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内蒙古爬山调研究文献述评

时间:2024-05-20

王誉洁

(内蒙古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呼和浩特010010)

内蒙古爬山调研究文献述评

王誉洁

(内蒙古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呼和浩特010010)

爬山调是内蒙古西部地区的一种民歌体裁,它是蒙、汉文化交融下的产物,主要传唱于当地的汉族人群中。纵观以往的研究成果,学界对于爬山调的研究是丰富的,主要集中于对爬山调的历史源流、音乐形态、唱词艺术、传承保护等多方面。笔者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期望获得对爬山调研究现状的客观认识,并为学界在该领域的研究提供理论储备。

爬山调 历史源流 音乐形态 文献分析

爬山调是内蒙古西部地区的一种民歌体裁,它是蒙、汉文化交融下的产物,主要传唱于当地的汉族人群中。纵观以往的研究成果,学界对于爬山调的研究是丰富的,主要集中于对爬山调的历史源流、音乐形态、唱词艺术、传承保护等多方面。笔者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期望获得对爬山调研究现状的客观认识,并为学界在该领域的研究提供理论储备。

一、有关爬山调历史源流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爬山调艺术集成》一书较全面地论述了爬山调的历史、形态、唱腔等多方面内容。文中提到爬山调的来源问题:“爬山调属于移民文化,它的形成凝聚着晋陕人民北出塞外走西口垦荒谋生的历史,属于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相互撞击后的产物。如果没有走西口的人们,就没有爬山调这个曲种。”[1]爬山调作为一种移民文化,得到学者们的共识,“走西口”恰恰是爬山调得以生成的内在动因。该著作列举了诸多历史文献,论证爬山调与西口文化间的关系,是爬山调研究中十分重要的理论文献。

《山曲、爬山调和信天游的共性研究》一文认为爬山调、信天游、山曲儿本是同宗民歌:“给一种民歌命名,……只是受到生活视野的局限,同一种民歌在不同的地方流传,一个地方的民众有一个地方的叫法。”[2]因此,民歌的流传地域变了,文化内涵变了,那么民歌中的构成因素也会变,叫法也就随之改变。民众根据当地所流传民歌的内容、体裁、形式等方式为民歌命名,体现了民歌艺术的鲜活性。《巴彦淖尔后套爬山调的艺术生态研究》[3]一文从自然生态、人文生态、语言生态等方面阐述后套爬山调的形成,认为后套爬山调与蒙古族音乐音调、二人台等地方小戏在音乐上相互融合。

二、有关爬山调的音乐形态

除上述有关爬山调历史源流研究的文论外,音乐形态方面的研究成果也是十分丰富的。在《爬山调音乐形态研究之思考》[4]中,作者通过梳理大量文献,从曲式结构、音调特点、润腔手法、调式节拍、曲调风格、演唱形式等多方面进行分析。《“爬山调”的语言艺术及音乐形态探究》[5]一文涉及曲式结构、音调特点、调式音阶形态、节拍节奏特点、歌唱形式等多方面,尤其就润腔方面提出爬山调除倚音、波音外,下滑音的运用对曲调风格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爬山调艺术研究——以武川爬山调为个案》[6]以民歌《想亲亲》为个案对武川爬山调的音乐形态进行分析并指出爬山调的各类起句手法。《浅析爬山调的音乐构成》[7]一文重点论述了歌手即兴演唱对爬山调唱腔用词的影响,同时,在蒙汉文化的长期融合之下,爬山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蒙古族音乐语言的影响。

三、有关爬山调的唱词艺术

爬山调唱词的研究历来是学界十分关注的领域。在这类成果中,大部分是从歌词结构、方言艺术性的角度解析爬山调唱词特色。如《爬山调的语言艺术》[8]一文,从歌词结构、地域性语言、方言对爬山调的影响等方面对爬山调唱词作论述。《放声于山野之间的原生态民歌——内蒙古爬山调浅析》[9]结合实例指出比兴、夸张、叠字等手法在爬山调唱词中的运用。《“原生态”爬山调歌词的美学解读》[10]从美学角度对爬山调的唱词作了阐述,指出爬山调的唱词具有诗意的韵味、意境美、悲剧美的特点。《爬山调与信天游之比较》[11]一文,将爬山调与信天游的唱词作对比分析,《土默特右旗地区山曲儿的形态研究》[12]从语言特点、唱词内容、唱词结构、所用修辞、押韵等方面对土默特地区山曲儿的唱词特点进行了分析,并对唱词中蒙汉语混用现象加以关照。

