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摘 要 新时代,我国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占重要位置,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必经之路,具有强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本文从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内涵关系入手,通过阐述其中内涵关系,从而探讨出具体路径。
关键词 农业现代化 新型城镇化 协调 内涵 路径
作者简介:周昱成,湖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图分类号:D60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11.200
一、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之间的内涵关系
(一)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之间的血肉关系
农业现代化好比是血,新型城镇化好比是肉。目前,城镇人口在不断地增加,城镇人口增加并不是城镇人口本身不断地增加,而是外来人口不断地引进,而所谓的外来人口,就是农村农民工往城镇转移发展,这就使城镇和农村之间出现微妙的变化,而这种微妙的变化就会造成新的制度体系——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之间的血肉关系。马克思指出:“矛盾是一切运动和生命力的根源。” 新型城镇化好比是肉,肉的质量的好坏不仅取决于肉自身的基因问题,还要有新鲜血液的滋养,没有新鲜的血液的滋养,在一定的程度上肉的质量不会长的太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促使大量的城郊区土地被城镇征集,城镇在面积上不断扩大,而农村的面积在不断地缩小。毛泽东同志在革命年代曾经采取过“农村包围城市”战略,通过逆向思维新时代的战略则是“城市包围农村”,最终的目标使我国的农村人口变得越来越少,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农业现代化会促进城镇的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强调了“乡村振兴战略”思想。乡村振兴战略思想实质上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次重大革命,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个历史创举。乡村振兴战略是加速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保障和强大的助力器,同时也是城镇化的进一步延伸。农业现代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发展农村生产力,为城镇的各方面建设和发展提供广泛的人力资源,我国城镇工业生产需要农业作为原料,离开了农业,城镇工业的发展势必会受到阻碍。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将会带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城镇现代化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城镇主要特点是促进各种要素大量的聚集,而这一情况势必促进农业改变传统的经营模式,进一步加快发展农村生产力。
(二)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之间的和谐关系
在推动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过程中,它们之间的关系具体表现为:
第一,城镇与农村之间的产业和就业之间的协调关系。它们之间的关系要按照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朝着同一方向发展,使它们之间的关系尽最大可能保持一致性。
第二,城镇居民与农村农民之间的协调关系。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下,要使城镇市民与农村农民之间的人均收入尽可能缩小差距,尽可能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第三,在经济发展与大自然生态和谐协调关系。在以经济为中心的前提下,经济发展势必给环境带来一定负面影响,要在经济和自然环境找到平衡点,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
第四,注重追求物质和内心精神家园之间协调的关系。“器为求新,人为求旧。”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度的提高,在物质方面得到了一定的满足,但是人们的精神世界却一度出现空虚,而农村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老一辈人精神情感的寄托,农村是他们的出生地,他们对农村土地怀有深厚的感情,人们在追逐物质发展的同时,特别是一些传统节日,天南海北的人们回到家乡,畅叙亲情,“土地”仍旧是人们的精神家园,“乡愁”是人们割舍不掉的情结,二者要协调发展。
(三)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之间的内在有机发展关系
农村农业发展现阶段仍处于传统经营模式,必须打破以传统家庭为单位的自给自足的小农意识向产业化转变的一个过程,实现农业的产业化。
一是城乡生产要素有机互动关系。农业产业的现代化必须要求农业人口要大量转移,在一定程度上,国家要不断给予农业有力的援助,要不断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要让农村的富余劳动力走出去,打开一条致富的道路。随着农民生产收益得到提高,大量的农民工进城,大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积极心。由于农村存在人口基数大,人多地少的尴尬局面,据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一状况正在发生改变,农民工的大量进城,进城的那一部分人的土地空出来,从而使農业生产有利于向组织化发展。新型城镇化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城市居民对农产品的需求量,这就为农产品的销路增加了渠道,可以刺激农产品的多样化,有利于农产品的加工生产。
