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仪扬地区抗日救亡斗争

时间:2024-05-20

□ 陈 蕾

仪征扬州地区东起京杭运河,西以津浦铁路为界,北抵淮河,南濒长江,有丘陵、平原和大量水域,自然资源丰富,战略地位重要。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中共党组织和新四军部队联系东西、沟通南北的重要枢纽,也是与敌争夺的战略要地。

仪扬民众奋起抗敌

1937年12月,日军占领镇江、扬州、南京等地,所到之处无恶不作,先后制造了万福桥、仙女庙、真州、六合等地许多骇人听闻的惨案,南京大屠杀更是罪恶滔天。面对日军的暴行和疯狂掠夺,仪扬地区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团结抗战政策的推动下,不畏强暴,不当亡国奴,纷纷展开了英勇顽强的斗争。

成立抗日团体,开展抗日救亡运动。扬州城区的爱国青年、学校教员等文化知识界人士,先后成立了江都抗日民众宣传团、晨鸣社战地服务团等救亡团体,在大街小巷张贴宣传标语,到乡村教唱抗日歌曲。仪征成立了青年救国会,创办了江北抗日同盟会,宣传抗日思想,组织发动民众。江都县文化界救亡协会专门成立流动宣传团,到沿江4省17个县区,开展抗日宣传。

建立抗日武装,奋勇抗击日伪。扬州郊外的东乡、南乡等地成立了江都民众抗日同盟,扬州西乡的杨家庙、甘泉山成立了抗日小分队,不断袭扰打击日伪军。杭集、新老洲等地成立了“铁血锄奸团”,打击日伪军和投敌分子。仪征、天长的爱国青年发起成立了“苏皖边区抗日义勇军”,在苏皖边界开展抗日游击斗争,一度攻进天长县城。陈文领导的抗日义勇团,打击下乡“扫荡”的日伪军,先后作战100多次,队伍发展到3000多人,开辟了方圆500余里的抗日游击区,威震仪扬地区。

动员各界人士,为抗日出力献策。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仪扬地区许多爱国士绅捐钱供粮,为新四军根据地提供方便。新洲实力派人士樊阳泰,水南地区爱国民主人士董筱川,仪征陈集镇爱国志士李梦甲,地方士绅陈海平、张筱川,谢家集的开明士绅李国华等人,都为抗日作出了贡献。

仪扬地区人民在坚持抗日的同时,更期盼着中国共产党的组织领导,盼望新四军早日到来,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

武装开辟初获胜利

日军侵占仪扬地区后,推行伪化政策,在各县组建伪维持会、自治会等汉奸政权,在区、乡建立基层伪政权,还在重要集镇和交通要道设立据点,形成封锁网络,掠夺当地资源,实施血腥统治。党组织和新四军领导机关面对这一状况,及时抽调部分军、政干部进入仪扬地区,开展武装斗争。

武装开辟获初胜。1938年9月至11月,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确定了“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方针,决定把党的工作重点放在敌后。中共中央长江局撤销后,成立了中共中央中原局,刘少奇任书记,进入皖东敌后,直接领导当地抗日斗争。1939年11月下旬,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派苏皖支队进入仪扬地区,建立仪扬抗日根据地,成立了仪征县委、县政府,领导和组织仪征人民进行抗日斗争。1939年12月至1940年1月,罗炳辉率第五支队一部与苏皖支队协同作战,粉碎了日军2000余人对天长、仪征、六合地区的“扫荡”,歼敌300余人,抗击日伪取得了初步胜利。

反复争夺守阵地。1939年底,国民党顽固派掀起反共高潮,向我根据地大举进攻,企图消灭抗日的新四军。1940年3月21日至4月9日,新四军击退了国民党顽固派韩德勤10个团对根据地的侵犯,取得了半塔保卫战的胜利。同年8月,华北八路军黄克诚部和皖东新四军张云逸、罗炳辉部会师于淮宝地区,打通了皖东、皖东北、苏北地区的联系,打开了华中抗日的新局面。

建党建政强队伍。1940年9月5日至17日,新四军第四、第五支队和地方武装,在各级党政组织和广大群众配合下,粉碎了从南京、扬州、蚌埠等地出动的1万余日伪军对路东抗日根据地的大“扫荡”,毙伤日伪军600余人,巩固了六合、仪征、盱眙等8个县级抗日民主政府,同时成立津浦路东各县抗敌联防委员会。同年10月,路东各县全部成立了中共县级委员会。党组织的恢复与重建,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团结和争取了进步势力,打击和孤立了反动势力,为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顽强抗敌巩固阵地

1941年至1943年底,仪扬地区进入抗战的战略相持阶段。根据地军民在党的领导下,克服重重困难,击退了日伪军的多次“扫荡”,挫败了国民党顽固派反共阴谋,打击了土匪恶霸的袭扰,不仅取得了军事斗争的胜利,而且加强了根据地的全面建设。

