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赛罕
(内蒙古自治区艺术研究院呼和浩特010011)
心中永恒的圣地
——谈民族歌剧《爱在胡杨》现实意义中的浪漫表达
赛罕
(内蒙古自治区艺术研究院呼和浩特010011)
《爱在胡杨》是以坚守大漠深处植树造林十余年,并荣获2015年第五届“感动内蒙古人物”荣誉称号的苏和同志为原型而创作的歌剧。本文从该剧的现实意义、创作手法和艺术表现等方面展开论述,探讨《爱在胡杨》的成功之处。
民族歌剧 蒙古族 爱在胡杨 现实意义
2016年第十三届草原文化节优秀剧(节)目展演中,民族歌剧《爱在胡杨》格外吸睛。《爱在胡杨》是歌剧的命题,题意响亮,干净利落。观之,觉名副其实,一种对家乡朴实无华的挚爱全部概括其中。
该剧以时代楷模——荣获2015年第五届“感动内蒙古人物”荣誉称号的一个普通共产党员苏和为原型,用舞台艺术的语言讲述他坚守大漠深处植树造林十余年的感人事迹。因此,创作这样的舞台艺术作品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呼吁我们的社会能够涌现出更多的像苏和那样敢于奉献和勇于献身治沙事业,以及传递社会主义正能量都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部表现社会主义主旋律的艺术作品,树立和宣传时代楷模精神,就是宣传爱国情操,以及建设祖国、建设美好家乡的奋斗精神。***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的重要讲话中说:“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常写常新的主题。拥有家国情怀的作品,最能感召中华儿女团结奋斗。”当看到阿拉善的草场不断退化,沙尘暴肆虐,日益侵蚀着家园,人退沙进的局面不断恶化着、迫在眉睫之时;在人类将会失去世代赖以生存的家园,面临美好的家园将不复存在之时;在人们迫不得已另觅栖息之地的时候,有人选择了逃离,有人则选择了坚守和改变。
该剧编剧是拉西尼玛、图力古尔、苏和道尔吉(蒙古国)。分别由序、三幕、尾声组成。全剧用蒙古语表演。故事表现了关注草原、保护生态的主题。此剧的艺术创作者们在深入治沙第一线,在走访苏和同志和群众的过程中,认真细致地了解典型人物的事迹后,切实学习理解认识所要创作对象的朴素的人文思想情感,以及在这个人物中所形成的楷模精神,尤其对人物的内心世界的生成进行深层的探究、梳理,用真情实感塑造了完整的舞台艺术形象。舞台上所刻画出来孟和的艺术形象对于观众来说应该是真实可信的,生动感人的。观众也不会有距离感,仿佛就是发生在身边的人和事。
治沙楷模苏和的故事能够搬上舞台,与我区老艺术家德德玛亲历发起并出任艺术总监,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和编创团队的精诚合作密不可分。2015年8月开始进入音乐创作的案头工作,10月就投入排练,创作过程短而快,体现了创作人员的素质和过硬的创作功底。
2016年1月8日,在其作品研讨会上德德玛说,一直以来有很多人无私奉献,致力于阿拉善荒漠治理,而她也想尽自己的一份力。所以她选择创作一台展现草原植树人这一特殊群体的舞台剧作,以舞台剧的艺术形式,宣传弘扬时代楷模精神,唤起公众对环境的关注、对人类未来的关注。我想还有一点,德德玛也是生长在阿拉善这片土地上的儿女,对这片生养她的故土有着更深的感情吧。同时也不难看出,选择用歌剧的艺术形式来表现家乡楷模人物的故事,这跟她所钟爱的民族歌唱艺术是分不开的。
此剧故事主线清晰,朴实委婉,时代感强。开始部分以老胡杨的独白讲述额济纳的历史沧桑,并以胡杨树和梭梭的渐渐消失而展开,它是历史的见证者。虽然描写的是治沙模范,但是运用歌剧表演的艺术语言刻画出主人公孟和(以苏和为原型的剧中主人公)的形象,并以这个人物围绕一个家庭的矛盾冲突等,通过夫妻、子女以及孟和的发小那森的言行,都反映出其在治沙的过程中不是一帆风顺。有支持的、反对的、怀疑的、观望的、不理解的等等,全都浓缩集中在这几个人物身上,浪漫与平淡枯燥有机结合,现实与想象浑然一体,演绎出一个鲜活的、让人敬佩的楷模形象。
(一)蒙古风格与流行音乐元素的结合
