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林墨:抽象已经是过去式

时间:2024-05-20

张瑜洋

林墨曾出版过一本名为《去那里寻找回来的路》书,书中记述了艺术家过去二十年的生活经历与艺术创作之“路”,而林墨往复于东西方之间的生活与创作之路,在经历了过时间的涤荡之后,似乎也印证了那句旧语“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从早年的实验水墨创作到从西班牙回国后《形意》系列作品,林墨始终致力于寻找根植于中国文化底蕴的绘画语言。在林墨看来:我们不应该用西方归类作品的方式归类我们自己的作品,毕竟西方的文化和我们的民族文化并无直接联系。而林墨在西班牙多年的学习和生活经历,也正是让他在充分了解了西方绘画的基础之上,得以“寻找到了回来的路”。所以,此后的他,便一如既往地用其潇洒的画笔涂绘着属于东方—中国的优雅境界和色彩、形状及纹理。

东方艺术·大家:90年您就开始生活创作于西班牙,但是您却一直在从事实验水墨的创作,为什么会有这种选择?

林墨:首先,我是美院国画系毕业,所以我对于中国绘画的语言方式比较了解。用它来调整我对他乡的不适。其次,我去那里不是为了学习和模仿西方的艺术,在别人家里怎么会找到自己的东西,我是为了去绕开那里,绕开他们的方式做艺术。我在西班牙创作,更强调我自己的身份,我应该以什么身份,什么面貌在西方展现。实验水墨是我东方身份的基因和象征。

东方艺术·大家:您觉得国外的生活给您最大的收获是怎样的?

林墨:出国之前,我们绝对不了解西方,对于西方的后现代主义艺术并不感兴趣,毕竟审美和文化背景存在很大的差异。90年代我去拜访大师塔皮埃斯,他就问我,你作为中国人来西方做什么呢?我说是来学艺术的。他反问了我一句话:艺术可以学吗?是的,艺术怎么可以学呢?这对我有很大的触动。艺术不能学,我们只是在学别人的方式,而不是你自己对世界的表达与认知。你了解别人,也就了解了自己,文化也是一样,一定是用生命的体验来发声。所以我后来书写了《去那里寻找回来的路》,我就是因为去了,所以我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东方艺术·大家:您是从何时开始《形意》系列作品的创作?

林墨:2007年,我从西班牙回国之后就开始这一系列作品的创作。我是在用绘画的方式,强调“绘画”而非“图示”,这个一定要搞清楚,啥是绘画啥叫图示,现在世上绝大多数的东西是图示,西方也没落了,因为绘画太难了,年轻人都放弃了,投机取巧。多带有工艺制作的成分,作品是死的观念,没有和自己的生命发生关系,我的作品一直在变,我认为作为一位艺术家,你是一个生命的活体,你不能复制自己,每一件作品都应该是唯一的,因为你每一天的感受是不一样的,你复制作品或者复制概念,这都应该算是衍生品,而并非艺术。

东方艺术·大家:您认为您的创作是抽象作品吗?

林墨:抽象这个词,是一个老的概念,它已经属于过去式。我们为什么要用西方归类作品的方式来归类我们自己的艺术作品,把自己放入他们的体系里,我避讳抽象这个标签,毕竟西方的文化和我们的民族文化没有直接关系,它更像一条铁道上的两条铁轨并行的通往一个方向,一定是人类文明的普世高度,来看待不同文化背景产生的作品和差异性。中国人讲究写意、韵味,但是西方人追求理性和科技的,我们没有必要用西方人的理解方式来看世界。

东方艺术·大家:在您的作品里拥有隐藏的形式,有东方追求的宁静和韵味感,您是如何理解“东方美学”的回归?

林墨:如何回归,你是直接照抄东方,还是直接照抄传统,学古典,直接拿来式使用是没有意义的,我们应该找到的是中国文化的精髓,通过现代的表达方式呈现。中国人讲究“宁静致远”“低起远收”的空间韵味之美,西方绘画讲究的是一种逻辑分析,我们应该明晰两种文化的差异。

东方艺术·大家:您接下来的艺术创作有怎样的规划?

林墨:我从来不会规划自己,创作也是随机性的,根据展览和展览空间来调整方式,现在考虑下半年在欧洲和台湾的展览作品。在我看来艺术创作不应该受材料的限制,材料仅仅只是辅助我表达内心创作的媒介。所以我不仅会继续现在的创作,也会创作一些水墨作品和雕塑作品。endprint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