坚持艰苦斗争。1941年1月7日,国民党顽固派发动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1月20日,中共中央军委决定在江苏盐城重建新四军军部,全军改编为七个师,江北指挥部所属皖东部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二师。同年4月,新四军二师在天长、仪征、扬州地区,发起金牛山、陈集、谢集、甘泉山等战斗,攻克敌据点,打击了仪扬、扬天公路沿线敌人,歼灭日伪军800余人;5月下旬又粉碎了日伪军5000余人的“扫荡”。6月,新四军二师五旅成功开辟淮宝地区,成立了淮宝县委和淮宝办事处。1941年春,路东区党委指示天长县委派出精锐武装,深入高邮湖以南地区,采用先求立足、再求发展的斗争形式,团结争取地方实力派,建立“两面派”政权,再逐步使“两面派”变为拥护共产党抗日的一面派,进而发展成为抗日游击根据地。

建立完善组织。在艰苦的斗争面前,仪扬抗日根据地的开拓者,始终把加强党的建设、坚持党的组织领导放在突出位置。1942年初,仪扬地区就建立了7个县委、31个区委、402个党支部,发展党员5038名,成为抗日的中坚力量。1943年2月,中共淮南区党委、淮南行政公署和淮南军区成立,统一领导淮南地区抗日斗争。1944年9月,淮南区党委决定成立天长、仪扬等9个县委县政府。从此,仪扬地区军民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抗日斗争取得节节胜利。

注重全面发展。仪扬地区人民在路东区党委和行政公署的坚强领导下,克服各种困难,打破敌人封锁,不断推进根据地各项建设。一是在根据地兴办党校,开办党训班,组织培训队,对党员干部和抗日积极分子进行理论学习和素质教育,培养了大批干部,保证了根据地各项工作的需要。二是壮大抗日武装。淮南路东区党委重视加强地方武装和民兵队伍建设,1942年底,全区地方武装发展到8000余人、枪5900余支,成为独立作战的地方兵团。1943年,实施主力部队地方化后,形成了主力兵团、地方兵团和民兵三结合的人民抗日武装体系,在反“蚕食”、反“伪化”、反摩擦斗争中更加有力地打击了敌人。三是巩固政权组织。深入开展统战工作,按照“三三制”原则,通过层层发动群众,进行民主选举,建立县、区、乡政权。建立了工、农、青、妇、文、商等各个抗敌协会和儿童团组织,有17万人参加了抗日组织。四是充实财政经济。抗日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减轻农民负担。保护与发展工商业,调节金融,抵制敌伪的经济入侵和破坏,保护根据地的经济。建立进出口货物检查网,统一税制,加强货检税收工作,创办贸易机构,发展根据地商业和对外贸易。组织群众开展大生产运动等,为坚持敌后抗战奠定了物质基础。五是推进文化教育事业。吸收大批知识分子加入革命队伍,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华中局在淮南创办了江淮大学和建设大学,淮南区党委开办了淮南行政学院及各种专业训练班。兴办中小学,仅路东地区办了600余所小学。举办民众夜校、识字班,开展冬学运动。建立文化工作队伍,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娱宣传活动,鼓舞抗日士气;加强新闻出版工作,兴办报纸、刊物等。

加强秘密战线工作。1943年春,淮南区党委和淮南军区统一成立了敌工委员会,各县建立了敌工联络站。淮南交通总站从1942年春到1943年,开辟了从淮南路东通往各师、各战略区及上海的交通线,先后创立了十二圩、瓜洲、杨庙、月塘等秘密交通站,负责护送军政人员,传递文件、物资。新老洲也成为新四军和党政干部、抗战物资往返于大江南北的“跳板”。

战略反攻夺取全胜

1944年,抗日转入战略反攻,仪扬地区军民也开始了局部反攻,最终夺取了抗战的最后胜利。

主动出击,打击日伪。1944年,新四军二师和地方武装主动出击,毙伤俘日伪军1000多人。1945年2月至4月中旬,我军击退了日军山本旅团对高邮湖西的侵犯,歼灭日伪军800余人。

强势推进,扩大阵地。淮南区党委和淮南军区为迎接战略反攻,掀起了大规模的参军运动,使抗日武装力量得到进一步壮大。至1945年夏,新四军主力部队发展到3.3万人,地方武装有1.1万人。他们发动攻势作战,摧毁日伪据点,基本上把敌人逼到津浦、淮南铁路和一些主要公路沿线,以及长江、淮河边上的孤立据点内,扩大了解放区。

全面进击,收复失地。1945年8月,淮南根据地坚决执行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命令,向津浦、淮南两条铁路日伪据点进击,收复数个县城和广大农村。8月13日,我方争取了汪伪警卫第三师钟健魂部3000人反正。8月下旬,新四军军部在淮南路东成立了南京支队,渡江南下,攻克龙潭、栖霞山等地,兵临南京城下。新四军二师主力部队向西进击,先后攻克滁县、蚌埠、水家湖等地,逼近淮南煤矿。独立旅进击长江沿岸,各独立团(县总队)向本县境内日伪军据点出击。1937年至1945年,淮南军民共歼日、伪、顽6.1万余人,淮南根据地面积扩大到2.1万平方公里,人口达330多万,建立了17个县级抗日民主政府,取得了抗战的完全胜利。

书法 彭景志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