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高式熊
先辈留下的精神财富
见过大师的一定是幸运的人
高式熊
我九岁开始学写《说文解字》,当时只是盲目地学习,每天几十个字,一面学字体,一面理解字义。几年下来,逐步体会到学书与刻印有关,进而产生了深一步研究的想法。
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一部《金石索》,其中有玺印两本,就取来临摹,虽然是摹刻本,但印文不失平正,于是动手刻印的兴趣大增。由于从来没有得到过老师的指导,闭门自学,渐渐地对自己的刻法产生了怀疑:究竟这样走下去对不对?
二十岁时,在一个极偶然的场合,我见到了赵叔孺先生。当时,我急切地想得到指教,便迫不及待地提出了问题,我问:“我看过许多篆刻书籍,其中有赵凡夫十三法、冲刀法、切刀法等等,究竟什么是刀法?”谁知赵先生的回答大失所望,他说:“只要能刻成字就是刀法,关键在于自己的掌握。”原本以为篆刻是多么复杂的事,如今专家竟是如此淡淡地看待。我仔细琢磨赵先生的话,感到学篆刻,就是要多实践,多体会,不要为书本上的名词缚住手脚,重在自己的把握能力上。于是我更坚定了要发奋学习篆刻艺术的信心。
高辟兵(附款)
缶龛(附款)
春山如笑(附款)
有志者事竟成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赢(附款)
茶之器(附款)
风炉(附款)
虞洪入山采茗(附款)
在以后的实践中,我逐步体会到,写《说文解字》,不单是要写像,而且要注意音义,了解文字形成的来龙去脉。篆刻主要是篆,必须是在学习《说文解字》的同时,把重点放在解决字形上,比如临写《石鼓》、金文、汉篆以及瓦当陶器铭文等。篆刻艺术历史十分悠久,人们常说印宗秦汉,秦汉是篆刻的鼎盛时期,刻印就一定要以此为根基。汉印有好、坏,必须有所挑选,不能一味盲从临摹而良莠不分。临摹不能单求形似,还应研究每一个字在一印中所处的地位,研究点画之间关系的配合。汉印看似平正,但平正之中寓奇特,古玺篆法变化多端,不能以简单的公式来套篆刻艺术的特点。有人说刻秦汉印是墨守成规,没有出息,这种说法是不对的,秦汉印是中国印章艺术的精华,是学习篆刻艺术的必由之路,要想逾越秦汉印而创所谓的个人风格、时代面貌,是绝对不可能的!
我还认识到,中国的流派印章,诸如浙派、徽派等,究其根源均出自秦汉印,尽管用刀方法不同,印文效果亦异,但终难脱离秦汉印这个根基。邓完白用书法体入印,独创一格,以后各印家都采用陶文、金文以及封泥等入印,都是以刀代笔,把古人传统的艺术熔铸于方寸天地之间,把秦汉印的精魂发扬光大。
古人曰“小心落墨大胆奏刀”,这确是金科玉律。篆刻,是篆与刻的结合,只懂刀法而没有书法基础,是刻不好印的;而只会写字不懂刀法亦刻不好印,所以一个篆刻家必须能写会刻,使自己成为一个书法、篆刻都过硬的双栖艺术家。
我今年已经九十多岁了,仍然一如既往乐此不疲地每天写字刻印,许多同道小友来求教,我总是劝导他们要踏踏实实地练好基本功,一步一个脚印地去钻研探索,如此,则前途无量。
为铭
安吉吴俊(附款)
丁仁之印(附款)
西泠印社从创办至今,虽然历尽艰辛,几经波折,然而却生生不息,不断发展,究其原因,社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献身于艺术的品德,是很重要的一条。
回想起来,我同西泠印社的社员早有来往,而且印象深刻。我十六岁那年,翻阅了一本家藏的《金石索》,对篆刻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便开始学习刻印。这件事后来被我父亲的朋友赵叔孺得知,他鼓励我好好学,并说:有一本张鲁庵先生编的《黄牧甫印谱》,很好,你可以看看。他告诉我,张先生就住在九福里,我正想去拜访张先生,不想有一天,我家里来了一位中年人。他一进门,便自我介绍说:我是张咀英(鲁庵先生的号)。然后拿出一本《黄牧甫印谱》,送给我。我喜出望外,如饥似渴地学习起来。这件事,我终生难忘,至今还记得那是1941年,我二十一岁,鲁庵先生四十二岁。他家所藏印谱有四百多种,大多十分珍贵。可他从不吝啬。他对我说,你学篆刻,必须要多看印谱。他将家藏印谱分批送到我家,看完再换。这样,两年左右,看了几百种印谱。我便成了鲁庵先生家中的常客,每个星期至少去两三次。为了让我学习方便些,鲁庵先生在自己的书房里为我按放了一张写字台,又给我一把房门钥匙,让我自由进出。一个二十岁左右的毛头小伙,居然得到了一位艺术上有成就、年已四十多岁的老社员的如此关照,这除了鲁庵先生无私提挈后人、一心为发扬篆刻艺术的高贵品德外,还能有什么呢!后来,鲁庵先生倾其所有,将印谱等捐献给印社,便是最好的印证。
王禔原名寿祺
茶之道(附款)
茶之具(附款)
炭挝(附款)
印社创始人之一的王福庵先生,不但是我艺术上的引路人之一,也是我参加西泠印社的介绍人(另一人是丁辅之先生)。福老是我父亲的朋友,我的长辈。我于1942年第一次见到他。他刻的印,典雅隽秀,我从他的印作中得益匪浅。特别是他诲人不倦的精神和对印社的热爱,更使我难忘。他常教导我篆写印文务必规范。我亲眼见他为一个字的正确无误,查遍各种资料的情景。张鲁庵、秦康祥先生发起篆刻、编拓的《西泠印社同人印传》(四册),倾注了福老的不少心血,印谱完成后,我钤拓一部(四册)交给社长张宗祥先生,存于印社。福老虽身在上海,却念念不忘印社的山山水水。实在想念得紧,便决定把印社所有名胜的名称,刻成印谱。他亲自选定内容,亲自撰写边跋,叫我篆刻。我篆好印样后,送请福老评定修改,然后动刀。福老将此印谱定名为《西泠印社胜迹印谱》。福老还亲自带我到杭州参加印社的活动。同车前往的有社员梁友三、童大年。记得当时室内正中挂着浙派创始人丁敬的像,大家首先向前辈的像行礼后,才开始其他活动。中午和傍晚,在四照阁前用膳,一式方桌长凳。里外搞接待的是一位叫秋生的老人。他非常热情,称福老为“四爷”。晚上,外地社员住宿在观乐楼楼上。我的床铺左面是张石园先生,他睡前,先用一只布袋把长长的胡须套好。这次活动,不仅让我一切都有新鲜的感觉,而且对我今后的人生之路亦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
如今印社当年的长辈和师尊均已作古,他们给我们留下了不能用金钱估量的物质财富,更留下了最为珍贵的精神财富。今后,繁荣和发展西泠印社以及书画篆刻的任务,历史地落到了健在社员的肩上。我愿和大家同舟共济,共同努力。
观自在菩萨
茶之源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甑
能除一切苦
芳茶冠六清 溢味播九区
吴隐印信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