这些饰物使童帽的装饰效果更加丰富,真正玲珑可爱至极。另外客家人认为童铃帽铃声清脆、造型古朴,可以起到驱鬼辟邪的作用,这与客家地区佛教与道教盛行是分不开的。
客家童帽主要使用当地较为原生态的麻布,即由客家人将葛或苎麻纤维经过漂白、晾晒、理丝、搓成圈、浸染和纺织等系列程序织成的土布制作。这种吸汗、耐磨的布料常用作童帽的面料或里料。每年夏秋时期,客家妇女将面粉熬成浆糊,将采集来的布一层层拼贴在平板上,放入太阳下晾晒。布壳主要起衬托布料,并使帽子更加厚实耐用的作用。接下来的工序是剪帽样。先将传统的帽样平面图印模在布壳上,裁剪下布壳帽样,再以布壳帽样为标准裁剪出面料帽样、里料帽样或胆料帽样。一般依据从外向里按面料、衬料、里料的顺序将帽样叠好缝制成帽顶、帽身和披肩后再将三者组合缝成帽。客家人称的“棉帽”是在面料与里料中放入棉填料和胆料。
改革开放初期,由于一些文物商贩先期进入赣南民间村落,大量收购金银首饰、民间刺绣,于是到现在遗存的童帽及佩饰少而又少。现在已很少见到客家妇女在家里穿针引线制作童帽了。客家童帽文化反映出客家先民生态审美意识的形成,以及“乐观自信、开拓进取”的移民精神。客家儿童长久以来在戴童帽时,在无形中受到了这种审美熏陶,接受了长辈们的文化价值观,这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情感之一。
[1]张海华,肖承光.客家童帽文化初探[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02).
[2]刘晶,朱盈.客家童帽的造型及装饰艺术研究[J].大众文艺(理论),2009(11).
[3]刘慧.赣南客家民间鞋帽刺绣纹样研究[D].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14(04).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