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邓大非推介词 野蛮再生:邓大非的废墟表达

时间:2024-05-20

推介人:杜曦云 RECOMMENDER: DU XIYUN



邓大非推介词 野蛮再生:邓大非的废墟表达

推介人:杜曦云 RECOMMENDER: DU XIYUN

邓大非在城市废墟上创作图像,雕刻、并反复拓印。

复杂的线索、综合的手段是邓大非在艺术表达方面的明显特征。作为生活在中国大陆的平民,他随时体会着生存的压力,并在参照“乌托邦”的理想化标准时,意识到现实中丛生的困境。作为艺术家,他的动手能力很强,用开放的艺术语言和高强度的劳作,让视觉表达有效生长。作为知识分子,他体会到文化话语在社会运作中的潜在影响力,更愿意用文化研究的方法去摸索具体问题的来龙去脉和深层因素。

压力与激情、恐惧和好奇、痛楚加快乐都在加速驱动着他。他经常调动自己的多种身份和资源,通过话语生产、艺术创造、活动组织等方式,综合作用于他所关注的问题,这些特点明显体现在《家庭美术馆》《理雅各的记忆之宫》《北朝鲜国际微电影节》等项目中。

日常生活是最生动具体的,肉身在生存处境中的感受是如此真切,在邓大非的作品中,社会现场的因素越来越多,表达方式也越来越追求直接有力。影像作品《黑暗乌托邦》直接在北京五环外的城乡结合部现场实施和拍摄,混乱冷酷的现场让这些影像散发着非常鲜活的气息。生活在底层的人们,因为缺乏表达的渠道和方式,如同沉默劳作的幽灵,无人关心和知晓他们的状态。《黑暗乌托邦》以漆黑的漫漫长夜为背景,当猛烈跳动的火舌形成源自底层感受的形象和文字,又燃烧殆尽消失在暗夜中时,在特定社会形态中流动的平民情绪以及未知的趋势,聚集在这些火焰和夜空中。

正在迅速展开的城镇化浪潮,让城乡结合部成为利益冲突的热土。伴随着生存空间的剧烈变迁,那些难以应对的个体们留存着深刻的体会。《废墟》系列中,拆迁后的废墟成为邓大非的工作场所,他在幻境般的冷酷现场里体会着异常真实的悲凉、无助、冷寂、绝望等。在即将被覆盖或掩埋的废墟上,他通过长期的、高强度的体力劳动,雕凿着被拆迁刺激后生长的图像。这些图像围绕着个体权益展开,现场事件、知识考古、话语变异等都综合于其中。他用水墨和宣纸拓印这些图像,这种拓印方式来源于中国传统,被普遍用于复制经典古迹,但在邓大非手中,被用来为当下正在发生、即将沉潜的平民经历留存痕迹。

这些作品中,现场的刺激和文本的引导穿插交织着,共生出邓大非对当下处境的复杂体会。无论影像、绘画或文本,都散发着强烈的野生气息。对邓大非来说,这可能是自觉或不自觉的,但既然挥之不去,干脆因势利导。这种野生气息,粗粝得直击人心,它吸取自生存现场,转化后又指向生存现场。这样的生存现场,触动着人们的基本情感,也刺激着邓大非认知的“人类普世存在的理想高度”。无论依据基本情感还是理想高度,这样的生存现场都是野蛮的,赤裸裸的野蛮。

2016年3月7日

邓大非简历 | RESUME

1976年,生于辽宁锦州。

1998年,本科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

2005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综合艺术系,获硕士学位。

2008年,与艺术家何海成立乌托邦小组。

现为独立艺术家,工作生活于北京。

个展 | SOLO EXHIBITIONS

2016年

“废墟计划:野蛮再生”,Between艺术实验室,上海。

RECOMMENDATION ON DENG DAFEI' S WORKS WILD REGENERATION: DENG DAFEI' S EXPRESSION OF RUINS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