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老顽童的手杖

时间:2024-05-20

青辰

蔡澜

年近八旬的蔡澜,总是着一袭布衫,握一柄手杖,从容儒雅。蔡澜祖籍广东潮汕,少年出国留学,后定居香港。蔡澜对手杖的最初印象和大多数人一样,觉得只有行动不便的人才会用到,比如好友倪匡。

从拐杖到手杖

多年前,蔡澜、倪匡和黄霑到古龙家做客时遇到作家三毛。当晚,三毛穿着露肩的衣服,倪匡和古龙偷偷跑到她身后,“一、二、三”,两人作势要咬三毛的肩膀。三毛并不生气,倒是蔡澜一腔侠义,顺手抄起倪匡的拐杖在两人屁股上各敲一下,以示警戒,惹得三毛哈哈大笑。

随着年岁增长,倪匡越来越胖,也越来越离不开拐杖了。每到一地,蔡澜都会精心挑选一根拐杖送给倪匡。送得多了,蔡澜发现拐杖里头大有学问。其实拐杖只是“手杖”的一种,在国外,拐杖大多时候被称为“手杖”,它代表着主人的品味。从埃及的图坦卡门法老,到亨利八世英王、路易十三法皇,到拿破仑、美国总统华盛顿,以及跟风的贵族、平民,大家都喜欢手杖。一柄手杖在握,卓尔不群气质凸显。19世纪末20世纪初时,英国男人一天要换三根手杖,早上全木手杖,傍晚银质的,到了晚宴时的手杖则是黄金打造的。

无论中西,历史上的拐杖都有着极其优雅的内涵。在中国,追溯至先秦文学作品中,古人也常对拐杖流露出一种欣赏和崇敬之情。如《山海经》里有“夸父弃杖为林”的传说,又如《礼记》曰:“孔日蚤作,负手曳杖,逍遥于门。”短短几句,将一个人背着手,拿着拐杖,逍遥自得的神态描绘得活灵活现。蔡澜欣赏苏轼的一句词“竹杖芒鞋轻胜马”,将落拓文人的恣意不羁表达得生动传神。

慢慢地,蔡澜爱上了收藏手杖,出门时就带上一根。有次接受采访,有人提问:“你为什么要拄拐杖呢?”蔡澜大笑着纠正,“这不叫拐杖,它叫‘手,我也不‘拐!”

蔡澜

遍訪东西觅珍宝

领悟到手杖的妙处后,每次外出旅游时蔡澜都会钻进当地手杖店仔细探寻一番。

日本东京银座的“Takagen”是蔡澜钟意的手杖店之一。在Takagen的玻璃橱窗中,摆着一根镇店之宝,银制手柄是一只鸽子的造型。店主说这根手杖是复制品,在周朝,它叫“鸠杖”,也叫“玉杖”,是当时宫中赐给80岁高龄的老人使用的。蔡澜知道中国周朝有“优老赐杖”之理:50岁家人送,60岁乡里送,70岁国家送,到了80岁就是宫中送。兴致大涨的蔡澜忙问店里有没有这种手杖卖,店家说没有,好奇地问他买了给谁。蔡澜窃笑道:“当然是赐给自己啰!”

蔡澜有个朋友叫庄田,在法国巴黎学做甜品,对手杖也颇有研究。有次蔡澜到巴黎后,庄田特地引着他到巴黎左岸一家叫“加莱里·詹特森”的手杖店,一走进去,俨然一间手杖博物馆。

店主是个叫卡洛琳的中年妇女,她热情地把柜中的大抽屉一层一层拉出来,给蔡澜观赏。只见每层都有上百根手杖,各种款式应有尽有。蔡澜一根根看过去,每一根都爱不释手,不知不觉买了七八根。他又发现店里的手杖书不少,情不自禁一买再买。卡洛琳送蔡澜出店时,用了《北非谍影》中的一句对白与他告别:“我相信,这是一段美丽友谊的开始。”

