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 莫景春
河池红军标语楼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有一座“红军标语楼”。它位于市内金城江区的河池镇上,是全国保存红军早期革命标语面积最大、内容最丰富最完整的建筑。它静静地矗立在小镇的中心,像一座灯塔,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
标语楼前面的门板涂满了红色,仿佛看一眼就会把人们的激情点燃。
门牌上赫然写着“红军标语楼”几个鲜红的大字。门前的石板被游客踩踏得光溜溜的,木头做的门坎也被踏得凹进去一大半。厚重的门被打开时“咿咿呀呀”地响着。仰头望,堂屋庄严肃穆,一种神圣之感迎面拂来。
墙面贴满的宣传画,叫醒了每个人的眼睛。细细地抚摸着这些记录叱咤风云的画面,思绪慢慢飘进那风起云涌的岁月。革命前辈的高大形象,让人充满无限的钦佩。一个个紧闭的玻璃柜里,陈放着当年使用过的武器,虽然锈迹斑斑,却隐隐透出不屈的气息。即使是一张张破旧暗淡的床板,也没有颓废的神色。
拾级而上,壮家干栏楼的二楼往往存放最重要的东西。木质楼梯踏上去的咚咚声,回响在空空的楼里,格外响亮。这些楼板历经九十年,还是那么坚硬结实。干栏楼除了主墙用泥土夯实之外,基本上是用木头搭架而成,坚实耐用,防潮防湿。
渐渐地,墙上不再是单调的灰色,伴随而来的是一条条激动人心的标语:
“红军是最有纪律的军队”
“努力阶级斗争推翻压迫阶级统治”
“苏维埃是自己的政府巩固苏维埃政权”
“工农兵自扩大红军组织发扬群众斗争实行土地革命”
“问:什么是共产党 答: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政党”
“世界上一切只归生产者所有那里容得寄生虫”
……
标语,一条比一条震撼人心,还有一些惟妙惟肖的漫画,讽刺那些贪婪的土豪劣绅。一面面灰白的墙图文并茂,发人深思。大间小间一共有55条标语、6幅漫画,有的横写,有的竖写,无不充满着昂扬气息。
这些标语是1930年3月至11月红七军、红八军进驻河池时,战士们用火炭、黑石粉和墨汁写下的,虽然经过九十多年的风雨侵蚀,色泽有些褪暗,但大多依然清晰可见,笔画刚劲有力,字体方方正正,透出一股凛然正气,活泼生动。
看到这些激情澎湃的标语,我们似乎看到当年红军战士意气风发的样子:打倒了恶霸土豪,分了田地,劳苦大众得解放,老老少少,眉开眼笑,街上一片欢腾。红军战士一边高唱凯歌,一边发放传单,张贴标语。楼里的人们在热烈讨论着,还情不自禁地挥笔泼墨,把一条条标语写上墙面。没有笔墨的战士随手拿起炉灶的木炭头,一边兴奋地哼着歌,一边激动地在墙上挥舞着。他们都想着,要把党和红军的精神传达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心里,让群众明白党和红军是人民群众的亲人。
这一行行的标语、一句句响亮的口号,就像一把把熊熊燃烧的火,燃起桂西北人民的热情。他们纷纷投身革命,沿着正确的路线,走出广西,走到江西,融入全国革命洪流中,其中,就有韦国清、韦杰等共和国的将军,还有许许多多的革命先烈。
红色的讯息受到了人民群众的热爱。但红军北上后,这里黑暗重重,面临种种破坏的危险。楼的主人、开明绅士吴先生冒着生命危险,想方设法,用一层纸膜将墙面保护起来,然后外面用石灰小心翼翼地覆盖,就像是珍藏传世家宝一般,直到解放后才将它们重新剥出。这些珍贵的标语又像原先那样,继续激励着人们奋勇前进。
密密麻麻的标语后面,敞开着一间不很起眼的房,赫然写着“红七军首长寝室”。当年邓小平同志不远千里,穿越重重封锁线,到这里领导革命,就曾在这简陋的房间住过。墙面显得有些斑驳,两扇窗户开着,朗朗的阳光照进来,落在那灰白的桌椅上。一张简单的木床,单薄的棉被整整齐齐地叠放着。在这简陋的房间,我们看见了敦实的伟人背影,他时而站在窗前遥望着远方,深深地思考红七军的命运方向,思索中国革命的道路;时而伏在桌子上奋笔疾书,谱写一篇篇指导中国革命前进的篇章。
当年的红军标语
是红色的讯息唤醒了这沉睡的大地!是鲜红的色彩点燃了这片亘古的荒芜!
