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没有意义就没有摇摆

时间:2024-05-20

焦雪雁

“没有意义就没有摇摆”是村上春树一部音乐随笔的书名,书名来源于埃林顿公爵的名曲《没有意义就没有摇摆》(It dont mean a thing, If it aint got that swing),这句话已经成为表达爵士乐精神的名句。对“摇摆”的理解,村上将其看成任何音乐形式都相通的律动或是起伏的东西,而“意义”就是在爵士乐、摇滚乐、布鲁斯等等这些音乐门类中找到这些。 这是一句既有具体所指,同时又非常具有字面意境的一句话,这句话的意境特别适合艺术家元元,元元作品中的“摇摆”和“意义”恰好需要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理解,元元通过重复已有的艺术样式来找到属于自己的意义。那么再来评价元元的这种重复式叠加图像的方式时,就特别需要放到元元创作行为本身的语境中去考察。

喝茶也是一种重复行为

元元在生活和工作中最重要的事就是喝茶,并且身体不会像别人那样难以承受茶多酚的刺激,元元说喝茶能救她的命。这对于1988年出生的人来说,这种生活状态似乎有点不可思议,元元说她在喝茶的过程中成长了。元元中央美术学院刚毕业时,陪朋友去茶楼应聘茶艺师,最后朋友没应聘上,她却被茶楼老板相中,差点成了茶艺师。后来她自己去湖南安化(盛产千量茶),看当地人采茶、制茶。元元对茶的这种执着远远超过艺术,艺术在生活中远没有那么重要,元元将创作与喝茶都视为是自己最享受的事,有趣的是元元的生活简单纯粹到就只有喝茶和画画了。茶在中国人的生活中,被作为现实生活过程中的沉淀和修行。因为喝茶会带来一种奇妙的体验:喝茶时,大脑放空,几乎不进行实质的思考,但喝茶完毕后,你又似乎明白了些什么。不幸的是,这种奇妙的身体反应只有身在其中的人才能感觉的到,慢慢等待茶泡开、沏出、闻香、入口、品茶、回味,深呼吸,感觉茶依次通过口腔、食道一直到肚子再回转到大脑。如果你被一些问题所困扰,在喝茶过程中,似乎是困扰解决了,但问题依旧还在,改变的是对这些问题在心中所占的份量。应村上春树的话:没有意义就没有摇摆。在此为什么大段的来说元元对喝茶的热爱呢?这源于我第一次看元元作品时的感受,初次看她的作品,并没有直接感觉到她要想表达什么,只是隐约感觉到了她的一些情绪,因为她作品中的样式和制作方法是直接来源于安迪·沃霍尔的,在对某些元素的处理上与安迪·沃霍尔重复式的处理图像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好嘛,现在哪位艺术家还这样做似乎是一件很傻的事情,连王广义都已经不再重复一个元素了,元元还犯得上继续这样做吗?当和元元连续喝茶喝上几天之后,我特别能理解她这样一直重复一个元素图像的原因了,另外也改变了一点我对“重复性”这个概念的简单理解。元元画画的动机与喝茶的动机有某种共通性,都是在积极地消磨生活中有意义和无意义的部分,然后将自己维持在一种恒定的、不需要问意义的生活状态中。

一百个人眼中有一百种方便面

对同一个动作,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会生成截然不同的意义,那么对一个动作的不断重复,在西方被称为“机械”行为,在东方就会被称为“修行”行为。东西方对同一事物会产生完全不同的理解,西方人对沃霍尔在60年代所做的作品普遍会有这样的认识:他给人一种无表情、无情感的印象,但不带情感的表现几乎是那个时代的共识。沃霍尔说:“我认为,整个60年代大家都忘记了感情这个东西。” 沃霍尔的无表情、无情感只是表现其与大众一致的空虚感,他藉此消去自己,与大众同化而取得社会性人格。沃霍尔的重复性方式是对美国当时的时代风貌进行的叙事性表达,在西方对一种东西的不断重复,他们更多会从感觉麻木、没有生机等这些图像学对应而来的情感性感受。而元元作品的中的重复性元素,从画面样式上与消费社会中的重复性行为有关系,但是这里的重复性元素更多是面对元元来发声的,元元通过描摹同一个元素,来感受每次画相同图像时的不同感受,在这个描摹过程中的感受对她更重要。这种行为就类似喝茶行为中,同样是一泡茶,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壶、不同的水以及不同的人泡出来是不同的口感。对于外行喝茶的人来说,这个微妙的口感似乎很难察觉到,但是对于喝茶细腻的元元来说,上面种种不同的环境对她很重要,她非常喜欢分辨这种微妙的不同,并在这些不同中找到自己的乐趣。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元元用这样一个简单的重复性方式就足以承载她想要说的话。对同一元素在画面中进行不断地的重复,会产生完全不一样的体验意境,它会非常吸引我们去看元元画中的每一笔、每一画,去感受画者的情绪变化,当作品放在其他的地方,又会产生另一种感觉。东西方对同一种行为,会产生完全不同的理解,这种文化的差异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特别是通过“重复性”这一微小的动作来提示出来。

