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白云
古琴带着浓重的历史韵味,如今,它的意义已经不局限于是一件乐器,而成为“道”,寄托着文人精神和气质的“道”。
琴声悠远
古琴是世界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至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在我国历史上一直是承载浪漫、寄托情思、倾诉胸怀的古典意境代表,自古以来就有“君子之座必左琴而右书”的说法。
有关古琴的记载最早见于《尚书》。《尚书》里记载“舜弹五弦之琴,歌南国之诗,而天下治。”可知琴最初为五弦,周代时已有七弦。
古琴的弹奏法、琴史、琴律、美学等方面早已形成独立完整的体系,被称作“琴学”。其内容精深博大,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代表,也是反映中国哲学、历史、文学的镜子。好的古琴音色纯净幽雅,散音如钟鼓之声古朴稳重,泛音像珍珠一样明亮,走手音更是琴音艺术一绝,如人声在低声细语,音韵特别悠长深厚。
古琴有一套自己专用的记谱法,由汉字的部首、数字和一些减笔字拼合而成,称作减字谱。这种记录古琴音乐的仔细程度和科学性,是现代的五线谱等记谱方法所不能取代的。
先秦时期,古琴除用于郊庙祭祀、朝会、典礼等雅乐外,主要在士以上的阶层中流行,秦以后盛兴于民间。汉、魏、六朝时期,古琴艺术有了重大发展,汉末的蔡邕父女和魏、晋间的嵇康,都是当时著名的古琴演奏家和作曲家。
唐代著名诗人李白、韩愈、白居易、张祜、元稹等,都为古琴写下了不朽的诗篇。白居易爱好古琴,在《夜琴》中有:“蜀琴木性实,楚丝音韵清。”他的琴艺很高,并能自弹自唱,甚至在旅途船中仍与古琴为友。
清末与民国年间由于战乱和社会变迁,特别是古琴本身存在的局限性,使古琴音乐濒于灭绝。新中国成立后,古琴文化得到政府的重视和抢救,为古琴音乐的整理、研究、发展开辟了新的前景。如今,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追求,古琴再次占据了众多雅士视线。
琴体繁复
如今我们看到古琴式样,大多为魏晋之后的式样,有大、中、小不同的形制,琴体是用两块雕刻过的板胶合而成。下面是一块平面的硬板,叫作底板;上面是一块形的松质木板,称为面板。
琴体的选材很有讲究,《诗经》有记“椅桐梓漆,爰伐琴桑”,椅桐又称青桐,是传统制琴良材。青桐材色浅,木质细密坚实韧性较好,树龄较长、自然风化时间百年以上者为较好的制琴材料,百年以内的新青桐不宜制琴,音色透不出来。古琴底板多用梓木、楸木、椿木、花梨等质地较硬的木材,亦有用与面板同样的木材,这种琴称为“纯阳琴”,具体要根据琴材的震动来合理搭配。
琴身通体涂漆,刷出一定的亮度。面板的外侧有十三粒白色小圆点,称徽,是音阶的标志。制徽可以用玉,也可用金、骨、蚌壳等。
传统的琴弦由蚕丝制成,坚韧并且发音纯正,用手轻轻地拨动,便发出一种使整个房间都颤动的声音。音色清澈亮丽,有种深邃低沉之感,仿佛这琴是铜做的而不是木制的。
从整体来看,琴体是一个长条形共鸣箱,首部稍宽,尾部稍窄,像一把剑。琴颈、腰及顶端和尾端大都是弧线形,上下身部的两侧则为直线形。这种修长而渐呈收缩的直线边缘与柔和对称的弧线边缘,使琴体造型获得流畅而又圆转的韵律。
琴横卧琴桌时,琴身并不是水平状态,而是琴头紧贴琴桌,琴尾由雁足从腰部撑起,使尾端底板微微离开琴桌,形成一个不大的夹角。这样,横置于案上的古琴便呈一个昂首意欲飞走的态势,富有动感的韵律。
古琴通常要在琴头装饰穗子,一般的穗子大都一尺多长。琴垂挂壁间或横置案桌时,穗饰自然下垂,既使琴韵得到延伸,又与琴身达成平衡。若遇微风轻轻拂动,有婀娜妩媚的风韵。
古人造琴,将哲学思想巧妙地融入了古琴之中。面板呈圆弧形,象征着天圆;底板平直,象征着地方;琴长约三尺六寸六分,象征着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天再加上一个闰日;有十三个徽,象征着一年有十二个月再加一个闰月。
古琴有七根弦,前五弦代表着五行,后两弦代表着文武。古人将天地间美好事物和古琴产生联想,以表达自己对琴的热爱,表达出琴人愿与琴和自然合而为一的愿望。
制作一张好琴最重要的要靠斫琴师的经验和技术水平,起决定因素的是槽腹结构和漆胎的处理,否则用再好的木料也做不出好琴。
琴道恒远
2003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宣布了第二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中国古琴艺术名列其中,随着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认同感的增强,古琴艺术再次占据了人们的视线。如今,在全国各地,都有不少专门教授古琴的琴馆,全国各大城市还经常举办古琴音乐会,前去购票欣赏的观众也很多。
古琴不仅仅代表音乐的技艺,还反映出哲学思想里面的儒道精神、文人精神和生活美学态度。古琴艺术的发展,一方面是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追求,另一方面也是当代人心理文化诉求的表现,这种文化的诉求在古琴里面反映得淋漓尽致。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