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校园暴力的成因及法律防范研究

时间:2024-04-24

摘 要 近些年来校园暴力频发,且引起了社会高度的关注,怎样有效的遏制校园暴力的产生,还学生安宁的校园学习和生活环境,已经成为了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本研究通过大量的走访资料,有效的揭示了引发校园暴力的原因,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给出了有效的解决措施。校园作为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场所,其安全问题应该给予高度的重视,在校园暴力事件出现后要及时进行有效的处理,另外还要做好前期预防工作,让社会各界积极的参与到其中,从而为有效的防治校园暴力事件发挥力量。

关键词 校园暴力 法律防范 事件

作者简介:赵琳萌,山东省聊城市卫生职工中等专业学校。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10.068

从校园暴力呈现特点来看,表现为高发性、低龄化的趋势,自2016年央视所播出校园暴力视频之后,媒体对其进行了大量的取证调查,发现校园暴力事件发生之后仅有少数的学生会向老师、家长反映,大多数学生则选择保持沉默,所以我们可以知道面对校园暴力未成年人很少去主动寻求保护,而是被动的想要得到保护。在校园暴力愈演愈烈的今天,校园暴力已经不仅仅是道德问题,且已经上升到了法律问题,严重的违反了《刑法》、《宪法》、《未成年保护法》等,故面对校园暴力从法律角度来进行深入的分析则是非常必要的。

一、校园暴力成因分析

(一)个人原因

青少年精力旺盛、对待事物缺乏判断力、易冲动,其通常看待事物较为简单,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对其影响也较大,情绪容易出现急剧变化,过于讲义气和感情用事,非常容易将不满的情绪发泄到身边的同学身上。

(二)家庭原因

从众多的校园暴力案件来看其暴力行为的发生与家庭环境之间的关系非常的密切,当前大多数的家庭均是独生子女家庭,父母不管是物质还是精神慰藉全部寄托在子女身上,对子女过渡的溺爱,所以青少年就会在心理上形成一种唯我独尊的错误认识,不允许任何人质疑自己,故青少年较容易产生暴力倾向,继而导致校园暴力的出现。再有父母若在子女面前表现过暴力行为的,子女也较为容易会成为校园暴力的施暴者。

(三)学校周边环境

另外一方面校园周边环境也是导致校园暴力出现的一个环境因素,例如当前校园周边环境已经成为了校园暴力的高发地点,校园周边KTV、网吧、台球厅等遍布,学生穿梭在其中,一些充斥着色情、暴力的局面呈现在青少年面前会使得青少年的身心受到不良影响,另外校园周边社会闲散人员普遍有喝酒、吸烟和纹身等恶习,他们时常会向学生索要钱财,若学生拒绝则会使用暴力手段让其屈服。而青少年因为心理和身体尚未发育成熟,在频繁的接触这些不良行为等之后则会形成错误的认识,会效仿其行为。而遭受过校园周边人索要钱财、暴力的学生则会出现心理阴影。

二、校园暴力的危害性及控制难度大的原因分析

(一)校园暴力的危害性分析

从校园暴力产生的危害来看,其主要表现在对受害人个体的危害以及对社会的危害两种:

1.校园暴力对受害人个体的危害分析:从最高院所调查的校园暴力报告来看,校园暴力事件常发并且情况较为复杂,同时很多均未进入到司法程序当中。另外笔者对校园典型暴力事件分析后还看到犯罪案件涉及的人员数量较多,且人身暴力占比较高。从上述的分析可知,当前校园暴力已经不容忽视,从个人角度来看,校园暴力事件对受害者的伤害主要表现在心理健康和身体两个方面,校园暴力经常会持凶器作案,所以导致受害人身体伤亡的比例也非常的高。青少年的身心发育尚未成熟,所以其在遭受校园暴力的时候常常会产生愤恨的心理并且感到无助,后续若找不到宣泄的途径则会导致心理压力过大,进而出现性格孤僻、成绩下降等现象。

2.校园暴力对社会产生的危害分析:校园暴力会使得学生的在校生活、学习规律被打破,若校园暴力频发,则学生、家长、教师会将较多的精力放在解决校园暴力方面,故正常的学习生活、教学制度等都会被打破,学生的学习成绩也会下降,另外在校园暴力事件出现后即使是没有受到校园暴力侵害的学生也会产生一些心理负担,长期生活在恐惧当中进而没有办法很好的投入到学习当中。学校可以说是一个小的社会,校园暴力打破了这个社会的秩序,处于学校环境中生活的学生就会对校园安全产生极为不信任的感觉,学校的严肃、威严受到冲击,最后使得暴力文化在校园中横行,长期恶性循环最后校园暴力将会愈演愈烈。

(二)校园暴力控制难度大的原因分析

当前针对校园暴力尚无统一的报告制度,所以很难知道其准确的发生数量。从最高院所做的抽样调查中,有超过65%的校园暴力事件当中被告人的年龄在16-18周岁之间,有35%的被告人年龄在14-16周岁之间,并且所发生的刑事案件中后果都较为严重。其中死亡案件就达到了35%,重伤案件达到了32%。这些案件对施害人和受害人均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后果,一般来说当校园暴力出现并且构成了犯罪之后,作为公安机关则会依法对青少年进行抓捕并通知家长。