当时的桂西北大地,一片阴沉。纯朴的山民爬在陡峭的山间,耕种着贫瘠的土地,却换不来几把粮食养家糊口。生活如山风一样清冷,日子如大山一样沉重,何日是尽头?仰望天空,耸立的大山挡住了阳光,投下一片黑压压的阴影。
一位壮家汉子,汹涌着如红水河一样奔腾的热血,披荆斩棘。他想要劈开更多的山石,让更多的阳光洒进来,沐浴这片土地,让这里的山民享受温暖。他要在荒蛮的桂西北开创一片新天地。他就是壮族的好儿女、广西农民运动的开创者之一——韦拔群。乡亲们都亲切称他为“拔哥”。
他打土豪分田地,如火如荼;他开办农讲所,传播革命火种。他要让乡亲们看清世道的不公,他要带领乡亲们推翻吃人的黑暗社会。
英明的党看到这星星之火,派出邓小平同志,争取把这把火燃得更旺些。邓小平巧妙地穿过敌人一道道封锁线,攀山越岭,艰辛跋涉。终于,两双志同道合的手紧紧地握到了一起。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的话语,犹如雪中送炭,给韦拔群这支农民军指明前进的方向。他们和其他革命同志同住魁星楼,侃侃长谈,共同描绘着革命的美好前景。
他们曾一起发动百色起义,与革命大本营井冈山遥相呼应。起义后,邓小平同志返回上海向党中央汇报情况,并带着党中央的指示赶回河池,就在这标语楼召开了全军党员大会,并对部队进行了整编,有效增强了战斗力。
听老人回忆,红军北上那天,群众从四名八方赶来,送茶送水送鸡蛋。大家敲锣打鼓,高呼口号,震撼山城。是呀,为人民浴血奋战谋幸福的子弟兵离开了,谁能舍得?握不尽的手,说不完的话,闪光的泪花融化着深深的思念。
红色的标语照耀战士们渐行渐远的背影,鼓舞着留下的勇士们。
红军走了,留下这些富有感召力的标语,像一盏明亮的灯光,照到人民的心里,照亮了阴沉的桂西北大地,鼓舞着桂西北人民不断地奋进,也成为全国革命烈火中永不熄灭的火种。
革命之火燃烧起来,最终,神州大地一片红。桂西北人民也收获了温暖幸福的生活。
硝烟已经飘散飘远,鲜艳的标语变成了现实。如今,美丽的河池镇生机勃勃,标语楼前人来人往,享受生活的美好。标语楼在默默看着这可喜的变化。原先,这只有几座瓦房的小圩,一条狭窄泥泞的老街,只有在赶圩日子中,才会零星见到有人拿山货来换油盐。现在,白墙红瓦的楼房鳞次栉比,装饰着各式各样的琉璃瓦,泥路已被填成坚硬的水泥路,宽敞平坦。
圩亭下,马路边,村民们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山货:黄澄澄的橘子,香甜可口的板栗,活泼乱跳的鱼和嘎嘎叫的鸡鸭,让南来北往的客人尽情挑选。
头上机声轰鸣,一架银色飞机正从空中飞过。这里有世界独特的悬崖上的飞机场。机场宽阔平坦,设计新颖别致,每周都有好几个航班飞往重庆、西安、海口等地。乡亲们的梦想飞向全国、飞向世界成为了现实;外地的游客也源源不断来到这片奇山秀水之地。
傍晚,广场上响起阵阵欢快的音乐声,轻快的节奏,飞扬的旋律,汇成一曲曲幸福的乐章。还有老人唱起山歌,歌颂美好的生活。
那些呼喊了数十年的标语,终于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回应。红军标语第一楼,装满催人奋进的红色声音,吸引着八方游客,让你触摸到历史前进的脉搏,同时又被红色的激情所感染,进而成为奔向远方的精神营养之源。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