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马六明的艺术

时间:2024-05-20

文:金福基 TEXT: BOGGI KIM

马六明的艺术

ART OF MA LIUMING

文:金福基 TEXT: BOGGI KIM

马六明《No.13》 布面油画 200cm×150cm 2012年

马六明《No.12》 布面油画 200cm×150cm 2012年

前卫派第一代艺术家

中国当代艺术开始真正意义上走向国际,不过是最近20余年的事情。去年威尼斯双年展上,中国还为此举办了20周年纪念的特展。在这短短的时间内,中国艺术可以说是吸取了西方艺术史过去100年迂回发展的经验,疾驰在“高速公路”上。其中,马六明的艺术经历更与当代艺术舞台上中国艺术的特殊现况紧密相连。他的艺术经历可分为以下两大部分。

第一是马六明在中国当代艺术史上历史性的地位。马六明被普遍认为是中国当代艺术史中行为艺术领域的先驱。他的行为艺术把照片与影像自然地转换结合。特别是他的裸体行为艺术,在社会结构未分化、前卫艺术刚起步的1990年的中国,更可称之为一种“抵抗性艺术”。所以,马六明的艺术旅程可以说是面对挑战的高墙。即使是让他在国际上一炮而红的行为艺术作品《芬·马六明》,展览的平台也多在国外。他以旭日东升的气势接连在国外举办展览。威尼斯、光州、伊斯坦布尔、广州、布拉格举办的双年展也陆续对他抛出橄榄枝,此外他还在世田谷美术馆、P.S.1当代艺术中心举办了个展。伦敦、纽约、杜塞尔多夫、明斯特、里昂等地是他主要活动的舞台。

第二是进入2000年后马六明蜕变为绘画艺术家。说是“变”,但马六明大学时的专业其实就是油画,他也始终是同时进行行为艺术和绘画创作的。所以准确来说,他只是暂时放弃行为艺术,专注于绘画。尽管如此,马六明的绘画作品仍可视为是他行为艺术的延伸。他把自己的身体描绘成刚出生的婴儿,同时在新作里,他把自己与参加到行为艺术《芬·马六明》中的观众曾在一起的瞬间通过一系列绘画作品再现。此外,他一直坚持不懈地尝试寻找新的绘画表现形式,拓宽自己的艺术创作类型。当然往绘画方向偏重也肯定有他自己的原因。简单来说,从行为艺术的格式化(一种自我复制)来看,行为艺术是面对新事物时,艺术家自身艺术理念的自动体现。不管马六明是否愿意,时代如何变化,“抵抗性艺术”都有迹可循地失去了自身效力。如同2000年后席卷而来的经济风暴一样,中国艺术界那时也出现了剧变。在内外艺术环境的变化下,马六明身挂“第一代前卫派艺术家”的勋章,将自己的艺术状态始终保持在“进行中”。

抵抗的身体

1969年,马六明作为最小的儿子,出生于湖北一个五儿一女之家。1981年他12岁时,开始跟随老师蔡二和学习油画,这时起他的观察力和描述刻画能力突飞猛进。1987年进入湖北美术学院后,马六明更是通过行为艺术表演,展现了自己的才能。1989年,在油画为主流的学校造型课上,他进行了令人咋舌的行为艺术表演。这时期他的两个行为艺术作品,都以黑白照片形式记录于画册中。

马六明《无题No.11》 布面油画 200cm×150cm 2012年

马六明《No.5》 综合材料 250cm×150cm 2012年

一件是马六明赤裸身体登上教室写生模特台摆出种种模特造型的作品。他用头盔假面之类物件遮住自己的脸庞,胳膊和腿用透明胶带厚厚地捆绑,然后摆出类似某个奇怪动作静止瞬间的造型。本应去刻画模特的学生,自己变身为模特,这可视为是艺术家将自我与他人角色进行扭曲反转的佳作。20岁本应美好的年轻身体,以半人半兽或是木乃伊的方式呈现,不得不说作品给人带来极强的冲击。同年,他还完成了另一件行为艺术作品,作品中模特台上两人身裹塑料袋紧紧相拥纠缠在一起。随着模特动作和他们身体曲线变化的塑料袋形态,既反映了其中紧张与松弛的细微变化,也将赤裸的人体包装为一个艺术品。就这样,马六明以行为艺术的方式,开始了自己独有的艺术之旅。

