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五大趋势

时间:2024-05-20

文/罗加芳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五大趋势

文/罗加芳

进入21世纪,在新一代科学技术革命的推动下,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出许多新的特征。如文化和科技的融合不断加深,新兴文化业态不断涌现,文化及相关产业之间的跨界渗透不断加深,等等。这些特征不但清晰地勾勒出当今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轮廓,同时也显现出未来五到十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五大趋势:平台信息化、内容虚拟化、消费体验化、产业跨界化和贸易国际化。

趋势一:平台信息化

文化产业新业务、新模式、新业态的不断涌现,不仅丰富了文化信息的传播渠道、传播秩序和传播内容,同时对传统的产业发展和社会生活模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信息技术的发展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迅速,信息技术对于文化产业的影响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入。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文化创意和文化资源可以通过信息网络无边界地传播和共享,知识和文化交流变得畅通无阻,创意氛围更易形成。第二,文化产品的信息比重不断增加,信息产品特征明显,以数字动漫、网络游戏、数字视听、移动内容、数字出版等为代表的信息内容产品占据着文化消费的主流。第三,信息技术渗透到各类传统文化服务当中,凭借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来提升服务效率和展示效果。第四,文化实体广泛利用信息技术及互联网的传播效应,来开展产品推广和品牌营销。第五,传统文化产业在信息化的推动下,实现了资源要素优化重组和产业升级。第六,区别于传统线下交易和在场体验,消费者在文化消费上倾向于使用数字化智能终端设备来获取、分享、购买、传播文化信息和服务,并呈现出“短频快”的消费特征。

从以上几个变化可以看出,现代网络信息技术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崭新的支撑平台,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服务形式,并几乎覆盖了文化产业中文化产品和文化活动的整个生命周期。当实体的文化活动与信息技术结合以后,数字化、多媒体、超文本技术能够统一处理文、图、声、像信息,促进了信息内容和类型的多样化,开拓了一系列全新的文化产业领域。这对于延伸文化产业链、提升文化产业能级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与此同时,信息技术在文化产业领域的应用带来了文本、图像、声音、视频、网页点击、超文本链接等非结构化数据量的几何式爆炸增长。那些以前被认为是是“无用的”海量数据,通过超级计算机和新开发的程序得到处理,产生了许多创新性的用途。“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其核心就是要挖掘出庞大数据库独有的价值。目前,这种基于数据的福利已经在文化产业领域显现端倪。由于文化产业源源不断地生产着内容,加上其广阔的用户基数和规模,“数据”成为继“文化” “创意” “知识” “品牌”等无形资源之后的又一重要资产。在信息时代,运用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实现文化产品创新和服务质量提升,将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趋势二:内容虚拟化

信息化推动了大数据的挖掘,也推动了人类由古典时期的仿造和工业时期的生产进入了由代码主宰的仿真历史阶段。在信息经济和虚拟产业的推动下,生产看不到材料,不需要工具,听不到声音,产品和服务不占据任何物理空间,但消费者依然会获得虚拟产品和虚拟服务,企业也可以从可处理、可演绎的数字化信息系统中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当人类逐渐进入一个由数字网络覆盖的“虚拟社会”时,文化产业也将不可避免地被卷入这场虚拟化的浪潮之中。比如人们今天也在读书看报,但是媒体介质和翻页方式发生了变化;人们不需要真实的乐器,却同样可以在数字终端中演奏动听的音乐;书画创作和设计图稿摆脱了实体纸墨笔砚的束缚,却可以表现得更为真实;舞台艺术加入了声光电等现代元素,可以让演员与虚拟的影像共同演绎;休闲旅游可以不用出门,却可以通过3D模拟和全景地图获得“坐地日行八万里”的切身体验,等等。

由于文化产业具有生产图像和符号的特质,它契合了当下大众消费心理的同时,反过来又加剧了这个社会的虚拟特性,因此人类的文化活动内容也不可避免地逐渐被虚构的或模仿的事物所替代。那些文本、声音、图像、符号极度真实,却没有客观本源和指涉物,它能让人们在缺席于某种场景时,获得临场的感官享受和神经的快感。

虚拟现实技术在文化产业领域的运用大大增强了这种虚拟的快感。由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人与计算机生成的虚拟环境的交互作用能够创造一个客观现实中并不存在的空间,它根据人的生理与心理特点,运用图形学和人机交互技术,使人可以在虚拟空间中身临其境。日本虚拟歌手初音未来举办的大型演唱会、深圳大型3D全息投影水秀节目“深蓝秘境”、周杰伦与邓丽君的跨时空对唱等,都可以看做虚拟现实技术在舞台演艺中的应用。在更广泛的游戏领域,可穿戴设备可以让消费者真正以“第一人称”进入游戏,在模拟的环境中体验极为真实的场景。此外,在影视、旅游、设计、展览、桌面软件、文化教育等其他领域,虚拟与现实结合也越来越紧密。

趋势三:消费体验化

约翰·霍金斯在《创意经济》一书中指出:“物质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满足并拥有相当多可支配收入的人,再加上其雄心抱负,就会在精神层面的事物上投入额外费用。”这种“精神层面的事物”可以理解为一种“心理审美体验”。文化产品所带来的体验形式,正是一种具有文化内涵深度的审美体验。电影、音乐、戏剧、展览、大型演艺,甚至网游、手机应用等多种文化产品与服务,给人们带来了激动、喜悦、欢乐、悲痛、忧愁、哀伤、憧憬等感受体验,让人们的情感和心灵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高峰体验,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

