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东大寺寻古

时间:2024-05-20

莫尔吉胡

(内蒙古电影制片厂呼和浩特010010)

东大寺寻古

莫尔吉胡

(内蒙古电影制片厂呼和浩特010010)

东大寺位于日本国古都奈良,建于纪元728年。2016年笔者走入东大寺,考察寺中保存的匈奴古乐器箜篌以及其他我国唐代的宫廷乐器,以研究古乐器的文化与历史价值,探讨蒙古古音乐文化同世界古音乐文化的联系与影响。

东大寺 匈奴古乐器 箜篌 琴弦

日本国古都奈良有一座古寺,即“东大寺”,建于纪元728年(相当于我国唐朝德宗年间)。最初建寺时名为“金钟寺”,后来于纪元743年升格为国家级寺院,更名为“大和国金光明寺”,此寺成为日本国研究佛教教礼和培养学僧任务之处。寺庙建筑辉煌、庄穆,但建庙以来的120余年间几度被战火烧毁,加上可怕的地震以及其他灾害洗劫与侵蚀,寺中佛教塑像、经卷、绘画、建筑更是遭到灭绝程度的毁坏。多年来,这样一座他国古寺引发我的奇思,其原因有二。第一,这里奇妙地保存有匈奴古乐器——箜篌;第二,尚有数十件我国唐代以来的宫廷乐器。故,为亲眼看到3000年前的匈奴古乐器,弥补对这样一件古乐器型制、琴弦配置所知甚少的憾事,始终在等待一个访日良机的到来,如同文题所示到古寺做一次寻古的考察。

2016年,我却身染重病,在生命垂危之际我被送到日本抢救。数月来,病情好转的情形下,思念之久的一件事:到“东大寺”寻古驱使我走进日本国古都奈良,走进了“东大寺”。

写到这里,该进入本文中心话题了。因为,箜篌(现遗存于人间唯一的古乐器)怎么会在一座古寺中存留?何时经过怎样的途径传到了日本?再有,乐器的型制、质地、琴弦之数都无所记载。我想:在有生之年务必亲身亲眼了解与目睹这件古乐器,从中必定能明了此件古乐器所标志的不寻常的文化与历史价值,甚至会窥测到蒙古古音乐文化同世界古音乐文化彼此的联系与影响。

在急于想看到箜篌的心情的催促下,向一位工作人员询问,回答却令人心灰意冷:“没有听说这个庙里有过匈奴乐器。”我只好做了自我介绍:“我是来自中国的音乐工作者,想了解这件古乐器。”经这位工作人员联系,很快来了一位中年学者——永井洋之先生将我们引领进“东大寺研究会”会客室。这位学者正是负责箜篌等中国乐器的,时而写些介绍文章。接下来将永井先生谈话内容整理如下:

1.过去,这些珍贵乐器在东大寺庙里保存,由于不少文物受到湿气、温度变换的影响,所毁很大。故2011年10月国家成立了“东大寺博物院”,将遗存的佛教神像、宗教经卷、工艺绘画以及不少古乐器宣布为“国家文物”(国宝)而全部收藏到设备完善、文物修复健全的“正仓院”并归属皇宫宫廷内直接管辖。这样,文物全部由“东大寺”移交到“正仓院”,平时已很难看到,只有等到“正仓院”每年定时举办“展览”时有可能看到。这样,您这次来想直接看到箜篌已成难事。

2.关于匈奴箜篌。“东大寺”内确有一件匈奴古乐器——箜篌,但损毁严重,事实上已看不清乐器整体外观(请看图片1)。

永井先生再次表示:“过去放在庙里保存,由于没有任何保护设备,久远的古文物也只能呈现如此形状,实为可惜。据古书记载:箜篌琴声极为优美,现在如此情景下永远无法听到了。”

在这里,我们探讨了这样几个疑点:

(1)琴弦的数字。永井先生指着图片中横向一支木杆说:“这里有23个小孔”(这是系弦柱)。故(箜篌原型照片)琴弦有可能是23根弦。

图片1

(2)琴弦的质地。我提出:“琴弦是什么质地?是丝弦?是铁弦?还是动物小肠晾干后制成的弦?”永井先生的见解是:“从遗物来看,未留下任何琴弦的痕迹,有可能是动物小肠制成的琴弦,全部腐蚀。”

图片2

(3)琴弦的音高、音列排序。我们二人的见解是:有可能完全无法知晓了。

图片2是“东大寺研究会”的研究员参考旧箜篌的形状仿造的琴体。

琴体高度148.5厘米,系弦横木柱长度为78厘米。系弦柱上系有23根麻绳。这个处理来自图片1,腐蚀的琴体下有1条麻绳。研究员们仿制时误认为这是系弦柱所使用的牵引绳。我认为,琴弦直接系在横木孔中是有可能的。倘若经过麻绳会影响琴弦音准。那么,那根琴体之外的麻绳有何所用呢?值得深思。

箜篌来源。中国古书记载箜篌起源于古代的亚述、巴比伦、波斯、埃及、希腊等国。

箜篌分为两类,一类为竖箜篌,另一类为卧箜篌。“东大寺”保存的是竖箜篌。我提出:日本“东大寺”遗存箜篌何年何月经何人之手由中国传入日本的?永井先生介绍:“有可能是经过韩国古国‘百济’①传入我国”。据我们研究,“正仓院”保存的箜篌,尚不是由匈奴时代直接传入而是在中国唐朝时代宫廷乐队所使用的唐代箜篌,有可能是遣唐使②们带过来的。