1991年,马六明从湖北美术学院油画系毕业。虽然毕业后他进入一家电子公司从事艺术设计工作,但后来还是在二哥的帮助下到北京寻求自己的艺术之路(马六明的二哥热爱绘画,却成为室内装潢商人,他呵护马六明,连绘画颜料都为他购买,二哥时时对他说“你的成功就是我的成功”,从不吝惜对他的鼓励)。1993年,马六明终于来到了年轻艺术家聚集的东村。

东村和圆明园画家村都是聚集了许多无名艺术家的艺术村。方力钧以“玩世现实主义”引领圆明园画家村,而东村的代表人物则是张洹和马六明。

1993年,马六明有了与世界艺术接触的机会。他见到了英国著名当代艺术二人组的吉尔伯特和乔治,并在东村进行了行为艺术表演。

“我去了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吉尔伯特和乔治个展开幕,媒体对着他们疯狂地按下闪光灯,此刻我和张洹上前拥抱他们,记者也拍了下来。这时吉尔伯特和乔治问道‘你们是谁?’‘为什么要和我们合影?’我们回答说‘我们是东村的年轻艺术家’,结果他们表示想看看我们的作品,第二天会去工作室参观。傍晚回来后,我们一直在考虑次日为他们展示什么,后来准备了行为艺术表演。因为和其他艺术家一样一直都在从事绘画创作,所以很想展示一些新的东西。吉尔伯特和乔治来东村后,也许感觉所有人作品都类似,看起来似乎很无趣。就在这时,我的工作室里响起平克·弗洛伊德(Pink Floyd)的摇滚歌剧《迷墙》,我表演了将手指戳向天花板,鲜血流出的行为艺术。五分钟左右短暂的表演,以我往后倾倒,张洹从背后接住我的场景结束。”

马六明《No.18》 布面油画 200cm×150cm 2013年

马六明《No.19》 布面油画 200cm×150cm 2013年

马六明的行为艺术表演开始后,东村关注“行为艺术”的年轻艺术家开始经常聚会。从事行为艺术的年轻艺术家在一起吃饭、喝酒,交换关于行为艺术的各种信息。

从东村时代起,马六明就开始了男扮女装的裸体表演。而这种表演也成为他行为艺术的一个标志性名片。

“一次和朋友喝酒聊天时,很偶然的和女性艺术家朋友换装并拍了照片,如果只看照片,肯定觉得我是个女的。在给老师、前辈看时,他们纷纷说也许这是一个特别想法,谁知道脱去衣服后,我的表演逐渐往裸体行为艺术发展了。男扮女装后的我仿佛被另一个自己附体,于是诞生了‘芬·马六明’这个形象。‘芬’字在女孩名字中很常见,我在‘芬’字和‘马六明’中间加了一个间隔点,因为我想赋予它们同等比重的意义。”

《芬·马六明》中,“芬”字与粉妆的“粉”和分离的“分”字近音异义。自此以后,以女性形象粉妆登场的男性,也就是像变性人一样的角色开始出现于他的行为艺术中。

1994年在东村,马六明首次表演了《芬·马六明的午餐》。他把手链、耳环、项链等饰品和土豆,还有关于土豆的绘画作品一起煮了,并盛于盘中。因为这个作品,马六明被公安局逮捕,并被拘留了两个月,理由是裸体行为表演是“黄色宣传”。幸好当时的艺术评论家栗宪庭上书宣称马六明的行为是一种行为艺术方式,他才得以释放。

1995年,东村与圆明园画家村一样,走上了解体之路。年轻艺术家纷纷离开东村,散落各方。解体时代的东村,一些年轻艺术家联合进行了一场行为艺术表演,1995年,《为无名山增高一米》就这样诞生了。这件行为艺术作品可以称为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里程碑。在山顶上,9名裸体男性如同 “叠罗汉”般,面朝下趴着叠加出一米的高度。这是个琢磨不清又好像无意义的主意,但反过来看,也是一个无比新颖的奇思妙想,是艺术家单纯而又自由的想象力的体现。人类与自然仿佛并没有特别的理由和原因相遇,但仔细观察这照片,“叠罗汉”般的艺术家身体的侧影,与自然中矗立的山峰,叠加得和谐巧妙。年轻艺术家的心灵飘荡着,渴望远离无法尽情自由表达的社会,把身体抛向大自然,用尽全力展示他们的才华。