歌剧的最大特点就是善于抒情,用歌唱和音乐来抒发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与情感。这种艺术表演形式从西方传入我国也有近百年的历史。经几代人借鉴吸收融合西洋歌剧的创作手法,并结合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传统,来讲中国的故事,唱中国的故事,迄今为止,已经形成了具有中国风格和味道的民族歌剧样式。我国又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就有创作反映少数民族题材的民族歌剧作品如《草原之歌》《阿依古丽》等。
《爱在胡杨》全剧音乐由那楚格·占钦诺日布(蒙古国)创作,全剧音乐编曲由贝格德苏荣·阿拉腾呼雅格(蒙古国)担任。因此全剧在主体音乐的框架构成和音乐旋律的表达上,都是很具有蒙古国的音乐风格和流行音乐的特点。音乐主基调比较突出,旋律优美流畅,音乐中运用了蒙古族色彩浓郁的长调和马头琴。
如第二幕开始部分,是由编排的小树舞展开,表现了孟和夫妻种的小树开始发芽,吐出新枝,孟和怀着欣喜之情唱出《胡杨颂》:“望着父亲的背影/迎着母亲的笑容/远处传来驼铃声/那是祖先的福音/啊!故乡,啊!胡杨/远处传来驼铃声/那是祖先的福音。//圣水净化了我的身/大漠铸造了我的心/胡杨牵着我的手/做个热爱家乡的人/啊!故乡,啊!胡杨/你是天上的草原/你是地上的天堂/啊!故乡,啊!胡杨/你是天上的草原/你是地上的天堂/你是地上的天堂。”
此选段的旋律通俗流畅,舒缓委婉,真挚动人,蒙古音乐风格浓厚,流行元素蕴含其中。这是从内心流淌出来的歌声,这是对家乡的赞美和深深的爱。在这首歌曲中,尤其“啊!故乡,啊!胡杨/远处传来驼铃声/那是祖先的福音”这一乐句,抻长的高音长音中的细微甩腔,然后折回在中声区饱含深情地轻起,都凸显出蒙古音乐的韵味。
(二)不同角色的音乐选段设计
音乐的形象性是歌剧中人物塑造的灵魂。此剧对剧中主人公和配角的音乐语言形象设计和音乐的延展变化都进行了很好的个性捕捉。像孟和、苏伊拉、那森以及布仁和斯日其玛的选段中都体现出不同的人物性格特征。编剧特意安排了那森这个人物,作曲设计了男中音饰演这个角色,用男中音浑厚的音色来表现这个人物的心理。其代表着后进思想,将讽刺、挖苦、怀疑、投机、自私等等负面因素全都集中在了这个人物身上。那森的选段中常常带有怪腔,灰暗,并有些滑稽。那么在妻子的选段中又具有母性的宽厚、隐忍和坚强。
如在沙尘暴这场戏中苏伊拉唱道:“烈日像皮鞭/抽打在我身上/沙柳像烈火/炙烤在我心上/日夜操劳/就像婴儿一样关爱/一场风暴席卷一空/只留下一片荒凉/干枯的戈壁盼雨水/就像婴儿盼母爱/送去冬秋盼来春夏/何时才能草绿花开/就像生命一样爱着你/双手合十祈盼过你/心中的理想不知何去/就像荆棘刺在心里。”
此刻孟和夫妻新栽的树苗全部颠覆摧毁,如同农民一年的农作物颗粒无收。孟和痛定思痛地接唱:“我心爱的幼树苗/经不起一场沙尘暴/没有留下一棵树苗/满腔热血付之东流/这里的植被无法复活/多少中外专家劝谏过我/难道是我的蛮干/造成这么大的错……”
夫妻二人扮演者的唱功扎实,良好的气息支持,使歌唱发挥运用自如,歌声圆润丰满,富于感情变化。与此同时,这部分也是编剧最想要表达的,在沙漠中植树非同一般,意想不到的艰难重重。此处把剧情变化的焦点和高潮与人物内心的复杂、起伏波动很好地交织在一起,如孟和的痛心,加上自己的腿病犯了走不了路,妻子的动摇,儿女的责怪等等都体现在人物对白和对唱上。
写好配角选段是对歌剧主要角色的支撑。该剧人物塑造的重点有正面人物孟和,反面人物那森,与此构成对手戏。从这两个人物的矛盾对比来展开戏剧性。并围绕孟和家庭成员角色的不同表现,可以看到孟和周围邻里和普通群众的身影,既有妻子和儿女的关心爱护,又有家乡父老乡亲对沙漠植树从不理解、不可信到理解和支持的朴实性格。
如在第三幕中,是以孟和与发小那森这两个人物之间产生的误解作为故事的叙述。
由于那森一直在找孟和为什么不愿意离开黑城植树的原因,认定孟和白天植树就是为了掩人耳目,实则是在这里寻宝,就决定在黑夜探个究竟。那森通过深夜暗访跟踪,目睹了孟和与老伴在深夜推着板车拉水为小树苗浇水,以及苏伊拉因劳累突然晕倒的一幕,此时他幡然醒悟,唱道:“为什么我分不清黑白/为什么我看不清未来/对不起啊我的朋友/轻信谣言挫伤了你/你掌权不为自己/你是一颗不朽的胡杨/你脱下戎装抬头望/心里装着自己的故乡。//为什么我分不清高低/为什么我分不清冷暖/对不起啊我的朋友/金钱遮住了我的双眼/你当官不谋私利/你是一棵永远的胡杨/你脱下戎装抬头望/心里装着绿色的故乡。”