起草这篇考察报告之时,在图片1的箜篌照片中,系弦柱与琴体相连接的木板上有5个大小不同的孔,引起我的思考,这是做什么用的?我推测:图片下方的那条细麻绳穿过这里的小孔,演奏者实际演奏时为使琴体稳定,将麻绳套在左肩部以免琴体左右摇动。假若这个推断尚符合实际的话,图片中仅留下一条麻绳便是合理的。

访问即将结束时,永井先生代表“东大寺研究会”郑重表示:“欢迎中国蒙古族音乐家来东大寺考察民族古乐器。只是未能看到实物甚表遗憾,好在每年举办‘东大寺国宝展览’,欢迎届时前来,可观看到古乐器文物。希望我们保持联系。”

对永井泽之先生的热忱接待,听到他对“东大寺”箜篌遗物的详尽介绍,应该说此次采访收获很大。箜篌,如此久远的古老乐器,当今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遗存文物。再从乐器之祖源来谈,一件古乐器却涉猎到东、西文化之融合这一深层人类文明之交往与浸染历史,可谓“东大寺”遗存为进一步了解或人们常用词汇“解读”不少被埋没或被遗忘或忽略的古文化,古文化所展示的辐射态势是很有必要的。

我曾多次发表对蒙古古音乐文化探索、考察、观察、思考成果的论文和报告。多年来,从中逐步形成的逻辑归纳或称之为理论观点:即一个观点——古文化所呈现的历史奇迹——“Doughnats现象”(可译为“古文化的辐射态势”)。为此务必树立三个能力,即:古文物、古文化的识别能力;近现代与远古文明的识别能力;古文物、古文化能够遗存下来的社会背景识别能力。

精准地说,没有这三种识别能力便无力认知“古文化的辐射态势”,更不可能解读不同属性、不同社会、经济背景下所产生的文化之间的冲撞与融合。既然到了“东大寺”寻古,愿意在此做这里所遗存下来我国古代乐器的情况介绍。从日本“正仓院”历年进行的“古文物展览”目录来统计,具体文物如下:

(1)紫檀木五弦琵琶。奈良时代自中国传入。总长度为98.5厘米,宽幅为40.7厘米。现存5件。

(2)螺钿枫琵琶。长度为97.0厘米,宽幅为40.5厘米,现存1件。螺钿是指琴体面上的各种图案与花纹是用研磨的贝壳装饰,枫是指琴体用枫木所制。

(3)紫檀槽琵琶。全长为98.5厘米,宽幅为41.2厘米,四弦。此乐器源于波斯,“正仓院”现存1件。

(4)紫檀木四弦阮咸。长度为100.4厘米,琴箱直径为39.0厘米。琴体花纹与鹦鹉图案均用贝壳、玳瑁装饰。现存1件。

(5)桑木阮咸。长度为102.0厘米,宽幅为38.2厘米。四弦,现存两件。

(6)尺八(雕石尺八)。筒长为35.9厘米,吹口径为2.4厘米。六孔。实为中国箫。通常以竹制作。这件吹管乐器是以蛇纹岩石雕刻而成。据传,这件雕石箫是中国唐朝初期一位名为“吕才”之人所创制。仅此1件。

(7)刻雕石雕。长度为43.7厘米。六孔(前五孔,后一孔)。用竹制作,琴体上刻花鸟、美女摘花、弹琴图案。存有1件。

(8)金银平文琴。长度为114.5厘米,宽幅为20.0厘米。实为中国古琴,琴弦已腐烂。以琴体上刻有“铭文”所记,此琴制于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仅存1件。

(9)吴竹竽。长度为97.0厘米,由17根长短不一竹管插在木制壶中构成的吹管乐器。自公元7世纪传入日本国,常常用在日本“唐乐”演奏中,现存1件。

(10)竽。管长为78.8厘米,十七管。起源于中国南方。发出的声音比笙要低。现存1件。

(11)假斑竹笙。管长为57.7厘米。“假斑”之意为原本用带有花纹的竹管做成。“东大寺”遗物笙,用的是画有花纹的竹管制成,故取名为假斑。吹管口不是长颈管而是直接用嘴吹,可吸亦可吹。仅存1件。

(12)磁鼓。长度为38.3厘米,口径为22.0厘米。像两个漏斗型的轱辘相对接一般,曲型鼓型。由于是陶制三彩鼓,不知可否敲击。仅存1件。

以上粗浅的统计加上箜篌,共有18件③。据我所知,尚有不少乐器待以后展出。

写完这篇颇具散文韵味的纪实报告,只是作为从事民族音乐研究的笔者来说又迈出的重要步履而已。从箜篌由西端到亚洲东方所历经的途径,可否使我们大开眼界,睁大眼睛看看蒙古族音乐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波及甚至冲击之猛、浸染之深,仅此而已。

2016年6月26日。

注释:

①百济。公元前18年到公元660年期间,在朝鲜半岛西南部建立三个古国之一,曾是海洋强国。该国民族有新罗、高丽、倭人和汉人,来往于中国、日本与朝鲜。

②遣唐使。隋唐时代日本国向中国派出的佛教留学生。

③中国古代乐器资料,包括文字解说均摘自:奈良国之博物馆:《回顾正仓院六十回展览》,2008年出版。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