芬·马六明,多元主义的新高度

1998年,作品《芬·马六明在长城行走》使马六明获得了更高的知名度。和作品名一样,在这件行为艺术作品里,裸体的马六明漫步在长城上,登上城墙,横跨长城。作为中国的地标性建筑,长城是中国稳固的社会体制与观念(例如身份制度等)的象征,也是富有历史意义的存在;而马六明作为一个前卫艺术家,却把这悠长挺拔的神圣舞台作为自己艺术表现的场地。一个男扮女装的裸体男性艺术家与标志性的长城相遇了。从在较为自由环境下生活的我们的角度来看,这是对不断加速的中国改革开放强烈的艺术影射,也可以解读为对无法容纳多样性,以及无法接受多元化思想的社会的批判。这次行为艺术,通过影像与照片的形式,在国际艺术界获得肯定,还登上了1999年48届威尼斯双年展(策展人哈罗德·史泽曼)的舞台。

从1998年开始,《芬·马六明》变成了观众参与并拍照的行为艺术。表演在世界各个城市巡回,当地观众可以来到裸体的马六明身边,并合影留念。这时起,马六明开始减少自身肢体动作,作品中观众参与的比重逐渐提高。马六明也因此成为中国前卫艺术史上首位把观众参与概念导入到行为艺术表演中的艺术家。表演现场设置了一部快门速度1/10秒的自动相机,观众需要自己按下相机快门,然后在10秒内来到马六明身边的椅子上坐下,拍摄一张纪念合影(实际这是一个观众自身参与其中的行为艺术)。

“拥有女性脸庞,男性身体的我看起来很怪异,而观众不过是普通人而已。所以在国外进行行为艺术表演时,我对参与观众那一瞬间带入的个人行为很感兴趣,这些很能表现当地特色。像在日本,会有一群人蜂拥而至,摆出他们喜欢的造型;日内瓦更开放,有人会突然脱下衣服;在有些城市,也有人只是安静地拍下照片;而在印度尼西亚,大家制造出了聚会的氛围,一起唱歌跳舞……能够捕捉到如此多样化的瞬间,我觉得很有趣。”

《芬·马六明》是女性的面貌与男性的身体合为一体的存在。而马六明则是通过《芬·马六明》,表现了介于男性女性之间性别模糊性的问题:即性别与性,表面气质与内在欲望之间问题的主题。同时也对男性主导、双性主导的观念提出疑问。这让我们联想到柏拉图《会饮》中提及的最能展现原始人类风貌的阴阳人(androgynous),即双性人。超越二元性的“第三性”概念与中国在改革开放路上经受的身份混乱相碰撞时,更深化了作品的意义。离开中国前往世界各地的《芬·马六明》,打破了民族、种族、国家、地域、时代、年龄的界限,吸取多元文化的态度也成了舆论焦点。这也可以称之为马六明抛向中国社会强制性文化的宣言。这时期出现的《芬·马六明》一路走来,可以说持续受到从后现代主义与多元文化角度出发的舆论评价。

所以我再次问马六明,在《芬·马六明》与他人的相遇中,他追寻的艺术目标究竟是什么?他的回答十分简单:“解放身体,脱离所有约束与压抑的自由!”

