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孟子曰:“仁者爱人”。那么儒家倡导的仁爱,究竟该如何界定,或者见仁见智。而概念解读,难免歧义纷繁,令人难得要领。其实,在一个儒学传统深厚的国度,对于在厚重的传统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中国人,仁爱,不是一个弄清概念的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如何恪守尊奉的践行问题。
作家,号称当代的文人士子,面对自己的人生,如何秉持仁爱、仁为己任,已然是这样的一种践行;而一旦进入创作,写出的作品将要面对读者、影响他人,这就更是“仁者爱人”的一种具体践行。
庚子年底,读到王琦女士新近出版的两部著作《小城流年》与《小城槐香》,引发了我深深的共鸣。去年,我在希望出版社出版了三本少年读物,与总编辑王琦女士成了熟人。她的这两部著作,同样是写给少年读者的,于是留心读过。
这两部著作,就文体而言,或可称作散文化的小说,亦可叫作小说化的散文。作者也许是无意间打破了小说与散文的文体界限,能够看出,她个人预设的写作期待,首先在于是否利于小读者的阅读与接受。能够秉持这样一个创作初衷,实在应该得到充分肯定。
两部著作,王琦女士在结构上都费了心思下了功夫。《小城槐香》,选取了一年四季中的二十个节气作为经线,串起了二十章文字。引领读者在时光永恒流淌的自然节律中,与书中的情节一道向前,同步见证作品中的主人公的成长历程。
《小城流年》,作者则机枢别出,以主人公女孩“小青子”童年及少年时代游走过的小城街巷为坐标,引领读者在特定的空间里一道漫步徜徉。于是,作者所熟悉的故地故人,带着某种情感温度,渐次呈现到了众多读者面前。
令人称道的是,王琦女士在两本书的结构上也别出心裁,其机巧与用心,基本上化于无形,天衣无缝。有实事求是之意,无哗众取宠之心。是为难能,所以可贵。
说到文学创作,个中人该是心知肚明:首先,作者要尽可能地呈现表达自我,然后,要竭尽所能来引领读者。所谓“穿越自身,抵达彼岸”。话是这么分开了讲,其实写作本身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一个过程。正所谓无此无彼、亦此亦彼;花非花,雾非雾。
就两部作品的内容而言,全然基于作家对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记忆。我们童年的记忆犹如晨星,总是那样清晰而高远。而王琦女士对自我记忆,更是经过了细致的拣选。借主人公的身份,作者用相当多的篇幅,追忆记述了自己和父母、奶奶、姥姥们之间浓烈的亲情。春晖寸草,这是爱的记忆。而能够记得这些,說明作者懂得了还报;写出这些,个人脑海中的记忆,变成了白纸黑字:中国字、方块字,将爱的记忆留驻定格在了永恒。
毫无疑问,儒家所倡导的“仁者爱人”,首先基于人的血缘亲情。每个人,出乎本能,最爱的一定是自己的父母和自己的孩子。这样的爱,无须拔高,更不必伪饰,合乎天理,顺乎人情。我相信,记住并且写出这样的爱,一定能够感染他人。
王琦女士在爱意浓浓的回忆中,载欣载奔,她得着了“回到童年”的巨大快慰。与之同时,将回忆形诸字,引领读者驾风起航,期望大家能够与她一道登临彼岸。
儿童文学,作品要写给少年儿童来看,作家应该采用怎样的文字、运用怎样的叙述手段?此事说来容易做来难。要真正写出少年读者爱不释手的作品,除了写作的能力,确实还需要一种格外慎重的态度。
比方来说吧,当母亲的,一定要学习怎样呵护孩子才会去呵护孩子吗?作为一位母亲,这就够了。她天然地爱自己的孩子,天然地会呵护自己的孩子。
我们达不到一位母亲那样的天成博大,至少我们要朝那个目标努力。是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如此作人,庶几能够如此作文。
王琦女士的文字,行文的笔调,具有女作家独特的细腻、柔美与温婉,读来一派清新,沁人心脾。正是疏影横斜,有暗香浮动。
立意持爱,行文求美,或正是这两部书最值得称道的地方。
王琦女士依凭记忆写出的两本书,那记忆说到底只是她个人的记忆。但我宁愿相信,她的记忆是一种爱的记忆,这样的记忆将留驻永恒。
作者简介
张石山,山西盂县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历任战士、工人,《山西文学》编辑、副主编、主编,山西省作协副主席等职。出版有长篇小说《兄弟如手足》,中短篇小说集《镢柄韩宝山》《单身汉的乐趣》《母系家谱》《神主牌楼》,诗集《永远的三月》,散文集《爱河之源》,随笔集《叙述的乐趣》,自传体长篇《商海炼狱》,纪实长篇《穿越——文坛行走三十年》,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