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孙永富
(佳木斯大学音乐学院佳木斯154007)
论打击乐课堂教学发展的新思路
孙永富
(佳木斯大学音乐学院佳木斯154007)
教学的不断改革与创新是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作为打击乐专业的专业教师有责任和义务要为打击乐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一点贡献。笔者基于一般综合性大学打击乐专业教学的现状进行总结和研究,提出有针对性、全面性的打击乐课程体系实践的优化与创新的大胆尝试。
打击乐 课堂教学 创新
打击乐器的出现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演变,打击乐逐渐成为音乐发展演变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打击乐是一个拥有庞大的乐器种类及演奏形式的家族,无论是民族打击乐还是西洋打击乐,他们对音乐的发展都起到重要的作用。然而在我国的艺术类院校和综合性大学中,打击乐作为独立的专业发展相对较晚,教学发展相对缓慢。
在综合性大学的音乐学院里打击乐专业一般分为三类:即西洋打击乐、民族打击乐、流行打击乐三个独立小专业。这三类分属于不同的教研室,因而导致打击乐的教学不能很好地相互兼容,不但对教师的课堂教学产生了局限,而且对学生全面学习打击乐器有一定的阻碍。
为了更好地推进现代音乐教育的发展,培养复合型、多元化人才的社会需求,我们应对打击乐原有的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进行重新地审视和考量,力求建立更为科学、丰富的多元化教学系统,为打击乐专业的课堂教学添砖加瓦。
打击乐专业分别属于不同的教研室,这三个教研室的打击乐课程安排相对单一,不能很好地兼容这三类打击乐的综合学习。所以,建立中西合璧的课程及课堂教学内容能够进一步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符合社会发展要求。
首先,作为学校和教师要建立中西打击乐系统教学体系的概念,树立正确客观的打击乐教学目标,克服中西打击乐在演奏方式及训练方法和演奏曲目上的种种困难。这就要求学校及教师制定规范中西打击乐课程的教学方案。为了更好地减轻学生学习打击乐的负担及记忆力和分辨难度,作为教师应挑选演奏技法相近,乐器差异性较小的中西方打击乐器进行交叉式的综合学习训练。
其次,要进一步地规范课堂教学内容的科学系统性,引导学生发现乐器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性”,在演奏法方面一定要严谨规范,不能因为中西方打击乐的综合学习而降低其技术要求。在日常的基本功训练中要善于发现其演奏方法上的“共性”,突出强调其差异性,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通过乐器间差异性对比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其演奏技术的要领,共同夯实学生中西方打击乐器演奏的基本功。
再次,作为大学音乐学院及教育机构应该对打击乐的教学方法进行全面的改进。在具体的综合教学环节中应革新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程序,合理地交叉、贯穿、融合中西方打击乐器的教学,提高教学的系统性与科学性。目前,针对我国真正的中西方打击乐器融合的打击乐学习教材相对较少,若想要发展这种中西合璧的打击乐教学形式,必须要针对这一方面的教材进行科学严谨的编写,尽可能地编写出突出其特色的练习曲集,以方便学生把握中西方不同的演奏风格特点,掌握灵活的打击乐演奏技巧。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打击乐重奏课多以专业内部之间的不同种类的打击乐合奏形式体现,例如:民族打击乐重奏多是以民族排鼓、锣、铙钹等属民族类打击乐器重奏的形式,西洋打击乐多以马林巴、军鼓、定音鼓、镲合奏的形式出现。虽然这种重奏课能使学生了解不同种类的打击乐器,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各个打击乐器的特点和演奏方式,但不足以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因为音乐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大门类,包含着很多不同的种类,例如声乐、器乐、作曲、指挥等方面的学习内容。
单一的打击乐重奏形式对学生学习认识各个门类形式的音乐表达及特点产生了局限性,从社会需要和学生就业的未来发展方面也产生了一定的限制。大部分学生毕业后不一定都成为一名独奏演员,多数是会进入交响乐团或民乐团进行参与合奏的演奏形式。那么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在学生的未来发展和就业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使学生能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上发挥更多的能量,所以增设以乐团形式的“跨专业”合奏的课堂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
