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张学群
让书法充满画意
张学群
跨越书法的边际就到了绘画的疆域
张学群 安徽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研究员、中国书法家协会青少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作品多次入选中国书协主办的全国书展、“兰亭奖”展览等大型展览;论文获中国书协举办的“全国第四届书法理论讨论会”三等奖、“书法三十年”征文论文优秀奖(最高奖);多次被评为“中国书法十大年度人物”等。
书画同源。从文明产生之日起,人们便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对事物记载的需要。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生活的不断复杂化,人们从最初的结绳记事,逐步发展为以图记事,并最终导致文字的产生。在仰韶、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上的一些符号,具有一定的物态形象和标志意义,这些符号具有绘画和文字的双重内涵,很难说它是绘画还是文字。就此意义上说,书与画既同源又同体。后来经过长期演变,二者逐渐分途,绘画更重造型,书法更趋抽象,并最终成为本质不同的两种艺术。但在后来发展的历程中,二者之间仍保留着难解难分的亲缘关系。唐代张彦远说:“书之体势,一笔而成,气脉通连,隔行不断,维王子敬明其深旨。故行首之字,往往既其前行,世上谓之一笔书。其后陆探微亦作一笔画,连绵不断,故知书画同笔同法。”“书画异名而同体。”北宋郑樵有言,“书与画同出。画取形,书取象;画取多,书取少。凡象形者皆可画也,不可画则无其书矣。然书穷能变,故画虽取多,而得算常少;书虽取少,而得算常多。”按清代石涛的话说就是“其具两端,其功一体”。
在书法与绘画的关系中,书法对绘画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书法是中国画的基础,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其点线的粗细、长短、断连、疾徐、枯润等所形成的艺术效果和由此产生的节奏和韵律,为中国画以线造型的艺术形态提供了最直接的借鉴;线条的书意美,成为中国画不可或缺的审美前提。特别是文人画兴起以后,书法渗透于绘画更显重要,从而导致中国画始终末脱离“写”的特征而存在。“书画同源,用笔之法从书法来。作画全在笔力,方能透底。”(黄宾虹语)然而,人们往往容易忽略的是绘画对书法的作用。其实,中国画对书法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书法家在创作时,以画法的生动气韵为其境,以瑰奇多变的笔法、大气淋漓的墨法、空灵奇崛的章法,使作书尤作画,书中见画意、得画趣、留画韵,是书法创作的高境界。在书法发展的过程中,诸多书法名家大师正是得益于在绘画形式美方面的启发和助力,才使得其书法表现出不同于全然是书家的魅力。创造了墨戏云山的米芾,点画以侧笔横卧而成,其书之用笔,也以侧笔取妍,既迅捷利落,又沉着飞翥,米芾自称“刷字”,其刷字的爽快与墨气云山的元气淋漓如出一辙。董其昌绘画以淡墨取胜,又将淡墨运用于书法,使其书法之墨法层次丰富,于笔法之外,从墨法上开创新路。八大堪称以书入画又以画入书的代表,在精神层面上,他追求画意通书意,将写意画的神釆意绪渗入到书法,自觉地把绘画的幽默感和稚趣感融入书法的字里行间,使其书法朗润可爱,幽默有趣;在技术层次上,八大善于把写意画的笔墨和空间图形的特征渗入到书法中来,在章法布局中有意压缩或张大其字的空间,使其书法用笔凝重洗练,构成精彩绝伦。郑板桥主张“以画之关纽透入于书”,《清史·本传》评他的书法说:“少工楷书,晚杂篆隶,间以画法。”“板桥作字如写兰,波磔奇古形翩翩。”(蒋宝林《墨林今话》)欣赏郑板桥的书法,谁也不会否认其翩翩多姿的笔画中往往含茹着兰竹一枝一叶的意象。林散之成为一代草书大师,淡墨入草,是其书法的重要特点。而这一特点是他从黄宾虹绘画墨法中得来的。书法对中国画的借鉴意义可见一斑。
第129至137页均为张学群作品
