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王冬艳
有人说,一件红木雕刻作品可以通过用料、造型、工艺来判断其优劣。而在木雕大师江苏苏州市吴中区明式家具非遗传承人周雪英眼里,作品更重要的是整体感觉,是形和神的统一。周雪英把它称为“韵”。
1978年,17岁的周雪英进入光福镇上唯一一家红木雕刻厂,跟着师傅史建根学习红木雕刻。每天去厂里来回要走上两个小时,出于对红木雕刻的热爱,周雪英坚持了下来。天长日久的积累,一刀一凿之间,红木雕刻对周雪英来说,已经从一份工作变成了一份事业。
周雪英
周雪英的丈夫许惠华是木匠。儿子出生后,周雪英走出工厂和丈夫开了一家红木家庭作坊。作坊很小,只有60多平方米,却是她梦想的开始。周雪英白天照看孩子,到了晚上,她就拿出刻刀,在丈夫打出的双面绣架上雕一些花纹,练习技艺。
孩子渐渐长大后,周雪英多了一项爱好,空余时间就去市里看老家具,既看家具的造型,也看它的线条。周雪英说,做事情没有捷径,想要提高自己的审美,动手做之前就要多看。看得多了,脑子里就有了概念,做出来的家具才灵动。
2000年,苏州市孙武子研究会要在孙武苑的兵圣堂内建一个大屏风,长8.8米,高2.85米,由72块花梨木板拼镶。研究会看上了周雪英的手艺,希望她把全文6097字的《孙子兵法》刻在屏风上,并在屏风的上下边框上雕刻花纹、人物。
为了把这件作品做好,从选料、搭配到雕刻,周雪英花了很多功夫,尤其是刻字,要极其用心,不能刻错一个字,也不能走样一个笔划,不然就会前功尽弃。周雪英带着十几个工人,忙了三个多月才最终完成。这件《孙子兵法》经文长屏受到孙子兵法研究会、国家文物研究所专家的赞誉,并得到美国、英国、马来西亚等多国研究访问团的肯定,现被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收藏于穹窿山。
对红木雕刻的热爱让周雪英的技艺不断精进,制作出一件件精美的红木工艺品,红木事业也逐渐走上正轨。
2003年,周雪英把家庭作坊发展成工厂。年轻人入厂,她会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希望他们在师傅的带领下练好一门手艺,每个人在厂里工作生活,能有家的感觉。
四川眉山小伙曹雄的家在2008年汶川地震时受灾严重,灾后他想回家查看情况。当时,他来周雪英厂里打工只有一个多月,家里还欠着8万多元的债务,手头拮据。周雪英得知后,立即给他结了一个月的工资,还另外给了2000元。曹雄当天就踏上了回家的火车。一个月后,曹雄又回到周雪英的厂里。期间,周雪英也一直在生活上关照他。
2010年,周雪英创立了圣恩坊红木艺术家具馆,主要制作明清仿古红木家具与现代红木家具,在工艺上既要保留一部分传统工艺,又要加入现代元素。作为手工艺人,要有技术,也要了解艺术,如何把生活艺术化,把艺术生活化,是周雪英一直以来的探索。周雪英把多年研究所得写成了《浅谈明式家具的审美特征》《谈明式家具的历史发展对我的创作启示》《从〈紫檀木雕龙大橱〉看明式家具的纹雕艺术》等学术论文。
从业几十年,周雪英带过很多徒弟。每天,工厂里都有徒弟等着把做好的东西给她看。从木工、漆工到雕花,她倾囊相授。“我们其实是家庭式的管理。厂里有些员工从作坊时期就跟我们在一起共事了,积累了30多年的感情,已经是一家人了。”周雪英说。
周雪英指導徒弟
A:我觉得,苏工不一样的地方就在于它给人一种协调的感觉,无论是用料、雕花还是样式,搭配起来很协调。我雕刻作品就像做衣服,注重什么样的领子、袖口配什么样的纽扣是一体的。我眼中的苏作家具线条流畅、比例适度、稳妥大方,不管是放置在江南园林的亭台楼阁,还是普通居民家中,都很合适。
A:我喜欢《孙子兵法》里的一句话:“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知道自己会什么,别人擅长什么,企业才能不断进步;知道每位员工的需求,相处才能融洽。我也把这句话送给了儿子。如今,儿子负责厂里的新中式家具项目。我对他说,想要创造未来,就要知道过去,从传统苏式家具中寻找新中式的灵感。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