收藏手杖,蔡澜最初以外形为主,渐渐地,便讲究起用料。遇到好的木刻家,蔡澜还会请对方专门雕刻一根。住在日本北海道阿寒湖的泷口政满,常接到蔡澜的电话预订。2008年冬天,蔡澜拜访泷口政满,提取春天预订的手杖。接过一看,蔡澜有点失望,不是他想要的——“怎么不是长发少女的造型呢?”泷口在纸上写道:没木头呀。通过书写沟通后,蔡澜得知,泷口雕作品从来不肯伐木,用的都是湖上漂来的朽木,恰好今年没有木头漂来,于是他用了自家后院被大雪压折的樱花树给蔡澜做了根手杖。

“樱花木手杖?这倒有点新鲜。”对木料深有研究的蔡澜来了兴致,仔细一看,柄身光滑,外表像裹着一层油,深棕中发出亮光,上面还有一点一点横斑。更令人叫绝的是,在弯折处,蔡澜发现了一个少女微笑的面容,愈看愈欢喜。他连忙为自己刚才的鲁莽鞠躬并致谢,随即将这根手杖用将起来,还指点旁人看手杖上的头像,然后好不得意地静等别人发出惊叹。从此这根手杖一直陪在蔡澜身边,变成他最爱用的手杖之一。

收藏应该与生活相关

“手杖藏家”的名头可不是凭空得来,蔡澜有贵重的音乐盒手杖,还有小提琴手杖、吉他手杖、笛子手杖和箫手杖。其中有一根最特别,可以从棍筒中抽出整套的水彩画具。烛光手杖更好玩,里面有火柴、蜡烛、反光器、手电筒。还有多米诺手杖、骰子手杖、飞镖手杖、吹镖手杖、桌球棍手杖等等,不胜枚举。

有一次,蔡澜在马来西亚的一家古董店里找到一根有趣的手杖,手柄用银雕出,杖身整体很纤细,以贝壳和骨头一片片镶入。在店家的指导下,蔡澜提着手柄抽离柄身,发现竟是一把亮晶晶的长剑,锋利无比。这种暗藏玄机的拐杖让蔡澜大开眼界,他想到由自己演示这根拐杖的机关时,倪匡目瞪口呆然后大呼过瘾的样子,滴溜着眼珠忍俊不禁。蔡澜越买越上道,不知不觉收藏的手杖已超过200根。

2011年11月,在中国嘉德秋拍“雅玩清赏——文房工艺品”专场上,一根民国时期金西崖刻“秋菌图”竹拐杖以57.5万元成交。2015年12月,北京古天一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清玩聚珍”专场上,一根清代黄杨木诗文竹节拐杖以约30万元成交。蔡澜收藏的手杖中不乏珍品,数次有拍卖行联系蔡澜,都被他一一回绝。“役物而不役于物,千金难买我高兴。”有人不解,蔡澜笑得云淡风轻,“收藏应该与生活息息相关,收藏某一件东西,并不是为了挣大钱或秘不示人,而是用于生活,实实在在地让自己得到享受。”

有一次作家许知远去拜访蔡澜。70多岁的蔡澜穿着一袭黑衣,拄着一根精美的手杖,银白的头发梳得一丝不乱。见到许知远,蔡澜微笑、寒暄、握手,周身散发出一股自在通达的魅力。那天,在接受许知远的采访之前,蔡澜已经送走了两拨记者,但他没有丝毫不耐烦,一双眼睛即使没在笑,也是弯着的,让人觉得非常友善。事后,许知远大发感慨:在蔡澜面前,我感觉自己像个野蛮人。蔡澜身上那种典雅的、有分寸的东西,唤起了我对旧时代传统知识分子的向往。

金庸曾数次著文称赞蔡澜,“率真潇洒而能以轻松活泼的心态对待人生,尤其是对人生中的失落或不愉快遭遇处之泰然,若无其事,不但外表如此,而且是真正的不萦于怀,一笑置之。”倪匡则调侃道:“这样一个人,来自哪一个星球?在地球上多久了?看来,是从魏晋开始的吧?”

如今,黄霑、金庸已逝,倪匡也已退隐,唯独蔡澜,还在吃,还在喝,还在玩,还在写,还在旅行,还在刷微博,还在做生意,还在谈人生……每年春节前,蔡澜仍在微博上与年轻人互动,各种回答妙语连珠。耄耋之年的蔡澜活成了大多数人梦想中的潇洒模样,或许他那通达的人生境界才是最令人羡慕的。

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编辑 王冬艳 437408345@qq.com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