让书法充满画意,从根本上说,是源于汉字的象形特征。象形性是汉字的最基本的特点,也是书法艺术最重要的规律和表征。当书体演变到隶书、草书、行书、楷书以后,形体虽然完全脱离了图画的迹象,但历代书法家在进行创作时,都十分强调要向自然学习,而且要求书法家在书写抽象的“不象形”的点画、结构时,必须牢牢抓住它“象形”的因素。所以东汉蔡邕《笔论》中说:“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这段具有深远影响的书论,强调了书法要把握住它的象形性(须入其形),要表现出人或自然的种种动势、种种神态。那些点画、结构之间,要“纵横有可象”。同时强调种种动势和形态只是“若”,说明坐、行、飞、动、往、来、卧、起……都不是实际的动作,而只是像那些有生命力的种种动势;至于“利剑长戈”、“强弓硬矢”,无非是指用笔的俊利遒劲;“水火”、“云雾”不过是指它变化的丰富。可见“纵横有可象”之“象”,不是说书写时摹拟某种形象,而是说创作者意念中要有形象性活动,也就是书法的“意象”。
可以说任何艺术都离不开意象,没有意象也就没有艺术。书法的意象和绘画不同,绘画艺术是“半抽象”的艺术,而书法是纯抽象的类似于音乐的艺术。中国画仍然没有完全摆脱对物象的某种程度的摹拟和依赖。而书法尽管在“现代书法”的创新中,有过“具象”的“书
法画”的尝试,但实践证明是不可取的,从总体上看书法仍然将再现因素减少到最小,而将其从表现客体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以表现主体即自身感受为重点。书家往往是从笔法、笔力、结构、布白、气势、神韵、意境等方面抒发自己的情感,而不是借助于具体实在的物象模拟。以“点”为例,卫夫人《笔阵图》、欧阳询《八诀》都说,“点”如“高山坠石”。当书法家运笔写一“点”时,“高山坠石”的意象便油然而生于笔下,于是他写出的“点”虽不必像石头的形状,然而它的笔势、神态却是像“高山坠石”一般。由此可见,书法的意象是抽象的,而非具象的。在书法创作中,只能追求画意,而不能追求画像或像画。由于汉字本身含有象形因素,这个因素被书法家加以把握、加以丰富、加以改造而成为意象,书法的意象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画意。
书法作品的画意是在对立统一法则促动下由多重因素、要素所形成的,我认为最重要的有五个方面作支点。一是汉字本体。书法是书写汉字的艺术,书法以汉字为基础,又以汉字为载体。书家以汉字为审美对象,融进自己对美的理解和追求,产生书法的意象,创造出丰富多彩美妙的书法形象。二是笔墨效果。笔墨功夫是书法创作最重要的基础,笔墨表现是书法创作最高的表现。书法创作要表现出画意,必须在笔墨运用上狠下功夫。书法用笔第一,墨附于笔。从某种意义上说,用笔效果是要靠墨的呈现效果来体现的,所以用墨也很重要。讲用墨,关键是要在浓淡层次上做文章。此外,还要处理好用笔与用墨的关系,努力实现笔不碍墨,墨不碍笔,笔助墨韵,墨助笔力,笔中见墨,墨中见笔,笔墨结合共同显示出力与气、妍与韵的交汇,共同彰显出笔墨丰富的表现力。三是形式构成。笔法重要,造型也重要,书法的形式构成主要是指造型。笔法是书法创作的基础条件,造型是一个书家形成个人风格的主要因素。历代书法大家虽然笔法都十分精到,但都是以特立独行的造型风格特点名世的。塑造一个新的书法形象,出路就在造型。一部书法史既是一部书法创造的笔法史,更是一部书法形态造型的历史。因此,要使书法创作充满画意,就一定要重造型、重形态。四是情感融入。书法是一种抒情写意的艺术。“文则数言乃成其意,书则一字已见其心。”艺术创作常常有赖于情感的激励,因而视“以情生文”的创作方式为最高境界。书法创作要充分表现画意,特别需要激活情感的力量。我们要想创造出震烁千古的艺术作品,首先要有强烈而激动的情感。对于书法创作来说,以抒情为贵,又以抒性为难。因此,如何酝酿情感,把握创作激情,就成了创造书法意象的重要环节和不可或缺的心理素质。五是氛围营造。氛围营造是以上支点的综合反映。充满画意的书法作品,一定是氛围浓厚、丰富多彩、格调高雅的作品。氛围营造要求书法作品要有气势,有震撼力;要有整体感、流动感、协调性;要有韵律、节奏、弹性。这些对比关系越多,内涵就越丰富;对比反差越大,视觉效果就越强烈,也就越能彰显出画意。
古人云:“作书不通画理,则其书无韵。”鲁迅先生也曾说过:“书法就是画画。”
让书法充满画意,使作品更精彩。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