元元的作品气质充满着空虚感,这种空虚感类似熬日子的过程,在这个熬的过程中,元元获得了实实在在的自我满足式的收获,她通过画画消解掉了一些情绪上的混乱感。 其作品《切肤之爱》是一件失恋之后做的作品,这件作品从作品名称到画面元素都非常的叙事。失恋之后百无聊赖,整天无事可做,但是心里却被各种事所占满。作品用现成的大头针粘在画布上,大头针的根部画上血,画面的底子是人体的肉色,这种简单的安排,是元元在当时的情景下所能做的直接的反应。元元不是那种透过现象给观众提示出某种规律的人,那么在对情绪的控制上,不是那种可以大彻大悟,瞬间撒手的人,她更需要日复一日将这些情绪熬过去。话说到这里,似乎离作品有点远,但对于一件作品的认识,能了解艺术家为什么这么做的行为动机岂不是更好。通过看元元做作品的行为动机以及她对情绪的排解(艺术表达),她需要通过长时间的单线式的工作才能将很多她需要解决的问题一一理清楚。

选择放弃:丧失实质感的图像

元元在对画面图像的选择上,为了拉大图像与现实性原貌的差距,她会选一些特别日常可见的图像,刻意导入某种距离,运用媒体影像变幻的手法,造成与现实更大的差距。2011年作品《巴别塔》,画面中塔的形象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但作为《圣经》中的经典故事,有很多艺术家画过巴别塔这个形象,慢慢地就形成“巴别塔”这个看似在现实存在的塔的形象。元元对巴别塔的处理是:仅留了实体塔的外在轮廓,其余任何塔的细节性内容全部影像化。元元在此处这样做的目的是:对固定形象的实质性意义的剥离。因为巴别塔并非是原始对象的影像,而是再现的影像的再想像化。制造与原物的距离,可以将自身的情绪抽离出来。运用处理过的图像,使作品排除任何意义或内涵,元元以此创出其作品的风格——简单、直接、纯粹。元元在一个求新求变的时代,选择用最简单的方式,在原地挖井。元元的作品基本没有背景,其图像虽做处理,但背景全被去除。她画面中的熊猫形象,去除背景和细节,大面积的色块和字母“F”并置在画面中,对于字母“F”的使用,元元的动机非常单纯,就是字母的形状和发音她比较喜欢,没有任何象征意义,这种元素选择的动机倒是非常符合元元个性的。以前她在创作中会带有明显的整体概念,细节为整体服务。近些年的作品布局相对轻松,绘画中的观念及画面自身的形式感突显而出。大尺幅作品的创作,她不打格子,也不起稿,全凭感觉直接去画,有一件名为《饕餮盛宴之悬浮于大地之上》的绿色背景的作品,盛满粮食的碗作为主体出现并在画面有序铺开,她全凭感觉把控碗与碗之间的间距、形体与大小,画出了“队列齐整”。 然而观者看到的是稀薄的现实感,要表现实体性的丧失与现实感的稀薄。须强调的是,元元的重复并非同样的反复呈现,其创作手法与“反复”是两相对立的。她决不做两件一模一样的作品,甚至一件作品中也没有两个一模一样的影像。元元创作时常让些偶然状况自然发生,她用模具框出大概位置后,会有重影的地方,她会保留半机械操作时的痕迹。她自在地接受创作中偶发情形的结果,同样的方法进行的摹绘会形成微妙的差异。

放弃选择:《十三夜》

元元偶尔也会直接拍摄日常情形的短片,其影像作品《十三夜》拍摄的是每天夜间与一位陌生人共处,共十三个夜晚,然后全程将共处的时间记录下来,旨在将周围日常生活原封不动地呈现出来。这般刻意无为的选择,是她放弃选择,她想避免有意识地选择,也是对外界评价她是在目的性拍摄短片的回应。将偶然性导入创作的态度亦由此衍生,仰赖偶然性,同样是她放弃选择的方式。放弃的选择不同于任性而为,前者是积极的,她将所有发生的一切,不加作为地一概承受。因此,元元持一种绝对且肯定的态度,不追求目的,甚至不预设方向。此态度与所谓的“同一性”的反复行为截然对立,同一性必会反反复复地从根据出发,循着已设定的方向以求达到目的。或许,元元追求完全的自由,选择的放弃,使她避免从价值固定化及同一性的根据出发,于是她可隐居在存在的拘束与不自由之间。

元元的架上绘画藉不断复制的做法,提示“重复性”行为不是简单的A到A的过程,重复性行为在她这里会衍生出A到A-或是A+,直至A的性质发生变化,使对事物的判断根据变得无所依恃。而她的影像作品中对日常和偶然性因素全封不动的呈现,让自己遁入日常的规则结构中,从形式上看这似乎是相左的方向,但接受已有的或许是对日常最大的尊敬。

艺术家总是让自己置于思维的逻辑漩涡中,能在无序的波浪起伏中,抓住自己仅能够抓住的桅杆,并紧抓不放,或许有可能让自己与风浪并行,在这个漩涡中,不再感觉眩晕。元元创作中简单、直接、本能式的表达方式,在外界看来或许是有些笨拙的成份在里面,但这种紧抓别人用过的桅杆,未必是低效的方式。有事无事,泡一杯茶,外人见此景说:“这孩子真糊涂,怎么又喝上了?”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