四、有关爬山调的演唱艺术

田建刚《河套爬山调唱腔研究》[13]一文中提出爬山调具有独特的演唱风格,它的行腔自然、随意,保持原生态特点,而在演唱技法上吸收了一些二人台唱法中的技巧,而现代的爬山调演唱则是声乐原理与河套原生态民歌演唱的结合。《内蒙古西部民歌演唱特色研究》[14]一文提出爬山调的演唱以真声、真声假声分区、真假声统一结合三种演唱方法为主。《巴彦淖尔后套爬山调的艺术生态研究》[15]一文则认为爬山调的唱腔方式为高腔唱法,早期是一个人演唱,后受到二人台等音乐的影响,出现了二人对唱,以及在室内或室外的演唱形式。

五、有关爬山调的传承保护

有关爬山调的传承与保护,近年来成为研究者十分重视的问题。刘晓敏《内蒙古乌拉特前旗爬山调传承人及其演述活动的田野调查》[16]通过对乌拉特前旗爬山调进行口述访谈和参与观察,对当地传承人的演述活动进行阐述。李茂锐《爬山调的传承与研究——以非遗传承人马成士为个案》[17]一文,以个案的形式,对爬山调的非遗传承人马成士及其日常排演活动进行了调查和研究。《巴彦淖尔后套爬山调的艺术生态研究》[18]文中谈及乌拉特前旗对爬山调传承与保护的内容。2007年在文化馆带领下,收集、整理了大量的文字资料和录制的影像资料。2008年,乌拉特前旗爬山调被文化部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项目名录。《前旗申报的河套爬山调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9]文章梳理了前旗爬山调申遗工作。《韵味婉转悠长的武川爬山调》[20]一文则重在介绍当地文化馆组织的爬山调的活动、赛事以及爬山调的传承现状与挖掘工作。

综上所述,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学界对于爬山调的研究从未间断,无论是唱腔、唱词、音乐形态、历史发展,抑或传承保护都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然而,尽管如此,爬山调的研究在许多方面还显薄弱,如文化变迁研究、腔词关系研究、传承谱系研究、即兴编唱研究、曲目曲调研究等等,还未及深入。爬山调作为口头表演艺术形式,不论是曲调还是唱词,都是临时发挥,即兴创作,十分富于特色,然而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却几乎为零。因此,如果说在以往的研究成果中已经体现了学界对于爬山调的关注,那么,该领域的研究还有诸多方面尚欠不足,需要学者们齐心戮力,玉汝于成。

[1]邢野.《中国爬山调艺术集成》[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年12月出版,第10页.

[2]李雄飞.《山曲、爬山调和信天游的共性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2004年1月出版.

[3]赵素弘.《巴彦淖尔后套爬山调的艺术生态研究》[D].内蒙古大学,硕士论文,2013年.

[4]马春生.《爬山调音乐形态研究之思考》[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9年1月出版.

[5]周文林.《“爬山调”的语言艺术及音乐形态探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

[6]米娜.《爬山调艺术研究——以武川爬山调为个案》[D].内蒙古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

[7]岑涛.《浅析爬山调的音乐构成》[J].音乐时空,2013年12月出版.

[8]周文林.《爬山调的语言艺术》[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6年4月出版.

[9]苗幼卿.《放声于山野之间的原生态民歌——内蒙古爬山调浅析》[J].阴山学刊2009年5月出版.

[10]李树榕.《“原生态”爬山调歌词的美学解读》[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1月出版.

[11]姜晓芳.《爬山调与信天游之比较》[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8年4月出版.

[12]杨树远.《土默特右旗地区山曲儿的形态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

[13]田建刚.《河套爬山调唱腔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

[14]王芳.《内蒙古西部民歌演唱特色研究》[D].内蒙古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

[15]赵素弘.《巴彦淖尔后套爬山调的艺术生态研究》[D].内蒙古大学,硕士论文,2013年.

[16]刘晓敏.《内蒙古乌拉特前旗爬山调传承人及其演述活动的田野调查》[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5年2月出版.

[17]李茂锐.《爬山调的传承与研究——以非遗传承人马成士为个案》[D].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6年.

[18]赵素弘.《巴彦淖尔后套爬山调的艺术生态研究》[D].内蒙古大学,硕士论文,2013.

[19]永清.前旗申报的河套爬山调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N].巴彦淖尔日报(汉),2008年7月1日.

[20]于亚军.韵味婉转悠长的武川爬山调[N].呼和浩特日报(汉),2007年4月4日.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