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赵丽先访谈

时间:2024-05-20

访谈人:《美术文献》编辑部、赵丽先

INTERvIEWER AND INTERvIEWEE: FINE ARTS LITERATURE MAGAZINE EDITORIAL DEPARTMENT, ZHAO LIXIAN

赵丽先访谈

AN INTERvIEW WITH ZHAO LIXIAN

访谈人:《美术文献》编辑部、赵丽先

INTERvIEWER AND INTERvIEWEE: FINE ARTS LITERATURE MAGAZINE EDITORIAL DEPARTMENT, ZHAO LIXIAN

赵丽先《不乖之二》 布面油画 90cm×70cm 2015年

《美术文献》编辑部(以下简称“美”):你的作品中常会出现母子、幼儿、小动物的形象,这些都是看似很普通的场景,这些角色也是柔弱的角色,为什么会偏爱这种类型呢?是什么吸引了你去反复表现?

赵丽先(以下简称“赵”)母亲、孩子,他们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最普通最常见的关系,也是最最紧密的一种关系。如果一个小孩失去了母亲,那他的世界就会从此坍塌了,俗话说单亲的孩子跟着当官的爹不如跟着要饭的娘,母爱是稳固的、恒一的,情感强大而坚韧,是世界上最温暖最可靠的情感的代表,这种情感让我感动。我在年龄很大的时候当了母亲,怀孕时的那些身体反应是很可怕的:头晕、恶心、感觉身体中有异物、度日如年。那时,我看到大街上年纪很轻的母亲带着孩子行走或玩耍都会肃然起敬,心里赞叹说:伟大的母亲!生了小孩之后,我的身体一直挺虚弱的,很担心照顾不好这个小生命。我儿子出生时只有五斤多一点,他看起来是那么弱小。如何能够保护好他,照顾好他,这种焦虑感到现在都一直存在。

小孩子是最干净、最纯真的生命。现在的社会是商业社会,工业发达,但是问题又很多。马路上、小区里,到处都是来来往往的车辆,小小的生命一旦离开大人的视线或保护范围,很容易受伤害,更不要说那些人为的伤害小孩的事件了。有时候你真的不想去看这样的新闻报道,但是很多时候像腾讯新闻、各种网络新闻,它一个标题就把悲惨的事件直接告诉你了,即使没看到它的内容也照样让你心惊肉跳,难过万分。

现在的社会秩序和社会道德的无底线,使你不得不告诫小孩一些行为准则,你会告诫他在人多的公众场合不能乱跑,不能离开亲人的视线,否则会被坏人抱走,但是他会从此变得很恐慌,充满困惑,走到公园他会问:这里有坏人吗?走到菜市场他会问:这里有没有坏人啊?平时他就编一些坏人抱小孩,小孩们群起反抗的故事。有一天晚上睡觉的时候,他突然问我:假如坏人来抱小孩,旁边大人睡着了听不见怎么办?这些问题让人听着越发难受,心生感慨却也没有办法。

小鸟、小动物如同小孩一样弱小,但当它的眼睛与你对视的时候,你并没有去分辨它到底是小鸟还是小孩,它的心灵是一样的纯真、纯净。小孩、小鸟、弱小的生命,我怎样才能保护好他们?这是我给自己的命题,也是很难做大的命题。我记得一些故事,比如:山上的观光缆车从高空掉下来,十来个人中只有一个很小的小孩幸存,为什么?因为年轻的父母在意识到出事的时候把他高高地举过头顶,这样,落地时的缓冲就足以保护一个小孩子的性命。又比如在地震中,小孩和母亲同样被埋进了建筑废墟里,但是孩子活了下来,为什么?因为被发现时他安全地躺在母亲的身体下面……

美:你的画面常常会传达一种特别的专注,母子之间的,人对于鸟的,鸟对于人的,现实中什么样的关系最吸引你?