二是城乡的产业链有机互动关系。新型城镇化在发展过程中,农民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是主体,如果脱离了农民这个主体去谈新型城镇化无疑显得苍白无力。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要适当出现不同的农业分工,要呈现一种梯度,便于在农业过中出现专业化。就目前的农村来看,农民生产的农产品呈现相类似的现象,出现低水平恶性竞争下的内耗,价格耗的越低,不利于农产品的发展。在农村,农民的农产品大多数只停留在初级产品,严重缺少初级深加工的产品。在农产品中,蔬菜、水果之类等季节性的农产品即便在质量上过得去,由于没有经过深加工就很难存储,同时农民生产的规模较少,处于分散状态,且农户对市场上的行情缺少一定的分析判断能力,抗风险能力差,从而打击了农民的积极性。面对这种情况,就是要求我们的农民朋友,释放更多的剩余劳动力,进而使农民有新的打算,从而促进新城镇第二、三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新型城镇化发展必须在现代农村基础上的,提供必要的土地、劳动力等一些生产要素。大量人口流入到城镇,城镇大量人口的聚集,势必造成城镇生活消费和服务业的进一步扩大,像魔术师一样变出更多的就业岗位,有利于缩小收入的差距。大量的农民工变成了市民,这就促进了新型城镇规模化加大,城镇的基础设施进一步地扩大,则需要国家在财政上提供及时有力的支持。大量农民工变成了市民,为现代化的农村提供了市场,农村成为市场的原料来源地,从而形成了一条产业链,从而促使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有机协调发展。
二、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路径
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是以市场为主导地位,而政府在整个过程中处于从属和引导的地位。***同志强调:“协调发展,就是找出短板,在补齐短板上多用力,通过补齐短板挖掘发展潜力、增强发展后劲。” 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就是找到二者之间的短板,然后下功夫。
(一)搞农村土地“宗族合作化”制度,促进生产要素流动
在新时代的今天,农业现代化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繼续实行土地转让、租赁等土地流转制度,搞活农村土地,制止大量土地荒芜。
二是要加大政府引导和科学规范农村集体经营土地制度。在以家庭为单位土地承包制度上,已经不能满足农业现代化的需要。我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古老文明的国度,其中 “宗族”这种结构模型在历史上起到一定的整合作用。以家庭为单位的基础之上实行以宗族模式的集体经济小合作化模式道路,这种模式就可以解决大量的土地和少量农民之间的矛盾关系,同时能抵御自然风险能力,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三是国家对农民的补贴要用在刀刃上。从目前国家对农民的援助来看,国家虽然从第二、三产业中拿出来的资金补贴到农业中去,但是国家想给农民的资助却找不到一种投资帮助的有效对象。对于种粮户的农民,国家的农业涉农资金均摊到每家每户只有几千元,起不到根本性的问题。“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有些农民拿着国家的农业补贴金潇洒一阵子,农民却依然是改变不了现状,说白了,是一种“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如果国家把这一批涉农资金用在以宗族为单位的小农集体化上,那么对于以家庭为单位的农民来说他们或许不敢轻易动用这批涉农资金,可以用在农业生产上。
四是国家建立和健全农村农民土地负责制度。一部分农村农民长期在外务工,对于农村老家的土地不管不问,让其任其荒废,这属于一种对资源浪费的行为。农民享有土地的使用权,同时是不是也有对土地认真经营管理权呢?对于土地随便弃之不顾。对于长期荒废土地的农民,可定一个时间段,比如五年至八年从未对土地进行管理的,经与他们本人协商之后,经村两委班子会议讨论表决通过,有权处置荒芜的土地,流转土地等多种形式,有利于提高当地的农村集体经济收益。
(二)加快农业供给侧改革,促进农业现代化灵活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 这就充分说明,土地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流转,这就说明对土地不再是农民口中所说的那种,使用价值不大。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农村不再需要大量的农业人口,动员和鼓励有能力、有意愿的农民工在城镇落户,使他们融入到城镇中去。目前农业现代化存在一座“卡夫丁峡谷”,这座峡谷成农业现代化一个难以逾越的障碍,要想翻越这座峡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是要大力发展肉、蛋、奶、鱼、果、菜、菌类、茶叶、烟叶等一些必需农产品。
二是国家要加大对食品的安全监督力度。
三是要树立和培育品牌,提倡绿色食品,安全食品,努力修复好与消费者之间的信任关系。
四是加大对农村的第二、三产业的发展。目前,农村停留在第一产业的发展当中,第二、三产业只能说是处于一种尚不成熟的状态。对农村的二、三产业要因地制宜,不能盲目,更不能搞复制性的发展。
五是要正确对待农产品去库存的问题。要根据实际情况,把储存量过大的降下来,对过量的农副产品要进行粗加工,结合实际情况该消化的消化,该转让的转让,不要造成连续性的损失,同时结合市场上的规律,把明知道要亏损的,及时处理。
六是正确对待农产品成本问题。目前,对不利于生产的成分要及时减少,比如在使用大量的农药、化肥之类要适可而止,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针对我国目前这种以家庭承包制度,要改变这种小规模的状态,扩大经营规模,把生产经营成本摊薄,有利于农业的发展。七是要在挖掘短板上下功夫。要继续兴修水利,继续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对农村中基础设施要坚决落到实处,要对以前遭到严重破坏的农田、山林、湖泊等一些生态工程要大力治理和修复,要加大对绿色发展理念的认识,修复地下资源,与新型城镇相互动。
(三)处理好市场和政府的协调关系,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在建设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
一是要在市场和政府两者之间进行协调,要尊重市场的发展规律,要善于激活市场的资源优化配置。
二是注重以人为本,重点要强调人的主体作用,调动社会的一切积极性因素,最大程度发挥两者之间的作用,最终使两者之间又快又好向前发展。
