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陈庆庆,以艺术为生命的载体

时间:2024-05-20

郭靖

“你“剃光头是从患病开始的,一剃了,就觉得太自在了!我像发现了人生的大自在,从未比这样更自由。每年到了11月下旬,觉得冷了,就让头发蓄起来,一开春就急急的必须去把头发剃掉才舒服。”她一边帮我们泡茶,一边谈论起自己保持多年的“发型”,“自从剃了头发以后,我感受到自己身体的变化,头型和面貌都有了改变,原来算是一个挑剔的人,这之后发现一切都没那么重要了。”

1983年的一天,陈庆庆将一份停薪留职申请书放到领导桌子上,她要出国,去当时国内认为水深火热的资本主义国家。“我想去看看,想去感受一下外面的生活究竟是什么样子。”自幼生活在干部家庭的陈庆庆,表面看起来乖巧听话,骨子里却十分有主意。主意打定便要拼上全部力气,去实现自己的想法。

初到维也纳,她发现这个世界与生长的故土有着巨大的不同,这儿的人们过着另外一种轻松而热情的生活。没有人问你是哪个单位的,似乎一切都敞开着,你可以随意走进想要进入的校园或音乐厅。那种从“大集体”意识到纯粹的对人本身的关怀,让陈庆庆体验到了全新的生命意义,开启了她对于自我、女性、及人类本身的探查。

对于探索未知世界的渴望,驱使着陈庆庆不断去尝试打破人们固有的思维模式。从维也纳回到北京不久,人人都在捧着铁饭碗的八十年代中期,陈庆庆携带简历闯入西门子办公楼,在那里以自己的履历和德文的谈吐谋得一份不错的工作。1988年,因为身体原因,庆庆辞去这份人人羡慕的高薪白领工作,再一次出国游历。在这段时间里,陈庆庆游历了30多个国家直至非洲,参观了大量的美术馆,看了许许多多当时国内看不到的、最前沿的艺术展。这再一次打开了陈庆庆对于世界的认知,成为一名职业艺术家是她一直探索世界所要获取的最终呈现方式,也是她对于探索世界探索自己的最终归宿。

1994年,从未学过绘画的陈庆庆开启了职业艺术家生涯,并且越过常规艺术形式,直接跳跃到非常前卫的观念和装置艺术。她当时大部分时间在欧洲,但在有时在北京的四合院中,以麻和生活中的常见物品作为材料,开始创造自己内心对于女性、生命的认知。

贯穿陈庆庆艺术生涯二十二年的作品大体可分为三类:一类是以丝麻和干花为主的《蔴衣》系列,这系列作品,端庄、灵动而唯美,正像是以旁观者角度初见的陈庆庆本人。麻在她的眼中是最具有东方女性性格的一种植物,这种植物需经反复淬炼,日光暴晒,才能形成织物,却比当初更加坚韧。而编织似乎也是女性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是非常具有女性特质的一种制作手法。

另一类是陈庆庆以身体形式参与创作的行为艺术,她曾置身于爬满螃蟹和奇异果的花坛,这些冷血动物遇到人温热的身体,就逃向四处。这种艺术形式像是她不断尝试探究自身及生命的态度,一次次冒险,试图去打破固有的陈旧的壁垒和意识形态,每一次行为艺术都以自我为介质与世界发生着激烈而勇敢的碰撞。

还有一类便是生活中随手可得的常见物品,在陈庆庆的再造下形成的,以灯箱或其他形式呈现的装置系列作品。这些作品中,像是庆庆内心一层一层,立体呈现的图景,丰富而充满张力,有人初见觉得恐惧,而有人在此看了许多爱与精心的情与智。

三种艺术形式互相交织成为陈庆庆艺术生命的一张密网,这张密网又与艺术家本身的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作品无一不在诉说着庆庆丰富的精神世界,对于生命的体验和观察。

2007年于陈庆庆而言是生命视角发生转换的一年。第二年,她就把工作室从798搬到宋庄,远离了尘世烟火,也是这一年,她被查出患上乳腺癌。

当时正是中国当代艺术迅速崛起而火爆的年代,798从最早的艺术家聚集群落逐步变为旅游区。798在早期兴起时曾联合举办的大山子艺术节,期间有艺术家工作室开放日。喜欢独处的陈庆庆也开放了工作室,她以楼上楼下作为区隔,分为开放的工作室区域和私密的生活区域。她自己躲在楼上,却依然挡不住楼下来旅游各种各样人们对她作品的执意曲解。更有甚者,自行将挡住楼梯的屏风挪开不请自来的窥探主人的私人区域。

频繁的社交及病痛的折磨,一度让陈庆庆几乎患上了社交恐惧症。她不得不慢下来,在宋庄的院子里种花植树以疗伤,她沉静下来,反复与自己交谈,探究自己内在的真正需求。有朋友为她在艺术市场最火爆的时间离开核心区域感到惋惜,陈庆庆却为这样的选择感到无比庆幸。“我有点感谢那段时间发生的事情,让我有更多的时间内观内省,因而做出的作品也是经历过时间沉淀和衡量的。”

“朋友说我原来总是做加法,把自己弄得很累。2008年之后,我终于在命运的安排下学会了做减法。剔除了许多原本生活中不需要的东西。”本就是喜欢观察生活的人,这下更是自得其乐,与目之所及的一切毫无阻碍的相处起来。在她此后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更多,更放松也更为细微敏锐的作品。创作于2011年的《巫山》便是其中之一。

《巫山》以钢丝网作为主要材料,编织成为婚纱,悬挂在婚纱之下的,是床上一团团的钢丝球、一座座奇形怪状的手指般大小的小雕塑,小石碑,而地上一片白色的大米上燃着红色的蜡烛。我试图将这个极具仪式感的作品,看作婚姻对于女性束缚及一件具有女权象征的作品。陈庆庆却有着更为宽广视野的理解,“婚姻不仅是对于女人的束缚,对男人也一样是束缚。我也不喜欢‘女权这个词,只要是‘特权就意味着对另一半的不尊重,或者说是另一种性的低权生活。女性主义这个词相对中性,我仅以自己身为女性艺术家的视角来看待和表达所感知的一切,也许一百年,甚至五十年之后的人们会很不肖又不解的对他们的后人们说,你们知道吗?那时的人都是一个男人抱定一个女人过一辈子呦,你能想象吗?”

身体康复后,陈庆庆在2012年和2015年,分别在今日美术馆和元典美术馆举办两次大型个展。展览中展出的作品体量之大,让人不得不诧异,在看似瘦弱的庆庆体内,究竟蕴含着怎样巨大能量。与其说是庆庆赋予作品生命,莫不如说,陈庆庆为艺术而生,艺术在支撑她,撑起她与世界的沟通。

这位从中年才开启创作之路的艺术家,避开了容易制约女性艺术家的太过自我的表达方式。在经历了生活大量的累积之后,所展现的作品怀有更为深厚的沉淀和更加宏观的视角。一路走到这里,陈庆庆称之为命运:“我很年轻的时候也没想过有一天会成为一名艺术家,更没有梦想过成名,可是日积月累,生命带领着我走到了这里,我为此感到庆幸。”

现在的陈庆庆生活非常规律,每天早上四五点钟起床,浇花、照看猫猫狗狗。然后上午用来制作半脑力半体力的《蔴衣》系列作品,下午则用来摆弄灯箱装置作品。每天与喜欢的一切相处,让她看起来更加从容。“我很喜欢现在的生活,作品被藏家认可,赚得钱够做作品,这对我来说就足够了。”(编辑:九月)endprint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