赵:人在凝神注视的时候,会有一种很神奇的感染力,比如你看到一个人凝神注视远方,或者有一个人目不转睛地盯着你的眼睛,你会感觉到这个注视不仅仅是关乎视觉的,它应该是诉诸心灵的,这种目光是有穿透力的。我认为画面除却描述的功能之外(不管这种描述是现实的还是超现实的),它应该由形象带动视觉直达心灵,也就是画面由心灵解读而非眼睛。反之,画家作画时的感觉也应该是用心而非用手,因此直视观众是我一直以来一个不自觉的图示,一直就这样画了很多年。前些年也常常画些一个女孩或两个女孩一起直视观众的。人注视鸟、鸟注视人,是灵性的交流,是对神灵的敬畏和对自然的膜拜。

美:你怎样看待人与周围事物的关系?

赵:人是孤独的!人总是在对孤独的绝望的恐慌中不断地去建立关系、加固关系、打破不重要的关系、继而又去建立新关系。智者和内心充满力量的人才会保持清醒,与各种纷繁复杂的关系保持距离。

海德格尔曾大声疾呼:“人,诗意地栖居。”这是为避免工业文明的日渐侵蚀而给世人指出的一条回家之路。无论世界如何喧嚣,外部环境如何充满变数,我们看待世界的目光始终不能脱离悲悯和关照,因为这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世界。艺术家的心灵是一面镜子,一方面看清世界,另一方面还要返观自我,在点点滴滴的“关照”和“修正”中行走。

人想多了会累,现在我会有意无意地把思想清空,让自己放松。我欣赏禅宗祖训: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继不断,名为系缚。于诸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

美:艺术创作的同时,你一直对各种学习保持着兴趣,特别是东西方哲学。一边是诗意的表达,一边是严谨的哲学,一边感性,一边理性,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选择?在你看来哲学是什么?

赵:在结婚生小孩之前,我曾经有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单身生活,那时候很惧怕死亡,总担心有一天独自死去了,周围一片黑暗。怀着这种对生命的茫然无知,花了很多时间去阅读哲学、宗教方面的书籍。我认为哲学是智慧地看待人生和世界的一门学问,从古典哲学到现代哲学,它开拓人的视野,让我们把目光投向更宽广的角度,逃离日常、走出狭隘。

海德格尔向死而生的观念引申出一系列的生存价值:正因为有死亡,人才会思考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才会有自由与禁锢、善恶、真假、美丑等一系列的价值系统,才会有历史与现实,伟大与平凡,悲伤与喜悦等观念和感觉。因此,死亡是生存的基本参照和背景。基督在十字架上的受难是对罪人的救赎,不管原罪离我们有多遥远,现世的罪与罚却清晰地摆在我们面前。

读过《圣经》之后,真正明白自己有罪,读过《金刚经》《楞严经》《六祖坛经》之后,才知晓自己智慧的匮乏和思想的局限;所有的小聪明和世故裹挟着沉沦拼凑出生活的琐碎与苟且偷安。

幸好,只要认罪,跟着耶稣基督的脚步,我们可以去往天堂;只要慈悲舍己,我们可以跟随佛陀去往西方极乐世界。一介卑微肉身,总算是有了出路,找到了家的方向,理解至此,死亡仿佛也不再那么可怕。

美:年轻时生怕自己不够时髦、不够西化,现在却恰恰相反,甚至会有些急不可待地去表明自己的传统立场。我在90年代读的大学,那时候整个社会,或说整个美术界已经很西化了,包括文学、哲学,像意识流小说、弗洛伊德的心理学、萨特的存在主义。还有摇滚乐、西服、牛仔、婚纱等等。当今的社会更是不用说了,那么现在的问题就是:我们真的需要这么西化吗?

赵:我常常想,第一批留学西方的艺术家:林风眠、刘海粟、徐悲鸿、潘玉良,留学日本的关良,包括客死他乡的常玉,他们当时是怎么想的呢?他们的血液里流淌着什么呢?他们对于自己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是当今艺术家远不能及的,他们是在真正的洋为中用,用新的视角和语言来展现中国文化艺术。而今天的艺术家更多地是向西方致敬,一味致敬的结果,就是丢失了自我。汉唐时期艺术的雄浑、厚重、粗犷,足以使我们中国的绘画一路凯歌走下去,面对汉隶、宋代花鸟、隋唐山水,真有面对故人的欣喜。继而又产生一种故人远去的落寞感。老一辈艺术家的努力,年青一代应该接上,现在我在画面上做的,是在线条上更加简练和纯粹,接近平面的表达也是意图在东方审美的基础上寻求一种新方式,多年前我读到过一句话,不记得是谁说的:故土不是国土,它是一种知觉的盟结。

美:能否说说哲学在生活、创作方面给你的影响?