转型绘画艺术

2000年以后,马六明的创作从行为艺术转向架上绘画。他叙述了自己暂时放弃行为艺术的三个理由。

“首先,做了大概十年的行为艺术,我现在倒是很向往自己曾经的油画专业;其次,《芬·马六明》已经是一个比较完美的行为艺术作品,对于追寻新的改变,我无从下手;最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慢慢发福,身材也开始变化,所以我希望把‘另一个自己’与那个时期捆绑在一起。”

马六明后来创作了油画《婴儿》系列。虽然创作重心从行为艺术转向油画,但他自己的面孔仍然是作品的主体。《芬·马六明》系列里男扮女装的女子脸庞,转变为《婴儿》系列里婴儿的身体之上马六明的面孔。他的油画系列与行为艺术一样,持续提出“另一个我”,以及“化身”“分身”的概念。比起单一的自我身份,艺术家更乐意在作品中通过自我妆扮,表现多样的情节与状况,并作为作品主人公粉墨登场。作品中有拿着玩具爬行的婴儿,倒在地上双手抓着脚丫的婴儿,骑着木马的婴儿,马六明抱着的婴儿,不过所有婴儿的脸庞都是马六明的。他描绘了仍然处于无法正常自我调控的婴儿状态,以及他们第二性征出现前模糊的感觉。成人面孔和婴儿身体的结合打破常规。哈罗德·史泽曼也许正是把这种荒谬的结合视为一种中国艺术标签,所以才选取《婴儿》系列参加威尼斯双年展。

成人面孔(意识)与纯洁无瑕的婴儿身体碰撞在一起。马六明把自己的领悟通过绘画作品进行展现:人类能体验到的最好的感知,感受到的最大的欢乐,充满 “福祉” 的世界都来源于婴儿一般的纯真。也可以说作品里有着他无论何时都以纯真来对待世界的真心。

2004年,马六明的儿子出生后,《婴儿》系列作品再次得到改变。他曾说:“身份突然变成爸爸,有点想拒绝这个现实,心情也很复杂,觉都睡不好。”面对生命轮回、自然规律中慢慢靠近的这不可逆转的责任感,相信每个人都有此般心境。他画下儿子,然后通过Photoshop对画面进行压缩变形处理,乍一看好像黑暗的画面中竖立着一条锐利的色彩,像一幅抽象画,其实那色彩是有着五官的儿童的脸庞。马六明说作品灵感来源于透过百叶窗间隙进入的光线。这也是他作品中第一次没有出现自己的身体或脸庞,但他的儿子很难说不是他的另一个分身。所以,对马六明来说,另一个自己与多重身份的概念仍在他作品中不断延续。

《婴儿》系列之后,很长一段时期内,马六明都专注于探索绘画材料与技法的延伸。之后他有了新的作品,他在麻线画布上挥洒颜料,并在麻线画布后放置一面镜子衬托,这样,彩线与投射在镜中的映像组成了奇妙的视幻效应。此外他还有一个装置作品,用木炭做成空画框,把它们像绷了画布的作品一般靠在墙边展示,让人很难判断这究竟是一件艺术品还是一次可以称之为“未绘制”的行为艺术。除了这些,还有用帆布制作的大型空间艺术作品。

马六明最新的作品是《十分之一秒》系列。这个系列主题仍来源于《芬·马六明》。他把表演行为艺术时与观众合影的场面变成了一幅幅绘画作品。如同1/10秒的快门一样,去捕捉瞬间画面。他使用新的绘画手法,把调制好的颜色,从麻线编制画布的网眼后挤出,形成特殊的肌理效果。画面中的观众成了主人公,而他本人的形象仅以模糊的影像出现,再次逆转“我”(主体)与他人的关系。即使这样,画面中马六明的身影还是如同灵魂一样浮现。这或许是应该被称为分身的分身吗?如同拍摄照片1/10秒的瞬间一样,马六明在画面中也不曾离开。他这么说:“我的艺术是我存在的理由。”(作者为Art in Culture代表,京畿大学教授)

马六明《芬·马六明在蒙特利尔》 纸本水彩 42cm×33.5cm 2014年

马六明《No.5》 纸本水彩 41cm×32cm 2015年

马六明简历 | RESUME

1969年,生于湖北黄石。

1991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油画系。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个展| SOLO EXHIBITIONS

