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在傅微薇一系列以孩童为题材的作品中,显露出一种鲜明的女性视角。画面中的人物或是自我形象的映射,或是童年记忆的再现。在这里,个人经验成为艺术家创作的主要依据与表现对象。然而,作品所呈现的内容却并非具体的叙事,而是更多倾向于某种非现实的心理体验。随着创作的不断推进,其画面语言愈发单纯,而心理层面的表述却在此过程中逐渐趋于深入。
童年的经历往往会给每个人留下深刻的记忆,成年之后,那些属于儿时的心灵感受非但没有被遗忘,反而在岁月的流逝中显得愈发清晰,甚至成为影响一生的心理基调。在傅微薇的人物画中,孩童的形象贯穿始终。画面中的孩子常常形单影只,她们或是沉浸在自我的世界中若有所思,或是独自观望着远方,留给观者一个执拗的背影。
事实上,这些孤单的孩童形象正是源自艺术家童年时期的心理体验。“小的时候,正赶上那个轰轰烈烈的年代,父母总是在加班,我对自己儿时独自生活的记忆比较深刻。虽然有弟弟,但由于我们被分别送到姥姥家和奶奶家,所以基本上还是分开的。”傅微薇回忆道,“离开父母之后有一种孤独感、无助感。上学的路上,感觉那去往学校的路特别远,自己一个人独行,留下了很多特别刻骨的孤单深刻的印象。”
凝视着傅微薇画面中孩子们童稚的面庞,似乎能够感受到某种不属于她们年龄的表情,那是一种莫名的忧伤,令观者不禁心生怜惜。谈到画中人物的神态时,艺术家说道:“记得我在上大学的时候,同宿舍有一个比我大几岁的美术史系的学姐,她说我作品中的孩子的眼神都是忧郁的。在此之前,连我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无意识塑造的落寞神情透露出的或许正是深藏于童年记忆中的忧伤。又或许,艺术家是在借助着对童年的记忆讲述一个现在的自己。“我觉得每个人内心当中都有一个没有长大的自己,那是一种处于儿童和成人之间与现实和非现实之间的状态。”
在傅微薇看来,每个人内心当中都存在着另外一个自己。正是在这种感受的驱使下,艺术家创作了一系列以“双胞胎”为题材的作品。画面中的双胞胎孩童常常以互相凝望的姿态呈现。对此,傅微薇是这样解读的:“其实双胞胎系列表现的并不是双胞胎,而是自己和另外一个自己的心理对话。她们就像照镜子一样,我们每个人在不经意间都会不时地观望一下另外的那个自己。”
不难看出,在傅微薇的作品中存在着一种自我映射,这一特点在其创作的“小女孩”系列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在该系列中,小主人公们或是扎着麻花辫,或是梳着齐耳短发,身着带有鲜明时代记忆的服饰及配饰,独自伫立在画面中。“这个系列还是一种对童年回顾的延续,而且因为自己生的也是女孩,所以这种情感就被延续下来了,从女儿的身上看到了现今独生子女孤独的一面,也联想到了自己的童年。”
相较于其它人物系列而言,傅微薇的“婴儿”系列透露出更多的是一种充满慈爱的母性心理。襁褓中的婴儿稚态可亲,观之令人心生怜爱。这个系列的创作动机一方面源自艺术家儿时对襁褓中弟弟的深刻印象,另一方面则是出于对自己女儿那转瞬即逝的幼年时光的无限怀恋。“小的时候很孤独,很想要一个弟弟。于是,就整天抱着一个小垫子跟父母要弟弟。后来,父母就真的生了一个弟弟。第一眼看到襁褓中的他,那个情景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傅微薇说道,“此外,看着自己的女儿渐渐长大了,内心有一种特别复杂的情感。有时,忽然想起小时候的她,会产生一种心疼和留恋。这些大概都可算作是‘婴儿系列的创作初衷。”
在近年创作的“老物件”系列中,傅微薇表达了一种对往昔岁月的追忆之情。小剪刀、线轴儿、梳妆镜、闹钟、茶壶……这些由熟悉的日常生活物品所构成的画面主体,在泛黄画纸的衬托下,散发着淡淡的怀旧气息,引发着观者对逝去时光的丝丝眷恋。“小时候在姥姥身边生活过,和姥姥的感情很深,从小总看着她勤勉地做着针线活儿,画这些物件也是在借助这些物品表达对亲情的一种怀恋。”
在这些描绘老物件的画面上,可以看到一种仿佛经蚕食的痕迹。事实上,这是艺术家在画作完成后用燃香点烫画纸所产生的效果。“烫洞的想法也是偶然形成的,最初只是觉得这个系列中有的作品画面有些紧,于是就想破一下,但水墨画不容易修改,不像油画可以用‘遮盖的方式进行修改,只能是用‘破的方法,于是我就试着在画面上试验性地烧洞,一下子就出来了一种特殊的效果,使画面上的老物件产生了一种蚕食感。”就这样,经由艺术家巧妙处理后的画面,斑驳的年代感油然而生,与“老物件”系列所要传达的情绪形成了有趣的映照。