赵:哲学带给我的是视野的开阔和心灵的自由,虽然它不会给任何人提供那些问题的具体答案,但它会让你去剖析问题本身,这就引领你脱离常规的思维方式进入一个开阔的领域,使生活中的鸡零狗碎变得渺小,成为粉末而从人的脑海中日渐消失,人会更加容易保持清醒,知道什么是我,什么是他人,什么是客观世界,从而更加纯粹地保持精神和人格的独立性,在生活中表现出一种达观和平静。特别是死亡问题已经变得不再那么让人恐慌之后,我的人生变得清晰可读,人也不再那样困惑,一个人的心中失去章法,杂乱无序时,那他看待世界的眼光也会随之杂乱、刻板、局限,因而学习哲学,学习如何思考,建立自己的认识论,让自己平静和强大,是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

在绘画上,除却对于本土文化、古代绘画、祖先前辈的绘画精神的探索,我在画画的过程里,经常会有追问和反思,世界上的、生活中关于小孩小动物的、关于生存的、关于环境的、关于外来文化的……很多问题无人作答,也没有答案,因此,追问和反思,成了唯一能做的一件事情。观者在看画时,除了情感上的共鸣之外,那些共同的反思,也是必要的,那昭示着观者与画家的共同在场,体现画面精神是充满生机的、共和生存的。

我想绘画能够给予人们的,也恰恰在这里。

赵丽先《忘言之一》 布面油画 70cm×80cm 2015年

赵丽先手稿

赵丽先简历 | RESUME

1994年,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美术系,获学士学位。

1997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油画专业,获硕士学位,同年进入江汉大学艺术学院任教。

现任江汉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副教授,湖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群展 | GROUP EXHIBITIONS

1999年

第9届湖北省美术作品展,武汉。

2000年

“A-ortA-中国”,杜伊斯堡、汉诺威,德国。

2001年

界面5——5人画展,北京。

2002年

湖北省小幅油画展,武汉。

2003年

第3届中国油画展,中国美术馆,北京。

2004年

第10届全国美展,广州。

2005年

“时间之外”,千年时间画廊,北京。

“艺术事件”,福斯特美术馆,汉诺威,德国。

“两生花”,千年时间画廊,北京。

“冬市”,美术文献艺术中心,武汉。

新视界——职业艺术家联展,798艺术区,北京。

2006年

艺术体验与典藏——当代中国油画主题展,皇城艺术馆,北京。“再现与回归”,千年时间画廊,北京。

2007年

临界线——当代艺术联展,先声画廊,北京。

北京国际艺术博览会,北京。

基督教国际教会第2届复活节艺术展,北京。

中艺博国际画廊博览会,北京。

2008年

第三届湖北省高校美术专业教师作品展,武汉。

“藏不住的魅力”,复兴艺术馆,新加坡。

基督教国际教会第3届复活节艺术展,北京。

2009年

第11届全国美展湖北省展,武汉。

2011年

庆祝江汉大学合并10周年展览,武汉美术馆,武汉。

2012年

知音的湖——2012武汉当代艺术作品展,武汉。

2013年

“后学院艺术”,湖北美术学院美术馆,武汉。

2014年

第十二届湖北省美术作品展,湖北美术学院美术馆,武汉。2015年

适应与创新——江汉大学美术学院教师校友作品展,武汉。2016年

卡提——2016学院空间展,湖北美术馆,武汉。

懿苏——汤湖当代油画作品展,汤湖美术馆,武汉。

获奖 | AWARDS

1997年

湖北省美术作品展获优秀奖。

2003年

第2届湖北省油画展获艺术奖。

湖北省高校美术作品展获教师组银奖。2004年

第10届湖北省美术作品展获铜奖。

2005年

第1届武汉美术作品展获学术奖。

出版 | PUBLICATION

论文和作品先后发表于《美术》《美术观察》《美术焦点》《世界美术》《世界艺术》《中国油画》《湖北美术学院学报》《美术教育》《江汉大学学报》等杂志。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