1997年

“芬·马六明在世田谷美术馆”行为表演于DE-GENDERISM DETRUIRE DIT-ELLE/IL展,世田谷美术馆,东京,日本。

“芬·马六明在阿尔马”行为表演于亚洲行为艺术节,阿尔马,加拿大。

“芬·马六明在Le Lieu”行为表演于亚洲行为艺术节,魁北克城,加拿大。

“芬·马六明在三河”行为表演于亚洲行为艺术节,三河,加拿大。

“芬·马六明在多伦多”行为表演于亚洲行为艺术节,多伦多,加拿大。1998年

“混乱与出生”,Q画廊,东京,日本。

“芬·马六明在长城行走”行为表演于北京司马台长城,北京。

“芬·马六明在P.S.1”行为表演于Inside Out: New Chinese Art展,P.S.1当代艺术中心,纽约,美国。

1999年

“马六明”,Jack Tilton画廊,纽约,美国。

“芬·马六明在伦敦”行为表演于马六明个展,中国当代画廊,伦敦,英国。

“芬·马六明在日内瓦”行为表演于INDEX 行为艺术节,日内瓦,瑞士。

“芬·马六明在巴塞尔”行为表演于INDEX 行为艺术节,巴塞尔,瑞士。

“芬·马六明在恩斯”行为表演于奥地利行为艺术节,恩斯,奥地利。

“芬·马六明在名古屋”行为表演于NIPAF’99 夏季研讨会,名古屋,日本。

“芬·马六明在东京Ⅱ”行为表演于NIPAF’99 夏季研讨会,东京,日本。

“芬·马六明在Lizuna Heights”行为表演于NIPAF’99 夏季研讨会,长野,日本。

“芬·马六明在长野Ⅱ”行为表演于NIPAF’99 夏季研讨会,长野,日本。

“芬·马六明在慕尼黑”行为表演于Spielaet’99戏剧艺术节,慕尼黑,德国。

2000年

“芬·马六明在雅加达”行为表演于JIPAF2000,雅加达,印度尼西亚。

“芬·马六明在光州”行为表演于2000光州双年展,光州,韩国。

“芬·马六明在杜塞尔多夫”行为表演于NRW2000行为艺术节,杜塞尔多夫,德国。

“芬·马六明在明斯特”行为表演于NRW2000行为艺术节,明斯特,德国。

“5分钟的表演”行为表演于NRW2000行为艺术节,埃森,德国。

“完美的一天”行为表演于第3届曼谷国际行为艺术节,曼谷,泰国。

2001年

“马六明”,Tensta Konsthall,斯帕尼亚,瑞典。

“马六明”,Q画廊,东京,日本。

马六明《UNTITLED》 纸本水彩 38cm×28cm 2013年

马六明《WOMAN》 纸本水彩 38cm×28cm 2013年

“芬·马六明在蒙特利尔”行为表演于“行动、真实”行为艺术节,蒙特利尔,加拿大。

“芬·马六明在里昂”行为表演于Polysonneries 行为艺术节,里昂,法国。

“芬·马六明在欧登塞”行为表演于第3届欧登塞国际行为艺术节,欧登塞,丹麦。

“芬·马六明在伊斯坦布尔”行为表演于第7届伊斯坦布尔国际双年展,伊斯坦布尔,土耳其。

“完美的一天Ⅱ”行为表演于第7届伊斯坦布尔国际双年展,伊斯坦布尔,土耳其。

“芬·马六明在里斯本”行为表演于Filomena画廊,里斯本,葡萄牙。

“无题”行为表演于Span2国际行为艺术节,伦敦,英国。

2002年

“马六明”,斯民艺苑,新加坡城,新加坡。

2003年

“某天”行为表演,福冈亚洲美术馆,福冈,日本。

“马六明”,中国当代画廊,伦敦,英国。

2004年

“芬·马六明”,泰康人寿保险顶层空间,北京。

2005年

“马六明”,Albert Benamou画廊,巴黎,法国。

“马六明”,现在画廊,北京。

“马六明:被选择的图像”,亦安画廊,上海。

2006年

“马六明”,Marella Gallery,米兰,意大利。

“马六明”,阿特塞帝画廊,首尔,韩国。

2007年

“马六明简介”,Dolores Sierra画廊,马德里,西班牙。2009年

马六明新作展,Dolores Sierra画廊,马德里,西班牙。2011年

“解离”,湖南省博物馆,长沙。

2013年

“十分之一秒:芬·马六明”,白盒子艺术馆,北京。2014年

“马六明”,学古斋画廊,首尔,韩国。

“十分之一秒”,学古斋画廊,上海。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