媒材的选择往往决定了作品的视觉呈现效果。傅微薇作品的画面所具有的厚重感,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对纸质材料的选择。“从小就一直用宣纸和皮纸画水墨,在生宣纸上创作基本要求一遍完成,而在皮纸上创作则可以层层叠加。我比较喜欢一边画一边琢磨,选择皮纸可以多次叠加,画面上也会产生一些特殊的效果。”在一部分作品的创作中,傅微薇也会选择毛边纸作为媒介,“因为它可以产生类似皮纸的厚重效果。”
纵观傅微薇不同系列的作品,可以看到其中所呈现出的鲜明的女性视角。这不仅体现在作品的内容上,也彰显于其个性化的符号中。在傅微薇的画面中,经常会出现由细线勾勒而成的圆圈,它们密密地连成一片,缠绕于主体人物的周边,从而形成一种特殊的视觉符号。实际上,这一符号所代表的正是傅微薇理解中的一种女性心理状态。
“这个符号的形成其实是很偶然的。当时,廖雯老师正在策划一个女性艺术的展览,她找到我,希望我能够创作一组更加贴近女性心理的作品。”傅微薇讲述道,“其他艺术家可能会通过不同媒介的方式来凸显女性心理的表达,但我仍然是迷恋纸质材料。于是,我把一直以来伴随传统女性生活的‘线融入到了画面当中。”在傅微薇的理解中,传统女性在制作女红的过程中,也将内心的种种矛盾纠缠寄寓其中。而傅微薇则通过笔墨的方式将其转化为图像符号,以‘线的形象加以呈现,从而传达出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女性心理状态。
在人们的惯常概念中,女性往往与感性相连。抛开二者是否具有必然的联系,至少这种相关性在傅微薇的作品中是成立的。在创作中,她的灵感常常不期而至,画面的构成也多形成于偶然。“有时,当我独自坐在画纸前面,空白的画纸就会在我的想象中凸显出一些图像。有时,在睡梦之中,或是一觉醒来,一些图像就会突然浮现在脑海中。我会把这些瞬间形成的东西捕捉下来,落于纸上,因而也积攒了大量的未完成的手稿。”
偶然形成的画面势必带有一种不确定性,因为它更多倾向于一种瞬间的心理体验。于是,画面所传达的信息也就脱离了具体的叙事。有些时候,它们甚至是神秘和超现实经验的。例如,在傅微薇的一些作品中,与人物身量等同的花朵、漂浮于空中的小孩、带有翅膀的天使,或是莫名显现的一道光束,都成为营造这种神秘气氛的元素,也由此给观者带来了某种超现实体验。“其实我一直都对神秘的事物感兴趣,这也许是气质里面的东西,又或许和儿童时期的成长经历相关。”傅微薇谈道,“幼时独处时光里读过的大量的童话和神话故事,以及长大后所接触到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品对自己的影响都是很大的。这种影响自然而然地体现在我日后的创作当中。”
对傅微薇而言,走上艺术道路并非偶然,而是与家庭影响息息相关。“我的父亲是美术工作者,因为在那轰轰烈烈的年代多少受到了一些冲击,所以他最初并不希望我将来也走像他一样的道路。”傅微薇回忆道,“但是可能还是有这方面的遗传,在特别小的时候我就喜欢画画。上小学时,我就参加了学校的美术班,父亲也就没有反对,于是就比较自然地走上这条路了。”十五六岁时,父亲在鲁迅美术学院学习时的老师许勇将傅微薇带到鲁迅美术学院学习。经过一段时间的学院式的影响与训练之后,傅微薇顺利地考入了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系。
“当时的民间美术系分为年画专业和连环画专业,我学的是连环画专业,这个专业在表达形式上比较多元,也比较自由,油画、水粉、水彩、版画等形式都可以运用。”傅微薇说道,“因为从小一直跟随父亲和许勇画水墨画,对纸和毛笔还是有某种迷恋。”傅微薇坦言,由于报考中央美院的那一年国画专业没有招生,自已一度因为未能学习国画专业而遗憾。然而,这却在另一个角度给予了她艺术创作上的充分自由。
尽管使用的是传统媒材,但傅微薇的作品却丝毫没有受到传统技法的束缚。这使得她能够心无挂碍、自然而然地将关注点与精力投入到对内心感受的自由表达之中。而对于多年来,国画创作界始终探讨的传统与创新的问题,也并不是傅微薇在创作中所刻意思考的方向。对于傅微薇而言,创作的过程即是一种笔随心走的过程。如其所言,“我并没有刻意思考过创新的问题,更多的是随着自己的心在创作。那么每一个人的内心对世界的感悟与视角都应是独特的。我的画面更多是感性的,我所追求的是将自己内心深处的感受挖掘出来。虽然,内心的感受也需要借助形式来表达,但艺术创作不应该过多依靠形式上的东西,因为那是很表象的。”(采访/撰文:王薇 摄影:高骜)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