從国际上来看,校园暴力事件的防止主要是通过立法、普法教育、校园周边环境整治等来进行防治的,但是从当前我国关于校园暴力立法来看其存在严重滞后性,故很多校园暴力事件发生之后出现了无法可依的情况,与一般青少年犯罪相比较校园暴力事件存在着特殊性,所造成的后果也较之一般的青少年犯罪危害大,从国家制度设计上缺少针对青少年校园暴力的专门法律,甚至还存在故意规避的现象。所以作为政府来说其面临的最大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在立法上有效的实现对校园暴力的防治。

三、校园暴力有效的法律防治措施

(一)加快关于校园暴力的立法工作

这里所说的加快校园暴力立法指的是在原有法律基础上进行全面系统的规范和调整。当前对校园暴力起到一定的规范和调整作用的法律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犯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保护法》三部法律,其中针对校园暴力给出了一定的法律依据,但是校园暴力并无任何的针对性。校园暴力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不管是施害者,还是受害者、暴力行为发生地点均有特殊性,故在立法的时候应充分的考虑到其特殊性,对校园暴力责任范围、责任主体进行明确。在立法上对校园暴力救济机制给予明确,将法律救济的方法和途径写入到法律当中,使得校园暴力发生之后做到有法可依。当前关于校园暴力法治问题职责也不清晰,导致校园暴力出现之后没有具体的部门来进行有效的管理,故在立法上应该对规制机构、学校设置预防,在立法上应该要求规模达到一定程度的学校设置防治校园暴力的组织,对于人数没有达到标准、偏远地区的学校来说,则可以联合进行防治校园暴力的组织的设置。该组织主要保护青少年在免受校园暴力侵害,对已经受到校园暴力侵害的青少年做好心理跟踪辅导和治疗,对那些可能存在暴力倾向的青少年做好干预,对于学生之间的小纠纷要做好调节,对于大纠纷则要做好化解工作。

(二)加大司法投入力度

针对校园暴力事件当前已经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犯罪惩治制度,经过修改,在法律层面上已经给予了青少年更多的权利,在刑事诉讼法当中对校园暴力青少年诉讼权利做了法律规定,如指定辩护人、犯罪记录封存等,从这些法律规定均可看出我国对校园暴力事件的重视程度,但是越来越多、越来越惨烈的校园暴力事件则引起了更多人的深思。少年法庭制度在我国已经实施的将近30年的时间,其是专门针对16岁以下少年及儿童犯的法庭,除了杀人案件之外,其余的未成年案件均是在少年法庭审理的,在法律当中还作出了这样的规定:少年法庭是有权利对小于18周岁青少年进行保护令和监管令发出的。虽然近些年我国已经在校园方面加大了投入,但还需要在实践当中加大投入力度。学校在该方面要承担起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工作的主要的责任,首先应该加大校园内部的管理,应该设置法制课堂、安全教育课程,将学校周边的安全隐患告知家长,让家长和学校联合起来将校园暴力出现的概率降到最低。

(三)加强青少年普法宣传教育工作

当前新媒体下的新兴暴力在缺少监管的环境下不断的传播,这些暴力文化、暴力信息严重的影响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并且有的地方校园暴力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而在学生间进行传播,那么在此種情况下作为学校则应该加强法制宣传工作。针对青少年开展的法制教育不可以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而是需要将其融入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当中,进而养成青少年对生命和他人财产的尊重。具体形式可以是宣传册的发放、家长会、班会、警示标语的张贴等。作为校长应该在校园暴力事件防治方面起到带头作用,定期在校园内部召开相应的主题会议,使得教职工法制意识不断增强。另外对于一些年龄相对较大的青少年还可以进行虚拟法庭的设置,使得青少年真正的参与到校园暴力案件审理当中,进而调动起学生积极性,使得学生对关于校园暴力相关的法律印象更加的深刻。通过上述的途径和方式学生不但可以知法守法,还能够明确自己一旦违法所导致的后果。再有还可以采取生动化、形象化的普法方式使得青少年认识到法律权威、认识到一旦出现问题应该寻求法律途径保护自己,使其在内心摒弃掉利用暴力解决问题的意识,从源头上去解决校园暴力现象和问题。

近些年校园暴力已经在青少年问题当中引起了高度的关注,从媒体最近的曝光来看校园暴力已经呈现出了蔓延趋势。从法律角度进行校园暴力的防治是当前依法治国的必然趋势,同时对青少年懂法、用法意识的培养也是在法律角度上有效防治校园暴力的途径。青少年身体、心理相对成年人具有特殊性,所以单纯性的进行堵截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校园暴力问题的,应该在法律规范和调整的基础上,加强学生的心理疏导、教师沟通疏导、社会工作疏导等,进而还学生一个纯净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常进锋.我国青少年校园暴力频发的多维分析.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5(4).

[2]汪敏.我国校园暴力研究述评——基于 1990-2015 年中国知网的统计分析.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2016(1).

[3]陈振江.中学校园暴力的学校归因以及预防对策研究.河北师范大学.2013.

[4]曲韵涓、陈江.未成年人犯罪原因浅析.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

[5]张福洋、刘彤彤.中学校园冷暴力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对策分析.西部素质教育.2015(12).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