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王宗亮
当今中国,拍场上的“挥金如土”屡见不鲜,动辄成千过亿的单品成交让人们麻木,“亿元俱乐部”也变得越来越臃肿。不过,这样显赫的成就却没能救起“屡振不兴”的“文化消费”,这个总是身处水深火热之中的鸡肋同行,让各方伤透了脑筋……
6月15日,“印象派之父”莫奈特展在上海落下了帷幕,此次展览是中国大陆首次呈现以莫奈为主的专题展览。截止到目前,该展观展人数已经超过40余万之众,而“莫奈热”的气息也早已被各大媒体竞相关注报道,完全没有已往大师来华不招待见的那种“捕风捉影”之感,举国上下仿佛一夜之间进入了一个“Art 趴”。
其实“莫奈特展”于去年就已经在台北历史博物馆展出,莫奈团队便马不停蹄的将此展带到上海某购物中心;在刚刚过去的伦敦苏富比上,莫奈名作《睡莲》更以3000多万英镑获拍。虽然竞拍者是否为亚洲买家还尚且不知,但从国内媒体对此始终不渝的关注热情来看,国内人们对莫奈的热情从未衰减。
关于这次展览,除了莫奈大量经典名作和生前用品外,展览地址的选择也尤为引人注目——“购物中心”。这个极具纯粹消费象征的场所,让展览看起来多少像是一次艺术版的“Macy's day pread”,而这起初也让包括莫奈展出团队在内的不少人都颇有微词,只是,随之而来的观展大潮则让这一切争执都化为了烟云。据了解,除了上海本地观众,展览还成功吸引了位处长三角多个城市的居民,一家三口早早买票预约的现象成了家常便饭。不难想象,展览票务现场的排队长龙更是颇为壮观,展方为此还特地开发相关APP,用来帮助观众了解排队和余票等实时信息,好规划自己的时间:比如说,如果你发现此时预约排位还早,便可以选择先去吃喝shopping一番。
尽管此次盛事让那些所谓“国人不懂艺术”的论调又尘嚣其上起来,但在拍场上叱咤风云的经典大师,现在也确实被绑在了我们的经济战车上,并真实“经历”了与一场没有硝烟的“消费战争”。顶级的艺展设在熙攘繁华的商业地段,既能“吸睛”,又能“吸金”,恐怕这样的成绩羡煞了苦于在艺术与商业寻找平衡的人;而对于购物中心是否可以帮助艺术普及,此时恐怕不宜过早进行讨论,但在笔者看来,此种模式是不是可以给逐渐陷入转型困境的“城市综合体”们带来些新的启示:艺术在中国,是否已经到了可以充当“中等收入阶段”、“中等消费阶段”的救火队员之时?
总之,造势也好,“取巧”也罢,展场的选择亦是“莫奈特展”产生巨大观展流量的原因之一,在对艺术认知呈非线性水平的中国,也许潮流与时尚、便利与快捷,甚至是文化艺术活动产生的“附加值”(如由此产生的餐饮、娱乐、购物等其他消费行为),正是搭起人们和艺术的桥梁之一;在经济发展如日中天的中国,庞大的制造和消费群体成了我们的骄傲。而在唯经济是从的新兴市场国家,在实现复兴梦的同时,也十分乐意拥有一个与自己经济地位相匹配、并可以用来服务人文社会的文化、艺术等软实力的地位,而这样的需求,在“传统”与“当代”断层、“东方”与“西方”分裂的当今中国恐怕最为强烈。或许,这也是我们这个崛起中大国在经历“中等收入陷阱”期间需要攻克的“危机”之一吧。
关于“中等收入陷阱”
新兴市场国家突破人均GDP1000美元的“贫困陷阱”后,很快会奔向1000美元至3000美元的“起飞阶段”;但到人均GDP3000美元附近,快速发展中积聚的矛盾集中爆发,自身体制与机制的更新进入临界,很多发展中国家在这一阶段由于经济发展自身矛盾难以克服,发展战略失误或受外部冲击,经济增长回落或长期停滞,陷入所谓“中等收入陷阱”阶段。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