孟和、那森唱:“朋友啊我的朋友/真诚不怕天过午/真心不怕言过头/朋友啊朋友/真心不怕言过头。”
从上述的对唱、二重唱中有那森的悔悟和对孟和产生由衷的佩服,也有孟和对朋友的真诚和大度。在第一幕当中,编剧就交代了孟和和那森的人物关系,因此,在这里作曲家把两人的种种矛盾交集和情感的变化用音乐抒发了出来。以上的对唱、重唱虽然没什么难度,但是衔接自如,歌词中还运用了蒙古民间文学中的比喻、谚语等,很有歌剧表演的特点和味道。
(三)艺术表现手段的合理利用
1.传统歌剧的演出编制很庞大,由独唱、重唱、合唱队、管弦交响乐队、舞蹈、舞美等组成,而且全部是现场演唱和演奏。但这部民族歌剧的看点就是其音乐创作和艺术表现手段与传统歌剧在演出和演奏上有很大差别。首先,精简了管弦乐乐队和合唱队的现场演唱和演奏,它采取了节约成本的音乐制作方式,录制了全剧的音乐伴奏带,包括大合唱都是提前录制好的。其二,大部分的人物选段写得都很通俗,易学易唱,很适合作为音乐学校的教学剧目,帮助蒙古族的孩子们打开歌剧与表演的这扇窗户。其三,弦乐伴奏运用了民族乐器马头琴的独奏以及长调,加强了蒙古族的音乐色彩。如孟和的独唱《胡杨颂》,种树歌舞大合唱,尾声歌舞大合唱都有动听优美的旋律线条,跳动的音符具有感染力,时代气息强,流行、通俗音乐元素与蒙古风格结合得自然协调统一。其四,乐队采用了部分弦乐乐器,独奏乐器马头琴、钢琴以及合成器的混合录制。这种音乐制作方式也都包含了音乐的流行元素。加之简易的布景道具等很适合推广演出和宣传。
2.大合唱与舞蹈的有机结合。大合唱写的还是很成功的,是全剧的主题音乐。旋律优美,活泼清新,充满年轻人的朝气,并且与舞蹈结合得很贴切,很合理。尤其志愿者《种树舞》的编排与大合唱的结合运用自如,一大队青年男女志愿者迈着矫健的步伐上场,帮助孟和种树,浇水,场面热火朝天。非常符合情境,在剧中发挥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3.与此同时,歌剧里还编排了几个大段的舞蹈场面,有拟人化的、纯粹歌舞形式的。在舞台画面的呈现与表述上,一改歌剧舞台调度布置的常规做法,如孟和与苏伊拉共同栽种的小树苗一天天在长大,这时一群少女装扮成小树苗,跳起了《小树舞》。又如,表现沙尘暴来临摒弃用音乐、音响模拟风暴的肆虐狂啸,而是用奔跑的舞蹈与大块的绸缎来表现沙尘暴滚滚而来势头强劲的《沙尘暴舞》,以及《动物狂欢舞》,寻找宝藏的《古董舞》,尾声的男女萨吾尔登大歌舞场面等,都是为剧情、人物塑造而设计。单从歌剧的角度看,舞蹈占比重过大,舞蹈在歌剧中抢了风头,有音乐剧或歌舞剧的倾向性。
笔者认为,这部歌剧还有提升完善的空间。首先,歌剧音乐的旋律写法,旋律走向以及歌唱、歌舞表演等形式都显现出西洋音乐剧的踪迹。为此,要进一步准确定位于歌剧或音乐剧,将音乐创作与表演形式规范和统一。其二,在音乐的表现上还不够充分。歌剧中主要人物的选段在心理的描写,人物内心起伏的表达还不够细腻。其三,要有歌剧整体演唱的完整性。如布仁和斯日其玛在树林里与动物嬉戏这部分情节与二重唱是否可以删减,唱功与音乐的表现不给力,不够完满流畅。其四,可以重点写好夫妻的二重唱。至少要有两三首能让人印象深刻的人物精彩选段。另外,部分人物和家庭成员的对白占了很大篇幅,可以精简,或改写成重唱、多人对唱、四重唱等,丰富歌剧的歌唱魅力。其五,如果条件允许,应采用现场交响乐队演奏与歌唱表演,共同烘托推进剧情的发展和人物内心细致入微的刻画,定会增强艺术感染力。
总而言之,民族歌剧《爱在胡杨》尤为注重现实意义中浪漫气息的表达,舞台布景制作的很美,是色彩艳丽的胡杨景观,是阿拉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让人心旷神怡,无限向往。艺术夸张的浪漫主义手法,将歌唱、音乐、舞蹈、舞美置景、灯光等糅为一体,强化舞台艺术效果和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吸引观众和打动观众,并引发观众深深的思考。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