三是在原有的基础之上,科学合理布局。根据新型城镇的人口数量、规模和用地面积的合理性、前瞻性,促进新型城镇化的良好发展态势。在建设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要突出以人为中心思想,在布局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公共服务这一块区域和城镇基础设施之间的协调发展关系。在建设的过程中,要邀请居住在本城镇的一些市民参与集中,要集专家和市民的集体智慧,要听取广大市民的意见,在规划中即要理论上的科学性又要有结合市民的现实合理性。
(四)加大对城乡教育发展,注重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在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过程中,人在这其中起到最为主要的作用。毛泽东同志指出:“抓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现在这个主要矛盾就是“人”,要突出强调人的作用。
一是不断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作为新型城镇化的居民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要与时俱进懂得先进科学技术,而作为农业现代化的农民,特别是青年农民对传统的农业技术弱化,甚至断层,这就要加强专门的教育和培训。
二是加强必要技能培训,确保每家每户有明白人。当前处于互联网发展时期,农户每家每户至少要有一人学会基本的电脑操作技能,懂得农业技术,利用互联网这个信息平台盘活农村经济,只有掌握了这些才能在农村发展,才能在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过程中贡献智慧和力量,对人的教育影响到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的发展。
三是注重人与自然的协调相处,使绿色生态观念融入到城镇化的建设发展当中。城镇人口数量在不断增加,各种消费亦趋增加,各种垃圾不及时清理,城镇化在加快建设过程中势必造成对大量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环境的破坏,所以城镇居民要注重生态环境、生活方式等一些生活习惯,要树立正确的人与自然协调发展观念,提高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
(五)加大城鎮化理论创新制度,促进农民工在新型城镇中的融入效应
人的城镇化需要社会和人的个体之间共同构造制度建设,才能进一步融入城镇当中。***同志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这句话说明了农民进城转变为市民是实现人的城镇化的一个重要任务。比如,以海南三亚市为例,“像工人一样上班,像市民一样休闲”三亚的农民享受到了城市居民一样的社会保障待遇,体验城乡均等的公共服务。
一是对转入城镇人口要将其纳入城镇居民社会治理的体系当中,真正消除户籍上的差别,保障转入城镇居民在社会保障、医疗、就业、住房等方面要公平。
二是要学会与周边的邻居加强沟通,消除之间的差距,拉近之间的距离,让进城的农民工有认同感和归宿感。
三是在教育上要一视同仁,让农民工的孩子享受教育的平等性。
四是在话语权上,要在一些会议上或者在一些活动中,提高农民工的存在感和话语权。
五是加强社区党组织团结作用,发挥基层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六)以政府扶贫为契机,加大科技投入,整合社会各界力量
在推动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结合精准扶贫,多措并举。
一是在各乡镇实行农技站。这个农技站不是原来那种农药化肥之类,而是以现代化的农机为中心,农药化肥之类为辅的新农技站,每个乡镇配备具有农业技术人才,对农民进行精准指导。与此同时,国家要投资一批先进的农具、农机之类,以国家的名义发放到全国各乡镇。
二是以政府精准扶贫为契机,达到如期精准脱贫。在政府采取扶贫项目的过程中,通过因地制宜,产业扶贫,带动就业,转移就业、异地搬迁的相关措施,对贫困户的危房要及时改造,贫困人口的法律援助,大病救助等一些救助措施,彻底解决我国农村中那些处于贫困状况。
三是要动员社会上的一些知名人士,家乡的贤达人士用感恩的方式动用自身或身边的一些优势资源,投入到自己的家乡建设当中。中国自古就有“乡愁”的情结,特别是早期异走他乡,经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一些成就和社会地位,动员他们回乡多走动,多看看,即能解思乡之情,又能带动家乡经济发展。
(七)调整基层干部队伍结构,完善基层各项制度
针对基层干部办事落实不到位,文化、年龄等结构参差不齐,思想观念落后等一些情况。具体措施如下:
一是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培养后备干部。在农村,干部队伍老龄化严重,工作动力不足,思想守旧,创新思想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农业的发展,要选拔有知识、有能力的青年后备干部进入重要岗位,对于个别地方选不出高素质干部,可以由上级指定干部下去指导工作。
二是号召大学生返乡建设家乡。这与以前村官有所不同,以前的村官都是从不同生源地的高校招来的,这种情况存在一定弊端。如:人生地不熟,语言交流不畅,当地老百姓的认同感不高,认为他们干不长久,在工作过程中势必会带来一定的阻力,不利于工作的开展。如果换成返乡本地大学生那就不一样了,他们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对这片土地有一定感情,希望自己的家乡发展的更好,会不遗余地努力工作,特别是大学生的婚姻大事在一定的程度上会得到解决,总之,无论在哪方面都具有优势。
三是要提高基层干部待遇。干部、村官在基层工作本身就存在各方面诸多不便,他们上有老、下有少,在基层经常加班加点,若提高基层干部的相应工资待遇势必进一步激发他们对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
注释: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359.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5月10日,第1版、第3版、第5版.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学习出版社.2017.
毛泽东选集(第 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22.
***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北京:学习出版社.2016.219.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