约瑟夫·派恩和詹姆斯·H.吉尔摩所预言的“体验经济时代”已经到来,因此通过传统低价策略和广告营销难以吸引和培养消费者。当代文化需求的增长越来越依赖于消费过程中获得的独特体验,这在早期文化生产创造文化消费的时代还鲜有体现。即生产者提供什么样的电影、书籍,受众就看什么,消费者相对被动,更无从谈“体验”和“感受”。新一代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全新体验形式的出现,网络游戏、移动式景观、3D电影、虚拟世界和扩增实境等一系列交互式、数字化、视觉化、娱乐性的体验需求出现了爆炸式的增长。

如今,生产创造消费的时代已经过去,网络时代的“民主化” “扁平化”和“去中心化”还催生了消费者新的体验追求,即参与生产的“创造体验”。这种生产者与消费者身份合为一体被未来学者阿尔文·托夫勒称为“prosumer”、克里斯·安德森称之为“创客”(maker)。在文化产业领域,这种“消费即生产”的态势在许多领域已经开始出现,并有望在未来获得井喷式发展。比如影视行业出现了“私人订制”的情况,谁来拍、谁来演、用谁的剧本,观众可以投票来决定;文化软件如何设计、如何操作、如何改进由消费者反馈信息决定;在新闻出版方面,人们读到的、看到的不再是传统官方媒体发布的消息,每个人都成为了一个信息创造中心,等等。在未来,随着文化与科技融合日益紧密,类似3D打印、激光切割机等新技术也会被普及到文化生产和创意设计当中,越来越多富有创造力的年轻人将摆脱资金、设备、场地等时代桎梏,而是通过计算机描绘心目中的产品的轮廓,并借用打印技术将数字信息转化为实体物品,真正达到生产、消费和体验的统一。

趋势四:产业跨界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高新技术迅速发展,传统工业时代产业边界固定、行业分立明显的局面被打破,“产业融合”正日益成为现代产业发展的另一种新现象和新趋势。在这种背景下,文化产业的也迎来了大融合和大繁荣时期。在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的双引擎驱动下,文化与经济的交流日益密切,文化产业与旅游、信息、制造、建筑、体育、休闲、会展、商贸、零售等相关产业之间呈现出多向交互的融合态势。

文化产业的跨界化趋势突出表现为“产业间的渗透发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产业界限趋于模糊,新兴产业不断产生”。因其出发点和集聚形式的差异,又呈现出不同形态和模式。大体可分为“对内融合”与“对外跨界”两个维度。就对内而言,一是发生在文化产业内部各门类优化重组过程中出现的“跨门类融合”,其目的在于适应市场需求,通过延伸产业链来提高行业核心竞争力和产品附加值。二是以文化、科技、创意、资本、市场、人才、品牌、渠道等为代表的产业内部要素通过集聚创新形成的“跨要素融合”。如“文化+科技” “文化+创意” “文化+金融”等为代表的融合模式已经在产业层面得到广泛的应用。就对外而言,跨界化又可细分为三个层面:一是跨行业融合,主要指通过行业间的功能互补和延伸实现跨界融合。这种融合多表现为文化内容和创意设计服务等向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延伸。二是跨地域融合,突出表现为跨地区经营和并购重组浪潮,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赢者通吃”模式和“文化航母”景观。三是跨文化融合,主要是指通过糅合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内容或元素,使文化及相关产品或服务具有增强文化交流、降低文化折扣、提升产业价值等功能。

跨界融合是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这种跨界化的趋势在近十年的文化产业相关政策层面也得到充分的回应。尤其是《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0号)中提出“加快文化软件服务、建筑设计服务、专业设计服务、广告服务等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装备制造业、消费品工业、建筑业、信息业、旅游业、农业和体育产业等重点领域融合发展”,表明文化创意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将作为国家培育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产业竞争力的重大举措。

趋势五:贸易国际化

21世纪以来,人类社会闯入了弗里德曼所言的“全球化3.0版本”时代,世界从小号进一步缩小到微型,并且将竞争场夷为平地。世界各国无不希望在世界平坦化的过程中占据着有利的位置,大肆推销各自的文化。在过去的半个世纪当中,以美国主导的“文化帝国主义”以潮水般的态势涌向非西方世界。借助全球化的贸易手段,美国文化产业的出口亦蔚为大观,成为其成功输出美国价值观的倾销平台。目前,文化产业和服务的国际贸易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软实力之间的较量成为未来国与国之间竞争的主要形态之一。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借助文化贸易推动“文化走出去”步伐也正在不断加快。以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为例,2014年文化产品出口交易额高达161.38亿元,占总成交额的6.94%,同比增长30.33%,十年来累计出口已超过1000亿元,成果显著。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相比美国等文化贸易成熟的国家,中国还处于起步阶段,不仅文化贸易逆差依然严重,还存在软件出口不足、出口地域不广、出口渠道过窄、贸易结构不合理等一系列问题。但总体来看,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与所处世界政治地位的明显提升,文化产业的国际贸易有望进入新的历史节点和快速增长期。

当前中国提出“文化走出去”战略时,仍然要面临两个问题:第一,哪些东西能够走出去?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文化宝库资源丰富,可开采的空间十分巨大。但是,西方世界对中国的了解,远不如中国之于西方。因此,把中国文化推向世界,去粗取精尤其重要。这一方面要靠挖掘,另一方面要靠内容创新,同时还应避免由文化差异造成的阻碍。第二,用什么方式走出去?中国目前已处于“半盘西化”的状态,这时采取“文化例外”无异于缘木求鱼。相反,中国应该在“文化入世”的进程中更加积极主动地拥抱世界。通过政策扶持、拓宽渠道、创新手段等多种方式促进文化出口。此外,中国政府还应调整思路,实现从“送文化”向“卖文化”的角色转变,不断调动和发挥企业和非政府组织等多方面力量承担起文化“走出去”的任务。只有存在积极主动的购买者和接受者,中国文化产品才能真正的走出去。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