所谓的“跨专业”合奏课堂形式,是以乐队乐团合奏的形式出现,在大学阶段的乐队打击乐片段课程的开设是必修课之一。乐队片段课程主要是在以不同时期、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且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中进行打击乐片段或困难片段的学习。但单一地进行这些内容的分谱打击乐教学,不能使学生对交响乐或民乐整体上有系统的概念,做不到进一步的对作品的风格特点及演奏方式的理解与诠释。如果增设多种音乐类型专业共同进入课堂,共同演奏的方式辅助课堂内容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认识能力,还能大大提高学生真正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对不同种类乐器产生浓厚的兴趣,了解彼此在乐队中的用处及具体的表现意义。这样既能让教育的主体学生学习掌握本专业的技术,又能让学生开阔眼界,了解其他乐器的演奏特点及打击乐在乐队中的声部特点,进一步理解指挥者、作曲者在作品处理及配器方面上的技法与深层次的思想内容。
这种跨专业的课堂教学也可以以小组的单位形式出现在课堂中,教师以更为轻松的小组性集体合奏的状态教授学生知识。对小型的作品进行编写和排练,让学生和教师共同探讨在合作方面的技术和思想交流,共同参与改编和创作一些小型的作品。在轻松愉快的探讨交流的环境下共同完成课堂教学。这种综合跨专业合奏形式的课堂教学不但能提高学生的乐队工作能力,而且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奠定扎实的基础。
打击乐大多数的传统乐曲中除了演奏乐谱的基本内容外还有更为丰富的肢体语言的表现和舞台动作表演等形式内容。这些丰富的肢体语言和舞台表演动作是和演奏乐曲的风格特点表现密不可分的。这些表演动作更加生动地诠释了作品的内涵与表达,对打击乐气氛的渲染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肢体语言和舞台表演动作也深刻地反映了人们的审美价值取向和民族民俗的文化特征,更进一步地体现人民在历史的不断发展演变中的智慧和思想。
据历史考证,早在两汉、南北朝时期的古墓壁画和陶俑、石窟上就有记载打击乐演奏中出现肢体动作的表演,在敦煌壁画上还可以看出打击乐器进行演奏的同时配合着一些舞蹈式的表演。从这一方面就证明了打击乐的演奏早在古代时期就和舞蹈进行了有机的结合,体现了古代先民对音乐的审美观念。
中国古代的审美观念与西方的审美观念有一定的共性,这种美学观念不仅和奥尔夫、达尔克罗兹等音乐思想和音乐教学法中提到的音乐、语言、动作相结合的本性音乐、体态律动等互为印证,而且蕴含了更多的舞台表演对于音乐的教育教学产生了启迪的作用,同时也为打击乐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启发和教育素材。
增设打击乐表演动作的课堂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一些中国的传统打击乐,例如:大堂鼓、花盆鼓,铙钹、大锣、小锣等乐器多以站立的姿势进行打击演奏,更加有助于增加肢体语言表演动作的表达。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的打击乐乐曲进行增加丰富多样的肢体动作表演。比如中国传统打击乐曲目《滚核的桃》当中可以加入俯首、斜仰、绞手、半蹲等多样的舞台动作的艺术表达。教师同样可以根据乐曲的不同民族、区域风格类型来进行增加艺术表演动作的编排,比如:瑶族的长鼓、安徽的花鼓、新疆的手鼓、西藏的热巴鼓、甘肃的太平鼓等。从这些曲目的演奏风格和形态增加舞台表演动作更有助于学生了解各个民族的打击乐风格特点。教师根据不同的情景及历史故事描写的曲目来增加打击乐的表演动作,比如:战争场面、历史故事、祭祀庆典、动物情趣等。
在西方的打击乐器中同样可以运用更多的肢体动作表演进行打击乐器的音乐教学,比如在西方打击音乐中的行进打击乐、非洲鼓合奏等音乐的表演形态中都加入了很多的肢体语言以及动作表演。他们也是多以生活场景式和方阵表演式的动作进行更加准确的诠释打击乐音乐。
在具体的教学中增设打击乐动作表演课堂,通过动作与节奏的共同表现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通过生动灵活的舞台表演更能够提高学生对作品的风格把握与诠释,对学生审美及音乐美学观念、情感体验、文化修养和对艺术的创造力、领悟力都有着积极深远的影响。更能够增强教师与学生间“教”与“学”的无穷动力。
进一步实施中西打击乐专业的综合教学,能够为学生对于打击乐专业的学习提供更多的借鉴平台。中西方打击乐器的交叉学习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专业能力,使学生开阔思维,提高对打击乐器的综合认识,同时对学生自身的艺术修养也起到了促进作用;通过增设打击乐舞台表演动作的多元化课堂教学也能使学生对于打击乐学科的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现代的音乐教学当中,将多元化的人文历史、民俗文化及更为丰富多元化的元素融入到音乐学习当中来,能进一步发展打击乐专业的包容性和普及性,更有助于打击乐专业的传承与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是学校维持生命线的永恒主题,建设一条打击乐课堂教学发展的新思路,是综合性院校打击乐专业发展的必然之路,更是教育以人为本的集中体现。
[1]杨茹文.挖掘传统学科资源开拓现代打击乐科——从敲击乐交响诗《司岗里的呼唤》看当代打击乐音乐的发展[J].人民音乐,2013(10).
[2]陈志峰.浅谈打击乐教学[J].东方艺术,2010(S1).
[3]吴继东.打击乐概论[J].中国校外教育,2012(z1).
[4]曹理.普通音乐教育学概论[J].中国音乐教育,1990(2).
[5]杜娟.谈中西方打击乐的融合与发展[J].音乐天地,2015(2).
本论文为佳木斯大学2013年教育科研项目《器乐演奏教学的新思路探究与实践》项目论文,项目编号:JKA2013-021。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